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呢?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它则令人惶恐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手书</span></p> <p class="ql-block">这段话其实有一些地方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及吾无身,有何患?字面意思是没有这个身体,就不会有什么祸患,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自刎归天,其实不是,傻子才自刎归天呢,这句话实际上暗示了一种“无我”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能够超越个人的身体和欲望,达到无我之境,那么就能超越一切忧患和困扰,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超脱。</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也说的很明白,也很通俗易懂,我们也不妨领略一下这种境界。</p><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属于无我之境。</p><p class="ql-block">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属于有我之境。</p><p class="ql-block">有我之境以我观物(主观),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各种看法,但这些色彩往往存在偏颇。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客观),没有自己的看法,相当于白描手法。也是跳出“我”的这个构架去看问题,这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上帝视角”。</p><p class="ql-block">所以无我之境的状态下写出的任何文字是直接体现自然状态的,很像一些人写文章只写事情经过,不写自我感慨,这非常吻合道家的思想。</p><p class="ql-block">所以呢,还是回到道德经十三章里面去,宠辱若惊的状态,实际上属于有我,因为有我,所以就有各种五味杂陈,心情就跟坐过山车似的,这一切状态,都被过山车所牵引。</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十三章阐述的内容,是告诉人们放下欲望,回归平静,用平静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世界才会给你拥抱。</p><p class="ql-block">先到这里,下次我们再来看其他章节,喜欢作者可随手关注一下,一起成长,感谢收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