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风物:史海探珠话龙泉

沧浪书客

<h1> 史海探珠话龙泉</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龙泉有故事,故事说古今。古今说龙泉,龙泉在龙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龙泉山水美,汤泉居首位。龙泉汤,玉龙腾瑞,金凤凝祥。玉龙腾瑞,巧借昆嵛生蜃气;金凤凝祥,独有汤水济苍生。龙泉汤泉水,把昆嵛山庇荫的这片土地,浸润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风水宝地;黎民百姓,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在这片土地上倾付心血,望月难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因为这汪汤泉水,明朝弘治年间(即公元1488至1506年),宋姓族人移民到此,在汤泉旁边建立村庄,取龙泉汤为村名,开始新的生活;因为这汪汤泉水,吕姓族人、张姓族人等先后来到这里,成为龙泉汤村的买山户。而且吕张两姓人家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开枝散叶气象新:后来吕姓成为村中大姓,张姓也风光闪耀。故龙泉汤村有“张半截子吕满街”的说法。还是因为这汪汤泉水,人们由自发随性的“野浴”进而有意识的开发利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至1793年)在汤泉处建池筑厅,方便洗浴。即所谓“凿池引水,以便澡浴”,“架屋其上,浴者便焉”。而且置石几于亭,供浴者浴后休息,并分男女洗浴时间,颇显文明,等等。自此以后,特别是民国以降,升级改造沐浴设施的事情,民间传说,家乘域志,史不乏书。民国初年所建的无榫木亭,保留到1966年。遗憾的是,清时嵌镶在石亭上的“龙泉”二字石匾已遗,不知躲在何。</span>前几年三缘置业公司开发建设温泉花园时,从地下挖出一个石雕兽像。专家初步认定至晚也是元朝遗物。但愿有一天也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让“龙泉”石匾面世。还是因为这汪汤泉水,使龙泉汤这个古道边上的山村,早就有馆驿设施。人们或路过这里,或慕名而来,享受温泉的沐浴,解除疲乏。所以,诗人王苹写下一首题为“题宁海汤泉”的诗,赞美这汪汤泉水:“石气松荫雨后凉,飞鸿流水几垂杨,行人浴罢闲相语,可似华清第二汤”。浓浓的温泉情怀,满满的往事追忆,绵绵的泉水文化。汤泉文化,是龙泉的魂,龙泉的血脉,更是龙泉人走向未来重要的力之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说到诗人王苹,有人说他是明朝的,有人说他是清朝的;有人说他是牟平的,还有模糊地说他是“前人”。那么,王苹,到底是何许人,为何写了“题宁海汤泉”的诗,为什么把龙泉汤赞为“华清第二汤”呢。据史料记载:王苹,字秋史,号蓼谷山人,清初诗人。生于江宁(今南京),19岁时随父母迁居济南,住济南72名泉之24泉----望水泉。故自称七十二泉主人、二十四泉居士。王苹“年轻时,性情狂放,酷爱诗歌”,热衷游历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山水诗篇”。因写过“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中自著书”、“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等名句,得到了一个王黄叶的雅号。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中进士并授知县。然而,王苹因母亲年老不愿远行,故请求改任距济南近一点的地方。所以,又被授予当时的宁海州(今牟平)成山卫任教授,负责教育工作。到成山卫任职,即照顾了王苹的心愿,又不违500里回避制度,应当说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一年后,王苹还是因为“成山卫僻处海隅,不便奉老母”,便辞官回济南,继续做他喜欢的写诗和游历名山大川的事。王苹的《题宁海汤泉》诗,就是在这期间,或来或回时写的。之前,他游历陕西时,一定到过华清池,而且体验过“温泉水滑洗凝脂”那种惬意,又体验了宁海汤泉也有“水滑洗凝脂”的感觉,故写下了“可似华清第二汤”的名句,高度评价了龙泉汤泉水。象这样的评价,在天下温泉中可能是独一的。这个情况说明,历史上龙泉汤泉很是有些名气的。关于这个王苹,再说几句。因为王苹喜欢游历,喜欢写诗,他不仅洗了龙泉的温泉,写了诗,还游历了附近的名胜。当时龙泉西冈的山坡上,有古松一株独秀。松下有石,往来客商常小息树下。树旁有庵曰松岚庵。王苹游览了松岚庵和古松,并赋诗记怀:“松阴多处水泠泠,谷口幢高剥石陉。从此姑余三百里,人传七十二峰青”。 后来有一叫高风翰的人来游,赋诗将松岚庵改名为松泉观。王苹还游历了芝罘岛,写了题为《宁海道中》的诗 “猎猎西风打帽斜,此身自笑是天涯。云埋穷海之罘碣,秋放空山桔梗花。林壑心情虽有味,关河岁月只为家。剧伶岛屿青冥里,马首依稀对鹊华”。</span></p> <h3>  <font color="#333333">  不久前,我读过一篇网络媒体新闻,说龙泉的名子在宋朝已有。揣着好奇与侥幸,我检索了若干的历史文献,披览了唐朝以来,历朝断代史《地理志》中有关山东半岛地区的内容,以及地方志乘,还真有所收获。金大定九年(即公元1169年)四月,王重阳率领弟子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等由文登返回宁海金莲堂,走到龙泉,掷伞显灵异,向远在槎山修炼的王玉阳赐道号曰王处一。根据王重阳等离开山东后,王玉阳推动全真教发展的作为,不排除有王重阳对王玉阳主持山东教务的嘱托。这个资料说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2至1189年)就有龙泉这个地名了,而且是文登至宁海的必经之地。我曾在民国《牟平县志》中看到一幅地图,古时昆嵛山烟霞洞有一条通往龙泉的道路。金大定年间对应南宋的年号为绍兴、隆兴、淳熙,历经三帝。如果我们从金大定年间算起,龙泉这个地名至今已860多年。这是其一。其二,唐朝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一位来自日本的僧人叫圆仁的,由文登办理关文,去登州,然后西去五台山求法。圆仁一行出文登后,第一天住招贤馆,之后行30里到龙泉村斜山馆。因患缘疼而在龙泉村斜山馆住了一宿。之后经卢山寺到牟平,又经午台发云寺、芝阳馆、故县馆以及安香寺,最后到达登州开元寺。这些地名构成了一条明晰的古道。缘疼有两层含义:即内心的执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劳累引起的肋骨下缘的疼痛。我大胆的猜测:当时因为道路不好,或其他什么原因,路上行人稀少,有时还要走山野小径,并且“策杖膝步而行”,引起肋骨下缘的疼痛。在龙泉村,他们发现这里有汤泉,高兴的不得了,故由“断中”改为“馆宿”,为的是泡一泡温泉,解除旅途疲劳,消除“缘疼”。所以唐开成五年不仅有实实在在的龙泉村,而且汤泉“澡浴”,也应当有之。由此,龙泉村之名自公元840年至今已经是1184年,距明﹒弘治元年的1488年,早了648年。所以,我认为龙泉村名,必定早于公元840年。龙泉汤村应当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古老村庄。</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唐朝就有的龙泉村,在历史上断档,而于明﹒弘治年间又重新建村。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去分析,似乎能看出一些眉目。唐朝多次发动的征高丽的战争,登州一带广大地区作为战争的后勤保障基地,人力物力财力等负担自然是很重的;又因为连年的自然灾害,登州以及半岛地区经济凋敝,社会不稳,普遍贫穷。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写到:“从牟平到登州,比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在軬车村“乞酱酢盐菜,专无一色,汤饭吃不得”等等,此类记述颇多。五代时期的50多年里,五次改朝换代,战乱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北宋虽然有个短暂的安定,但金人南侵,百姓流离失所成常态。特别是金末元初,杨安儿的红袄军起义,造成了人口大量锐减。而且这个时期,昆嵛山一带遭受了一次天大的灾难。宁海人郝仪率众趁乱闯进昆嵛山焚毁寺宇殆尽,肯定要波及到龙泉村。因为龙泉西有松泉观、西北有龙泉寺,村南有显异观,都应是郝的破坏目标。还有南宋几次派兵在半岛南部登陆与金人作战,曾烧毁文登城,波及登州大部地区。所以“宁海州的牟平文登两个县,人民死亡殆尽”,由6万多户减为5千余户,所谓“土著旧户,十不存一”,就是这样造成的。而元末山东更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大量良田荒芜,狐兔满道,惟不见人之踪影。”所以,“民多以明(朝)后迁来”。今天烟台威海的村庄,明确记载元以前建村的,也就是百分之一二多一点吧。这些,应是龙泉村历史断档的主要原因吧。</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龙泉温泉汤,是以水为介质,把地下热能带到地表,集热、矿、水于一的清洁水体,是一种利用、观赏并需要加以保护开发的地质资源。据《龙泉汤村志》所记,“热水层浅、水量大、水温适中”等特点显著,而且“平均水温52度至58度,”“含多种矿物质”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元素,达到国家水质鉴定的“硅水”、“氟水”命名标准。所以,龙泉温泉,作为建设新龙泉的重要资源倍受重视。人们已经不限于扩池洗浴,而是开阔视野,从发展大势、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建设新家园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瞩目的成效,焕发了龙泉进步的新风采,写出了新篇章。<br>  另外,据光绪《登州府志》记载,龙泉不仅有温泉汤,还有龙泉河和黄龙河。根据两河发源以及流域情况的记载,可以断定就是今天的汉河和广河。但不知因何更名。在我看来,龙泉河这个名称比叫汉河更好一些。历史上龙泉西塂上的松泉观,北岘村西的龙泉寺,都有个“泉”字,且地处龙泉河之阳,我认为题名额应与龙泉汤或龙泉河有关。历史为我们留下了龙泉汤泉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探求。当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倍加努力才行。<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