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干古奇冤话魏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单就蜀汉而论,除了名满天下的“三杰、四相、五虎”外,还有一个人,武力值也是杠杠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惜长期被黑,说他头上有反骨,后来“造反”被马岱所杀,一顶反叛的帽子,戴了千年,这个人,就是五虎之下第一人,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魏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志》上介绍说魏延是义阳人,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以部曲身份随先主入蜀,是刘备的亲兵。在平定广汉郡的战斗中,因功升为了牙门将军。刘备不仅是他的第一任领导,还是他的贵人。而魏延首次在《三国演义》中的亮相是第四十一回,以义阳人的身份出现,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和刘表的部下文聘大战了一场,由于势单力薄后败退,这是魏延和刘备的第一次邂逅。</p> <p class="ql-block">他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五十三回,关羽攻取长沙的时候。当时,黄忠被长沙太守韩玄认为是通敌,因此韩玄决定杀掉黄忠。关键时刻,魏延激于义愤,挺身而出,振臂高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昏聩的韩玄,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长沙得以和平解放,给刘备送上一份大礼,魏延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忠诚。按说这样的表现该受到褒奖才对,可令人诧异的是,魏延却遭到诸葛亮的一顿训斥,“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要杀了他,幸亏刘备说他无罪有功,为其求情才作罢。也有可能诸葛亮知道魏延心高气傲,先来一顿杀威棒:“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刘备是个明白人,爱惜魏延是员虎将,思忖着以后可以将魏延当成“蓝筹股”来培养。</p> <p class="ql-block">机会不久就来了,也是魏延咸鱼翻身的时候。公元219年,刘备打下汉中,这个位置太重要了,不仅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而且被秦岭和大巴山环绕,形成“两山夹一江”的天然屏障,地处蜀汉与魏国的交界处,既是防御的前沿,也是进攻中原的桥头堡,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扬洪当年就对诸葛亮说过,“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派谁担任汉中太守呢?这个人一要可靠,二要有能力。就在众人认为非张飞莫属的时候,刘备选择了魏延。刘备知道,张飞的将才是长于战斗,而魏延的将才则长于谋略。据《三国志》记載:“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廷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一番豪言壮语气吞山河,魏延说的不是空话,他采用“错守诸围”的策略,镇守汉中十五年,汉中在他手里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成了魏延的第二任领导,魏延在诸葛亮的手下也很亮眼,先后参加了五次北伐,多次大破魏军,曹魏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甚至司马懿,都曾是魏延手下的败将。有名的“子午谷奇谋”也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想效仿汉高祖刘邦与韩信分路合击,独自率领一万人的军队以急行军方式穿越子午谷道,直取长安,最终于诸葛亮会师潼关,只不过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没有采用,但魏延的军事才能诸葛亮还是信任的,在他手里,魏延的职位先后做到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假节,还获封南郑侯。尽管假节不是一个具体的官位,仅是一种象征权力的符节,但拥有这一称号的大臣可以代行帝王指令,掌握生杀大权,威懾一方,你说厉害不厉害?而南郑,则是刘邦当年作为汉王时定都的首府,以此作为对魏延的封地,这样的待遇,差不多也是位极人臣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拼尽了最后的力气,止步五丈原,魏延的一切都在诸葛亮殁后发生了剧变。魏延的能力无疑是极为出众的,奈何性格太过刚烈,桀骜不驯,敢作敢为,骄傲矜高,不将一般人放在眼里,同僚之间也不对付,很少有人说他好话,他成了军事上的强人,政治上的白痴,行事风格很像关二爷,眼里揉不得砂子,搞得班子内部的关系非常紧张。更要命的,是和长史扬仪的矛盾,形同天敌。二人“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简直是水火不容。扬仪才思敏达,在北伐的过程中“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表现得很优秀,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但此人有个硬伤,就是自命不凡、心胸狭隘,他们俩的关系让诸葛亮伤透了脑筋。《三国志》上说诸葛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可见诸葛亮生前没少做工作。魏延在刘备诸葛亮麾下尚能有他的一席之地,可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肯居于人下的心思和野心就按捺不住了,也没人能控制住。</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临终前,跟长史扬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开了个小型会议,确立了撤军方案: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那就自行撤兵。从这个按排看,诸葛亮对魏延是既信任又担心。你想呀,断后与先锋的位置同样重要,先锋打不好还可补救,断后断不好有可能全军覆没。担心什么呢?担心魏延不服从扬仪的安排。果然,费祎拿着兵符去见魏延,让他断后以挡司马懿,缓退不发丧。当得知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扬仪后,魏延不干了,“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扬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费袆假意应允,找个借口开溜,会同扬仪、姜维撤兵回去了。盛怒之下的魏延,既作妖,又作死,领兵焚毁栈道,堵在扬仪退军主力的必经之路上。截住扬仪兴师问罪,想要抢夺蜀军大权,最终落败,并被马岱追而斩杀,年满六十岁就挂了,后被扬仪嚣张地踩着头颅,怒骂:“庸奴!复能作恶不?”扬仪这一脚,踩出了他自己的恶,而他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魏延的冤。这还不算,魏延的行为被诬告定性为谋反,按照蜀科律法,其三族被诛灭。悲乎!一代名将遭此横祸,当真是千古奇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正史也好,演义也罢,最后终将还魏延一个公道。魏延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个悲剧人物,有错无罪窃谓公论,他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远没有上升到敌我矛盾,说魏延谋反,实在站不住脚,他没有谋反的动机。魏延任性,但不蠢。既是谋反,不北去投魏而逃汉中,不是自投罗网?据《魏延传》记载,“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又《资治通鉴》载:“始,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故不北降魏而南还击仪,实无反意也。”一个自许将来继承诸葛亮衣钵,统率蜀军继续北伐的人,根本没有谋反的想法,要说反,他反的只是政敌扬仪而巳。元代的郝经也指出,扬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魏延传》丶《资治通鉴》和郝经的话,都有替魏延辩诬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