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次柳村位于岚县东部被称为“东山坡”的黄土丘陵沟壑区。2001年撤乡并镇后由原上井乡划归社科乡辖,与周边的马家梁、黄家墕、芦子同为冯周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南距冯周村3里,社科26里,县城40里。因自然条件差,出行不便,饮水困难,至2006年,全村除一户留守养羊外,其他住户全部迁离,次柳村成为弃村。</p><p class="ql-block"> 村子所在沟谷属芦子沟分支。南北走向的芦子沟在冯周村向东分岔后,在冯周村东再次分岔,一东一北,次柳村就处在北分岔沟谷的末端。村道经冯周村东约500米后东北向入沟,顺沟谷土路2里入村。过去仅能人畜行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村民集体开挖修整,方能马车通行。村子处在丘陵沟壑的北坡。这里沟狭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村周土崖陡立,土峰突兀,高低错落,纵横相连。一道土崖纵贯南北,将村子分为东西两沟,东阔西窄。土崖两侧,土窑依势而设,东多西少。很多院落进门是崖,出门为坡。东沟北坡的二阶台地上,另有十几孔土窑傍崖而设。全村居舍就势散落,早期以土窑为主,后有十几座房舍。过去村里学校也在窑洞上课,后期另建校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校曾有学生四五十人,后随人口外迁停办。</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是全村人口最多时期,约有50多户220余人,“贾、高、李”为主要姓氏,另有王姓一户。据称先由贾姓建庄首居,后高姓从北崔山、李姓自阳坡村相继迁入开荒种地定居,经后期繁洐发展,高姓人口居多。地处黄土丘陵地带,人畜饮水、交通出行一直是困扰次柳村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过去饮水的主要来源为村外2里多的山涧水,人们从村东、北、西的山涧挑水,还常得排队等水。上世纪70年代政府解决人畜饮水,曾打过两次井,都在4丈以上,却因缺水而废。后在村北墚后的下窑窊沟内凿井,用三联泵铁管上墚,再由瓷管引入村中。一年多后,因扬程过高(200多米)压力太大将铁管撑裂。此后又在距村约500米的老秤圪洞沟内管道引水进村,开始尚能供给,但人口大量流失后水源渐贫,说是水跟上人走了。交通不便,黄土裸露,每到雨季,土随水走,物品运送困难。过去村里拉回煤后,需从冯周村上墚迂回到次柳村北墚顶,再用箩头从墚顶担煤入村。全村原有耕地3000多亩,农作物以五谷杂粮为主。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村民广种薄收。2002至2003年间,全村共有2800余亩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农业社时期村集体曾养羊700多只,牛马驴骡若干用于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村周地名以峁、墚、塔、窊、沟命名较多。堡圪旦上(地名)有古堡遗址一处,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据考为明清文化遗存。村内庙宇简陋,但数量较多,分别为老爷庙、娘娘庙、山神庙,龙王庙、五道庙等。因地处偏僻,史上未遭瘟疫传人,故庙宇虽多,村里也无庙会习俗,仅逢年过节,村民集中上庙供香,以求平安。每年二月二,村里有“打龙眼”的传统。村北背墚上舍科峁的娘娘庙曾有一故事:传说有一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忽而村子上空飘来手掌大的一片黒云,不断胀大,倾刻之间阴风四起,乌云密布,势欲骤降冰雹。村中一位约十七八岁的姑娘出门察看,发现原来是有一只磨盘大的蛤蟆精在兴风作浪,遂上前与蛤蟆精打斗厮杀。后虽冰雹未成,但那姑娘却与蛤蟆精同归于尽。村里人感念姑娘英勇舍身,设庙纪念。每年从四月至秋收粮食上场,每月十五人们上庙祭供。</p><p class="ql-block"> 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艰苦。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外迁,个别移居忻州、原平、静乐等地,部分在坡上、县城安家。因离冯周村最近,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陆续向冯周村迁居。现在冯周村定居的次柳村民就有50多人。1995年左右,村里仅剩几户人家留守时,村里才通了电。2006年,政府实施移民,共有10户迁入社科移民新村。2016年,岚县脱贫攻坚易地移民过程中,次柳村被确定为整村移民的自然村。至2018年,分散各地的原次柳村民共有23户66人迁入县城易居苑移民小区。移民后的次柳村原址实施拆除复垦。时至今日,部分村民每年还会驾驶三轮车等工具回村,利用确权后的720亩耕地进行春种秋收。</p> <p class="ql-block">次柳村东局部。村周土崖陡立,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窑房院落顺应地形就势分散。多以傍崖土窑为主,后期房舍多建在沟底小块平地。</p> <p class="ql-block">从村西土墚眺望,一道土墚山嵴贯穿南北,将村子一分为二,很像古长城的样子。(2011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山嵴两侧半腰各有人家。人们迁离后,土崖经年累月滑坡塌陷,不少地方断崖呈90度垂直于底部。谷深崖陡,倒是很有气势。(2013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村周沟坡多为红胶泥土质,这种土壤质地细密,排水性差,养分含量低,呈酸性,不利于植物生长。</p> <p class="ql-block">东沟北坡的二阶台地上,十几孔土窑坐北朝南,傍崖而设。窑前较为平整开阔,应该算是村里较好的居舍位置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窑院地形狭窄,窑房共存。虽不如北崖视野开阔,但在风沙弥漫的秋冬季节,却有着避风御寒的优点。 </p> <p class="ql-block">土崖不高,却势如城堡。窑前的夯土墙坍塌成驼峰状,竟与别处的土峰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进门是崖,出门为坡。门前的立土像是天然的照壁。2011年到访,这个院落里还住着唯一留守养羊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周围,残墙连着残墙,却忽有一壁土崖突兀陡立,如同一堵高大的土墙。</p> <p class="ql-block">土崖之下,两个房院已经不复存在,最后的断壁残墙间满是苍凉凝重。</p> <p class="ql-block">人们异乡落脚,村子静默无声。住在附近的红嘴山鸦常会站上土崖歇足张望。村中的生命已以鸟的方式存在,或许这,就是自然……</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1年8月、2013年5月,刘建国、李子中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