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崔学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心中的一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原209团一连排长 湖北罗田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崔学文</span></p><p class="ql-block"> 时间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有些事情如过眼云烟,无影无踪。而有些事情却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里要说的是原工建209团一连的一些往事,那是我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5日,新兵训练结束,我们20多名新兵战士被分到了一连。我们告别了昔日的新训营地土高村,乘一辆军用大卡车向西南驶去。大约三个小时左右,便到达了沁阳县逍遥村,那太行山半山坡上的一连驻地。 </p><p class="ql-block">汽车在两排营房中的操场上停下,我们下了车,由连长范乃江点名分到各班。我和董明亮战友被分到三排七班,老兵们很热情地把我们接到班里,并安排好铺位。晚上班里召开了欢迎新兵班务会,会上班长介绍说:“我们一连是有着光荣传统和能打硬仗的连队。来到一连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各项工作和训练中为一连争光”。会上新老兵也都作了自我介绍。气氛非常融洽,感觉各方面比新兵连好很多。由于老兵的传、帮、带,我们便很快地融入了这个其乐融融的革命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每天按部队作息时间有序地进行工作、训练和学习。周一至周六上午,进行施工作业。一年中9个月是施工作业,冬季3个月军事训练,由连长范乃江带领我们施实,范乃江连长(后升任营长),65年兵,来自山西,平时言语不多,但为人和蔼可亲,战士们对他非常尊敬。一连的施工任务主要是洞体内的被覆,以及外面管道沟和基础设施的浆砌。</p><p class="ql-block"> 施工中,首先要把差不多一百来斤一块的预制块,一块一块的装上一米多高的铁斗车,然后又一车一车的运到洞里。这对于我们个头小的新兵来说,确实有点够呛。看到老兵们那利索的样子,感到自愧不如。后通过老兵传授“经验”,首先要靠爆发力,再利用腰部和肚皮的力量相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后来也不比老兵差。战士们苦干加拼命干,每天衣服被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好多新战士手都磨出了血泡,还有些战士在施工中受了伤,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p> <p class="ql-block">洞里墙体的浆砌,是一项技术活儿。一方面要保持墙体上下垂直,另一方面横向又要形成一定的弧度(因洞体是圆的)。这对于从没有做过泥工活的我们来说,确实有难度。好在连队有这方面的老师傅,言传身教,手把手的教我们。再经过自己多次操作,深得要领。后来我也成了“师傅”。这是我在部队学到的第一门“手艺”。记得有一年探家,帮家里砌了个灶台,见到的人都夸我手艺好,我很自豪地说:“这是在部队学的”。</p><p class="ql-block"> 洞里施工,有的时候为了加快进度,需要三班倒作业。有时进洞是大白天,出来时已是深夜,有时夜里进去,出来却是阳光灿烂。感觉时空象缩短了。当然,在洞中作业也有很多好处,如秋冬季外面寒风刺骨,里面却是温暖如春,夏天外面骄阳似火,酷暑难当,里面凉爽宜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连队文化生活虽然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战士们过得还是十分充实,有滋有味的,从没有感觉到单调或枯燥。文体活动,当数篮球为主项。这方面二排长张二兰(后升任连长),我们排副排长李书田(后提干到友邻部队任职)是积极分子,晚饭后经常组织排与排,班与班进行“比赛”,赛后还要进行“总结”,哪个没有发挥好,哪个没配合好。就象真的比赛一样。</p><p class="ql-block"> 物质生活方面 ,那时还是非常很艰苦。记得当时我们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0.47元。为了改善连队生活,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在山坡上开荒种菜。那满山坡上绿油油的瓜果蔬菜,甚是惹人喜爱,既保证了连队日常新鲜蔬菜的需求,也间接的提高了我们的伙食标准,改善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连长范乃江和老指导员何计林升任调走后,由新任连长张二兰,新任指导员杨慧明,继续带领我们奋战在国防建设工地上和军事训练场上。并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一连的各项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或被评为先进集体。一连的荣誉是一连全体指战员,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也是全体指战员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几年的军旅生涯,我们不仅建设了坚强的国防仓库,那一个个的洞库在我们的手中竖起,那一条条管道沟在我们的手中延伸。同时我们也在改变自己。战士们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怪不得人们常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此话确实不假。1980年底,军队精简整编全面展开,我们一连大部分战士退伍还乡。干部有的转业,有的调离。指导员杨慧明、二排长胡细畏和我(三排排长)以及少部分战士,归属到整编后的新一连(叶云胜连长已撰文记录新一连后续的战斗生活)。原工建209团一连从此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我被调到33分部架线连任职。在一次执行架线任务中,有幸又回到了当年209团一营驻地。这里已易主为665仓库部队,崭新的营房、礼堂、办公楼,高大华丽,营区环境焕然一新。再也见不到当年一营的一点影子。</p><p class="ql-block"> 恋旧情结驱使我,怎么也要去看看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一连驻地。 我朝着记忆中熟悉的方向,转过两个山坳,步行约二十分钟。来到了那半山坡上当年的一连。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这是昔日生龙活虎,热火朝天的军营吗?当年驻着百十号青春热血,朝气蓬勃的一连指战员,那一排排的土坯瓦房,现如今已成了大大小小的荒坪,上面长满了蒿草和荆棘。根本分不清之前各班排的具体位置。那稍大一点的荒坪,是往日的操场(篮球场)。当年战士们集会时那嘹亮的军歌声,出操时响亮的口号声,在山谷中回荡。如今还在我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 返回的路上,我作为曾经一连的一名军人,感慨万千!发自内心对我们这代军人深深的敬意!他们将美好的青春年华,汗水甚至热血,还有那坚固的国防仓库留在了这里。而把军人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主义建设继续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一连的军人,也是所有209团的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 崔学文</p><p class="ql-block"> 责编 金厚盛</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