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明清第一街兴化金东门

且行且悟

<p class="ql-block">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为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昭阳的封地,因地处水乡,又称楚水,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这里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诞生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兴化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兴化金东门雏形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上工商繁荣,店铺林立。金东门老街以东城门外大街为主轴,拥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鱼骨状街巷。</p> <p class="ql-block">金东门老街还是一处名胜古迹的聚集地,有宋明古城墙、明代东岳庙、大司马府、状元坊、解式宗祠,清代上池斋药店、郑板桥故居、赵海仙洋楼、杨家大院等历史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在老街简易的戏台前有武术、独轮车、转盘、喉咙顶枪等杂耍表演,虽然没有一个观众,但依然很精彩,看了让人赞不绝口。很多年都没有看见过卖艺的了,记得还是小时候在没有电视、电影这样的娱乐时,如果很遇见是最快乐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繁华的兴化城东门外大街上,一幢坐南朝北的明清建筑分外显眼,这就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化百年老字号“上池斋”药店,据说它比我们熟知的北京同仁堂还要早。</p> <p class="ql-block">上池斋坐南朝北,前后两进,砖木结构。前进上下二层,下为店堂,上为药材库房;后进是平房,为制药作坊。店名出自于《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近300年来一直经营中草药。</p> <p class="ql-block">在店门的上方,雕有一头梅花鹿,脚踏祥云,口衔灵芝,回头观望。在古代“鹿回头”取自谐音“禄回头”,意为财源广进。这也表明了药店主人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上池斋现仍正常对外营业,进得门来,看见整个店铺如今依然保持历史原貌,黑色药斗、青花瓷罐排列整齐,柜台、捣钵、匾额等都是旧物,木质门窗上的雕花也紧扣医药题材,呈现出幽幽古意。</p> <p class="ql-block">1932年,上池斋第五代传人方少泉仿上海国药号式样,将店门改成石库门,地面铺设的彩色釉面砖和柜台立面的青花釉面方型瓷砖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一直沿用至今。店内布置优雅典丽,意蕴留长,折射出中医文化薪火相继,传承不衰的独特魅力。随着时代变迁,风貌依旧,上池斋在造福兴化百姓的同时,也用它数百年的历史诠释着国学中医深邃悠远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金东门老街的房屋多为明、清风格,青砖灰墙、木质门窗,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漫步在古街上,仿佛踏入了一个时间的迷宫。</p> <p class="ql-block">老街至今都保持着非常朴实的生活风貌,看不到任何雷同的商业化,沿街的店铺卖的都是寻常百姓的日常所需,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很多传统手艺人仍生活在这里,不断精进传承。</p> <p class="ql-block">主街两侧多为商住合一的两层楼房,上为居民生活的场所、下为居民经营的店铺,沿袭着传统的商住格局。街道很窄,很多当地人世代相传,仍生活在这里,走在这里,可以看到兴化最平常的民居生活。许多地道小吃、各种美味也隐藏在老街的小巷里,等待你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老街尽头的一座状元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居民们每天就自己在这里通过,据说在这里你来回走一回就能把愿望达成。</p> <p class="ql-block">石质的状元牌坊,三层楼高,双柱单门,跨街而立,上立重檐,格外恢弘。</p> <p class="ql-block">此状元牌坊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奉旨为丁末科状元李春芳而建。李春芳少年刻苦好学,因家里比较逼窄,便独自在土地庙里读书,二十一岁中举,又潜心苦读十五年,状元及第,一举成名。后任内阁首辅,史称“状元宰相”。有学者考证得出李春芳才是《西游记》作者的结论,对此,史学界尚有争议。</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北侧一段明城墙遗址,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历经多年战火,现仅存眼前这一段。金东门景区除了老街外,还包括郑板桥故居、赵海仙洋楼和成家大司马府,但这三处需要收取门票。</p> 郑板桥故居 <p class="ql-block">郑板桥故居与金东门老街很近,位于郑家巷,门额上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郑板桥故居”5个大字,门厅上方悬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郑燮故居”匾额,没有雕梁画栋的装饰,显得非常简单和雅致。郑板桥故居为坐北朝南的清代民房建筑,前后两进,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等。</p> <p class="ql-block">跨过那高高的门槛,踏着青石板路,便来到了故居一方小小的庭院。院内粉墙砖地,竹影婉约,环境清幽,面积虽小,却饶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照壁白墙上那醒目的“福”字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生于1693年的板桥先生至今仍占有一方福地。墙角栽有绿竹一丛,置五针松、腊梅各一盆,右墙上镶着一块兴化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立的“郑板桥故居修复志纪”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朝北的三间,是郑板桥父亲郑立庵赖以为生的塾馆。塾馆的门额上有砖刻板桥手迹“聊避风雨”。郑板桥幼年在这里和父亲的学生一起刻苦读书。</p> <p class="ql-block">塾馆内陈列着郑板桥的文房四宝和生活用品,一角还摆放着一把破旧的藤椅。坐在藤椅上,仿佛能感受到郑板桥当年在此挥毫泼墨的情景。书斋内的布置简朴而不失雅致,墙角摆放着一盆兰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简朴典雅是郑板桥故居的建筑风格,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故居厚重的年代感与其他四周的建筑风格迥异。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与之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正房面阔三间,中间客堂,两边耳室。客堂摆着清式靠椅、茶几,大气而稳重。正中挂着一副郑板桥的《墨荷图》,画里有荷花和螃蟹,意味着“和谐”二字。两侧配以对联:“水夕苍茫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黎”,为徐文长所撰,天池所书。两侧墙上还悬挂着板桥先生书画木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东耳室是板桥当年居住的卧室,西耳室是板桥乳母费氏的卧室,均按原来的格局布置。郑板桥先生的生活用具、字画复制品,这些物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郑板桥先生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才华。</p> <p class="ql-block">走出客堂,穿过西侧一道小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池塘。塘边湖石、曲桥颇有雅趣,池水清澈见底,几尾金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几株翠竹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池塘北岸临水建有一幢轩阁,进门看,室内摆有书桌、琴架,墙上挂着郑板桥的书画,后梁上挂着一块横匾,上面是郑板桥题写的“聊借一枝栖”五字。</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面积虽小,却也有花亭水榭,荷塘竹林,景色清雅。有造型奇特的假山,郁郁葱葱的竹林,池塘里面有圆盘似的荷叶,还有在水下嬉戏的小鱼。</p> <p class="ql-block">池对面有一亭,名“赊月”,亭柱有一联:“月来满地水 , 云起一天山”,来自郑板桥手书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穿过轩阁,池塘西岸建有一条碑廊,廊壁镶有不少名人石刻,上面刻着历代文人墨客赞颂郑板桥的诗文。这些诗文或长或短,但都充满了对郑板桥的敬仰与赞美之情。每读一篇诗文,都能让人对郑板桥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梳烟”亭中有一联:“风声独响,傲世奇才”,正是对郑板桥一生的评价。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世称“三绝”,尤擅画竹。</p> <p class="ql-block">长廊墙壁上,镶嵌着毛泽东、彭冲、赵朴初、张爱萍、周谷城及大咖们对郑板桥书法、郑板桥艺术节、郑板桥故居、郑板桥诞辰的书法作品,自成一道风景,为故居增加了新的看点,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最吸引人的便是毛泽东主席的评语:“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份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掷地有声的不仅有郑板桥的字,还有他的画,亦有他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池塘南岸有幢单檐歇山式轩阁,门头挂着一块“清风轩”匾额,前柱有联:“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完全是一种隐居山林的隐士生活场景。室内正面墙上挂着四卷画轴,是郑板桥画的梅、兰、竹、菊。另一侧墙上挂的是郑板桥的《兰竹图》,旁边配有板桥联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联原是郑板桥在镇江焦山读书时题写在自己门上的,反映板桥孤芳自赏的高傲品格。</p> <p class="ql-block">故居中的每一处景点都值得细细品味和用心感受,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历史与文化的碰撞,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虽然故居面积不大、看点不多,但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p> 赵海仙洋楼 <p class="ql-block">在金东门老街转入墙高院深的舒家巷,大屋鳞次栉比,由于巷子里有座中西合璧的洋楼建筑,而又被称为洋楼巷,主人是名医赵海仙。洋楼周边是明清古民居,门面极普通,里面却是别有天地。</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名履鳌,晚清出生于兴化中医世家,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在深谙祖辈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发展,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成为一代名医,并成为晚清所形成的“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赵海仙不但医术超群,且医德高尚,有一代仁医“赵半仙”之美誉。俗话说“无三代不成名医”,他的祖父赵术堂、父亲赵春普俱是当时名医。</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洋楼建于清末光绪年间,是一处中西合璧、以中式为主的园林,是清末名医赵海仙居住行医问诊之所。传闻赵海仙洋楼由扬州大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日本人设计和宁波匠人承建,意在报答治病救命之恩情。洋楼占地约1500平方米,由主门楼、廊屋和盂园三部分。门楼朝西,三间中式平房。</p> <p class="ql-block">从西门经门厅进入后,首先是南北两处廊房,均为青砖山墙瓦屋老脊,檐下砖雕,出檐处为青石台阶。北廊房是赵海仙先生行医问诊之处,南廊房为存放草药煎沸之地。两廊房屋顶均为两头翘起的尖檐,中间是万年青砖雕,看似两条巨龙。两廊房之间为长方形天井,方地砖铺设。北廊房后背为后花园,种草养花植竹,虽亦长方形,但中间青砖路蛇形弯曲,更添几分情趣。</p> <p class="ql-block">南面廊屋有5间,东面2间设当代中医专家门诊,原为赵海仙行医问诊之所;中间恢复为中药房,西面2间是赵海仙把脉治病悬壶济世场景的腊像馆。</p> <p class="ql-block">北面廊屋有4间,原为候诊和留诊病人之所,现为兴化历代中医博物馆,展示了兴化历代名中医及其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展示赵海仙医案、著作及其对兴化医派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蜡像场景以近乎写实的手法,再现了赵海仙施医救人的场面。此处还经常会邀请市内外名中医现场坐堂问诊,与观众互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历久弥新的中医药风采。</p> <p class="ql-block">盂园在廊屋东面,中间有花墙相隔。花墙中开圆形洞门,门上方东西两面均有石额,这两块石额大有来头,是清末民初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张祖翼所书。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张祖翼长期寓居海上,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他最早提出“海上画派”的名目,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额上隶书“西泠印社”四字,即为张祖翼所书。</p> <p class="ql-block">面西石额,中刻“盂园”二字,自右向左,楷书,繁体;右边竖刻“海仙仁兄大人嘱题”八字,从上而下,行草;左边竖刻“张祖翼”三字,行草。面东石额,中刻“逸情云上”四字,自右向左,篆书,繁体;右边竖刻“海仙仁兄大人嘱题”八字,从上而下,行草;左边竖刻“张祖翼”三字,行草;钤印四字,篆书,可惜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命名为“盂园”,这是有来历的,因为赵海仙祖籍高邮。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宋时秦观在《送孙诚之尉北海》一诗中写道: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之后,高邮又别称盂城。由此可见,赵海仙的思乡之情,可谓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园内南屋为书房,赵海仙先生长年在此苦读研修,著书立说,传授弟子,从中走出若干精典案书和术业精深的医师。园内东侧筑有一竭山翘角方亭,中间为水池假山。两座假山犹如兄弟般并排而立,又酷似守卫盂园的神兽一般。</p> <p class="ql-block">两山从上向下俯视,东呈狮形,西现虎态,均用太湖石镶叠而成,坐落于水池两侧,水池犹如天上瑶池,又像一只聚宝盆等待财富汇集。一座小吊桥的建造,把鹅卵石铺设的园中弯曲小路与假山、水池相连。如将书房与水池、假山等联系起来,身处小桥流水,不由地产生一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受。而园中景致,更有一种身处仙境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方亭是赵海仙先生行医劳碌闲时小憩之处,但更多的是为候诊病人和陪诊家属享用。一来赵海仙先生医术高超,求医者络绎不绝,需一等待之处。再者如此仙境胜地,必定让求诊者心情放松,更有利于问病医治。给求医者有候诊之处,天下普多,而深院如此仙境般景色润泽候诊之人,且为素不相识外人累累享用,恐世间难寻,可见主人仁德之心。</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学识广博,颇有造诣,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不愧为"江淮名医"。据《兴化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病,召天下名医会诊,两江总督刘坤一荐举赵海仙应会,赵海仙怕惹事端,称病未行。</p> <p class="ql-block">盂园正北为三层二十八间洋楼,此乃赵海仙故居的核心与标志建筑,也是赵海仙先生居住之处。洋楼坐北朝南,廊道与南书房、方亭连通,竭山瓦顶砖木结构,仿罗马建筑风格。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从一楼至三楼,一贯到顶,方圆千里绝无第二,甚是气派。其木构架、砖墙部分装修为传统做法,屋面檐口、室内天棚和二三层木门窗均为西式。百叶窗、弧形线条等西式构造在东方文明之中,显得更加富有韵味,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横匾“悬壶济世”,楹联“医本儒流道近文章一品,药乃军武功高甲胄三分”,均出自名家手笔,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兴化地处江淮之间,战国时期楚将昭阳在此开发,成为人文初祖。兴化自古出名医, 自宋代陈直、元代郭忠以来名医辈出,群星璀灿,至清末更以“淮海赵魏派”独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既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代名医、仁医,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实证,由此直接带动了兴化的上池斋、鹤山堂、饮和堂等药店的兴隆。</p> 成家大司马府 <p class="ql-block">成家大司马府是明朝兵部尚书成琎的府邸,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成琎是兴化人,因武艺超群作为贡生入仕,因参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有功,而后被永乐皇帝封为大司马,此府邸是现代在原基础上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成家大司马府位于城内东大街韩公祠巷,距离郑板桥故居不远,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府邸分东西两轴,东轴6进,西轴7进,中以内串廊,东以火巷,西以外串廊相互联接,形成既分又合的13个院落。古井、挂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间,体量较大,结构完整。</p> <p class="ql-block">成家大司马府在古兴化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单因为它所处地段繁华,还因为兴化四牌楼上悬挂的一块牌匾“两朝忠荩”。“两朝忠荩”所指为成家大司马府的两位主人成琎、成谐。</p> <p class="ql-block">成琎是成家大司马府最初的主人。洪武廿二年,成琎以贡生入仕,历官代州学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参议。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发生,成琎当时居官北国,追随燕王朱棣。朱棣即位后,率兵北伐,扫荡蒙古残余,便命太子朱高炽监国,诏命成琎入南京,与其同吃同住。后来,成琎积劳成疾,卒于北平任上,朱棣十分痛惜,赠封成琎为吏部侍郎。</p> <p class="ql-block">成家两朝尽忠成家大司马府展出的生活设施不多,除第一进展出了成府的来历,古色古香的家具,一些古代兵器外,其他三进房屋都被辟为兴化非遗博物馆,里面的内容丰富,看完之后着实让人觉得兴化的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集了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领域,是兴化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的非遗项目共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俗、戏曲等十一个类别,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进一进的院子、厢房,朱红漆木门窗,青砖铺地,院内四季树木长青,花香不断。每个院子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客厅、穿厅、正厅以及一个室内的唱戏舞台。</p> <p class="ql-block">祭彦俊画艺术馆。祭先生是兴化本土国画大家,他不但山水、花鸟、书法出色,而且还将属于北方的烙铁画带回兴化,成为一枝独秀的民间艺术。见多了用画笔绘画,用“电笔”绘制图画的确使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垛田农民画馆。果蔬飘香、鱼跃水塘、家家有船、户户荡桨,“三分土地七分水”的垛田地貌,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垛田农民画。垛田农民画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以节庆喜事、特色民俗、田间劳动为主要题材,深刻反映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及理解。</p> <p class="ql-block">木船制造技艺馆。水乡兴化,无船不行。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木船制造技艺,纯手工打造的工艺已传承千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千百年来苏中里下河地区水乡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中国舟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船文化延续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到明代中期,成家大司马府中又出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成谐。成谐为成琎五世孙,嘉靖廿四年,蒙古俺答部重兵攻掠大同,成谐受命率将士严守拒敌。但因敌军人数众多,成谐部队被围困城中,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成谐殉难时才30岁,被赠封为指挥佥事,并于兴化沧浪溪畔立“致身马革”祠以作旌表。成琎和成谐都为明王朝献身,故嘉靖皇帝亲赐“两朝忠荩”匾额,将成家大司马府正厅命名为“锄经堂”。</p> <p class="ql-block">恢宏的大司马府历经600年沧桑,木雕、古井、垂花带着历史的伤痕躲过了一次次劫难,依然深藏闹市,鲜为人知。如今,修缮后的成家大司马府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是现存规模较大的明代府第建筑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