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安不夜城·观大唐群英雕塑·赏中华远古文化…

阿诚驿站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内,有大唐群英谱雕像群、贞观之治主题雕塑群、万国来朝雕塑、大唐玄奘等雕像,关于大唐群英谱雕像群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1、唐代佛教文化:玄奘、鉴真、慧能、空海。</p><p class="ql-block">  2、唐代绘画艺术:杨惠之雕刻罗汉像、张萱的《捣练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韩干《牧马图》、阎立德阎立本《步辇图》。</p><p class="ql-block">  3、唐代诗歌艺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位于西侧)、柳宗元《江雪》、王昌龄《出塞》、刘禹锡《乌衣巷》、杜牧《山行》、诗圣杜甫《春望》、诗仙李白、李商隐《登乐游原》、王维《竹里馆》、白居易《草》。</p><p class="ql-block">  4、唐代书法艺术:怀素(草书)、孙过庭(草书)、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及楷书作品《雁塔圣教序》、张旭(草书)、柳公权及楷书作品《玄秘塔碑》、颜真卿及草书作品《争座位帖》、欧阳询及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p><p class="ql-block">  5、唐代科学技术:僧一行的《开元大衍历》、李淳风《法象志》、王孝通的《辑古算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陆羽的《茶经》。</p> <p class="ql-block">  大唐群英谱雕塑</p><p class="ql-block"> 空前强盛的大唐帝国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科学家,著作的科技书籍汗牛充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有后人称之为"药王"的孙思邈;有一代高僧,也是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和风水学家僧一行;有唐代数学家的代表王孝通;有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学的专著《茶经》的作者 "茶圣"陆羽;有集数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等多个身份于一身的李淳风。</p> <p class="ql-block">  下面就请跟随阿诚的脚步,一起来看看这些群英人物雕塑,了解一下他们横溢的才华、社会贡献以及相关信息吧:</p><p class="ql-block"> 注: 本篇图像为华为p70.u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b>↑ 王孝通</b>,中国<b>唐代著名的数学家</b>,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数学领域,特别是在‌代数和‌几何方面。‌‌</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于北周武帝年间,逝世在贞观年间。王孝通曾在隋朝做官。唐初为算历博士,从八品,参修历法,武德六年(623年)与吏部郎中祖孝孙校勘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曾提出批评。武德九年(626年)任通直郎太史丞,从七品。</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毕生喜好数学,对《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缀术》都有深入研究,在《上缉古算术表》一文中,对《九章算术》和《缀术》的不足之处,都提出过批评。著有《缉古算经》,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方程式及其解法,唐代为算经十书之一,为国子监的算学课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出身于平民,早年便开始潜心钻研数学,隋朝时以历算入仕,入唐后被留用,曾任算学博士(亦称算历博士),后升任‌通直郎、‌太史丞。王孝通毕生从事数学和天文工作,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缉古算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比西方提出解三次方程的方法要早六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共收二十题,除第一题涉及到历法外,其余题目都是体积计算和‌勾股定理的运用,大多题的解法用到三次方程,解决了土建水利工程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该书被用作国子监算学馆数学教材,奉为数学经典。</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在代数、几何方面有所创新,特别是几何方面的第15至20题是对三国时赵爽《周髀算经》勾股圆方图注的补充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的数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缉古算经》中,他还对解三次方程和‌双二次方程有深入研究,提出了连续解两次二次方程的方法。他的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后世的数学家。</p><p class="ql-block"> 王孝通的一生是对数学和天文研究的执着追求,他的著作和贡献被后人广泛研究和传承,成为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  <b>↑ 僧一行</b>,本名张遂,是‌<b>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被誉为“‌佛门奇圣”。</b>他出生于公元683年,逝世于公元727年,享年44岁。僧一行是‌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张公谨是唐初功臣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其擅长历法、天文和数学,被誉为“佛门奇圣”。</p><p class="ql-block"> 僧一行的主要成就包括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并编制了《‌大衍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他在开元年间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主持修订新历法,并与工程专家‌梁令瓒共同制造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铜仪”,这些仪器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通过这些仪器,僧一行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化,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 僧一行不仅在天文学领域有卓越贡献,他还是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他在佛教密宗的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佛教“密宗派”最早传播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僧一行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被后人广泛传颂,1982年,国际上将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以纪念他对世界天文学的重大贡献。他的故事不仅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宗教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b>↑ 孙思邈,</b>字不详,号妙应真人,是<b>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被誉为“药王”。</b>他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具体出生地有争议,一说为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另一说为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就能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被西魏大臣独孤信称为“圣童”。他从小多病,因此立志学习医学,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之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深为群众崇敬。‌</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在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的主要作品包括《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些著作涵盖了广泛的医学内容,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他在医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还包括对医德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大医精诚”的理念,强调医生应有高尚的医德和同情心,对待病人应一视同仁,不计报酬。‌</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的传奇故事包括他在北周静帝时被召为国子博士但拒绝仕途功名,一心致力于医学;他在隋开皇元年隐居太白山,钻研药物学;以及他在唐朝为长孙皇后悬丝诊脉等事迹。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医学才能,也反映了他高尚的医德和拒绝世俗名利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b>↑ 陆羽,</b>(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b>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 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该书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3]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晚年隐终卒葬竟陵(一说葬于湖州杼山)。</p><p class="ql-block">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的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其著作颇丰,不过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p> <p class="ql-block">  <b>↑ 李淳风,</b>(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一说岐山县凤鸣镇吴邵村)人。<b>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b>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p><p class="ql-block"> 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p><p class="ql-block">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和袁天罡还被传说为《推背图》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p> <p class="ql-block">  <b>↑ 褚遂良,</b>(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b>唐朝的宰相、政治家、书法家,</b>出身于河南褚氏家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p><p class="ql-block"> 他在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逐渐升迁至中书令,掌握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他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继位后,褚遂良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后再次升迁至右仆射,参知政事。</p><p class="ql-block"> 他在政治上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因此被贬为潭州都督。武后掌权后,他又被迁至桂州都督,再贬至爱州刺史,最终卒于任上。</p><p class="ql-block">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p> <p class="ql-block">  <b>↑ 虞世南</b>,(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南<b>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b>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p><p class="ql-block">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b>虞世南善书法,</b>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 传世。</p> <p class="ql-block">  <b>↑ 孙过庭,</b>(646年-691年),字虔礼,杭州富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一作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b>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b></p><p class="ql-block"> 著有《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对后人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p><p class="ql-block">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代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p><p class="ql-block"> 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但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作三国时期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  <b>↑ 怀素,“草圣”</b>(737年~799年),<b>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b>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长沙。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p><p class="ql-block"> 怀素早年出家为僧。大历三年(768年)至七年(772年),负笈赴京,走访名家,书名大振。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谒访颜真卿,向颜真卿介绍其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不久,怀素回湖州省亲。在湖州期间,拜会了陆羽、皎然等名士。怀素出家以后,经禅之余,弄笔不辍。后其觉得所见不广,又云游长安、洛阳等地,见到一些珍贵的书法精品,豁然开朗,书艺大进。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p><p class="ql-block">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小草“纸本”真迹的发现,也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素作为“天下第一草书”的作者,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p> <p class="ql-block">  <b>↑ 刘禹锡</b>,(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河南洛阳、江苏徐州、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生长于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一说为匈奴后裔)。<b>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b></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p> <p class="ql-block">  <b>↑ 王昌龄</b>,<b>“神品、七绝圣手”</b>(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b>盛唐时期边塞诗人</b>、大臣。</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有<b>“诗家夫子王江宁”</b>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p> <p class="ql-block">  <b>↑ 柳宗元,</b>(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b>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b></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b>↑ 王之涣,</b>(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p> <p class="ql-block">  <b>↑ 吴道子,</b>(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b>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b>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  <b>↑ 张萱,</b>(生卒年不详),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b>唐代画家</b>,开元(713年—741年)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p> <p class="ql-block">  <b>↑ 杨惠之,唐代著名雕塑家,被誉为“塑圣”,</b>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是‌吴郡(今苏州)人。他最初学习绘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被称为画友。后来,杨惠之决定专注于雕塑艺术,尤其是在“‌影塑”和“‌浮塑”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雕塑技法,还首创了“‌塑壁”,被誉为“古今绝技”。</p><p class="ql-block"> 杨惠之的雕塑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包括长安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尊像、‌临潼骊山福严寺山水壁塑、‌凤翔天柱寺维摩像等。他的作品在唐代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画家吴道子的成就相媲美,被誉为“<b>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b>”。</p><p class="ql-block"> 杨惠之还总结了自己多年的雕塑技艺与经验,撰写了《‌像诀》一书,该书详细论述了构思、构图、比例、尺度、透视、表现手法等基本原理,强调了形与神的关系,对后世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b>↑ 韩干</b>,(约706年-783年),<b>唐代画家,</b>以画马著称,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出身贫苦,早年为酒店雇工,后在著名诗人王维的帮助下,习画十余年,颇具造诣。韩干擅长画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其擅长画马,重视写生。他的画作‌《牧马图》《照夜白图》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韩干被召入宫中供奉,官至太府寺丞,对后世画马艺术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相传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十馀年而艺成。擅绘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画马,曾师曹霸而重视写生。经历唐玄宗年间,被召入宫封为“供奉”。此后专跟宫中画马名家陈闳学习画,但进展不太显著,后来韩干改变只临摹不写生的方法,经常到马厩里去,细心观察马的习性,对比找出马的性格特征,找出马的动作规律,并把各种各样的马记录在案。日子久了,人们对韩干经常进入马厩,甚至搬到马厩里和饲养人一起住感到奇怪。韩干回答说:“我学习画马,马厩里所有的马都是我的老师”。为了深入了解马的习性,他常痴呆地观察上几个时辰,把别的画家不了解的具体细节都弄得清清楚楚,并牢记心上。这样时间久了,马的各种体貌,奔跑雄姿,千变万化的动态,作画之时自然而然就展现在纸上。所以人们都称赞韩干笔下的马是能跑动的马。</p> <p class="ql-block">  <b>↑ 阎立德</b>,(约596年—656年),本名阎让,字立德,雍州万年人[6]。<b>唐朝大臣、建筑家、画家。</b></p><p class="ql-block"> 武德元年(618年),担任秦王府士曹参军。武德四年(621年),跟随李世民平定洛阳,升任尚衣奉御。贞观年间,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曾受命营造唐高祖献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累迁工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显庆元年(656年),阎立德去世,获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于昭陵,谥号为“康”。</p> <p class="ql-block">  <b>↑ 阎立本,</b>(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临潼)人。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b>唐朝时期政治家、宰相、画家。</b></p><p class="ql-block"> 阎立本出身贵族,继承家学,擅长绘画、工艺、建筑,且有政治才干。隋炀帝(605年-617年)时,官至朝请大夫、将作少监。唐高祖武德(618年-626年)年间,在秦王府任库直,太宗贞观(627年-649年)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其兄阎立德去世,阎立本继任阎立德为将作大匠,同年,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阎立本擢升为右相,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四年(673年),阎立本卒,享年七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阎立本的画作涉及道释、人物、山水、动物等,而以人物肖像画著称。作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此外还有《外国图》《永徽朝臣图》《昭陵列像图》《历代帝王图》等。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发展。其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远超过南北朝和隋代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b>阎立德、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的建筑家、画家,</b>兄弟二人是雍州万年人,今陕西省西安市,其祖上追溯六代均为官宦。父亲阎毘是北周附马都尉,武帝宇文邕的女婿,母亲清都公主和父亲阎毘都是鲜卑族人。史书上极少有人说阎立德、阎立本是鲜卑族人,主要原因是到了北周后期和隋唐时期,鲜卑族人已基本上汉化,都改了汉姓。祖父阎庆,官至北周司马,曾祖父阎进,是北魏时期的大臣,再往上追溯是阎提、阎善,分别当过车骑大将军和龙骧将军。阎立德阎立本家族,随着鲜卑族向南阔征,一直生活在内蒙、山西、陕西,其家族成员有多人被收录二十四史之《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p> <p class="ql-block">  <b>↑ 杜甫</b>,“诗圣”(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b>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b>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p><p class="ql-block">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授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后弃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严武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p> <p class="ql-block">  <b>↑ 杜牧</b>,唐朝著名诗人(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b>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b></p><p class="ql-block"> 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p><p class="ql-block"> 杜牧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p> <p class="ql-block">  <b>↑ 李白,“诗仙”</b>(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b>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b>,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p><p class="ql-block"> 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p><p class="ql-block">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p> <p class="ql-block">  <b>↑ 李商隐,</b>(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50](今河南省郑州市),晚<b>唐时期诗人。</b></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是<b>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b>,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p> <p class="ql-block">  <b>↑ 王维,“诗佛”</b>(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b>唐朝诗人、画家。</b></p><p class="ql-block"> 王维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p> <p class="ql-block">  <b>↑ 白居易,</b>(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太谷县,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韩城市),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b>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p> <p class="ql-block">  <b>↑ 张旭</b>,(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b>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b>,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p><p class="ql-block">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  <b>↑ 柳公权,</b>(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b>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b>,丹州刺史柳子温之子,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p><p class="ql-block">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初任校书郎,进入夏州李听幕府。柳公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先后历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p><p class="ql-block"> 柳公权工于辞赋,擅长书法。其书初学王羲之,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于世。《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存其诗。</p> <p class="ql-block">  <b>↑ 颜真卿,</b>(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b>唐朝名臣、书法家。</b>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推为盟主,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早年书法受外祖家殷氏、张旭影响,广汲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之营养,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为百世之宗。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合称为“颜筋柳骨”。其书迹除《祭侄季明文稿》被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p> <p class="ql-block">  <b>↑ 欧阳询</b>,(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b>唐朝大臣、书法家,</b>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p> <p class="ql-block">  <b>↑ 鉴真和尚,</b>(688年-763年),唐代著名高僧,俗姓淳于,出生于‌江苏扬州。他是<b>唐代佛教律宗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过海大师”和“唐大和尚”,</b>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关于鉴真和尚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b>早年经历‌</b>:鉴真自幼家境清贫,14岁时随父亲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法名鉴真。他在扬州大明寺学习佛法,后赴‌长安(今西安)深造,师从多位名僧,精通律学。</p><p class="ql-block">‌ <b>东渡日本‌</b>:鉴真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之邀,自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和文化。尽管途中遭遇多次失败和困难,但他坚持不懈,最终于753年成功抵达日本九州。</p><p class="ql-block">‌ <b>在日本的活动‌</b>:鉴真在日本期间,不仅传授佛法,还推广中国文化,包括‌书法、‌雕刻、‌医学、‌建筑等。他在日本奈良创建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并制定了严格的戒律制度,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b>医学贡献‌:</b>鉴真精通医药,他在‌海南岛生活期间,教会当地人用鼻子嗅、舌头尝、手指摸的方法鉴别药物,成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p><p class="ql-block">‌ 晚年及逝世‌:鉴真晚年回到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继续传播佛法。763年6月6日,鉴真在奈良逝世,享年76岁。他的弟子为他塑像纪念,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b>↑ 玄奘‌,‌</b>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他出生于600年,逝世于664年。玄奘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出家、取经和翻译。</p><p class="ql-block"> <b>出家阶段‌:</b>玄奘自幼聪明好学,13岁时在洛阳出家,跟随多位法师学习佛经,精通佛学。他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之后游历各地,拜访名师,深入研究佛教经典。</p><p class="ql-block"> <b>取经阶段‌</b>:玄奘认为当时的佛经存在许多出入之处,为了寻求真知,他决定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穿越沙漠和高山,最终到达‌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的佛教经典。他在印度广泛游历,学习了‌梵文和佛教教义,并带回大量的佛经回到中国。</p><p class="ql-block"> <b>翻译阶段‌</b>:玄奘回到长安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在长安‌大慈恩寺设立译经场,与弟子们一起翻译带回的佛经。他共翻译了75部佛经,总计1355卷。玄奘的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玄奘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佛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的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p> <p class="ql-block">  <b>↑ 唐僧</b>,法名‌玄奘,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其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本名陈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他因轻慢佛法被贬到人间,托生为‌陈光蕊的儿子,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对佛法有着深厚的造诣。唐太宗时期,玄奘被选中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收服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和‌白龙马作为护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返回大唐,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虽然法力有限,但因其坚定的取经意志和慈悲仁爱,成为了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他虽然多次被妖魔所骗,身陷险境,但始终不改初心,最终在徒弟们的保护下成功完成取经任务,被如来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p> <p class="ql-block">  <b>↑ 慧能法师</b>,俗姓卢,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他出生于638年,逝世于713年,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西南),但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慧能法师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自幼以卖柴为生。他在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心生感悟,遂决定学习佛法。后来,他前往黄梅山拜谒禅宗五祖弘忍,开始了他的学佛生涯。</p><p class="ql-block"> 弘忍禅师对慧能的悟性和智慧深感赞赏,认为他具有成为禅宗继承人的潜力。弘忍禅师命弟子作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慧能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禅师的赏识,被授予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传人。</p><p class="ql-block"> 慧能法师回到广东后,隐居十余年,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因对风吹幡动的解释而引起印宗法师的注意,被邀请讲经说法。他在‌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宣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提倡“顿悟”法门,与北宗神秀所提倡的“渐悟”相对立。慧能法师的教义强调不依赖文字,重视内心的体悟,对中国佛教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慧能法师的主要著作《‌六祖坛经》记录了他的教义和生平,成为研究禅宗南宗的重要文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后世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空海法师‌,</b>全名‌佐伯直,乳名真鱼,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他出生于774年,逝世于835年。空海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求学经历、文化交流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都使他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早年生活与教育</p><p class="ql-block">‌ 早年教育‌:空海法师自幼聪明好学,15岁时开始学习《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显示出他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佛教启蒙‌:他在18岁时进入日本的最高学府——‌大学寮学习,并在那里接触到了佛教,开始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 求学经历</p><p class="ql-block">‌ 遣唐使之旅‌:公元804年,空海法师作为日本第17次遣唐使的成员前往中国,他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学习佛教密宗。</p><p class="ql-block">‌ 长安求学‌:到达长安后,空海法师进入‌青龙寺,师从中国密宗大师‌惠果,学习了金刚界和胎藏界二部纯密,成为密宗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创立真言宗‌:公元806年,空海法师返回日本,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器物。回国后,他在高野山创立了真言宗,对日本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文化交流‌:空海法师不仅在佛教领域有重大贡献,他还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现代纪念</p><p class="ql-block">‌ 纪念设施‌:为了纪念空海法师的贡献,西安青龙寺、洛阳白马寺等地都建立了纪念碑和塑像,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文化影响‌:空海法师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宗教领域,他的学习和传播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空海法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僧人,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他的求学经历、创立真言宗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都使他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部分夜景随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