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承德小布达拉宫,正式名称为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正北,是国家5A级景区的一部分,被誉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设计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因此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承德小布达拉宫不仅在建筑风格上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而且在宗教和文化意义上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藏传佛教寺庙,融合了汉藏两种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采用红、黄、白三种颜色,象征着佛教的净土和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乾隆皇帝会在承德修建这样一座小布达拉宫呢?原来,乾隆皇帝的母亲是蒙古族,而蒙古族虔信喇嘛教格鲁派。在顺治帝时期,五世达赖曾到北京传播佛法,这使得喇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了庆祝乾隆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乾隆皇帝决定在承德建造这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宇,借此机会进行绥抚,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p> <p class="ql-block">承德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包括山门、大雄宝殿、万佛阁和扎仓等,其中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殿内墙壁绘有精美的佛教壁画,展示了佛教中的净土、极乐世界等场景。这座寺庙不仅是承德市区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也是人们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坐落在山顶,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当我们步入山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碑阁,北面是五塔门,高达十余米,有三个拱门。门北是一座琉璃牌坊。而在牌坊北面,地势逐渐高起,我们可以看到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散布着,高低错落,变化多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主体建筑大红台了。大红台正面下方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而上方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耸立着,将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红台内四周还有三层群楼,中央是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p> <p class="ql-block">1982年,普陀宗乘之庙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几座庙一起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p> <p class="ql-block">碑亭是普陀宗乘之庙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其设计精美,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碑亭的平面为正方形,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展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碑亭内立有三通石碑,中央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东侧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侧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这些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记录了普陀宗乘之庙的建造目的、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以及清廷对他们的抚恤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碑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藏传佛教和清朝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前还立有一对石象,这些石象不仅美观,更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进一步强化了五塔门的宗教氛围和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是一座高大的藏式白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部中轴线上。这座五塔门不仅在建筑上仿照了西藏布达拉宫的风格,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深刻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精髓。五塔门的设计包含了红、绿、黄、白、黑五色佛塔,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了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同时也象征了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五塔门上的每一座塔都有其特定的颜色和装饰,这些设计和装饰都蕴含了深刻的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下以巨大的白台为基座,白台高约17米,上为砖砌(东、西原有殿,已毁),下为石砌。大红台壁面的中部自上而下嵌饰着6个建筑式的琉璃佛龛,每个佛龛饰有瓦顶、斗拱、额柱、隔扇等。龛内为无量寿佛坐像,外帖帏幔。墙面排列九层藏式梯形窗,窗分真假,故又称真假窗。大红台中部有万法归一殿,殿四周有三层高的群楼,楼后的西面是慈航普度殿,东面有落伽胜境殿和重檐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心位置,是这座寺庙的主殿。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藏族建筑的特点,展现了汉藏文化的交融。这座大殿的建筑风格独特,雄伟壮观,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也是清代寺庙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殿顶上的珠珠还留下枪弹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金灿灿的殿顶了。殿顶上每块瓦的鎏金重约为50克,也就是说每块瓦都含有一两重的黄金。金顶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是一座闪闪发光的金山,整个大殿的建造,共耗用黄金15000多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来到承德,进入小布达拉宫,发现大红台殿顶鱼鳞铜瓦上有鎏金,顿生歹意,想把鎏金刮走。在刮了一部鎏金后,可能是上苍开眼,惩罚日本人的罪恶行径,好几个日本人从大红台屋顶摔落下来,粉身碎骨。从此后,日本人再也不敢觊觎屋顶的鎏金了。这也是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出,有的鱼鳞铜瓦上覆盖鎏金,有的没有鎏金划痕累累。</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园路,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考虑到热河(今承德)、北京比西藏炎热,为六世班禅避暑计,乾隆帝下旨在热河建须弥福寿之庙。</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山门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碑亭以北,地势逐渐高起,有不规则的石级三处</p> <p class="ql-block">璃牌楼</p><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高挂琉璃牌坊上,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层,面阔七间,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顶,覆铜制鎏金鱼鳞瓦,四条屋脊各饰一上一下铜质鎏金行龙两条,共八条龙,每条重约1吨。</p> <p class="ql-block">琉璃万寿塔</p><p class="ql-block">琉璃万寿塔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点。塔下为方形基坛的须弥座台基。塔身八角形。底部周围有木廊,廊顶上覆盖黄琉璃瓦。廊内为八角形塔心柱,柱外立有石壁,用石拱和塔心柱相连。石壁四面开拱门,门上和门侧都雕有佛像。塔廊之上有石制八角形平座,平座周围有石栏杆,下挂滴珠板,正中须弥座上是七层的塔身。塔身为实心,腰檐做成单檐,檐下为仿木制砖石斗拱,用绿琉璃砖砌成各层塔面,塔面每层各辟八个佛龛(每面一个),佛龛内有无量寿佛像。塔顶为八角攒尖琉璃宝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