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村博平位于章丘普集街道北四公里,东南离杏林水库不足两公里。她南依东巴漏河,背靠长白山,距今已有1600年,比我们章丘古城历史还要悠久。博平如今已成网红,济南、淄博、滨州驴友也纷纷过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 说起古村博平历史还是个奇葩,她既是个古村、古镇,还是博平县的侨置县城,即博平城。东晋末(南朝的宋)刘裕北伐,收复淮河流域及以北广大地区,山东东南大部归属刘裕,在江南侨置的山东郡县纷纷回迁。博平县本在聊城地区(茌平县前身),实际并未归刘裕,博平县被侨置在今天的博平村西南附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记载:“南朝宋(420年-479)置,北齐省。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县东南。此时尚无章丘县(隋开皇16年设置)。另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古迹考》也同样记载:“博平城在县治(今绣惠)东南三十里博平镇。”《水经注》还记载:“章丘之博平镇,在杨绪沟水东”。</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平,立即被她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所折服。博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过去淄川通济南官道,博平是必经之路,古官道贯穿博平大街,也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门前上马石,墙上拴马桩,如同现在停车位一样。古村文化底蕴深厚,博平自古朴耕秀读、忠厚传家。十六世刘得成膝下四子,三个科考进士,长子不喜仕途未考,兄弟一门三进士,官居三品,传为当朝佳话,刘其琛、刘靖远叔侄两翰林,同朝为官。他们的故居依然存在,修复如初。当代杰出人物更是层出不穷,驻外大使刘宝来,南征北战将军刘兆祥,世界著名科学家院士颜宁等都是博平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博平古村不大,也有八大景:石佛古寺晨钟酣,古狮落座村中间,无影碑立巧结构,百衣庵内菩萨显,五龙桥下清溪流,锯齿狼牙街两边,玉石马鞍桥不见,文昌阁下溢洪关。</p> <p class="ql-block"> 以前,村东有座石佛寺坐北朝南,占地三亩多。天王殿,东西长9米,南北宽6米,四大天王立东西两侧,天王右脚下还踩一小恶鬼。通过天王殿往北有一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东边有钟楼,有口径1米多铜钟,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西边是鼓楼。晨钟暮鼓响彻全村。北面是大雄宝殿,正中是释伽牟尼座像,后面是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小院,放着三尊石佛雕象,据说是性善和尚在建寺前从灵岩寺请来镇寺的,博平石佛寺也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在村子中央有头青石狮子张牙舞爪,被称之为“狮子口”。传说过去村里经常出现凶险事件,有一高僧路过此处,说必须用一青石狮子镇住才行。有一大力士从东岭山抱起这尊一千多斤石头狮子一口气跑来放在这里,从此村里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 以前在村东头有块镶嵌在城墙里的石碑,记载着博平来历,可是谁也见不到这块石碑的影子,也就有了无影碑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 李家街过去是条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的官道,沿街户院落为取正,不得不都探出一个直角来。每当正午阳光照射整条街道。阴影就像一条平板锯齿摆放在大街上,于是就有了“锯齿狼牙街两边”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在李家街西头有座横跨古官道用白沙石建成的马鞍状石拱桥,美其名曰“玉石马鞍桥”,可是桥面和路面一样高,走在桥上却感觉不到,也就有了“玉石马鞍桥走桥不见桥”,成了一道看不见而又真实存在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年间河南洛阳官宦人家之女寇苑,父亲冤死,母亲气绝身亡,她逃难至此,饥寒交迫被一老婆婆救助,后看破红尘在此出家,削发为尼。她吃百家饭,用百家人送的衣服剪成小块做成道袍,化缘建庵庙。后遇章丘县令刘凤池路过博平,刘县令被她诚心感动,派人送来银两在村南街建庵,剪彩时看寇苑身穿百家衣道袍,刘凤池遂题名“百衣庵”,内祀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从此庵庙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 金秋八月,百衣庵后院中红绿相间沉甸甸枣儿也坠满枝头,让人望而生津。</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崇文尚武更是鲤鱼跳龙门的捷径。自古以来“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不过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昌阁,位于五龙桥下游西边的杏花河南侧,溢洪关上。明朝嘉靖丁酉年刘氏九世刘禄高中进士,族人为激励后代奋发图强,集资在此修建文昌阁一座,内祀文昌帝君和孔子,由刘禄手书“文昌阁”三个大字镌刻在石拱门之上。刘氏后人也是不负众望,诗书传家,曾经出过进士七名,翰林两名,举人二十一名,三至九品官三十一名,贡生,秀才数不胜数。五十年代还出大学生五名。仅这些在山东甚至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博平古村还是七年前听我家四叔说的,四叔对章丘历史了如指掌。第二次我还特意带八十多岁老父亲来的,那时候还是铁将军把门,没能参观刘氏祠堂而遗憾。只能看看这座古老气派的大门和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过去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祠堂不仅是后世宗族的精神寄托,更是家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每一代族人都对祠堂怀有深深的敬意。博平祠堂分为三进院落,分门前迎壁,大门,议事厅,名士厅,大殿。大殿迎面后墙上巨幅缎面记载着刘氏族谱,为刘芳芝老先生撰写。祠堂是刘氏十八代刘绍铤捐资筹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完工于1924年。</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当然是过去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们为家族兴旺发达商讨大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至今还完好无损保存着那个特殊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口号,如今也成罕见文物。</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百善孝当先,顺者为孝。彩绘二十四孝木刻版画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感天动地,流传百世,成为历朝历代学习的典范。过去许多君王都以孝治天下而收效颇丰。动物都能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呼?</p> <p class="ql-block"> 乡村博物馆陈列着过去农村用过的农具,器械,木工师傅的工具,都已被时代淘汰。不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用这些老物件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辉煌,功不可没。如今只是科学发达而失去它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这口铁质浇灌筲(shao)自重也得二十多斤,是过去农村用辘轳拧水浇地用的,一桶水也得一百多斤。打上水来在井台上筲圆底就会倾斜,用手轻轻往外一推,井水很轻松倒入阳沟流入地里。浇灌筲圆底落井时阻力很小,很快沉入水中,直接往上拧水就行。当年身强力壮的母亲年轻时用它浇地拧水一夜不知道累。在我们小时候自留地种菠菜也是母亲用它来浇地,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去世十一年的母亲来,心里很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供奉着刘氏先人牌位和先人画像。原来元末明初,刘汉臣从河北巨鹿县迁来,至今已有26代,700多年来刘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后来才来了李姓家族。博平刘李二姓,虽然只有这一氏宗祠,但李姓一样敬奉,因为当年刘姓对李姓有恩,收留了李姓,二姓就论了辈,叙了宗,所以,这刘氏宗祠也算是李氏的宗祠。</p> <p class="ql-block"> 杏花泉位于村东头,泉水长年喷涌而出,水流成河,名曰“杏花河”。博平村地势北高南低,下大雨时五股洪水犹如五条巨龙从北往南泄洪。祖先为了揽住洪水,六百年前修建五龙桥,让洪水顺着杏花河向西流向溢洪关文昌阁,排向村南巴漏河。于是就有了“五龙桥下清溪流”的美景。在清朝康熙25年,47岁的蒲松龄从淄川来章丘拜见县令钟运泰,路经此地,在此亭歇脚休息,和村里几位老者品茶乘凉聊天,谈笑着博平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并将趣闻写在《聊斋志异》中。去年村人重建此亭,取名蒲松龄亭。</p> <p class="ql-block"> 晃荡泉位于杏花泉东二百米处沟里,的确是“晃荡晃荡”往外喷涌。据说泉眼下面空间很大,出口很小,也就造成泉水争前恐后往外喷水。看来东南边杏林水库水源丰厚,附近百姓说地下二十米深就是山体岩石,这一带地势南高北低,泉水就会从岩石缝里冒出来。过去杏林村,焦家村、池子头村都有很多泉眼也是一年四季水长流……</p><p class="ql-block"> 参观千年古村博平,禁不住吟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咏博平</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村属博平,</p><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出英雄,</p><p class="ql-block"> 南来巴漏接瑞气,</p><p class="ql-block"> 北邻东岭有龙形。</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笔名知秋,出生于1970年9月,祖籍章丘区绣惠街道东北隅村。爱好户外爬山、写作,是章丘区、济南市作协会员,铁路货车检修工程师,美篇生活领域优质作者,齐鲁壹点情报员,微头条首发创作者。从2016年开始写美篇1215篇,加精719篇。在章丘人论坛发帖加精122篇。被推送《章丘往事》43篇。齐鲁壹点发布文章602篇,今日头条发布672篇文章。2018年写的《再看四关四隅》两篇文章载入《2018年章丘大记事3》。《金章丘古城一—绣惠镇的前世今生》发表在《海右文学》2022年第6期上 。发表在齐鲁壹点文章《小时候打过的刀》阅读量达到50万,《我的小姑奶奶》达到47万,《母亲学车的故事》达到30万。2023年6月《又是一年父亲节》达到108万阅读量,并获得六月份优秀个人壹点号及奖励。自2023年11月开始连续八个月获得《美篇精选创作者》荣誉证书,2024年1月获得齐鲁点《2023年度影响力创造个人》荣誉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