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时值学校放暑假,董必武通过黄侃(时在武昌高师任教)写信给绍兰,并经李达夫人王会悟联系,绍兰遂为“一大"代表提供住处。十三名代表除李达、李汉俊、陈公博外,毛泽东、董必武等十人均住博文女校。“一大”预备会和开幕式亦在黄宅举行。绍兰亲自为之放哨。由于帝国主义密探的干扰,最后一天会址迁往浙江嘉兴南湖。会后,李汉俊手携南湖家菱一包,笑遗绍兰之女钰钰,复低声语绍兰:“会已散,人都走了。”绍兰紧锁的双眉,顿时为之一展。此后,时有革命志士往来于“博文”。毛泽东曾多次过访,并以糖果饷钰钰。<br><br> 在办校中,黄绍兰既是领导,又是教师,还投身于革命。平时,她常常参加社会活动,关键时刻,更勇于站在斗争前列。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配合北伐战争,她和徐宗汉积极参与上海工人运动。当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上海后,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增兵上海,炮击南京。绍兰即将校务委托给校董赵敬若,她自己毅然应浙江省防军司令蒋伯城之聘,就任司令部秘书,参与戎机。不料未及三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拥护总理三大政策”的巨幅标语刚刚贴上,又被刷掉。绍兰怫然回沪,重主校政。<br><br> 1931年至1932年“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日寇侵人中国重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绍兰在办学的同时,还与徐宗汉、蔡周俊(蔡元培夫人)等组建“上海妇女反日救国大同盟”,发表《抗日宣言》,积极宣传“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等主张。当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开始了淞沪抗战,她们又组织上海妇女界慰劳抗敌将士会,并组织医护人员在康脑脱路办起伤员医院,及时将征募的大批慰劳品送至前线,并将伤员抬回就医,对十九路军坚持抗战,沉重打击侵略者,起了一定的鼓舞作用。<br><br> 由于坚持逆蒋政权亡国之道而行,触犯了当局。上海市教育局于1933年底,居然以“设备简陋”为由,取消“博文”中学部之立项,绍兰忿急,决意将博文”之小学部亦停办。时值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各地学子纷纷负笈来苏”,年龄最大的七十三,最小的为十八,章任主讲,聘门人为讲师。绍兰国学素有根底,又曾师事章氏,亦被聘为讲师。<br><br>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章太炎病逝,讲习会停办。绍兰就聘广州中山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从此,一变而以淡泊自约,更名为“朴”,更字“君素”。是时,惟于学术不稍懈,“尤以邃于治《易》为时所称”。每讲授,听者盈堂,加坐犹难容,教室一再易,愈易愈大,讲义被一一刊印行世。<br><br> 翌年秋,抗日战争爆发,绍兰本拟还鄂,终因交通受阻未遂,乃由海道返沪,就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在法租界)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因忧国忧民,积郁成疾,伏案余年,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一月十三日逝世,终年五十五岁。丧礼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骨灰存上海静安公墓。<br><br> 黄绍兰生于时局动荡之秋,以闺中弱质,忧国忧民,奋起革命,跻身戎行,侃侃然有大丈夫风。后长期执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促使不少学生成材,如“博文”毕业生中的曹良厦(后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一家就出了四名博士。对革命后代更为关注。黄兴之子一球、一梅,读小学时,每日午课后及假期均由绍兰为其辅导学习,时时勉以无忝先人,为国自重。后来一梅留法,一球留德,因坚持反蒋,一球归国被害。<br><br> 黄绍兰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特殊个性,集热烈、勇敢、孤傲和激进于一身。中年后受章太炎的影响,由激进而转入宁静,但愤世嫉俗的本色仍不减当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她应邀参加黄鹤楼黄兴纪念碑落成典礼,席间,她追忆先烈,抚怀时局,感慨万端,乃借酒兴,浇块垒,大骂蒋介石,大骂在座的湖北省主席张群,义正词严,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称其无私无畏、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始终不渝,感人至深。<br><br> 著有《易经注疏》及训诂、声韵、诗文等,均佚。书法骨力遒劲,法度谨严,而又秀丽圆润,风格超逸。1984年上海刊印的《书法》杂志尚影印发表“黄朴遗作”一幅。<br><br>参考资料:<br><br> 黄侃:《黄季刚诗文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