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文龙的随笔《“毒舌”阿敏:艺评界的一朵奇葩》

文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毒舌”阿敏:艺评界的一朵奇葩</u></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皮文龙</span></p><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来,美术圈有一位长发披肩的美女“阿敏”,凭借一档尖刻毒辣的《阿敏谈艺录》,迅速走红,成为“流量头牌” 。</p><p class="ql-block"> 阿敏的评论,主要针对当今书画界、工艺美术界,置评的对象,都是当下热度极高的书画界“大佬” 级人物,更有文艺圈的不良现象。她抨击学术圈、书画圈“乌烟瘴气” 与“利欲熏心”,如同对多数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刮骨疗毒”一样,言别人之所不能言,道别人之常情所不能道,直言不讳,妙语连珠,大胆泼辣,所向披靡,讲得深刻,批得痛快。可谓句句见血,其毒舌的毒性和杀伤力超强而劲爆,其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言辞,赢得了大众广泛的认可与热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范曾作品八十万一平尺,他被阿敏视为一代枭雄,称他的画严重背离学术价值、市场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阿敏直面当代书画巨匠范曾,评点道:“聊到范曾曾经的梦想很大,大到想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流人物,他苦心谋划多年,终成画坛的一代枭雄……范先生的画真的像他说的那么高妙超俗吗?在我看来,顶多是二三流的作品水平。他出身是老美院,因美院严格训练,确实有一些造型和笔墨功夫……他画古代先贤文化名人时,都带有他自己的模样、姿态、气质。稍不留神,就以为他在画自画像。估计他以为古代历史上所有的文化精英,都应该是他的灵魂摆的附体吧。从他早期的画面到如今变得越来越浮躁潦草,笔不沉墨不厚,构图松懈,可能是人老了,精力不足,画多了就会伤神累气,所以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他自己出来解释,说是越来越大写意,越来越简约通神,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笔墨都浮于纸上,题字落款从早期到现在,一直在向无神无气无力处堕落,就像泡乏的茶叶水,他泡了大半辈子,没滋没味,寡淡无趣。因为你只是靠装出大师范来运笔铺墨,终究遮不住大家的明亮的眼睛,你的作品尺幅越大,体裁越大,价格越高,露出来的毛病缺憾就越明显。”进而,阿敏评价道:“他的画就那么三板斧,勾线、铺染、落款、盖章,线就是贴着人物事物景物,走那么一遍,他的线呢,就像放了许多的支架似的,一段一个,一转折一个,如果把画架里这些支架都拿掉,估计画里的人和物都要有性命之忧了。他的铺墨和染色,原先是随结构连的,层层叠叠,淋淋漓漓,也不算难看,虽然有时候像穿了百衲衣似的,也算是能达到墨彩上的自然,如今这些都省略了,罩墨彩就可以了,更省事了,但也没有神采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直白与犀利的点评,直指要害,她的独到见解,显示出过人才华,引发强烈反响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画中武将李苦禅大师,阿敏认为他的画作书趣幽长,画意无多。画面过于程式化、简单化、粗野化】</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敏洋洋洒洒地品析画中武将李苦禅大师:“拉洋车,唱京戏,搞革命,受酷刑,七节鞭,大抓笔,学西画,拜齐门,他是毛主席的同窗,潘天寿的同事,他的婚姻三曲三折,他在命运里苦中作乐,这些看似矛盾又统一在一起的经历,都贯注在我们今天要聊的人物李苦禅先生的人生当中。他面对苦难坚韧的品性,对绘画梦想的一贯追索,成为绘画中的英豪猛士,一洗我们对于文士艺人柔软无骨、胆小怕事的常规认知。文武双修、内外兼养是苦禅先生的生存之道,治艺之综。他在徐悲鸿学校里学过西画,面对当时中西结合的所谓主流教育,他思考良久后,自觉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对传统艺术的探索,他认为写意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和本质后,拜师齐白石,进而研习八大、石涛、青藤、赵之谦、吴昌硕等。历代前人的写意画作,他的创作呢突出了画面的重、拙、厚、大、苍、朴、简,非常注重书法的锤炼,甚至我觉得他的书法水平,远超于他的绘画,每看他的画作,都会被他的题跋落款吸引过去,觉得书趣幽长,却画意无多,可能是他刻意追求画的风格特征的原因,同时也让画面呈现出过于程式化、简单化、粗野化的陋习,大鹰、大鸟、大石头,大点、大线、大墨块,让你局部细看时,更明显透露出笔恶墨枯的特征,着色铺墨线条不高级不纯净不协调,一派俗闷、呆蛮、狂肆之态。”由此,让人想到村庄巷市里的莽夫野汉,色彩单一艳俗,墨线交汇紊乱,构图大而无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崔如琢长期名列胡润财富艺术榜国画类第一名,阿敏非常不屑,称之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面对书画界的各位大家的书画作品,阿敏勇于从艺术评论的角度,坦率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名家崔如琢长期名列胡润财富艺术榜国画类第一名,阿敏非常不屑,称之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崔景哲在荣宝斋办个展,邀请众多佳丽参加,被阿敏讥讽宛如“天上人间”,并质疑他的工笔画产量之高,令人匪夷所思。她戏称卢禹舜的画作为“大花布”。她又称范扬一幅画作是竖子成名。她称王绣为“画霸”,其作品亳无格调,画价高的离谱。她称潘天寿的画作为一味霸悍。她称傅抱石的画作价格被市场高估。她质疑何家英何德何能。她称王雪涛画作为俗画标杆。她直入高古的朱复戡、闲聊东坡、谈一代书法高士谢无量、谈朱新建、再谈赵无极-任佰年……涉猎人物众多,其评论力度之深,足以让“圈内人士”惴惴不安,至少也让躁动沉闷的美术界,痛痛快快地敞开窗户呼吸了几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崔景哲在荣宝斋办个展,邀请众多佳丽参加,被阿敏讥讽如“天上人间”,质疑他的工笔画产量之高,令人匪夷所思】</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书画艺术界拜金现象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美术评论基本脱离了应有的轨道,出现了严重偏差,艺评人通常会通过收“红包”无底线、无限量地吹捧,极大的助长了艺术市场的拜金主义和投机行为。</p><p class="ql-block"> 针对书画界的吹捧乱象,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真正的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了……今天的批评界,批评的人没有鲁迅的胆量,被批评的人没有梁实秋的胸怀,急了还会告你一下。”他还不无遗憾地感慨:“中国传统中最为崇尚的就是气节,这却是今天文人的所缺乏的。”</p><p class="ql-block">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批评也当随时代。2021年8月,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意见》,强调“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卢禹舜作品,他的画被阿敏称为“大花布”】</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针对当下书画界一干名流“艺术标签化”“市场运作化”倾向,阿敏的妙语连珠的热辣时评,是对纷繁的“艺术现象”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而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与导向指引。艺术批评是多元的,涉及到技术的精湛、主题的深刻、文化的反映、时代的精神以及审美和创新等多个方面,也需要公众参与互动,而阿敏的一系列热评,为我们从理论的维度、创作的维度、鉴赏的维度,去品味书画艺术作品,架起一座桥梁,也为真正实现艺术事业发展的“信度”与“效度”、促进艺术形态融合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潘天寿作品,他的画被阿敏称为一味霸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