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高粱

摄影:高粱(上海)11225536 <h1>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古都洛阳,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h1> <h1>景区门口。龙门(又称伊阙),大禹治水时所开凿</h1> <h1>龙门石窟开凿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主要集中于西山(龙门山)上。这里,自然景色优美,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美誉。伊河两岸</h1> <h1>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十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有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西山石窟分布长度约1千米,但见满山佛龛</h1> <h1>龙门石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占60%,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其他朝代的仅占10%左右。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等;隋唐五代洞窟有卢舍那大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建造时大量采用了彩绘,今大多已褪色。参观的主要景点有:卢舍那大佛、莲花洞、古阳洞、宾阳洞等</h1> <h1>宾阳三洞,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开凿于北魏时期(500~524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h1> <h1>摩崖三佛龛,开凿于武周时期(690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的一个重要举措。佛龛有三尊坐佛和四尊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h1> <h1>从石窟栈道高处看伊河,远眺河东岸的香山寺</h1> <h1>泉池旁的小喷泉</h1> <h1>万佛洞,开凿于唐代(680年)</h1> <h1>惠简洞,开凿于唐代(673年),洞窟特点敞口似龛,主尊弥勒佛像高3米,丰满圆润,面带慈祥之态,与石窟中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有异曲同工之妙</h1> <h1>老龙洞,开凿于唐代,利用自然溶洞改造而成</h1> <h1>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525~527年),洞穹窿顶上雕有一朵3米直径的硕大莲花,精美绝伦,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也是依据此莲花设计。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高5米。洞内还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高仅2厘米</h1> <h1>卢舍那大像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的祥和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h1> <h1>卢舍那大佛像,开凿于唐高宗时期(672年),高17米,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佛像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梵语卢舍那佛,意为光明普照</h1> <h1>大像龛位于半山腰,前面凿出一个大平台,可以容下很多人参拜佛像</h1> <h1>挂壁栈道,远处是伊河步行桥。景区参观为单行道,从“龙门”进来,然后从步行桥回去</h1> <h1>古阳洞,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营建的功德窟</h1> <h1>来到步行桥上,从桥上看西山石窟</h1> <h1>从河东岸看西山石窟全景</h1> <h1>隔岸远眺卢舍那大佛像——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誉为“世界最美雕像”,老外称之为“东方蒙娜丽莎”</h1> 史料部分文字撰写参考有关介绍资料<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观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