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和儿子开车去倒花园里的树枝垃圾。</p> <p class="ql-block">初秋的田野恰到好处的舒适惬意。那是大自然最质朴的气息,在夕阳的余辉下诉说着大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扔完垃圾,到山里散步近一个小时了,彼时日落西山,天色已转暗。偶然间,瞧见山羊们正在山坡上吃草。这些山羊的脖子上都挂着小铃铛,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甚是悦耳。羊的主人还给每只山羊编了号码,想必是为了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吧。羊儿们看到我走近栅栏边,竟不约而同地汇集到我的跟前,难道是想与我交流?这一幕,不禁让我想起 50多年前在山西农村插队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土地庄稼大多自然生长。夏秋时节庄稼收割后,生产队会请来牧羊人,让他们的羊群来队里“卧地”。每当这个时候,生产队要有人专门为牧羊人做饭,饭菜相对自家的要好一些,为的是让他们尽心让羊在土地上多留下些羊粪和屎尿。因为下一茬庄稼的好坏与羊们贡献的粪便多少有着直接关系。在羊来卧地的时候,村里还要安排两个人晚上和羊户一起看羊。这是因为夜里羊们要倒卧两次,而最主要的还是要防止狼来偷吃羊。虽然有牧羊犬,但有时狼来了还是防不胜防,羊会被狼偷吃。我们村里只有几个知青,夜里看羊的活也分配给了我们女生。</p><p class="ql-block"> 10 月底的天,刚入夜时还好,老乡或者牧羊人会对着星空引吭高歌。他们那委婉高腔的山西梆子或者山西打鼓唱得沁人心扉。若是在今天去参加什么歌唱比赛节目,保不准也能出两个歌星呢。夜里,待牧羊人唱累了,停歇下来,四周便万籁俱寂。偶尔有风刮过,山坡上的松树发出飒飒的响声。人伴着星空,昏昏欲睡。</p><p class="ql-block">突然,一声狗吠打破了沉寂。我们伴着狗吠立刻跳起身来,只听牧羊人大声呼喊,羊鞭甩得震天响。羊儿们也随着惊叫声醒来,咩咩叫着往一堆拥挤。一番折腾,羊儿终于安静下来,我们也重新躺下。抬眼只见星空璀璨,夜幕下的星光真是耀眼。离开插队的山里我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么清晰的北斗七星,那么亮的启明星。黎明前的时光真是冷啊,虽然带了铺盖卷,还是冻得瑟瑟发抖。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看羊卧地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一旁的儿子催促我该下山回家了。可能是年纪大了,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想起了过去的事情。伴着山羊气味的空气慢慢往下走,感受着周围的寂静与祥和,更珍惜今天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这么肥沃的草地有足够的食物供它们食用。插队时羊户们的羊只能在陡峭的山崖石壁上跳跃着伴着酸棘丛的刺寻找食物。这里的羊🐑也太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宁静的原野</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看着羊儿们的样子,想起了我插队时看羊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想到了我们的村子,回来后从相册的找出几张旧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17岁山西插队生活的村子,有个美丽又响亮的名字“杏林塔”。离榆次县城90里,从大队过河经过小队,再翻一座山,过一道梁,再爬一个坡才能到达,只有两户人家。生产队离我们还有3里山路。</p><p class="ql-block">村子里有100亩地,春天生产队来人排牲口犁地播种,这是一年了,最热闹的时候了。其它的除苗收割,就都是我们的事了。秋天队里来人把收割后的谷子玉米用牲口驮回小队。</p> <p class="ql-block">冬日里,到对面山上砍柴,雪地里滑倒下不了山,直到月上西山才跌跌撞撞的下来。还要担着柴再爬一个山才能回到家。想想那时的狼狈,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底,地区组织知青下乡50周年回访。有机会重返山乡。当年的很多人都已作古,回去更多的是了解我们这么些年的心愿。</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小孩子已是大队副书记,带我们上山。山路已经被茅草封住,是他拽着我才爬上了山。</p> <p class="ql-block">2018年回村,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磨房间的一只石磨盘和倒立在地上的石碾。</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能从几块石头判断这是以前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唯一残存的一面墙。</p> <p class="ql-block">当年一个锅里搅饭勺的老朋友。曾经的少年郎如今的白头翁。老朋友难得在此留上一张照片,为我们的青春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到山下的生产队(寨洼村)当年的小孩子已是50岁出头了。老乡们很热情,一下子就叫出了我的名字。“知青”这个名号是双向记忆,当年的乡村给我们的青春留下浓重的一笔,同样,知青们给封闭的深山乡野也带去了新鲜文明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儿子问我是否累了?我说我有17岁就上山插队吃过苦的经历,再往后都是好日子(有点答非所问)。走这点路不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