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苏州灵岩山寺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寺庙始建于西晋,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庄严古刹。初名崇报寺,梁时名秀峰寺,唐代始称今名。明弘治年间寺庙遭毁。清康熙时重建。咸丰时又毁于战火,现存殿主要为印光法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公元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曾多次到灵岩山调研乡土风俗民情,借宿在灵岩山寺,写下了《宿灵岩寺上院》:“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正对御道的第一座亭叫继庐亭。山门式屋宇,是灵岩山寺的头山门。为纪念别号继庐行者的印光大师,故命名为“继庐亭”。门柱有对联:“平地上灵岩,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劳尘修净土,认清磋路,岂无宝筏渡迷津。”。</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御道左拐向上,迎面有一座飞檐戗角的宋代石亭“迎笑亭”。石柱有亭联:“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有落红亭,灵岩山有“象山”之称,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义”诗句,故而得名。该亭是灵岩山观日落极佳之处。亭柱有“观沧海者难为水,省自心时不见山"楹联一幅。</p> <p class="ql-block">沿落红亭左侧山路上行不远,路右侧有“光寿无量”石佛亭。“无量寿佛”是梵语意译,而“南无阿弥陀佛”是音译,每天念无量寿佛,可以得到无量寿的果报。</p> <p class="ql-block">山路左侧怪石嶙峋、沿途有多处摩崖石刻。福寿亭向上有石阶300余级,称为“百步阶”。此为乾隆登灵岩山时御道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山路旁有一造型古朴的石质方塔,高近三米,很多人叫着方塔,并不知道真实名字和出处。据民国《灵岩山志》称:“沿称为智积菩萨衣钵纪念塔,又称为无际塔、圆照禅师塔,未知孰是,上部久圮,拟重修之”。</p> <p class="ql-block">这块“灵岩石龟”,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太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灵岩寺山门,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出天王殿,后面是一个池塘,名字叫界清池,里面浮游着众多的乌龟,煞是热闹。继续往上就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旁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p> <p class="ql-block">出天王殿,沿石桥跨过界清池便是大雄殿。最早为清康熙年间布政史慕天颜所建。有康熙御书虛额,乾隆御书扁对,并题佛座铭,今无存。现大殿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为典型的苏式古建。殿高25米,宽20米,正中供奉 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观音群塑和文殊、普贤像均造于1981年,全部泥塑,罩漆装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右边的花园,是春秋时期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仅存砖塔塔身。</p> <p class="ql-block">1989年重修后,底层东南西北均辟壶门式门洞,二层南北开门,三层改为东西置门,如此逐层变换门洞方位,其余各面则设壶门式佛龛,即底层四龛,以上各层均为六龛。塔内原来是八边形,重修时改成圆形。安装了高达7米的塔刹,修复了盘旋而上的木梯和塔身四周的腰檐及回廊,还 在塔台周围配置了石雕栏杆,使塔逐步恢复了宋时古风。今佛塔凌空高耸,与三重飞檐之大雄殿相呼应,成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p> <p class="ql-block">宝塔南面即是智積殿。智積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智積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積菩萨显化道场”。应教内信众的信仰需求,灵岩山寺〝佛经流通处”设于智積殿。</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智積殿东侧,建于1919年,高15.13 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铸造的大铜钟。“灵岩晚钟”曾被列为苏州十景之一。钟楼一层为干佛殿。殿中间供奉毗卢遮那佛,东西两侧供释迦牟尼佛坐像和地藏王菩萨,殿堂三面墙上供有数百尊形态各异的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在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永乐十年(1412)重修。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毁于火。</p> <p class="ql-block">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将韩世忠葬在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为蕲王并赐秀峰寺为显亲崇报禅寺,高僧圆照、慈爱、佛海、宗本等驻锡。</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天台宗中兴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华三昧。宋初,一度为律宗寺院,元丰年间(1078——1085)改为秀峰禅院。</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智积来此讲经弘法,将之扩充为秀峰寺,佛寺建置更趋完善。据传为大哀经(竺法护译)中所述之智积菩萨应化之道场。</p> <p class="ql-block">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p> <p class="ql-block">春秋吴王夫差筑馆娃宫于山顶。梁天监二年,建塔复增修寺院,名秀峰寺。唐代,名“灵岩寺”。元丰年间,郡守晏知止辟为“秀峰禅院”。明永乐十年重修,弘治中毁于火,塔幸存。清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清末宣统三年,木渎乡坤严良燦等礼请普陀山三圣堂住持真达法师恢复灵岩寺。民国二十一年,印光大师题额“灵岩寺”复旧称,命名古塔为“多宝佛塔”。</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兴,康熙十四年(1675年)兴建大殿。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太平天国之兵火,寺内建筑,除九层塔外,大半焚毁。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宣统三年(1911),真达住持本寺,与妙真协力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跃为江南名刹。</p> <p class="ql-block">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他为山门撰书的对联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p> <p class="ql-block">印光(1861-1940年)法师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赵绍伊,陕西郃[hé](今合阳)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20岁出家,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他一生专修净土宗,并在普陀山、上海、江苏各寺庙讲经说法,写下大量宣扬净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内外在家弟子10余万人,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p> <p class="ql-block">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师避居灵岩山寺,专心念佛,创建净土宗道场。他制定了五条规约,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经过印光法师的弘扬倡导,净土宗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灵岩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p> <p class="ql-block">1966年寺遭破坏,僧众被逐,象法荡然。十年浩劫后,灵岩山寺百废待兴,时任监院的明学法师继承妙真法师遗愿,带领仅有的僧众不畏艰难,修复破坏的佛殿、佛像及诸法器。</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宁静与美好;这里没有功利与虚伪,只有真诚与善良。灵岩山寺是一个能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身体得到放松的地方,它是一片净土,一方福地。</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来自景区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