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李昉的故事

孙生不息

<p class="ql-block">李昉出身于官宦世家,河北饶阳人,在后晋时以门荫入士得了一个小官的位职,后来又科举入仕,得到了冯道的赏识。</p><p class="ql-block">由于受到五代政权更替频繁,以及叔叔李崧的遭遇和被人诬陷等影响让他形成了低调谨慎的性格,也为日后他能成为得到大宋第一个文正谥号的顶极文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后周皇帝柴荣欣赏李昉的文才,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在柴荣身边起草一些很重要的政令。</p><p class="ql-block">赵匡胤执政后,他吸取了历史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让文官的地位开始提高,以赵普为代表的实用型知识分子逐渐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朝庭开始提拨很多科举出身的文官,可文人相轻的劣根很快暴露出来,卢多逊和赵普的倾轧是很好的例子,这一时期的李昉也是受到多次倾扎之累,几起几落先后几次从中枢到地方任职,而他而本人却始终能泰然处之。这种经历不仅很好煅炼了他的才干,也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赵光义继位后,因为李昉良好的声誉,所以受到了重用,这期间他奉命编写太祖实录、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几部重要典籍。尤其是在太祖实录中利用了国赖长君这一有力依据化解了赵光义继位的尬尴处境。他中枢任职时对送礼的人,对有才能的先是严肃拒绝,然后再举荐他们。对无才的人总是好言勉励,让他们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他行事的公正自私让他在朝野有了巨大的声望。</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让赵光义两次伐辽先后失败,这种被动局面让赵光义骑虎难下——两次大战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继续北伐势必会造或武将势力再次抬头,很有可能让大宋走上五代的后尘。这时李昉上书提出弭兵息民与辽议和的主张,他打的这一个民生牌,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很快得到赵光义的允准。</p><p class="ql-block">李昉和赵光义君臣的这一决策确立后世与辽国议和的局面,这一举动深刻影响了两宋和中国的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