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壹,三个一</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在家中桐油灯下,父亲教我写毛笔字。他说,写毛笔字坐姿要正确,要做好三个一 : 身子距离桌子边一拳头;手指距离毛笔尖一寸(市寸);眼睛距离桌面一尺(市尺)。这个要求简洁明确易记,我写字之前,就想到三个一,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 古人简洁明确的规范,让人易懂难忘。</p> <p class="ql-block"> 贰,六六六</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学时,晚上,在桐油灯下,我爸教我打算盘,先学加法。我爸说,先打六百六,即1加2加3加4加5等等,一直加到36,如果结果是六六六,那就打对了。并教我口诀: 1上1,2上2,3下5去2,4去6进1,5去5进1,6上1去5进1,7去3进1,8去2进1,9去1进1,等等。慢慢地我打熟了,我爸说还要打得快,有时,晚上与我爸比赛,看谁先打到,我爸总是领先。后来,又给我教了减法,乘法,除法,太复杂,学了,又忘记了。参加工作后,凡是要计算时,我可以又快又准地用算盘计算。</p><p class="ql-block"> 祖宗留下的算盘,神奇,也应该是世界上一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 叁,三棒鼓</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十分热衷打花鼓,又叫三棒鼓,这是当地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其形式是: 架起一个脸盆大的小鼓,艺人手握三只棒,旁边还有一个打小锣的,敲一阵鼓锣,唱四句词,反复进行。高潮时,艺人两只手还抛起三只棒,边抛边唱,有的艺高艺人还高抛三把小刀,惊异刺激。唱的鼓词多是民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樊梨花》等,有时一晚连唱几小时,听唱的人津津有味,入痴入醉。有人办结婚喜事时、起新屋时、做大寿时、会请去表演,我爸就是拿三只棒主唱那个人。开始时,都有一些逢场作戏,随机应变,现编现唱的开场白,那是要丰足的经验与灵敏反应能力的,然后才开始唱民间故事。我爸拿手的花鼓词故事有《李三保下山》、《李三保三打华府》,他能全本背下来,唱两三个小时。我读小学时,我爸拿出那两本花鼓词,毛笔直书的,厚厚两本,要我读。我通读过多次,特别喜爱那四句一组的通俗鼓词,也许,我最早的文学兴趣起源于这里。这两本书,歌颂的是一个江湖英雄李三保,他惩恶扬善,仗义疏财,百折不屈,拯救良苦。许多民间故事都编成了花鼓词,例如《杨家将》、《梁三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 我喜欢三棒鼓表演,那优美的唱腔,那铿锵的锣鼓,那高抛的三棒或小刀。</p><p class="ql-block"> 每一种民间艺术,扎根民间,都有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肆,女大三,抱金砖</p><p class="ql-block"> 1950年刚解放那时,我爸特别忙,要搞农业生产,还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查田定产。不久,当上了当地副乡长,乡信用社主任,乡民兵队长,白天生产,晚上开会,更忙了。1952年,县人民银行要我爸去工作,我妈坚决不答应,说,我家田土谁来耕种呀,结果没去成,我爸继续当农民。1958年人民公社化了,田土全部集体化了,县里要修一座水利电站,作为农民工,我爸被派到工地,工地指挥部要选技术员,我爸选上了。几千人的工地上,土地开挖,我爸负责发方收方,监督质量,后来成为电站的技术员。我爸工作二十几年后,1981年从县电力公司退休,拿了一份可观的退休工资。这时,我妈提出,退休工资平分,我爸说,凭什么呵?我妈说: 女大三,抱金砖,不是我,你有这么好的福份吗!我爸笑了,说: 好,好。我妈比我爸大三岁多,我爸第一次进不了国家银行,第二次居然当上县电力公司技术员,抱金砖,命真好。</p><p class="ql-block"> 女大三,抱金砖,这是玄学吗?可信吗?</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日,创作于广州。</p><p class="ql-block"> 有的图片出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