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游学--北京、西安、郑州、长沙

记录和分享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去观世界,何来世界观。少年唯有汗漫九垓,遍游四宇,才知天之高,地之阔,才能见众生,见自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衣。</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暑期的游学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北京军事博物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广仁寺、大慈恩寺、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湖南博物馆。</span></p> <h1>  为了避开旅游高峰6月28日期末考试结束,6月29日早上七点半从武汉坐高铁去北京游学。</h1><br> <h1>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的碑文只有150字,由毛主席和周总理合作完成,文字内容由毛主席创作,题写出自周总理之手:</h1><h1>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h1><h1>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h1><h1>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h1><br><h1> 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国泰民安是我们当世百姓的福祉,一切得来的多么幸运!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是先辈们呕心沥血牺牲生命才换来的!</h1> <h1>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u> </u></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北京游学第一站:国家博物馆</u></b></h1> <h1>  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商代中晚期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身成矩形,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最重的青铜器。双立耳,耳上饰有鱼纹,耳外侧浮雕双虎食人纹;方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以云雷纹为底;下承四足,足上端饰有饕餮纹。腹内壁有铭文“后母戊”三字,鼎因此得名。“后母戊”是墓主人的庙号,表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是一件祭祀用的重器。</h1> <h1><p>  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登临琅琊山(今山东省胶南市南)时,修琅琊台,勒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刻石书体为秦篆,传为随行廷尉李斯所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刻辞全文。此刻石本在山崖上,清代被人凿下保存,已成秦刻石存世的稀世珍品,是了解秦代统一事业的重要文献。</p><p> 此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今山东胶南西北)时所立刻石的后半部。书体为秦篆,相传为李斯所书。现残存13行87字,前2行为公元前219年随秦始皇巡视的从臣最后二人的官职和姓名,后11行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补刻的诏书及其从臣姓名,字已漫漶。</p> 在琅琊刻石中,秦始皇热情歌颂了自己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强调了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作为办事的准则,重申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秦二世在补刻的诏书中则强调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并表示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继续推行下去。</h1> <h1>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题邮局,在明信片上盖章留念。</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北京游学第二站:北京孔庙和国子监</u></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孔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span></p> <h1><p> </p> 在孔庙行礼通常包括一系列特定的动作和姿势,这些动作体现了对孔子的尊敬和敬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仪:<br> 作揖礼:这是一种基本的行礼方式,涉及将两个胳膊端起来,呈八字步站立,正视前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十指并拢,拇指藏于其他八根手指之后。<br> 四拜礼:开始时保持身体直立,双脚微微开立以保持平衡。双手抱圆向前伸出,位置抬到与眼眉平齐。弯腰45度到60度,双手保持不动。起身时喊“心”字。<br> 拜师礼:包括趋(快走几步上前)、行盥手礼(洗净双手)、正衣冠(整理仪容仪表)、献束脩(古代学生拜见老师的见面礼)以及行拜礼等步骤。<br> 拜孔子标准手势:双手行礼,两手紧贴,放在额头前,掌面向前,掌心向自己。男生左手贴前,女生右手贴前,大拇指内扣,一共拜四下,九十度鞠躬。<br>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孔子的尊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一种体现。在进行这些礼仪时,参与者应保持适当的服装和态度,以示尊重。</h1> <h1>  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h1><h1> 孔庙的十三经刻石共有189座,原存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h1>十三经是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我国虽有“熹平石经”、“开成石经”,但都有不同缺陷,唯乾隆石经有独特之处。<br> <h1>  踏进太学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门四柱七座的琉璃牌楼,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为教育而建的琉璃牌楼。牌楼上方,南北两面分别书写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圜”是指围绕的意思,“桥”是指辟雍四周水池上与地面相连的四座石桥。“圜桥教泽”寓意皇帝在辟雍大殿讲学的内容通过辟雍四周的桥向四方延伸,教泽广布四方。牌楼后面的四个字是“学海节观”,这是指当皇帝在辟雍讲学的时候,有四五千人跪拜在外面,从国子监的院子里一直延伸到成贤街,为保证皇帝的安全及讲学的秩序,在辟雍四周以水环绕用来截至,称为“学海节观”。</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  北京游学第三站:北京故宫博物院</u></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北京市,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寻美,永恒的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爱美,不变的天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镌美,卓越的塑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无尽的求索。</span></p> <h1>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北京游学第四站八达岭长城</u></b></h1><h1>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span></h1> <h1>  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h1><h1>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h1><h1>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奇迹。</h1> <h1>  长 城 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姆塞特 ·毛姆</h1><br><h1> 薄雾之中,屹立着巨大的、雄伟的、寂静的、令人敬畏的长城。</h1><h1> 它那么孤独,任自己的冷漠天性,爬上山坡滑下谷底。</h1><h1> 它那么威严,坚固的方形烽火台遍布在每一段适宜的距离上,威慑边关。它那么冷酷,它建立在数百万人的性命之上,那些巨大的灰色的砖石上每一块都浸满了囚犯与流浪者的血泪,它在崎岖不平的山脉中形成了一条黑暗的道路。</h1><h1> 它那么勇猛,它漫长的道路,一里格一里格地延伸到亚洲最遥远的地方。它与外界完全隔绝,神秘得如同它所捍卫的伟大帝国。</h1><h1> 薄雾之中,屹立着巨大的、雄伟的、寂静的、使人敬畏的长城。</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  北京游学第五站:鸟巢和水立方</u></b></h1><h1>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它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h1><h1>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西边建造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h1><h1>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即便对中华文化一无所知,但当他第一次面对北京中轴线时一定会感受到别样的震撼。这条中轴线长达7.8千米,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穿过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神武门,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明清时期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对称状分布在中轴线两边,而端坐在这条中轴线中间的,则是君临天下的天子所居——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自元朝大都初建以来,中轴线就始终是北京这座巨大城市中最为显眼的部分。</span></h1> <h1>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北京游学第六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u></b></h1><h1>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所余黄铜弹壳悉数收回,千里驰骋,运到北京,经专业人员熔解后,铸成直径6米的镀金的“八一”军徽和军博大门,形制庄重大门,外观金光灿灿,是军博亮丽的标识。</h1><h1> 战争关上一扇门,也将打开一扇门。仰望军博大楼顶端的“八一”军徽,透过军博大门精美的花窗,我们看到了万里山河,看到了日月潭水碧波荡漾,也看到统一的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h1> <h1>  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国泰民安是我们当世百姓的福祉,一切得来的多么幸运!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是先辈们呕心沥血牺牲生命才换来的!</h1> <h1>  参加过柏林战争和对日战争后一路辗转来到中国的功勋3518号坦克</h1> <h1>  215号坦克是一辆苏制T-34-85型坦克,乘员5人,车长杨阿如、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装填手兼预备炮长师凤山、无线电员许世德。215号坦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毁敌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汽车1辆,出色地完成了七次配合步兵的作战任务。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光荣称号,全体乘员记集体特等功。</h1> <h1><p>  功臣号坦克,是人民军队1945年11月从沈阳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缴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 。</p><p> 该坦克为日本研制的97式中型坦克改型,装备1式47毫米口径火炮1门,97式7.7毫米口径机枪2挺,乘员4人,装甲厚度10~25毫米,战斗全重约15吨,发动机功率149.2千瓦,最大速度40千米/时 。</p><p> 1945年12月1日,人民军队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宣布成立,该坦克加入人民军队序列,编号“102”。该坦克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等战役战斗。在1948年攻打锦州作战中,董来扶等驾驶该坦克孤军冲向敌军阵地,消灭敌军火力点多处,为步兵扫除了前进障碍。因战功突出,战后此辆坦克被命名为“功臣号”,全体乘员记集体三等功,驾驶员董来扶和机枪手吴佩龙荣立一等功。</p>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董来扶驾驶“功臣号”坦克作为坦克方阵的首车,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h1> <h1>  短短四天的行程一眨眼就过去了,祖国的首都博大精深,我们计划在放寒假之前再来一次北京博物馆之行。</h1> <h1>  8月19日早上从郑州出发,开始三天的西安特种兵式的游学。</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火车上看有机化学课本</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西安游学第一站秦汉馆</u></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秦汉馆展示了秦汉时期的丰富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兵马俑、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游客可近距离欣赏这些珍品,领略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span></h1> <h1>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是国内首个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为主题的博物馆。</h1> <h1>秦跪射俑</h1> <h1>秦步兵俑</h1> <h1>  秦汉时期,天文学出现了许多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h1><h1> 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落下图(hong宏)等人发挥了浑天说这种古天文学理论。这种理论把天当作一个浑包着地球的天球,好比包着蛋黄的蛋壳,它的一半覆盖在我们看得见的上空,另一半隐没在四周地平线远处的下面;它以天球的南北极为旋轴,由东向西带者屋星每天包着地球旋转一周(人们那时还不知道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天球在那里旋转,只是地球本身由西向东自转)。这种浑天说的“天球”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h1> <h1>  我们住在钟楼旁边骡马市步行街欧杰西假日酒店,酒店楼下的万天下餐馆有各种各样的西安美食,物美价廉。</h1> <h1>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西安游学第二站:广仁寺</u></b>(GuangRen Temple),又名喇嘛寺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广仁寺路1号,坐落在西安明城墙内西北角。广仁寺整体建筑为标准的中原合院,以蒙古族文化符号为装饰,占地面积为16亩,有观音殿、绿度母殿、千佛殿、藏经阁四大殿,整体建筑群300余间。</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仁寺是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该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康熙皇帝拨专款敕建,旨在为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朝觐提供行宫。广仁寺因此也被称为“喇嘛寺”,寺内供奉有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以及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像。广仁寺不仅是藏汉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同时也是文成公主在西安的供奉地。</span></h1> <h1><p>  藏传格鲁派寺院‌是指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寺院。格鲁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形成于15世纪初叶的西藏地方,由宗喀巴创立。这个教派因其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格鲁”,在藏语中,“格鲁”意为“善律”或“善规”。格鲁派的僧侣都头戴黄色僧帽,因此也被称为“黄教”。格鲁派不仅因其严守戒律的特点而著称,而且其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也相当严密,这使得它迅速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广泛的一个派别。格鲁派的主要特点还包括其两大著名的活佛系统——达赖和班禅,这两大系统在格鲁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p> 格鲁派的创始人格喀巴被广大僧侣尊奉为“第二佛陀”,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格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格鲁派的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包括哲蚌寺和色拉寺等著名寺院的建立,这些寺院不仅是格鲁派的教育中心,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格鲁派寺院遍布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四川省等地,其中一些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甚至更早,反映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h1> <h1>  来寺院,不一定要信什么,闻一闻檀香阵阵,听一听梵呗空灵,感受清幽,参悟禅意。</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祝​愿祖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昌盛繁荣‌</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泽远流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西安游学第三站:大慈恩寺</u></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span></h1> <h1>  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座兜率宫,这里供奉的是弥勒菩萨,相传弥勒菩萨就处在兜率天,等到时机成熟便会示现人间,随缘变化。</h1><h1> 兜率宫后面便是大雁塔,作为大慈恩寺中的主要建筑。大雁塔,它是玄奘亲自设计而成,是为了保存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和舍利。这座佛塔自从建造完毕就是长安的标志建筑,更是如今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h1> <h1>  两侧的屋子里墙壁上画满了当年玄奘去印度经历的一些事迹。让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当年他的不容易,我们在西游记看到的很多故事,都是根据他的经历所编写而成的。</h1> <h1>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西安游学第四站:西安碑林博物馆</u></b>,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隶属于陕西省文物局,主要以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等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h1><h1> 按照改扩建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古建维修、新老馆区展陈提升、施工期间仅对外开放孔庙古建筑群区域。</h1> <h1><p>  大夏石马,国宝级文物,西安碑林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公元424年赫连氏大夏国的遗物,继承了中国汉代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是唯一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p><p> 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王朝国运短暂,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24年,而这件刻有大夏国年号的石马是至今唯一有文字刻载能够证明大夏王朝的实物,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据史书记载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今陕北靖边县境内),封其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镇守南都长安,居于汉长安城宫室内,而这件大型的石马应是其宫苑石刻之一。上世纪中期,美术考古学家王子云与何正璜等先生在汉城遗址考察时,发现了此石马矗立于汉长乐宫遗址内的查家寨村农田中,时称“汉城石马”,在何正璜先生的考古游记中曾撰文记述。</p> 石刻马造型艺术非常明显地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表现手法,从大处着眼,循石造型使其神态毕肖,生动异常。充分地运用线刻、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处理手法, 整个雕塑以圆雕的形式出现,但在表面做了大量的线刻以及浅浮雕处理,既保持了雕塑的厚重感和饱满感,又具有一定的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h1> <h1>  景云铜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该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铜钟”或“景云钟”。</h1><h1>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至今敲起来仍声音清脆宏亮音韵优雅浑厚听了使人心旷神怡。景云钟因悠久的历史年代、精良的铸造工艺以及优美悦耳的音质,在1964年世界名钟大赛上(日本)曾获得了“世界第二名钟”的称号。</h1><h1>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景云钟进行录音,将其钟声作为新年钟声播放给广大听众。伴随着新年的钟声,这件有着1300余岁的国宝悄然为现代人送上了一份穿越历史的祝福。现在人们在除夕之夜听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h1> <h1>21号早上<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西安游学第五站:西安博物院</u></b></h1> <h1><p>  唐三彩腾空马是唐朝时期文物,通高38cm,长52cm,此腾空马造型由两部分组成:胡人骑马俑和腾空飞奔之马。骑马俑的头发中分,在两耳上各梳一髻,面部丰满,身前倾,双拳作控马缰绳状,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腰束革带,带上系囊,足蹬光头靴。马的体形彪悍,作跃起腾空状,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之后有白、绿、黄三色相间的袋囊。马通体施黄釉,前腿上部釉色浅白,其上黄釉流淌非常明显。</p> 马是唐三彩动物俑中塑造最为传神的一种,制陶工匠们抓住了马的内在精神,以强劲膘肥的外形体现了骏马彪悍勇猛的性格。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仅见的精品。</h1> <h1>  短暂的特种兵式的西安三天游学结束了,下午坐高铁回郑州,明天开始郑州特种兵式的游学。</h1> <h1>8月22日早上<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郑州游学第一站:河南博物院</u></b></h1><h1> 中国的音乐源在骨笛,现于贾湖;</h1><h1> 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h1><h1> 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h1><h1> 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h1><h1> 中国的国家源在夏代,都于偃师……</h1> <h1><p> 贾湖骨笛 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 ,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贾湖骨笛的发现也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p><p> 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p>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贾湖骨笛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h1> <h1>  “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表述。这里的“中国”,意指现在的嵩洛地区,亦泛指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三千多年前,嵩洛地区就被古代先民们视为世界的中心。通过嵩岳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嵩岳地区形成的“天文观”、以及“天地之中”的观念和中国古代山岳崇拜、嵩岳地区的文明起源等四部分,分析讲解了在三千多年前,嵩洛地区就被古代先民们视为世界的中心。“天地之中”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古人世界观与宇宙观的深厚凝练。</h1><h1> 何尊铭文,是指何尊上面的铭文,铭文中的内容“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出土最早的见证。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周王赏赐何贝30 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何尊铭文记述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迁都等西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与《尚书》之《洛诰》《召诰》中的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内容为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兹中或(国)”四字,意思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所指乃今洛阳及其周边地区。</h1><br> <h1>  龙耳虎族方壶是由河南博物院精心收藏并保存在1978年从河南西川下寺一号楚墓出土而来的。它可是一件春秋时期的珍贵青铜器呢!那么,这件方壶最吸引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它的整体外形和纹饰又有何特色呢?别的不说,咱们单说它的气度非凡,魁梧英勇,呈现出庄严又充满动感与韵律之美的性格。要知道,这样的壶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它身高可达79.2厘米;口部的宽度为18.8厘米,长度达到22.7厘米。这样英姿飒爽的一件方壶,简直就像是被赋予了生命般。壶是古人盛酒用的,也用于盛水。龙耳方壶壶体高大精美,装饰华丽,颈部双龙、足下双龙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为春秋楚青铜方壶的代表作。</h1> <h1><u><b><font color="#167efb">郑州游学第二站:郑州博物馆</font></b></u></h1><br> 博物馆内设有多个展馆,每个展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故事。例如,“‌妙相艺境”、“‌翰墨双壁”、“‌天地之中”等展馆,展示了郑州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创世王都”展馆以精妙的设计,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按照时间轴陈列,让游客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双孔石铲来自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通体磨光由一面青一面灰白色的石料制作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别小瞧这两个小孔 它们虽然不能拍照但光滑圆润的样子却是5000-7000年前仰韶先民磨制石器水平的重要表现。</span></p> <h1><p>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p><p> 达摩游历中土之时,曾在嵩洛地区云游参访。不知哪一日起,在少室山后山的五乳峰上,达摩择洞禅居,经年累月的面壁修行起来。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从不开口,更不与人往来。人们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都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人说,达摩的观壁坐禅源于古印度,壁观也可能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也有人说,那是在等待有缘人。确实,那位或许曾在江边追苦的神光法师坚守洞外数年。即便在寒冷冬季,达摩观壁多久,他就侍立多久。终于,达摩祖师决定传法于他,后世称为二祖慧可大师。</p> 嵩山少林寺,至今还留着“达摩洞”。少林后山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就是“达摩洞”。相传这正是当年达摩面壁九年参悟佛法的山洞。山洞的正中央,有一块“照壁石”,石头上清晰的显现出了一个轮廓:据说这正是达摩祖师九年以来,“八风不动”,以致于把自己打坐的影子都刻在石头上。</h1> “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近日在郑州博物馆正式亮相。<br><br>  丝绸之路与黄河水道,作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两条重要通路,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宏大的多元文化交汇融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石窟文化是黄河文化及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对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丝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h1> 中国石窟寺的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于5至8世纪,主要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黄河流域等地区,其中重要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等。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是由北魏皇室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所兴造,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湛,代表了公元5世纪中国雕刻艺术的顶尖水平。云冈石窟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同时亦是融汇东西方文化、中华多民族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的文化艺术宝库。</h1> <h1>漫步于展馆中,石雕菩萨头像、主尊坐佛、石雕龙首……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从石窟展品到关联内容的数字化,在技术、艺术多重碰撞交融下大放异彩,特别震撼!”在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中,沉浸式感受其恢宏壮丽的风貌和蕴藏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h1> <h1>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其造像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湛,代表公元5世纪中国雕刻艺术的顶尖水平,融汇东西方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与一身,被视为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h1> <h1>8月24号早上郑州游学第三站: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br><br>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是一座讲述早商文化的专题遗址博物馆,建筑创意主要呈现商代文明“金玉共振”“如珠如玉”的文化内涵,建筑外观为抽象的几何造型,是古文明的天然属性,加以斜面、斜线元素,创造出破土而出的磅礴气势。整体建筑与城垣紧密结合,融入商城遗址公园之中。<u></u></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商烫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序厅,首先看到庄严肃穆的商汤王像和气势磅礴的大型商颂浮雕。站在浮雕墙前,思绪随着一幅幅画面穿越到古老的时代——</span></p> 商都遗址博物院二层序厅内是巨幅环形浮雕,环形浮雕有7幅雕塑组成:<br>  玄鸟生商、王亥服牛、景亳之会、鸣条之战、<br>商汤立国、桑林祈雨、仲丁迁隞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五一和2024年元旦我们曾经两次来长沙和岳麓书院,为了避开旅游高峰我们在开学前的8月28日第三次从武汉来长沙游学。</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u>长沙游学的第一站还是岳麓书院</u></b></h1><p class="ql-block"> 书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经元、明、清各朝,直至今日依旧弦歌不断。从最初的藏书之地,到后来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承载着悠久的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p> <h1><p>  2019年五一期间第一次参观岳麓书院</p>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h1> <h1>  自卑亭的名字来源于《中庸》中的一句:“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强调了谦卑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如同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逐步积累,最终达到高处。自卑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它的设计简洁而古朴,展现了传统建筑的韵味。</h1> <h1>  岳麓书院的讲解安排是最方便的博物馆讲解,游客到讲解中心随时可以联系到讲解员,每十分钟就能安排一次讲解,每二十个人收费200元。</h1> <h1>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1]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h1><h1>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对联是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对联之一,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对联体现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历史传统。</h1> <h1> 赫曦台</h1><h1> 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王守仁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一直被保留。</h1><h1> 赫曦台的对联是“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这对联体现了书院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和才能的重要性。上联“合安利勉而为学”意味着结合安、利、勉三种态度来学习,即以安定的心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勤奋努力地学习。下联“通天地人之谓才”则表达了通过学习达到通晓天地人事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才能。这对联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以及通过学习达到的境界,体现了书院培养全面人才的宗旨。‌</h1> <h1>  名山檀席‌指的是书院负责人。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名山之席”,即指书院负责人所坐的位置,象征着他们在书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h1><h1> 名山檀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书院文化中。在古代,书院是教育和学术的重要场所,书院负责人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名山檀席一词用来形容书院负责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象征着他们在书院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h1><h1> 在岳麓书院中,名山檀席不仅是一个象征,更体现了书院负责人的责任和使命。岳麓书院作为千年学府,培养了无数人才,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山檀席在这里象征着书院负责人的智慧和领导力,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培养有德有才的学生。</h1> <h1>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离开长沙近30年之后,回到湖南调研考察,在周小舟、周世钊等人的陪同下,重游湘江,重返岳麓山,游白鹤泉、云麓宫、望湘亭。此后,周世钊兴致盎然,夜不能寐,作《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寄到北京:“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当年10月,毛泽东给周世钊回信,并附上《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诗作一首:“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韶华易逝,往事如烟。毛泽东在近30年后重游湘江,重登岳麓山,看“春江浩荡”,“又踏层峰”,感慨万千,字里行间,一代伟人对湘江、对岳麓山的情有独钟跃然纸上。</h1> <h1><p> 讲堂位于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p>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h1> <h1> 讲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h1> <h1>岳麓书院学规是清代书院教育的重要体现,由王文清在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全文共18条,分为德行修养、学习内容和态度方法三个方面。</h1><h1> 看了岳麓书院的学规后<u><b><font color="#167efb">虎子的感受:“优秀者应该:含蓄但不闭锁,善良但不愚善,独立但不固执,温柔但不软弱,智慧但不自傲。”</font></b></u></h1> <h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青年毛泽东曾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其熏陶。1917年至1918年,毛泽东两度游学,以脚步丈量大地,足迹遍布长沙、益阳、岳阳等地,接触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在国情民意中读“无字之书”。</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岳麓书院的左侧,也有一座文庙,却因身处岳麓书院,而变得默默无闻,一不小心就被忽略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道冠古今”匾额是用来盛赞孔子的学说与品德。“道冠古今”意思是:人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很好的。这句话是在孔庙的西边的一个牌坊上有出现,与其对应的是“德侔天地”。这里是形容孔子,说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很好的。</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沙游学第二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又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民国二年(1913年)春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冬,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求学、执教以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长达八个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毛主席曾在这里求学,并在师范附小任教。毛泽东在此完成了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是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包括由办公楼、教学楼、自习楼、大礼堂、寝室等组成的主体建筑群、后山的火炬楼、南侧的附属小学、北侧的工人夜学旧址。除新建的火炬楼外,所有文物建筑都是复原陈列。其中,与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执教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有关的复原陈列纪念点主要有十四处,包括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第八班自习室、阅报室、大礼堂、水井、君子亭、第二十二班教室、附小主事室以及工人夜学旧址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建筑风格以西式为主,又不泛中国传统建筑手法,是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旧址保存有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14处,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span></p> <h1>  主楼大厅及两边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如今的校训。徐特立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如今的校风。</h1>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br>毛泽东 (1910年)<br>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br>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br>1910年秋天,毛泽东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的第一个重要转折。 <h1>  这是毛泽东1913年10月至12月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的听课笔记。全文约18400字。其内容主要是国文课和修身课的听课笔记,涉及哲学、史地、古诗文、数理等。对古今名人治学、处事、治国和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记录较多。凡典故、词义、要旨和警句,都分条写出。有的条文突出理想情操、求实好学、不务虚名的内容。</h1>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回忆:一个名叫萧瑜(萧子升)的学生和我做伴,我们走过5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既给我们吃的,又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我们都受到很友善的欢迎和款待。<br>  1918年夏天,毛泽东、蔡和森从岳麓山下刘家台子出发,沿洞庭湖东南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期间全靠替人写横幅对联、信件,种菜弄庄稼换得食宿。实在没有地方睡,他们就露宿野外。他们经常和农民促膝交谈,了解民情,宣传新思想。<br>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7月中旬,毛泽东与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同行,开启了这次行程。他们仅带着换洗的衣服、一把旧雨伞、笔记本、毛笔和墨盒等简单用品就出发了。历时一个月,他们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行程900余里。这次“游学”,未带一文钱。一路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一些风土民情,获得了许多新鲜知识。最后由于沅江涨水,部分民房和道路被淹,行程被迫中断,8月16日,他们回到了长沙城。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是全国规模最大、以宣传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为主的专题性纪念馆。感觉纪念馆现在的档次和内容都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提高。</span></h1> <h1><u><b><font color="#167efb">长沙游学第三站:湖南博物院</font></b></u></h1> <h1>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h1><h1> 有人把马王堆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一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香囊和巾、袱外,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一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实物,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一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span></p> <h1>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博具,就是棋盘,髹黑漆,上面有云纹以及飞鸟图案。‌‌六博‌:一种古老的博戏,使用骰子进行游戏,最早可追溯到商代。</h1><h1> 中国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短短的两天长沙特种兵式的游学圆满结束了,29日下午返回武汉,迎接新的学期的到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