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今年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老师,当教师的父母,考古工作者,医护工作者、人民子弟兵、电力、铁路、交通,爱心志愿者…,老家河南的父老乡亲。</span></p> 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写完“老家河南 乡音乡情” ,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老三届”1968年下乡,至今已56年。9月10“教师节”前,我还想再写一篇介绍我们小学和中学的文章,怀念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父母和教过我们的老师,祝福健在的老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在遥远天国的父母和老师也许能感受到儿女和学生对你们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我在写“老家河南 乡音乡情”中,为了客观真实记录父辈和我们“老三届”的经历,边写边收集资料和图片,由于时间久远,为了核实年代和故事真实性。同学和家人提供资料,我反复修改和补充。我们之间也有争议,我以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和百度搜索为依据,对于我国1958年大跃进、1962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运动,点到不细说。发小徐一光母亲1958年被错打成“右派”,带着“右派帽子给病人看病所承担的压力让我同情和感动。徐一光的母亲1973年临终也没有看到被彻底平反的文件。母亲走了,家没有了,1978年发小徐一光的母亲被彻底平反。历史悲剧不能回避,让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树立忠于党,爱祖国爱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天国中的母亲也是一种安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教师的父母一生坎坷,尤其是“文革”中遭受的迫害,但是父母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从未改变。我妈妈临走前对我们兄弟姐妹说:我和你爸爸教了一辈子书,因为你舅舅的海外关系,一生最大遗憾是没有入党。我说:你儿子是党员,二个女儿是党员,你孙子也是党员。妈妈微笑的点点头说:你们帮爸爸妈妈完成了心愿。</p> <p class="ql-block"> 徐一光的母亲是河大医学院1945年毕业生,原来是开封铁路医院内科大夫,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回家。她母亲在龙亭午朝门医院还给病人看病。1963年恢复路籍(铁路职工的称呼),调到郑州铁路中心医院,担任小儿科医生。带着“右派帽子”给病人看病,你能想象到他母亲工作承受多大的压力。如果出现医疗事故,她的命运不可想象。</p> <p class="ql-block"> 他母亲工作认真负责,找她母亲看病的孩子家长非常多,看不完病号不下班。由于积劳成疾,1973年冬天57岁的母亲走了,家没有了。他和哥哥姐姐悲痛万分。送母亲的时候,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小儿科主任还专门派了二位医生代表,送徐一光母亲最后一程。1978年徐一光的母亲错化右派被彻底平反。一光说:什么时候想起来,全家都感激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小儿科母亲的同事,感谢小儿科主任对母亲工作的认可,派医生代表送母亲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 比如:陈胜女儿陈韵说:姥爷金承恩1977年底从北京出发参加中国第一批援助赞比亚医疗队,她姥姥和二姨到北京送行,还有一张穿着棉衣在人民大会堂前的留影照片。我翻阅资料,我们国家援助非洲时间比较早,但是第一支援助非洲赞比亚是1978年元月份从北京出发,1980年7月医疗队从赞比亚回国,出国前在北京有集训,她们明白了,因为记录一段历史必须真实。</p> <p class="ql-block"> 还比如:陈韵说姥爷第一学历是河大医学院药士,1956年到1962年毕业湘雅医学院。湘雅医学院1962年已改名湖南医学院。陈韵说:这个是我三姨金菲菲证实的。文章中我写的是“湖南医科大学”(原湘雅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 徐一光也给我提高资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一所具有九十多年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联合创建,是我国创办较早的一所西医高等学校。90多年来,先后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医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秉承“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院训院风,造就了张孝骞、汤飞凡、谢少文、李振翩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家,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批复:定于当年10月1日,将湘雅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南医学院。1987年12月,学校基于事业的发展,报请湖南省政府、国家卫生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2000年4月29日,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中南大学,11月,原湖南医科大学一起命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10日是“教师节”、9月17日是“中秋节”,紧接着就是十一“国庆节”为了庆祝这三个节日,我们开封二师附小和开封师院附中在郑州的部分同学又一次来到交通路“苏园”,刘曙光指挥我们唱了《同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他唱了《老师我想你了》,宋成立用电吹管演奏了《画你》还演唱了歌曲…。歌声让我们回忆起童年和少年,歌声让我们想起广阔天地难忘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 开封师院附中校友刘曙光是原一级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高工,他也是郑州碧沙岗公园“欢乐之声”合唱团第二任指挥,他们合唱团是郑州市唯一一个演唱世界名歌的合唱团。合唱团中不少队员学过俄语,有大学教授、高工,学校老师、医生护士和企业退休职工。今天同学聚会他指挥大家唱《我和我的祖国》《同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 宋成立演唱《回家》。</p> <p class="ql-block"> 欢歌笑语中,大家仿佛又回到难忘的岁月。千秋玲说:我嫂子和刘晓苏、王捷一班。她嫂子名字说出来以后。刘晓苏笑着说:你嫂子和我同桌,她可厉害了。我在桌子上画了“分界线”,我不小心越过线,她用胳膊肘把我胳膊顶回来,大家都笑了。晓苏说:下次我们聚会邀请你嫂子也参加。</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开封午朝门有一口自流水井,水质非常好,每天来打水、挑水,送水的人络绎不绝。这口井泉水旺,水面始终离井口一二米。据说1936年前后,涌泉处修了一个小照壁,壁上塑有两个龙头,泉水自龙口自动喷出,照壁前砌有一长方形水池,水满了,由池沿溢出流向龙亭湖。1938年开封沦陷,1939年日伪当局在午朝门自流井不远处凿了一口机井,截断了原自流井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与同学在龙亭湖畔玩耍,有时星期六、日陪妈妈来龙亭湖(杨家湖)洗衣服,尤其是夏季口渴时到午朝门水井旁讨一瓢人家刚打上来的井水,冰凉甘甜消暑解渴。50年代当时还没有自来水管,每家都有一个水缸。我们当时家住在西大街龙亭区委东侧小胡同,送水工拉的水就是午朝门水井的水,他对送水家水缸位置,用水多少了如指掌,不等你用完水,他都会把午朝门井水给你送来。后来午朝门水井不知什么时候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 这次“苏园”同学聚会,开封师院附中校友千秋玲和学音乐的爱人小曹也来了。小曹还演唱了歌颂家乡开封的一首歌。千秋玲还微信传给我一张1954年7月3日“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第三届毕业”儿童合影照片,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也就是后来改名的新街口幼儿园,是当时河南最好的幼儿园,陈胜说:幼儿园的院长毕业于北师大,师资特别强。</p> <p class="ql-block"> 千秋玲她哥哥千知悟是合影照片第一排最右一位。她哥哥是我们下乡在周口淮阳临蔡林场的会计,曾带我到他们住的独门独户家看他喂养的信鸽,让我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 陈胜(原名字陈胜利)和我们是发小,我母亲和他母亲在开封徐府街小学(开封山陕甘会馆过去是徐府街小学)是同事,我母亲当时是校长,陈胜母亲是主任,她们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桌对着办公桌。陈胜微信传给我一张1965年“河南开封市新街口幼儿园毕业儿童留影纪念”合影照片,其中有我们同学刘晓苏、黄修武、徐一光…等同学。</p> <p class="ql-block"> 千秋玲还传给我一张新街口幼儿园开封新街口幼儿园1958年毕业儿童留影照片。在那个年代,能上新街口幼儿园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开封二师附小,至今都是开封最好的小学,市委市政府、地委、驻豫集团军、空降师,飞行团、教师、医生,干部子弟比较多。老师大部分毕业师范或大学,学校设施比较齐全完备。我们苹果绿课桌和椅子是连在一起,桌面有斜度,掀开桌面下面可以放书包。每天扫地要把桌子掀起来。音乐课教室在校园西南角一个小院子里,唱歌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音乐教室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椅子背后面有平板可以放歌本。椅子座和靠背90度,便于唱歌发声和换气。</p> <p class="ql-block"> 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清朝光绪34年(1908 年4月25日),已有一百多年的校史。由著名爱国女杰刘青霞捐资经办,知名学者李鸿筹先生任校长,名曰: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后改为女子师范学堂附小。</p> <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建立,改名为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小,后又改为河南省立第一女师附小。1949年春更名为开封师范附小,由开封市旗纛街迁至开封市中山路北段78 号 。1952年10 月改名河南省实验小学。1954 年改名开封二师附小,1958年改名开封师范附小,1972 年改名开封地区红卫小学,1979 年改名开封地区师范附小,1984 年6月恢复校名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至今。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3300余人,是开封市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在开封刘家胡同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刘青霞故居门楼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市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对当代社会就、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 刘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阳人。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次兄为晚清翰林。18岁嫁于河南尉氏刘耀德为妻,人们因此称为刘青霞。</p> <p class="ql-block"> 刘耀德家中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并拥有钱庄、当铺百五十余,为当时中州首富。刘因嗜鸦片早逝,生前无子。为避免族人急夺财产,青霞诈称有遗腹子,到开封分娩,抱其夫姊所生,称为己子,取名刘舶元。族人多不置信,争家产成讼。青霞不为族人所累,涉足下层,她捐良田15顷作为“刘氏义庄”,规定:凡刘氏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免费领小麦三斗,并于每年腊月初八开仓放赈。</p> <p class="ql-block"> 造福桑梓,1906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为此,她得到了京师各界的敬仰,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 刘青霞追随革命,向往自由,不但果敢为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以巨额捐款,而且还在《自由报》上撰文:“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汇春华,开遍自由花。”1911年,张钟端由日本返国,为谋求职业掩护,青霞保荐钟端入湖北臬台马吉樟幕下,使其能以合法身份往来于汉、宁、沪之问。武昌起义后,为资助张钟端带领革命党人起义,又捐银1 600两。民国元年,她在河南各大社团的一致呼声中就任河南省国民捐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古城开封所有院子大门都要油漆成红色,人人都穿军装,手握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批斗走资派、打砸抢,把教书育人的老师也当成批斗对象,为了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上层斗争,使不明真相老百姓两派打斗起来。开封人民剧院楼顶上的长矛大刀,<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封化肥厂的激烈枪战,</span>有的群众和学生成为文革牺牲品,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校园内设立安葬了武斗丧生的“烈士陵园”。十年文革让我们失去上学机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三届初一才15~16岁,哪来的知识青年,就是小学毕业生,历史教训决不能重演。</p> <p class="ql-block"> 以上这段历史不写了,下面说一说我们的中学。</p> <p class="ql-block"> 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就位于风景秀丽龙亭西南侧,这所学校始建于1951年10月,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实验中学。其前身为河南师专附属实验中学,后又经历了“开封师院附中西校”、“开封市二十四中学”、“开封市实验中学”等几个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是我中学的母校,这里有我难忘的记忆,难忘的老师和同学。53年在宇宙太空中非常渺小,但在人生的长河中应该算是漫长。母校也是“母亲”,谁不爱自己的母亲。乡音、乡情、家乡的味道魂牵梦绕。每次回来总想再看看母校,但是学校严格的管理使我毕业后53年没再踏进过校院,2021年疫情中学校70年校庆前夕,校友张继洲联系让我们老校长在校史展览馆给我们讲解,校庆70周年规定只能500人参加。张继洲是校庆筹备组成员,他帮我拿到一张入场票,看到年轻同学朝气蓬勃让我们羡慕。青春的岁月,一景景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没见过面的老师和同学再次在母校团聚,走进“陌生”的校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大钟”(实际就是一段钢轨)。“钟声”不知敲醒了多少个黎明,引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钟声”是号角,催人奋进。“钟声”也是美妙的音乐,伴随师生从日🌄出到日🌅落,周而复始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p>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实验中学”成立70周年,学校筹备组委托汪守正老校长和退休杜老师负责校庆一切事务工作。听说老校友要参观校史展览馆,汪校长亲自讲解。他是实验中学高中第一届毕业生,曾担任过实验中学的校长,讲解中的老校长神采飞扬,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p> <p class="ql-block"> 课间休息,校史展览馆的二位学生讲解员给我们老校友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1954年为部队输送了37名飞行员。有的校友还为我们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的张继洲谈到我们学校射击队显得特别激动,我们开封师院附中是开封体委射击队培训基地,中国亚运史上首枚金牌获得者苏之渤就毕业于我们学校,1974年,他登上了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领奖台,五星红旗也第一次在亚运会的赛场上升起。他在我们学校操场西侧围墙旁刻苦训练的场景我依然记得非常清楚。</p> <p class="ql-block"> 张继洲也是射击队队员,他说射击辅导老师杜峰对训练要求特别严厉,继洲后来参军当兵,一直和杜峰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张继洲 苏之渤 杜峰合影</p> <p class="ql-block"> 教师节来临,张继洲把开封师院附中70年校庆他和老师、同学的合影照片传给了我,我把70年校庆前采访和校庆拍的照片和视频再一次编辑在这期美篇中,也是我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思念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70年校庆,大家再相会。同窗好友们像久别的亲人一样,回忆当年师生友情,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帮助的往事,以及广阔天地艰苦难忘的青春岁月。张及地:中学特级生物教师,1983年荣获河南省教育战线先进个人,1991年荣获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工作者,1993年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1984~1992年历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 张及地老师把贝壳收藏爱好存储标本运用到教学当中,给大、中、小学生举办展览,还出版《海洋贝壳鉴赏》画册,对科普教育普及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画册还被“河南大学”和“开封市图书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葛生训:1948年参军,同年8月进入华北军政大学预科。1951年调炮六师任书记文化教员。1953年入朝,54年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朝鲜军功章1枚…。</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回国考入河南师范中文系,1959年毕业到校任教,曾担任教研组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教师。多次参与编写教材,并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和论文。离休后11次被评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 乡音 乡情 家乡的味道魂牵梦绕,一个人一生忘不了的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一个人一生要懂得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p> <p class="ql-block"> 年就是家,家就是年。不管天南地北,穿越万水千山,穿越人的海洋,过年总要回家团聚,一心想着那一顿年夜饭。小时候,年就是新衣裳,是一桌桌香喷喷的饭菜。孩子们在鞭炮声中嬉闹,年也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祝愿。人总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但是啊 ,飞了多高,走了多远 ,对于故乡和亲人还是那份不变的挂念和思念,年的味道 ,就是故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备注: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和图片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