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名用字”留下的那些历史人物(九)</p><p class="ql-block"> 在《辞海》中有一类词,没有任何释义,只标注“人名用字”,这些字大都很生僻,数量并不多。能用这类字取名的人可以说都不是一般人,因为他们的名字都见诸各种古代典籍。笔者对此做了一番简略的查阅梳理,感到很有教益,从中不但可以认识这些历史人物,还可以了解很多相关的史实,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本篇了解一下用“廖 liáo” “庈 qín” “琷 què” “湦 shēng”取名的古人以及相关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廖 liáo 这个字并不陌生,用作姓氏时常见,但它读liào,四声;读二声时只用作人名。春秋时期周惠王有个大臣叫“召伯廖liáo”,这里“召”是姓氏,读“shào”。据《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立子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惠王派遣召伯廖赐命齐桓公,并要求他讨伐卫国,因为卫国曾拥立子颓做周天子。”在这句话里“召伯廖”并不重要,而是所含历史背景颇为深远。</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里“子颓”是个关键人物,他是周惠王的叔父。周惠王即位后,占了子颓的老师蔿 (wěi )国的菜园放养各种野兽,用来狩猎,还强占大夫边伯的住宅,夺取子禽祝跪的土地田产,克扣石速的俸禄,引起五位大夫的强烈不满。于是蔿国等五人合谋,拥立子颓为王,发动了推翻周惠王的叛乱。然而叛乱受挫,子颓逃到卫国,卫惠公因怨恨周惠王收留其政敌公子黔牟,便联合南燕国支持子颓,攻打周惠王,迫使周惠王出逃,子颓被拥立为周天子。然而当时实力较强的郑国联合虢国组成联军,攻入周的都城洛邑,杀死了子颓和五位参与叛乱的大夫,帮周惠王复位。史称此次事件为“子颓之乱”。这次事件历时三年,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实力,导致了周王朝进一步衰落,同时还体现了各诸侯国对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步增强。</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事件中,因为卫国帮助过子颓叛乱,所以周惠王复位后就派召伯廖到齐国传达命令,请求齐桓公出兵讨伐卫国。又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这里“齐侯伐卫”就是齐桓公应周惠王之请,对卫国发动的讨伐之战;“数之以王命”,就是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数落(责难)了卫国。</p><p class="ql-block"> 而齐桓公也不止一次安定周王室内乱。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其著作《史记索引》中称,“颓带荏祸,实倾周祚。”“颓”即指上述“子颓之乱”,而“带”则指“子带之乱”。“子带”是周惠王的庶子,周襄王的异母弟。周惠王死后周襄王继位,子带也想篡位夺权而发动叛乱,史称“子带之乱”,也是被齐桓公平定的。“荏”是软弱的意思,“祚”,指皇位、国统。司马贞这句话的意思是,子颓、子带造成的祸乱使周王室内部更加软弱,确实是造成周朝皇位倾覆的根源。而齐桓公能够匡扶周室以令诸侯,是他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重要条件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庈 qín 春秋时鲁国有费庈父。《左传•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无骇”是人名,当时任鲁国的司空之职;“极”是鲁国的附属国;“费”是鲁国的一个城邑,相当于县城,而费庈父也称费伯,是费邑的长官,费邑是他的食邑。费邑与极国相邻,都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这句话的意思是:司空无骇率兵进入极国,费庈父灭了极国。可能是由于离极国近,费庈父被调去攻打极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琷 què 唐代有段琷宝。据《新唐书》载,在云南一带,有一个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共历经十三世王,其中前十二世王都受到唐朝的册封。第十二世王隆舜在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继位,第二年就派遣陀西(南诏官名)段琷宝前往邕州节度使率谠处请修好,率谠向朝廷汇报后,隆舜于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上表归附唐朝,也得到了唐朝的册封。而关于段琷宝的事迹史书上并没有更多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湦 shēng 春秋时曹桓公名终湦。曹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一带),公元前487年被宋所灭。据《史记》《史记集解》等记载,曹桓公姬终湦是曹国第十二任君主,在位五十五年(前756—前702)。曹桓公在位期间,曹国地处鲁、卫、宋等次强国之间,更多地是作为齐、晋等霸主国的跟随而存在,其国力发展一直不够强,尽管曹桓公在位时间够长,但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却不强。《史记》中关于曹桓公的记载,从“(曹)穆公三年卒,子桓公立”到“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公夕姑立”,中间只有区区六十几个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