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三晋行——太原、五台山行记(之一)

依宁

<p class="ql-block"><i>2024年7月27日至8月1日,研究生毕业35周年之际,和落师姐、马师妹三家相约重回校园,并前往五台山清凉圣地畅游。一路好山好水好心情,回京后仍余音萦绕。</i></p><p class="ql-block"><i>相聚不易。一期一会。所以备加珍惜。书写,是为了抵抗遗忘;而记忆,则是不断变形的幻想博物馆。于是,在北京的暑热中,在看娃的间隙,凭记忆拉杂写下这些文字,留待日后坐在摇椅的时候细品慢赏。</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i></p> <p class="ql-block">38年前,有幸在三晋遇到最好的导师、最好的师兄师姐师妹,度过了最好的三年时光,留下许多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38年,弹指一挥间。研究生毕业35周年之际,落师姐热情相邀:重回三晋,重温岁月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师姐就是师姐,振臂一呼,应者不仅有包括我在内的两位师妺,还有师妹的家眷。于是便有了2024年7月27日至8月1日姐妹三家的三晋之行。</p><p class="ql-block">1986年,姚奠中先生共收取了四位研究生,除了落师姐、我和马师妹,还有四人中的唯一的男生马师兄。此次35周年相聚,远在广西的马师兄因家事羁绊未能同行。</p><p class="ql-block">第一站,当然是母校太原。1986年第一次入娘子关时,但见满目荒山秃岭,火车越往西行,植被越稀薄。如今,从北京到太原,一路上山川锦绣,绿意满眼。更想不到的是,高铁全程只需两个半小时,以前要坐一夜的火车呢。</p> <p class="ql-block">一 </p><p class="ql-block">7月27日 山西大学</p><p class="ql-block">当年考入姚奠中先生门下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时候,我们还是刚出大学校门的应届生。每周,我们从研究生楼走到先生家里,坐在先生家的沙发上,听先生给我们上课。先生的紫砂壶里泡着茶,讲课久了的时候,先生会用五指笼起茶壶,直接对着壶嘴饮用。有时候,刚吃过早饭就去上课,听着听着困意袭来,眼皮沉重,悄悄换一个姿势支撑着自己不要睡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太年轻,对先生所讲内容理解不深,更提不出什么有见地的问题,如今想来,如同面对宝山而不识宝,很是遗憾。</p><p class="ql-block">师姐妺相见,兴奋、激动、开心自不待言。曾经住过的宿舍、运动锻炼的操场、追寻知识的图书馆不知道是否已经变了模样。马师妺跟妹夫乘动车从济南第一个来到校园,她在群里分享着眼前的校园景观。我们要寻找的是那些熟悉的建筑,如文史楼前的毛主席挥手塑像,我们住过的宿舍楼(现已改为文灜一斋,不知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名字),我们住过三年的宿舍在二楼南向的第二间,马师妹前去探访,并在门前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7月27日下午5时,我和老公乘高铁从北京到达太原,落师姐到太原南站接上我们之后,与马师妺及其老公山人汇合。下午6时许一起来到我们熟悉的姚先生家,先生的女儿力芸姐热情地接待我们。客厅正中,先生写的那副对联“夜卧千峰月 朝餐五色霞”依然悬挂在那里,对面是我为先生拍摄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年。在毕业离开山西大学后,先生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越发深刻地被我们认知、崇敬。是的,人只能看到他心里所拥有的东西。如果先生还健在,如果我们还能够像读书时那样坐在先生身边,看先生慢慢地端起茶壶呷一口茶,该是多么幸福。</p><p class="ql-block">力芸姐是早我们两年的明清文学研究生,退休后一直在民办学校任职。百度上说,她“现任‌全国民办教育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她拥有文学硕士学位,早期曾在‌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文化底蕴深厚。近十年来,姚力芸在‌山西创办了民办教育,成功建立了三所著名的‌特色教育学校,被誉为山西民办教育的旗帜性人物。”</p><p class="ql-block">三年前,力芸姐为继承姚先生遗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栋梁,又一次创办以先生名字命名的奠中学校,这所全日制寄宿学校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小学、初中、高中齐备,以姚先生当年提出的“以正己为本,以博学为知,以从义为怀,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的信条作为校训,这是对先生一生教书育人精神的最好继承。</p><p class="ql-block">力芸姐虽然已经70多岁,却仍然意气风发,依然是十年前的模样。</p><p class="ql-block">话题转来转去,最自然的是回忆先生。力芸姐说,去年省里决定要拍姚先生的纪录片,已有先生第一届研究生康金生老师的儿子小康在写脚本,打算写先生年轻时从离开家乡到参加抗日游击队这一时期的故事,剧本已改了十多稿,仍不甚满意。小康表示很有信心把本子改好,所以还在修改中。有很多人找到力芸姐表示想投资这部电影。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影响更多的人,因为先生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先生担得起“伟大”这个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师妹依然记得我们最早在先生原来的家里上课时看到的先生写的那幅集庄子句意的对联,她的记忆力真是太强大了。那副对联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p><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她无限感慨:“吾辈后知后觉,历经诸多人事纠缠磨砺之后,才明白先生对联之意。达观慧根的先生,也许早就超越了人世间是是非非,乃至生死。”</p><p class="ql-block">是的,当初不解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p> <p class="ql-block">先生的胸怀常常令我们感念。2010年12月26日,先生将自己多年的积蓄100万元捐出,成立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旨在弘扬国学,支持扶助国学研究和教育的重大项目,奖掖为国学研究和教育做出贡献的人。2013年12月27日先生去世,2022年,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家人将他的书法作品、藏书及平时所用的书桌等捐给山西大学,学校在图书馆设立了奠中书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视机后面姚先生的这张照片是我拍的。很庆幸先生生前的多项重大活动如百岁庆生、成立姚奠中国学基金会、书法展览及捐赠等我都没有错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校园的时候,图书馆已经放假,力芸姐专门联系了工作人员迎接我们。今天,奠中书屋专门为我们开放。</p><p class="ql-block">图书馆是我们毕业后新建的,位于校园南部。傍晚时分,校园里没有多少人,马路边玫红色的的重瓣木槿花开得很热烈。一路走过去,我们一边辨认曾经的食堂和教室,一边回忆35年前的故事,感慨学校这几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图书馆很气派,门前的“山西大学图书馆”几个大字是姚先生的手笔。我们在此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先生,见字如面。</p> <p class="ql-block">怀着崇敬与期盼,我们来到位于图书馆二楼的“奠中书屋”。门前两侧对联是先生所撰:绍古明今审时度势 通中借外舍短取长。书屋内有一尊先生的半身铜像,墙上是先生第一届研究生刘毓庆师兄所写的序言。</p><p class="ql-block">序言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姚奠中先生是读书人,不是藏书家。与专门藏书家收藏善本、孤本、稀世珍本不同,他所藏的书都是自己读的书,也有朋友和学生赠送的。他以读书为生活,书房是他学问的象征。他一生手不释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读书修养提升自我为根本目的,遂而达到了“人不知而不忧”的人格境界;又将其所学知识变成一种智慧和眼光,认识分析现实中的事物,遂而达到了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深刻与通透。他为读书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值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先生子女决定将先生所藏普通图书4380册,线装书1816册,以及手稿、书信、笔记、照片等遗物,无偿捐给山西大学图书馆。按照先生书房的原貌布置“奠中书屋”,以展先生德容,以为后学楷模。</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p class="ql-block">刘毓庆师兄的序言高度凝炼,笔简意深,在不长的文字里精准阐述“奠中书屋”的缘起、特点及对先生的尊崇之情。看似平易,却是只有真正理解先生的人才能写出。序言对先生的评价极为中肯且深刻,比如他认为先生达到了“人不知而不忧”的人格境界,这样的评价实为知者之言。这也是我愿意将此序言抄录于此的原因。刘师兄的文字总是那么有新意,从未让人失望。抄录的过程就是品味、学习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北侧的窗帘上印制着先生手书的数首《论书杂詠》:</p><p class="ql-block">殷甲周金汉魏碑,钟王以下亦争奇。</p><p class="ql-block">工夫端在临池黑,骨力风神各异姿。</p><p class="ql-block">又如:</p><p class="ql-block">入木三分惊骨力,龙跳虎卧见精神。</p><p class="ql-block">右军高躅谁能继,尚喜欧虞接后尘。</p><p class="ql-block">可见先生对王羲之的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大型条幅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有的篆体字一时分辨不出来,便一起讨论;一张图片一张图片地仔细观看,因为那其中有我们的回忆;我们在先生经常坐的藤椅前伫立良久,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在先生身边听课的场景。我们在“奠中书屋”留连,久久不愿离开。</p><p class="ql-block">在我所知道的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刘毓庆师兄是先生最钟爱的弟子之一,也是最得先生真传者之一。读研究生的时候,先生委派刘毓庆和牛贵琥两位师兄做我们的“二导师”,我们得以在学业和生活及个人成长等方面得到两位师兄的殊多教益,如今想来,真是莫大的幸运;心中充满了对先生的感恩,对两位无私帮助我们的师兄的感恩。那些年,两位师兄家的饭没少吃,每逢周末,我们便骑车前往师兄家打牙祭,顺便探讨人生。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刘师兄帮助修改并推荐给《中州学刊》的。两位师兄出版的多种学术著作,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拿到手。</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也因此,毕业后每次回学校,无论时间长短,看望老师的顺序总是这样排列:第一姚先生,第二刘毓庆老师,第三牛贵琥老师。</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我们没能在太原见到刘师兄。落师姐说,刘老师在洪洞老家开创了一项教学实验——教山村里的孩子学习国学,名为《大学教授的小学课堂》,从汉字的写法讲到中国文化,既接地气又意旨高远,颇受当地欢迎。</p><p class="ql-block">行前给刘师兄打电话,他邀请我们去他老家洪洞县北垣村来看一看。我们决定下次专门找时间组团前往。</p> <p class="ql-block">落师姐已提前三天订好晚宴,山大南门附近的百姓渔村,特别邀请了力芸姐和牛贵琥师兄。我家老公的大学同学赵瑞琐是山西大学影视学院的副院长,与牛师兄相熟,自称牛师兄是他干儿子的亲爹,一并邀请。</p><p class="ql-block">席间,师姐妺们纷纷表达对力芸姐和牛师兄年轻态的羡慕。实事求是地讲,这并非溢美之辞。单就牛老师来说,出生于1952年,算来已是72岁,却一点也没有老态,和十年前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老公说,牛老师越来越精神、也越来越有风度了。身为大学教授的牛师兄,退休后爱上了画画,灵感来自于他的爱孙。孙子成长过程中有趣的童言童语激发了牛老师的灵感,他用诗词配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稚子眼中天真无邪的世界。用牛老师自己的话说,作画的起因是苦于和爱孙在一起玩时所拍的照片每不称心,于是产生了不如画一个的念头。“画采用类似速写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快。画重笔法而少墨法,是为了形象明确,便于儿童理解。所配的诗采用旧体诗词,一则是积习所致,一则是为了音调的和谐。”</p><p class="ql-block">看似简单的一幅画,包含着这么多的心思。窃以为,这样充满童趣的作品是牛老师数十年人生阅历、学术研究成就的具体体现,与刘毓庆师兄的乡村教学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师兄不约而同地以不同方式回归了童年,回到了儿童教育的原点。</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童心雅趣·牛贵琥诗配画主题展》在山西大学举办,吸引了诸多家长和孩子们前来观看,并出了书。这次见面,牛老师送给我们他的著作,就有《童心雅趣》(三晋出版社)。还有一本牛老师的代表作《王褒集校注》(中华书局),后者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回京后拜读《王褒集校注》,吃惊地发现序言是姚先生写的。姚先生说:“他(牛老师)出身教师家庭,不愿追求名利,勤谨扎实,是其特点。《王褒集》从来没有人注释过,而其中诗文用典使事之多,又大大增加了注释上的难度。由于《王褒集》原书早佚,虽从明以来多人多次辑佚、增删、校刊,而舛误之处仍到处存在。贵琥这次校注,对王褒的诗文均重新从各总集、类书中辑校,每首每篇都注明出处,然后用其他各本对勘,并一律写出校记,连用以参校的各书的版本,也都予以注明。真可谓慎之又慎。在注释方面,除字解句释之外,典故必举出处,用事必引原文。文虽稍繁,然能使读者在弄通诗文词旨的同时,又增进不少文史知识。”</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吃惊,一是姚先生1993年写这篇序言时已80多岁高龄,思路如此明晰、对牛老师的评价如此精到、对这本书的独到之处了解如此之清晰、行文风格如此明了,直中要害,实在让人敬佩。这种绝不拖泥带水,亦无官话套话的文风已经久违了。</p><p class="ql-block">牛老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还提到了我的名字,意为曾经提供帮助云云。实在惭愧得紧,我已不记得曾经为牛老师做过什么事,用牛老师的话说,就是“汗顿发背”。</p><p class="ql-block">当年读书的时候,师姐妹们没少到牛老师家蹭饭,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牛老师的拿手菜“金裹银”。话说35年前的某个星期天,师姐妹三人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一路过铁道穿田野,风驰电掣来到牛老师家。聊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到了饭点我们几个还没有走的意思,于是牛老师说,我给你们做一道“金裹银”吧。于是实在的我们就在一边老实地等着,心满意足地吃完了色香味俱全的“金裹银”。牛老师还做了一个银耳汤,这顿饭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奢侈了。</p><p class="ql-block">何谓“金裹银”?就是将馒头切成小丁,裹上一层鸡蛋液,放在油锅里一炸,白色的馒头丁瞬间变成金黄色。新出锅的“金裹银”,味道相当哇塞。</p><p class="ql-block">这次饭桌上又聊起“金裹银”的美味,牛老师笑着说:我不会做饭。如今想想,那时师母在值班,家里也许就只有馒头和鸡蛋了,不擅厨艺的牛老师倾其所有,招待我们这几个到了饭点还赖着不走的小师妹,着实令人感动。而我们几个,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了。</p><p class="ql-block">能不敬牛老师一大杯乎。</p> <p class="ql-block">酒酣耳热之际,决定按年龄排序,将落师姐的老公白松青正式命名为大姐夫,老公自然就是二姐(妹)夫,山人孙业森则是三妹夫。三位姐夫妺夫争相表达对能娶到姚先生研究生并因此有机会接近姚先生的荣幸,老公更是细数自己与山西的缘分,说一个人若不了解山西、没有山西人做朋友,人生是有缺憾的。我认为这是他晚宴上频频爆出的金句之一。</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的大姐夫幽默风趣。他端着酒杯对老公说:“40年前我绝对想不到会和你在一起喝酒。”闻听此言,众人皆惊讶。大姐夫说,那时,高中刚毕业的他还是一个在煤矿烧锅炉的文艺青年,经常用挣来的工资买文艺杂志。一次他在《山东青年》杂志刊载的文章中上看到了老公大学毕业时的留言:“我从田梗走来,采一路苦菜花的芳香......路的尽头是海,因为我是冬泳队员。”</p><p class="ql-block">此话一出,引来众人一片喝彩。于是,浮一大白。大姐夫的记忆力真是杠杠的,快40年了,还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更而且,这么多年了,他才第一次揭密。君住山之东,我住山之西,缘分的种子早早就埋下了。</p><p class="ql-block">回京后,大姐夫专门撰写一篇美文详述此事,题目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真是一段佳话。而大姐夫文笔之细腻优美,让我这个学中文的自惭不如。可见,文学与艺术是不分家的,学艺术的大姐夫与学文学的落师姐喜成佳偶,也是上天注定的缘分。</p><p class="ql-block">力芸姐问了老公一个问题:保密局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想知道的。当年有个电影叫《保密局的枪声》,令许多人对保密局产生神秘感,以前也有人半开玩笑地问我:“保密局的人配枪吗?”老公先对保密局的职责做了简要介绍,又顺便讲了几个已公开的窃密者、泄密者试图钻深爬高但最终东窗事发的故事,大家听得饶有兴致。大姐夫说:“我是个好人,没干过什么坏事,但一测试就吓瘫了怎么办?会不会因此会被误以为有问题?”引来一阵大笑。</p><p class="ql-block">马师妹的问题是:“看你的性格风趣活泼,而你干的工作又很严谨,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如何统一起来?”</p><p class="ql-block">老公举了一个例子。他当时大学毕业到新华社报到时,第一印象北京站是朝南的,而实际上北京站是朝北的,从此,他开启了在北京南北颠倒的生活。曾经有一个霎那,当他从复兴门地铁站出来后,方向瞬间归正,而他却惶惶然不知所措。他让自己定了定神,拨正返乱之后,才找到了回家的路。就这样,在这种南北东西的错乱拧巴中,他竟然在北京度过了近40年。</p><p class="ql-block">马师妹,这个回答你满意吗?</p> <p class="ql-block">三妹夫山人依然激情满满。十多年前在济南有幸听他在酒桌上吟唱李白的《将进酒》,今晚师生见面相谈甚欢,他的拿手节目《将进酒》不可或缺不可或缺。只见他端起酒杯,站起身来,把杯中酒一饮而尽,并嘱马师妹:如有忘处,请提词;一般不会忘,但喝了酒,就保不准。然后激情饱满、字正腔圆地高声诵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曲诵罢,掌声十分热烈,三妹夫大有濮存昕之范儿。山人接着又对“将”字的两种读法进行了阐释。</p><p class="ql-block">酒至半酣,大姐夫亮出了深沉浑厚的男中音,这是我第一次听大姐夫唱歌。几句下来,掌声如潮,山人表示要拜师,老公也端起酒杯要喝拜师酒。大姐夫以“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为例,讲述唱歌不要大声,美声不是大声,要把情感、把感觉唱出来。</p><p class="ql-block">歌声、掌声、欢笑声、酒杯相碰声,一直到夜里11时许。</p><p class="ql-block">力芸姐和牛老师回山大,落师姐开车带马师妹回酒店,我和老公坐赵瑞琐夫人开的车回到希尔顿欢朋酒店。</p><p class="ql-block">一夜兴奋,难以入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