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时光

土著人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期,父母亲单位作为特区建设的先行军,来到厦门,我们也随着单位成了新厦门人。</p><p class="ql-block">单位驻地在殿前,它位于厦门岛的西北角,一面靠海,其他三面为农田包围,是个亦农亦渔的美好家园。这里的土地肥沃,稻田一年熟两季,到了冬季时,农田也没闲着,是种植甘蔗林的好季节,那时,它的海边是滩涂,一到退潮,当地人忙着抓螃蟹,敲海砺、收海瓜子,那年代的海瓜子,人是不吃的,当地人用来喂鸭子,为此,殿前的马路上,到处都是养的肥肥胖胖的鸭子,目中无人地在路上大摇大摆的溜达着,可爱极了。单位到学校有一段距离,每天的上下课时间,是我们认识这个村庄的好时机。</p> <p class="ql-block">出了单位的大门,沿着窄窄、坑坑洼洼的田间小道,穿过一片菜园,首先进入一户人家的院落,那家人的院子里,养着一群鸡,这里的鸡跟我们常见的鸡不一样,个头大了一倍不说,混身黑乎乎的,没有几根毛,跑的飞快,脾气还特别暴躁,一看到我们,就撅着屁股追着我们啄,听说它叫火鸡,是西方人过圣诞节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菜,后来每次经过他家院落时都得蹑手蹑脚,就生怕惊动这“洋鬼子”。</p> <p class="ql-block">当地村居主要是石条砌就,但大户人家的房子特别漂亮,红砖墙、燕脊尾、正门墙上,画着各种吉祥图案。村里有个特点,家家户户屋前屋后都栽种着几株龙眼树,树下,堆积着像小山一样的海蛎壳,海蛎壳发出阵阵海腥味,熏得让人难受。海蛎壳堆旁,一群群鸡鸭在悠闲地散着步。这里的牛特宝贝,据说用牛粪可以种植出叫磨菇的菌类,出口到海外特赚钱,为此,经常看到一些小不点的孩子,拿着畚箕铲子,跟在牛后面晃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群小狗闻到生人气息,老远就开始耍起威风狂吠起来,有次都快被吓哭了,听到狗叫声,班长阿花端着一大碗稀饭从她家冲出来,替我们解围,随着她的呵斥,那些狗儿一溜烟就跑得没影,阿花对我们甜甜地一笑,笑容很真诚、很美、很阳光,一辈子都忘不了,使初来乍到的我们,顿时打消对新环境的恐惧,后来小狗也默认我们是熟人,且有阿花撑腰,没有再找我们麻烦。</p> <p class="ql-block">快到学校时,要穿过一条小街,这个就是殿前老街。这条街规模不大,可对于当时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殿前村来说,却是繁华闹市,青石板的路面,两边是一溜店铺,里面生活用品、小五金等应有尽有,还有理发店、牙科诊所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p> <p class="ql-block">但我们最喜爱的则是靠近学校的路口,那里早已被小摊贩们占领,卖的全是我们小孩的最爱,五颜六色的糖珠子、金晃晃的麦芽糖、还有用红纸包裹的花生酥,当然,各种文具也不老少,还有一个摊位专卖大头贴,那年代很时髦港台电视剧,港台明星俊俏的大头贴很受欢迎,还买了一堆他们的大头贴。</p><p class="ql-block">当然,最受大家欢迎的,则是香喷喷的海蛎炸,当地人叫“蛾嘚浸”,就是将地瓜粉和蒜苗、调味料搅拌均匀,然后用漏勺舀一勺,中间放几粒海蛎,然后放在滚热的油锅里炸一下,一股浓香立刻四溢,捞起后放在锅边一个漏斗下凉一小下,就可以进入我们的口,那时的海蛎特别香甜,可以吃出海的味道,现在走遍大街小巷,都找不到当初那种的味蕾感觉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上的小学叫高殿小学,记得有一栋小红楼,很漂亮,当地孩子好像比我们灵巧多了,那时我们的班主任是陈明花老师,她是个严厉的老师,不怒自威,有天上课,她说,昨天晚上去三航看电影的站起来,单位的子弟纷纷自觉地站起来,连咱这群里最乖的榕芝同学也站起来,我们还大义灭亲地指认想蒙混过关的同单位的职工子弟,老师让我们站到墙角去,好家伙,那天,墙边罚站的全是我们职工子弟,本地人一个都没有,回家路上,有人嘀嘀咕咕地说也看见了某某某,但他们都没站出来,多年以后才恍然大悟,人家本地孩子人鬼精,早拿捏了老师的套路,装聋作哑,哪像我们一根筋,实诚的很。</p> <p class="ql-block">说到看电影,不得不说其实我们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在神山的炮团,它离我们单位有段距离,放映的主要是战斗故事,且场地比我们单位大,又都是周末,于是电影放映日,得到消息的我们早早扛着凳子去占位子,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个地方,是厦门岛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当年解放军解放厦门时,就是从这里抢滩登陆,并从这里出发,将红旗插遍全厦门岛。</p> <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随着我们单位的到来,沉睡的厦门岛被唤醒,从殿前开始,我们的父辈们和其他建设者们用精卫填海的精神,将一片片海岸填平,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一座座码头、机场、桥梁,BRT、地铁,厦门因为他们的建设,成了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城市,为厦门岛变成一个城在海中、海在城里的美丽花园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为鹭岛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45周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搬出殿前,殿前的模样,依旧保持在那段美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此次,参加湖里作家走进城中村采风活动,再次走进殿前,却发现此时的殿前,早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它成了著名的城中村,田野、果园早已被密密麻麻的小洋楼取代,原来遍地溜达的鸡鸭犬们早已无影无踪,取代的是天空不时掠过的飞机、马路上飞驰而过的各种机动车、及川流不息的人流,当地村民现在变房东,坐在家里收房租都比公务员工资高,但头脑灵活的他们又岂是那么甘于坐享其成之辈,他们乘着特区建设发展的东风,从最早当的士司机、去建筑工地打工学艺、承包沙石生意等粗放经营,到后来创办出各种现代企业,其中名闻遐迩的“好享来”、“FUN”这两家企业都是殿前人的品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去,为了大局,做为飞机航道的必经之地,殿前村被限制了很多的发展机会,但我相信不久的未来,殿前村会以一个美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文旅之乡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因为这里有英雄故事,这里有劳动者开拓之歌,这里更有勤劳勇敢、识大体、顾全局的朴实的殿前人,他们必将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繁荣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