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大早期建筑教授别墅群第19栋周恩来旧居。</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珞珈山“十八栋”的教授宿舍也逐渐空出,为便于开展与抗战有关的各项工作,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将其中的三套住宅分配给副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以及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居住。其中,周恩来的住所为一区322号(后改为一区27号,现为第19 栋),此前先后为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刘正经、文学院哲学教育系教授胡稼胎的住宅。6月初,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从汉口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搬到此处居住,直到8月底离开武汉,回到延安出席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珞珈山前后居住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 在寓居珞珈山“十八栋”期间,周恩来终日辛勤工作,与郭沫若等第三厅工作人员来往密切,经常在自己的寓所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与抗日将领促膝谈心,共商抗日救亡大计,还先后在这里接见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及荷兰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等著名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旧居于1983年被武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2018年包括周恩来旧居在内的“武汉大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被列为第四批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同志莅临武汉大学,发表了题为《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的演讲。据相关人土回忆,因当天天气恶劣,有人劝周恩来将演讲改期,但周恩来认为“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失信于民”,于是乘坐轮渡,冒雨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赶来武昌珞珈山,穿着湿衣服上台演讲。 </p><p class="ql-block">在演讲中,周恩来同志阐述了今日青年运动的性质,号召青年们不仅要考虑怎样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更要担负起将来建设中国的责任;指明了今日青年运动的任务和努力方向,鼓励青年“到军队里去”“到战地服务去”“到乡村中去”“到被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周恩来同志演讲完毕后,台下掌声雷动,学生们被调动起高度的爱国革命热情,高呼着:“去延安!去八路军! </p><p class="ql-block">1938年夏,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与他的夫人邓颖超寓居于“十八栋”322号,在这里,周恩来夫妇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抗日,周恩来为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授课,讲述游击战争问题,分析抗战形势与前途,会见国民党要员并与他们开展合作;发表多次演讲,激发青年的爱国热忱, 感召并动员了大量年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邓颖超与宋庆龄、郭秀仪等组织战时妇女救国委员会和儿童保育会。周恩来夫妇还先后在这里接见过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及荷兰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等著名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珞珈山“十八栋” </p><p class="ql-block">原国立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又称“教职员住宅第一区”,简称“一区”)位于珞珈山东南坡,是学校当时为提高教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而兴建的一处欧式风格的别堡群,1931年首批建成18栋,故被称为一区十八栋”,后历经续建与损毁,现实存20栋。 </p><p class="ql-block">珞珈山一区“十八栋”,由德国建筑师石格司(Richard Sachse,1884-1966) 设计,汉口汉协盛营造厂承建,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工程造价约28万元。这18 栋别墅分为上、中、下三排,其中下排有4栋,中排和上排各有7栋,总共包括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人家,于1932年初正式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1938年夏,正值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共赴国难的“武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曾在武昌郊外的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寓居三个月。在此期间,他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努力推动国共合作抗战,特别是感召和动员了大量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华民族抗日御侮的历史洪流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当年在武汉大学校园内的寓所,位于珞珈山东南坡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号称一区“十八栋”)。在20世纪30-40年代,珞珈山“十八栋”曾经聚集了一大批在各个学科领域深有造诣的优秀学者,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为武汉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国家的进步与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这座美丽的校园留下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p><p class="ql-block">在饱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包括周恩来旧居在内的珞珈山“十八栋”,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日益显。1983年,武汉大学周恩来旧居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武汉大学对周恩来旧居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并将其改造为周恩来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学校还研究决定,将珞珈山“十八栋”作为“武汉大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实行“总体规划、整体修缮、环境改造和功能激活”,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采。2018年,包括周恩来旧居在内的“武汉大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被列为第四批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风云际会</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在此前后,武汉大学的东厂口旧校舍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及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所在地,珞珈山新校舍则多次被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以及其他众多社会团体借用于与抗战有关的各类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件大事,便是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珞珈山军官训练团的开办。 </p><p class="ql-block">当时,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陈诚等人曾多次下榻于珞珈山西北的听松庐, 周恩来、黄琪翔、康泽、郭沫若、万耀煌等国共两党要员亦曾一度寓居于珞珈山东南的一区“十八栋”。</p><p class="ql-block">一时间,珞珈山上可谓风云际会,举世瞩目。</p> <p class="ql-block">八办时光</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12月18日抵达武汉,到1938年10月25日最终离开,周恩来除了在1938年2月底、3月初曾经回到延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当年夏天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居住三个月,当年9月又回到延安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均是在位于汉口日租界大石洋行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和生活。在此期间,他正式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战线,广泛联络国际友好人士、开辟国际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p><p class="ql-block">周公莅汉</p><p class="ql-block">1937年秋,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年底,在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机关大部移驻武汉,武汉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战时首都”。12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由项英、周恩来、博古、董必武组织长江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由周恩来、王明、博古、叶剑英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继续同国民党谈判,协商国共两党合作事宜,推动统一战线工作。 </p><p class="ql-block">12月18日,周恩来一行抵达武汉。1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与中共长江中央局(又称中共中央长江局)合并,对外为中共代表团,对内为长江中央局,周恩来任副书记,主要负责统战和军事工作。</p> <p class="ql-block">07 第七展厅</p><p class="ql-block">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 16-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驻武汉三镇。6月10日,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国立武汉大学。8月1日,周恩来、陆定一曾就武汉大学问题致信中共中央华中局,其中明确提出:“对武大采取爱护及发展的方针是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长期关怀和爱护武汉大学,继续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去世后,武汉大学将他当年在珞珈山“十八栋”的旧居进行了多次修缮,并先后将其申报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11-20 13年,武汉大学再次对周恩来旧居进行了全面的修,并将其辟为周恩来纪念馆,以永远铭记一代伟人与这所著名学府之间的不朽情缘,同时,作为学校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开放参观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一校之珍贵历史记忆,共享和升华为全社会、全民族对于这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的共同记忆。</p> <p class="ql-block">06 第六展厅</p><p class="ql-block">劫后重光</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武汉大学的广大爱国师生与雄伟壮丽的珞珈山新校舍既为国家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牺牲。抗战期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在这个战时校址继续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办学成就。 </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武汉大学从乐山复员至武昌珞珈山,并开始努力修复战争创伤, 励精图治谋发展。珞珈山上的“十八栋”,此时也逐渐恢复了生机,再次呈现出一派“大师云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武汉沦陷后,侵华日军进驻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一些高级军官也住进了“十八栋”,并将不少别墅的内部装修改造成日式风格。在武汉沦陷期间,武汉大学有一部分校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一区“十八栋”中的309和310号双栋别墅即毁于此时。 </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回忆道:</p><p class="ql-block">而且,在这大学区域还有最好的防空设备,有因山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但却不曾遭受过一次轰炸。敌人是应该知道这儿是做着军官训练团的,有高级的人员集中着,但他却从不曾投过一次弹,尽管对于武昌城是炸得那样频繁,而每次敌机的航路又都要经过这大学区的上空。 </p><p class="ql-block">我们当时是作着这样的揣测:无疑敌人是爱惜这个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来让自己来享福。 </p><p class="ql-block">这揣测,后来是猜中了。敌人占领了武汉之后,把大学区作为了它的司令部。 </p><p class="ql-block">实在一点也不错,武汉大学那个区域,的确是武汉三镇的一个物外桃源。 </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洪波曲》(1948年)</p>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教授别墅群简介19栋</p><p class="ql-block">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周恩来、邓颖超伉俪,汤藻真,刘永济等曾在此居住。 </p><p class="ql-block">周恩来(1898-1976),江苏淮安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1938年5月至9月,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曾在此居住。 </p><p class="ql-block">汤藻真(1898-1951),湖南湘潭人,数学家。1923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从事数学研究工作。曾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 </p><p class="ql-block">刘永济(1887-1966),湖南新宁人,国家一级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首。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