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去的天星沟——读晓露《远去的天星沟》有感

晓露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晓露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刘常琼,我们相识于2014年10月18日,湖北襄阳卫东厂成立50周年暨《卫东记忆》出版发行仪式,牵线人是四川油泵油嘴厂的倪同正老师,在这里我也因为倪同正老师和杨克芝老师的推荐,首次结缘被誉为“三线建设活字典”的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先生。</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在东道主杨克芝先生的安排下,同坐一桌,还有央视纪录片频道导演之一的刘洪浩先生,那时他已经导演了《永远的铁道兵》,后来他又成为了《大三线》的大导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这次饭桌上,通过倪杨两位三线建设老前辈的介绍,我对晓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这个非“三线人”这次受倪同正老师邀请去卫东,就是去补充完善丰富三线建设题材的,那次我带着《“三线”记忆》的打印本去,王春才先生还在这本书扉页题写了“记忆中的丰碑”,并在此日的发布会上,专门介绍了这本未出世的“新作”。后来也就是在2020年年初,杨克芝先生在筹建“卫东三线建设研究馆室”时,我又捐赠给了他们。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当年11月,杨克芝先生突然因病“走了”。</p><p class="ql-block"> 刚才说到我这次卫东之行,是带着采访完善补充“三线题材”去的,也是带着强烈愿望去拜见结交三线建设老前辈去的。因此,当晚饭后,我就在下榻的宾馆里采访了晓露,采访完不知不觉到了凌晨一点多,返回西安之后,我很快就写成了叙事散文“刘常琼:天星沟的那朵雾中花”,并安排在我2015年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三线”记忆》一书里,2023年又将此文安排在我新作《特殊代号年代》一书里,本次由《环球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这次,晓露和我电话交流了她的新作《远去的天星沟》的许多想法,希望能够顺利出版。一年后,她这本《远去的天星沟》新作就横空出世了。我拿到她这本大作之后,首先拜读了我熟悉人物,然后再从头到尾一一详读。因为时间原因,我没能一气呵成,而是分了四次读完。这样反倒让我更好的消化其字里行间的情绪情感,以及青春岁月。就像看一部电视剧,从她童年到花甲之年,从她在泸州故乡到涪陵南川,再从南川到成都;从学生到工人,再到管理层,再从管理层到独立开公司;从她求学到工作,再从工作到求学。总之晓露是一个一直有着上进心,不服输不言败的强女子。</p><p class="ql-block"> 她的写作文风以纪实散文为主,全书以个人故事为切口,介绍三线建设这本厚重的历史故事全书,读着不费劲,很有带入感,整体轻松愉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中的小人物如家住在厂区旁边担潲水的“小敬”,如今已是深圳有名的医疗专家;如被婚姻枷锁锁住的人生主人公等等,都非常贴切那个激情燃烧岁月,人们向往国营铁饭碗的真实写照。 </p><p class="ql-block"> 书中,作者晓露多次写到回天星沟去寻找曾经生活工作的记忆,还特意回到自己父母当年住的房间,只是今非昔比,虽然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间房,可是世异时移,自己已然成为了过客,大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每次回去虽有曾经熟悉的老乡一起拉家常,但那龙门阵已是淡淡的忧伤。</p><p class="ql-block"> 书中特别写到小路成为晓露,以此来纪念金佛山收获的爱情,我想这是她一辈子也忘不的,还有那书中欲言又止,说而不露,露而不透的某男,因为爱情爱而不追,后悔一辈子,终在同学会携妻吐露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情困”之事。从这个角度讲,换谁都不可能忘记天星沟,换谁都不可能让天星沟远去。俗话说:人生儿时充满了幻想,青年时充满了理想,中年时满脑子思想,老了一定是满脑子的回想。那么,步入花甲之年的晓露,写书言“远去的天星沟”,那么,我想这个天星沟在她这辈子的脑海里、血液里,是一刻也不曾远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杰(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中摄协新闻摄影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资深媒体人)</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日夜写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