呼伦贝尔(四)

曾氏子

<p class="ql-block">  22日下午,到达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海拉尔,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文革后期,那时它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市,我的堂兄没有在上海附近下乡,却响应主席号召,和我后来的嫂子,一起插队到海拉尔的阿龙山。当时的边远山区,贫穷艰苦,这位长在北京的复旦学子,满腔热情地来建设边疆,最后不禁感慨:“(解放)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其实海拉尔离阿龙山还很远,但我记不住阿龙山,却记住了海拉尔这个印象中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如今海拉尔市已不复存在,他只是内蒙呼伦贝尔地级市的一个区,一个豪华都市的主城区。宽阔的林荫大道,鳞次栉比的次高层建筑和熙攘的人群,整齐干净,与内地的城市没什么差别。</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成吉思汗广场</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吉思汗纪念塔</h3><div><br> 一二〇六初春,全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部族首领在斡难河源头(大忽里台)举行大会。会场树立了九足的白旄纛(音:毛到),建立了大蒙古国,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高原上的所有各部落人,共同使用“蒙古”这一名称,蒙古民族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层立柱,外层是镂空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群雕“征”</h3><div> 《征》群雕中的人物为成吉思汗和二弟 —— 神箭手合撒儿、四骏亦称四杰(孛斡儿出、木华藜,孛罗忽勒和赤老温)、四獒亦称四猛狗(忽必来、者勒蔑、者别、速不台)。他们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是成吉思汗麾下最杰出的猛将。在历次战争中,他们都充当先锋,使敌人闻风丧胆。</div><div> 成吉思汗与这业战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笃深的感情。建国后,他们作为开国功臣,授封千户长等官职,世袭管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场后是街头公园,安放不少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是赞颂大汗的伟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font></b></h1> <p class="ql-block">  1934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海拉尔修筑了大型军事要塞,是当时关东军在东北地区修筑的17处要塞中最大的一处,竣工后不久,日军发动了诺门罕战役。</p><p class="ql-block"> 诺门罕在海拉尔南偏西约200公里处,是二战初期,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不大不小的战役。对二战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起因是蒙古马队与伪满洲国军打架,引起其背后金主,前苏联与侵华日寇之间的战争,双方动用数千计飞机大炮,参战人员20余万。结果是苏军在我抗日力量的支持下惨胜。</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争对日本人来说,损失不大,但认识到此时尚不是俄国人的对手,北上的侵略苏联的计划转移到南方,最后导致太平洋战争。对前苏联而言,教训日本不仅报了一箭只仇,避免了后来对德、日的两线作战,而且还收拢了蒙古人的心,使之与国民政府离心离德,为以后的外蒙分裂埋下伏笔,而对我国的抗日形势则利小而失大。是人民的浩劫和国民政府的耻辱。</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是一座依战后废墟,原址重新修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品唯真,地下展馆,因而是收门票的(50元)。</p><p class="ql-block"> 作为进入东北腹地的重要门户,以海拉尔为中心的呼伦贝尔以及东北地区各族人民打击侵略,维护和平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伪“满洲国”政府成立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英雄</h3>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font></b></h1>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占地面积47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12个展厅。<div>  9点免费开板,我们等了一个小时,却只用了一个多小时看通史展和文遗展,就算打卡完成。<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部也很高大上</h3> 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呼伦贝尔大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制出旧石器,以狩猎猛犸象、披毛犀等远古生物并采集野生果实为生,开启了繁衍人类的早期历史。<br>  距今一万年左右,呼伦贝尔先民们开始使用新石器进行狩猎、渔猎、采集等活动。呼伦贝尔新石器时代以细石器制作工艺精湛而闻名,被史学家美誉为“类似范制,实为手制,达到了细石器加工工艺的顶峰”。精雕细制的石器、琢磨别透的玉器、美观实用的陶器以及绘在大兴安岭森林岩石上抽朴的岩画,记录了呼伦贝尔远古人类的生活印记和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br>  呼伦贝尔史前文化在祖国的最北方,为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源头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䙳诺尔人头骨化石</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岩画</div><div> 呼伦贝尔地区岩画均为彩绘岩画,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今已发现15处。这些岩画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森林里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br></div> <br>  遍布呼伦贝尔河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骨器等,被完美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之中。<br>  鸿蒙初辟,星熠北方。<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呼伦贝尔出土青铜器</div><div> 距今四干年至二千年,正是古代北方民族形成、发展之际,呼伦贝尔迈入了青铜时代。</div> <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世纪末,统霸北方草原的匈奴集团在汉朝的不断打击下,分裂为北、南两部,北匈奴西遁,南匈奴降汉,空旷无际的草原一时呈空虚无主的真空状态。</p> 《魏书·序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拓跋鲜卑因山名号,世居于此。《三国志·魏书·鲜卑传》又载:“鲜卑亦东胡之余种,别保鲜卑山,因号”,此鲜卑山在今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东胡被匈奴所破后退居之地,两部鲜卑同一族名,均因山为号,显示了其同宗同源。<br> <p class="ql-block">  此时,祖居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走出林海,迁居大泽(呼伦湖),驻牧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他们经济上从游猎向游牧转化,组织上从氏族向部落联盟的转化,军事上从射猎者向引弓射敌的马上骑士转化。最终形成强大的武装,为走出草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继而“谋更南”,历经“山谷高深,九难八阻”,走入阴山脚下,走向中原。</p><p class="ql-block">  拓跋鲜卑这个发源于高山林海,强盛于大漠草原的北方民族,裹着来自旷野的浩荡之气,一举平息了中原的离乱纷争(南北朝),结束了中国北方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有可能出现南北永久性分裂的时期就是南北朝时代,南北不但地理阻隔、统治民族不同,甚至在风俗思想等方面也一度走得越来越远。但北魏孝文帝消弥了这一切,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包括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姓汉姓,鼓励胡汉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彻底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穿鲜卑服、说鲜卑话被严厉的措施禁止,原来的鲜卑贵族大姓全部改为汉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为“元”。汉化之后,南北政权之间只剩下地理的阻隔,统一又成为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族融合,不仅造福了鲜卑人的子孙后代,而且开启了民族大融合的新纪元,甚至可以说,今日中国之版图,鲜卑孝文帝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br><br></p> <div>  隋唐两朔,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部族,以“室韦”名标见谐于世。唐开元年间,为了加强对室韦地区的统治,置室韦都督府、以“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这是首次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辖,此后册封臣属关系不断。宋 (辽、金)时期,为强化边防,固守疆土,先后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置“鸟故烈统军司”,为防蒙古族的侵略,修建了众多的边防城和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金长城。 </div> 辽时期,从耶律阿保机开始扩大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推行以农扶牧,农牧相济的经济措施,促进了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br> 耶律延宁为辽契丹族将领。辽圣宗时为羽厥里节度使,治理呼伦贝尔和黑龙江上游地区。耶律延宁到任后,施政有方,使当地及周边部族敬畏,室韦等闻之归降。耶律延宁妥善安置各族部众,使之各安其业,只有屡招不降者,才予以打击。<div>  辽北部边疆地区逐渐稳定,一度秩序井然,甚至“路不拾遗”。<br></div> 隋唐宋(辽金)各时期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经略和开发,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在伦贝尔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经济发展。自此,世代生活在呼伦贝尔的诸部族,如万流归海,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统一管辖之下。 <br> 12世纪至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创建蒙古政权,实行千户分封制,把呼伦贝尔地区分封给其二弟哈撒儿和幼弟斡赤斤。<br><div>  元朝建立后,呼伦贝尔属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明代伊始,在呼伦贝尔建立了众多的羁糜卫所,实行有效管辖,促使了哈撒儿和斡赤斤后裔的迁徙。 <br></div> 元明清三代的呼伦贝尔,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族人民在这里汇聚,奠定了今天呼伦贝尔的民族分布格局,呼伦贝尔也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熔炉,汉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文化等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直至推陈出新,使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丰富耀眼的草原游牧文化突显地,并保留至今。 从16世纪开始到17世纪初,沙俄开始越过外兴安岭向黑龙江流域扩张,寻找贵重的毛皮产品、贵金属以及粮食等。1685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失去大片国土,使呼伦贝尔这一内陆地区转瞬之间成为黑龙江将军辖区内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成为清代边防的重要地区。<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br>  呼伦贝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保护成果显著,我市现有包括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和朝鲜族等48 个民族在内的364 项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16项,呼伦贝尔市级非遗项目230项。<br><br>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用智慧创造出的结晶,它已成为蒙古族独特的文化象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息,它的传承人2016年研发出直径50米的新品,建在东乌旗乌利亚斯泰山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end</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4.8.2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一圈转下来,虽然旅游不是考察,没法深入体验,但游行中也能感到,即使在边远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全国一样,都是同步改变的,一样地吃饱穿暖,一样地辛苦劳作,一样地依现代生活的节奏生活。在内蒙草原,少数民族也许更喜欢喝马奶酒,吃手抓肉,拉马头琴,但手机不离手,开车到处走,摩托放牛羊,护院不用狗却是实实在在的。</p><p class="ql-block">  逐水而居的游牧方式早已不存了,蒙古包里住的都是旅居的客人,骑马的尽是好奇的年轻人,除了景点,在草原难得见到穿民族服装的人,以致偶然碰到,我猎奇般的禁不住想拍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游者常感叹,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其实,景点也确实是最好的地方,那似假非真的建筑和风情,多少还有一点点想看到的,书上描绘的原味道。</p><p class="ql-block"> 当今世界因民族问题纷扰不断,而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做到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这实在太了不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