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494】穿越祁连山脉大草原 探游青海卓尔山景区 赏门源百里油菜花海 感黄河明珠兰州历史

星空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3年7月12日,星期五,天气:晴。昨天游览嘉峪关和张掖七彩丹霞后,入住张掖驻地。今晨早起,队友集结,将从敦煌赶往甘肃省的兰州入住,途径祁连山大草原、卓尔山景区、门源油菜花田,最终入住兰州酒店。这是部分队友在315国道U型公路打卡留影。 跟团出行大西北很多次了,每次都会在大巴车上远远的看到巍峨连绵的祁连山脉,看到那山顶的皑皑白雪,总感觉祁连山脉很神秘,这次前往卓尔山景区,途中穿越在祁连山大草原,有幸可以近距离欣赏祁连山脉。 祁连山脉,为祁连山大草原挡住了沙漠的侵袭,造就了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美景画面。更神奇的是祁连山的“阴阳脸”,背光的一面,树木茂密;朝阳的一面,却是水草非美丰富的大草原。 祁连山这种“阴阳脸”的现象,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是因为阴坡蒸发弱,土壤湿度较高,能满足森林生长所需水分,而阳坡光照条件较好,热量相对充足,导致蒸发加强,水分少,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但水分能满足草类的生长,故草地青翠。 当我们漫步在中国历史的田野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长期交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主线之一。而在这段历史中,总有一座山,一个山脉的名字反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就是——祁连山。 祁连山不是单独的一个山峰,它是由七条互相平行的山脊线及其相夹的狭长谷地组成,均沿甘肃、青海省界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古代基本上靠天吃饭的情况下,降水欠缺时,丰富的冰川融水为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提供了生命之源,而山脉相间的狭长谷地,又为牧群提供了温暖的过冬地方。 祁连山由一系列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与宽谷盆地平行排列组成。从西到东,依次有冷龙岭、托来山、托勒南山、疏勒南山、青海南山等大山,自北向南又包括有8个岭谷带,其中夹杂着一系列的湖泊与谷地。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温度与水分条件使得祁连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垂直自然带,高山上白雪皑皑,山坡上森林茂密,山间谷底上则是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在这里静静的流淌。 与地形相互适应的是每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携带的大量暖湿气流则为祁连山带来了丰沛的降雨季风一路向西吹送,越往西所携带的水分越少,所以在水平上,也形成了祁连山东、中、西三段截然不同的景观,东部多为森林,中部为草原,而最远的西部则是荒漠。 如果站在高空俯视,就会发现祁连山,更是伸向荒漠的湿岛。祁连山的周围可以说是荒漠环绕,中国著名的八大沙漠,直接或间接的围绕着祁连山,以南是柴达木盆地沙漠,以北是内蒙古的阿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以西则是库木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边则是黄土高原。 可以说,祁连山是挡住沙漠的关键,是一座纯天然的绿色长城,它割裂了中国西部的荒漠区域,是一片荒漠中的绿色孤岛。如果没有祁连山,也许每年秋冬干燥之际,我们就会面临一条北起内蒙古,南抵柴达木,连绵数千公里的沙尘暴带,自西向东横扫国土,那时候,不光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南方的朋友们也要吃土了。 祁连山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理区位,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原王朝对西域开拓与交流的天然桥头堡,可以说,没有祁连山,就没有河西走廊,没有丝绸之路。 祁连山一方面为中原王朝提供了肥沃土地进行农耕,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彻底的郡县化以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另一方面也是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数千年来,不同族群为了交通方便,在祁连山东西绵延千里的高山谷地间寻找通道,其中最著名的是民乐县东南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也被称为“大斗拔谷”,自古为甘肃河西走廊通往青海湟中的捷径。 千年已过,无论祁连山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多么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一切都已经俱往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持续数千年的恩怨情仇已经随风飘逝,祁连山,这个曾处于游牧和农耕交界处的山脉逐渐褪去了政治上的重要性,而生态与文化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山脉自西北至东南走向,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5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祁连山素有“万宝山”之称,蕴藏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藏,有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及铜、铅、锌等多种矿产,八宝山的石棉为国内稀有的“湿纺”原料。祁连山区冷湿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带,分布有大片草原、为发展牧业提供了良好场所。 祁连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或称狭义的“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 西汉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所指“祁连山”即此。后泛指甘肃、青海之间一系列在地质或地貌上相联系的一系列山脉。 走廊南山,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祁连山地质志》将冷龙岭也划归走廊南山。但多数地图和地理著作则把冷龙岭单独划出,即冷龙岭和走廊南山并列为祁连山脉的一级山岭。 走廊南山在青海省境内雄踞黑河之北,北至省界;西起丰洛川源头,东至祁连县城附近,在青海省境内延伸160公里,宽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4500米之间,最高峰是柴达诺山,海拔4764米。 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 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祁连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马营草原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盆地中。每年7、8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 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返璞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著名的大马营草原,地形平坦、水草丰美、蜚声中外的远东第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建在这里。 祁连山草原的历史,看起来好像是那么粗犷,甚至残酷,但祁连山的本质绝对是温情浪漫的。祁连山一名就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迄今为止,游牧在这里的匈奴人的直系后裔——尧熬尔人仍然叫祁连山为“腾格里大坂”,意思也是“天之山。 祁连山下有一片水草最为丰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也叫黄城滩、皇城滩、大草滩)。这里曾是匈奴王的牧地,回鹘人的牧地,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 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作者是将此地看作内地是因为当时游牧人和农耕人正在争夺这一地区。藏族史诗《格萨尔》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而尧熬尔人和蒙古人均称之为“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 祁连山的夏日塔拉草原,东边是围绕焉支山的大马营滩。焉支山气候温暖,森林密布,山岗上长满了银白色的哈日嘎纳花,山下的川地草原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 夏日塔拉东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嶂—东嶂草原,每当夏季开满了金色的哈日嘎纳花,整个草原一片金黄。温情厚道的尧熬尔牧人驮着自己的白帐篷黑帐篷、赶着畜群,整个夏营地的期间就在这金色花海中游荡。 祁连山的夏日塔拉草原,东边是围绕焉支山的大马营滩。焉支山气候温暖,森林密布,山岗上长满了银白色的哈日嘎纳花,山下的川地草原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 夏日塔拉东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嶂—东嶂草原,每当夏季开满了金色的哈日嘎纳花,整个草原一片金黄。温情厚道的尧熬尔牧人驮着自己的白帐篷黑帐篷、赶着畜群,整个夏营地的期间就在这金色花海中游荡。” 祁连山的夏日塔拉草原,东边是围绕焉支山的大马营滩。焉支山气候温暖,森林密布,山岗上长满了银白色的哈日嘎纳花,山下的川地草原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 夏日塔拉东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嶂—东嶂草原,每当夏季开满了金色的哈日嘎纳花,整个草原一片金黄。温情厚道的尧熬尔牧人驮着自己的白帐篷黑帐篷、赶着畜群,整个夏营地的期间就在这金色花海中游荡。” 祁连山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 祁连山中的河谷和洼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连山浪峰般的高山顶则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风刺骨。但有着使你目不暇接,可尽情观赏的大自然之美。 祁连山的每一个山峰本来就显得气势雄伟,人称是“石骨峥嵘,鸟道盘错”。这些由冰雪和石头凝成的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脉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 至于因高山上终年积雪而形成宽阔硕长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绝!冰川是长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挂在雪山众神身上的条条洁白的“哈达”。它们千姿百态,躺卧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银蛇盘绕;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有如钻石发出万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则有无法描摹的瑰丽! 祁连山中多河,这是因为在着终年覆盖的雪山,数不尽的冰川;每当暖季来到,阳光总会融化掉上面的一层冰雪;再加上森林带的降雨,水源之沛,无疑是众河不尽之源。 河谷洼地一带,成片的是野生的柳树、杨树,还有丛丛簇簇的刺槐。只是它们均显得古老、苍劲而又扭曲,古老得使你无法估算它们的年轮。从它们中间粼粼流着的八宝河,气质极不谐调。不过这并不伤八宝河的大雅。 【关隘垭口】祁连山山势高大,东西绵长,南北宽广,成为西宁与甘肃及至中原各地,及青海与甘肃之间的交通障碍。而期间的一些河谷或较低的山地垭口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军事防守要塞。 扁都峡,位于张掖市与门源县之间的祁连山中,南北长约27公里,古称“大斗拔谷”。峡谷南通河湟、北达甘凉,两山对峙、峭壁摩天,一水中流,波浪汹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黑河源头俄博河、支流童子坝河、大通河支流永安河峡内流过。峡谷北端为扁都口。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领数万大军经青海过扁都口至河西,一举击溃仓皇逃遁的马步芳部,解放河西,挺近新疆。 景阳岭垭口,景阳岭是祁连县和门源县的分界线,也是祁连山草原与门源农业种植区的分水岭。 拉脊山口,又称拉鸡山(垭)口,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海拔3820米处,是通往日月山、青海南山牧业区的通道之一,青海省道101线及西久公路经此。 日月山口,位于青海省共和县、湟源县交界的日月山和拉脊山之间,是从甘肃进入青海的必经之路,109国道(京拉公路,西段也称青藏线)、G6京藏高速公路等都经此。 当金山口,位于甘肃阿克塞县与青海海西州交界处,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之间,是青海北往敦煌的山口。215国道(红格公路、柳格公路,甘肃敦煌(红柳园)-青海格尔木)经此。 达坂山垭口,位于青海东北部,为门源回族自治县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分界山口。蒙古语意为“可以翻越的山口”。古时为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要隘之一。有宁张公路穿过,是青海东部地区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 乌鞘岭山口,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北通沙漠,南临祁连。自古以来,乌鞘岭为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和咽喉地,古丝绸之路的天然关隘和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兰新铁路、甘新公路(312国道)、连霍高速都从乌鞘岭穿山而过。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王震兵团进疆屯垦戍边,都曾经过乌鞘岭。 古浪峡,是河西走廊东部的一条长峡,南起乌鞘岭北麓,北至古浪城北,长38公里。峡极狭,最窄处“车不双轨,骑不并列”,最宽处也不过1公里左右,两侧高山壁立,地势险要,中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交通孔道,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路段。 古浪关(又称虎狼关。即今古浪县城,古浪关关址在城南0.5公里处)控扼峡谷要冲,既是古浪城的南大门,又扼守着古浪峡北口,是古凉州的东南部门户。素有“金关银锁"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诗云,“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一夫当抵万夫功”。新中国成立后,兰新铁路、甘新公路从峡中通过,古浪峡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 杂木口,位于武威市南杂木河山口,杂木河发源于祁连山,其山口是祁连山区进入武威的主要交通孔道之一,明洪武七年(1374年)十月在山口置关,立石榨,驻兵防守。《明史·地理志》凉州卫条云:“东有杂木口关。"《读史方舆纪要》云:“杂木口关在武威县东三十里。”其关址在武威市南古城乡境内。 2024年7月12日,星期五,天气:阴。一路穿越祁连山大草原,在观赏大草原风光中,不知不觉于中午时分到达卓尔山景区。 卓尔山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旅游景区,位于海北藏族祁连县八宝镇中心广场后方。 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卓尔山景区项目建设地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紧靠八宝河与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 民族团结祥和塔:这是一座高达30米的塔楼,位于卓尔山森林公园内,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塔楼采用了藏式、汉式、回式等多种民族建筑风格,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和和谐。塔楼内有展厅和观光电梯,可以欣赏到祁连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站在卓尔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站在卓尔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 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卓尔山的最佳旅游季节是夏季,特别是6-8月,这时候卓尔山下有大片的油菜花田,景色非常美丽。卓尔山的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非常寒冷,平均气温可达到-20度,气温适宜,可以欣赏到卓尔山与牛心山的对峙之美,以及祁连大草原的原生态风光。 丹碧花海:是卓尔山景区的一大特色,每当七月来临,山脚下的油菜花竞相绽放,金色的油菜花海铺天盖地映入眼帘。丹霞的赤、青山绿树的碧、油菜花的黄,这绚丽斑斓的色彩使赤壁丹霞的卓尔山在青山碧水和金色花海的环绕下,宛若一幅田园风光画卷呈现在游人面前。 天境之眼休闲广场:这是一个位于卓尔山森林公园内的休闲广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广场中央有一个直径约30米的圆形水池,水池中央有一个喷泉,水柱高达20米。水池周围有各种雕塑、花坛、长椅等设施。广场上还有一个大型舞台,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民族节庆活动。 天桥神殿:这是一座位于卓尔山顶部的寺庙,也是卓尔山最高点。寺庙由一座大型拱形桥梁和两座小型拱形桥梁组成,桥梁上建有佛龛和经幡。<br> 寺庙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和游客来此朝拜和祈福。寺庙周围有一片广阔的草甸,夏季时开满了各种鲜花,形成了一片美丽的花海。<br> 伦布夏果:这是一个位于卓尔山顶部的观景台,也是卓尔山最佳的观景点之一。观景台的名字来源于藏语,意为“红色的山峰”。 从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卓尔山的丹霞地貌,红色的山体与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草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叹为观止。观景台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卓尔山”三个字,是卓尔山的标志之一。 千兵崖:这是一个位于卓尔山顶部的观景台,也是卓尔山最佳的观景点之一。观景台的名字来源于一段传说,据说西夏时期,有一支千人队伍在此与敌军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崖,形成了今天的丹霞地貌。从观景台上可以看到祁连县城、八宝河、牛心山等美景,视野极为开阔。 传说中卓尔山与祁连的镇山之山--阿咪东索(牛心山)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祁连的山山水水。 传说祁连县之所以山清水秀、牛羊肥壮、物产丰富,其原因是就在于她这位来自龙界的王后,因为藏族的传统观念中龙神是财富的主人和象征,守护着秘密的财富。 传说宗姆玛釉玛原为一龙界公主,一次偶然的邂逅,使她深深爱上了守护这里的山神——英武非凡的的阿咪东素,甘愿冒犯天规,冲突重重阻碍,嫁给阿咪东素为妃,龙王夫妇虽然坚决反对他们成亲,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人间,与阿咪东素隔河相望,不离不弃。当然她为此付出了代价,变成一座石山。即使这样,她也无怨无悔,因为她和恋人——阿咪东素终身相伴守护着祁连的秀美山川和物华。 卓尔山是众多游客来祁连之旅必登的胜境,作家、诗人艺术家写生 西夏烽火台遗址: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西夏时期的烽火台遗址,位于卓尔山森林公园内,距离民族团结祥和塔约200米。烽火台高约10米,呈方形,由青石砌成,四面有窗口。 烽火台是西夏王朝为防御外敌而建造的军事设施,通过点燃烽火来传递信息。站在烽火台上,可以俯瞰八宝河和祁连县城。 卓尔山是典型的祁连山风貌,丘陵状的草原,也有丹霞地貌,号称东方小瑞士,典型的瑞士风貌,必须要有大片的草地,有山谷,有雪山。 除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卓尔山附近还有其他景点值得一游。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分别位于卓尔山的左右两侧,它们都拥有独特的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此外,背面的祁连山连绵起伏,给人一种壮丽而宏伟的感觉。而八宝河则如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山脚,别有一番风情。 卓尔山景区被青海省文联命名为"音乐家采风基地"和"摄影家创作基地"。这里的静谧与壮美,给音乐家带来了灵感,让摄影家捕捉到了瞬间的美景。而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则常常选择在这里进行写生和采风,感受自然与灵感的交融。 卓尔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景色,更在于传说中的宗姆玛釉玛。据传说,宗姆玛釉玛是一位来自龙界的公主,她爱上了卓尔山的山神阿咪东索,两人情深意重,但是龙王夫妇却反对他们的婚姻。宗姆玛釉玛选择留在人间,变成一座石山,与阿咪东索隔河相望,终身守护着祁连的美景。这个浪漫的传说让卓尔山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br> 登上山顶烽火台,远景豁然开朗,人们往往驻足其间不舍离去,或一旦离开,便踏上归途。 他上山顶之后,一定不要忘记欣赏一下后山的风景。山都是有阴阳两面的,不要仅仅重视“阳”的光芒,而忘记了“阴”的静美。 由人类制成的广大画卷,在山阴细致有序地描绘着每一处原始自然。 田野、道路、小镇、群山组成的广袤大地,正静静地感受着流云的抚摸和光阴的眷顾。随时为你呈现出全然不同于另一面的美丽。 后山的山脊、脚下的大地与远山所构成的点、线、面,与山阳截然不同。 在这里,由于道路的交错、田野的纵横,光影变幻出更多的可能性诠释着其间之韵。 原来后山除了不一样的风景、高大的白塔,还有关于祁连历史的介绍。 其实祁连在汉代以前,是羌人的放牧地。魏晋南北朝之时,成为各政权割据之地,后又为吐谷浑领地。之后的唐朝与五代,祁连再为吐蕃属地。接下来,由吐蕃、西夏、宋朝交替统治。 牛心山,便是我们所在的这一带于西夏(北宋)时期的归属。风云变迁的历史、光影变幻的风景,使牛心山——卓尔山所在的祁连,注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灿烂外衣和不凡气质。 后山的很多观景台都无人停留,一座座突出的山脊连接着全方位展示的风景。行走在这些步道中的感受是和前山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里,可以拿起望远镜,将祖国的壮丽山河尽收眼底,不用担心有任何不期而至的阻碍。 在这里,你可以放飞无人机,让飞机载上自己的思绪翱翔天穹,去肆无忌惮地天马行空。 鸟儿们的踪迹遍布后山,或许在山的这一边,它们觉得更为自由与惬意吧。不忍打扰它们,所以,将人们的脚步放轻些,再轻一些吧。 后山依然山花烂漫,各种灵动的生命曼舞其间,让你距离夏天那灿烂美好的生命力更近一些,直至环绕你的身边。 下山途中,碰到一个身穿藏装的小姑娘,是那样的清纯、可爱、靓丽。没忍住,请她给星空坐了一会模特,父母在旁边感到很骄傲。 于其父母聊了几句,原来小姑娘今年参加高考。景区对今年参加中考和高考生是免费的。 小姑娘的父亲说,高考结束后就带着女儿出来旅游了,算是对小姑娘的一种奖励了。 给小姑娘拍了几十张照片,并加了微信,回来把照片传给了小姑娘,也算星空对她的祝福吧。 会到景区入口,等待队友集结后,大巴车继续行驶,今晚要赶到300公里左右的兰州入住,途径门源花海还要打卡,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离开卓尔山,沿途到处都是油菜花田,我们时间有限,只能在路边停车看上一眼。 油菜花,别名芸薹。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是一种十字花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油菜花集中分布在江西婺源篁岭、汉中盆地和江岭万亩梯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高原等。 油菜花含有很丰富的花粉。种子含油量达35~50%,可以榨油或当作饲料用。除此,油菜花的嫩茎及叶也可以当作蔬菜食用。油菜花是中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原料。油菜花制成的果汁在医疗上据说有预防高血压、贫血和伤风等功效。 油菜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观光资源。油菜进入开花季节,田间一片金黄,余邵诗云:“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油菜花竞相怒放,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花蜜,引来彩蝶与蜜蜂飞舞花丛间。浓郁花香令人陶醉,美丽风景让人流连。 门源油菜花是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一种美丽而蔚为壮观的人造景观。门源县是北方小油菜发源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种植面积达50万亩。这里油菜花的种植范围是,它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大通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甘肃省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绵延百公里。 油菜花蜜是蜜蜂采集油菜的花蜜酿制成的,同时也是我国产量最高且最稳产的蜂蜜,有些地区甚至能达全年蜂蜜总产量的一半,未结晶时颜色多呈特浅琥珀色,有油菜花的清香味并略有青草味,极易结晶,结晶后多呈乳白色的细粒状或油脂状。 油菜花蜜,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尚含少量蔗糖、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及酶类等活性物质,另外油菜花蜜中还含有丰富的黄酮醇和植物甾醇,其中黄酮醇对慢性前列腺炎有保健作用,而植物甾醇则可预防前列腺疾病。 在卓尔山看到了大面积的油菜花,到达门源,我们没有进景区,只在油菜花田边停车,很多大巴车都停在路边。 门源回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地处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 门源县,原名“亹源”(亹,mén),因“亹”字书写起来太过复杂,后统一简化为同音字“门”。秦代,为羌人故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门源县,属青海省管辖。1949年9月10日,门源解放,成立门源县人民政府,后改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多处出现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古村落、古墓遗址说明,早在3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古老的羌、戎等先民繁衍生息,从事以牧业、狩猎为主的生活。是“丝绸之路”的辅道,也是青海省的“北大门”。 门源,是古老的黄河文明早期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丝绸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汇,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 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门源油菜花节,是门源县最重要的节日。届时于风景迷人的古城台举办青海特有的花儿会场,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同欣赏这七月带给人的金色大地 七月的门源是人间天堂。 净的蓝天白云舒卷苍鹰盘旋;辽阔的草原草青花红,牛羊如云;仙米林区群岭竟秀,万木争荣;60万亩油菜花形成的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 油菜花并不稀奇,哪里都有,但门源的油菜花气势壮观,北依祁连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南邻大坂山,绵延上百公里,宛如金黄的大海。 浓艳的黄花,紧沿着浩门河畔,横越门源盆地足有百公里,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与远山近水,村落人家相辉映,近看远观皆为美景。 由于田地多向着浩浩荡荡浩门河方向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两边看,铺天盖地的都是金黄色,无际无边。浩门河在中间流淌,这种景色就像镶了两道金边的银丝带蜿蜒飘舞,与祁连山遥相辉映。 在高原上常见的蓝天白云衬托下,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慨叹,大色块的简单构图给人丰富的遐想。紧靠门源花海的就是中国最美牧场之一的祁连山牧场。 浓郁的西部藏区牧场风光又让你体验着另一番风情。两种特异的风光相互交织、衬托让你除了惊喜外,似乎有种时空交错的恍惚。 七月初,门源的油菜花还不是最盛的季节,但是此时却色彩非常丰富,田野抹上了一片翠绿、其间点点滴滴地透出了一丝丝的淡黄——那是一种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浪漫宣言。 七月中旬,整个浩门川将是一片的金黄,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油菜花镶嵌浩门河两岸,浓艳的黄花,北依祁连山,南邻大坂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绵延近百公里,繁花一片,无际无边,宛如金黄的大海。 这里的油菜花与云南省罗平多丘陵所沟画出画面有所不同,完全表现出了北方地区油菜花在蓝天、白云和雪山下铺天盖地的霸气。这种美景之中必然少不了美女的身影,一个个尽其所能与油菜花一起争芳斗艳。 常言道: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当人步入花的世界,花迎花送,伴君千里。花香沁人心脾,观之闻之似能解人苦乐,仿佛在轻轻诉说,犹如在欢愉地歌唱,恰似在唤起美好的回忆,又好像在安抚烦乱的思绪。 踏青赏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确属快事一桩!下面,请大家观赏一下咱门源的油菜花吧,它的那份壮观在国内其它地方确实是少有的。正因如此,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 观花就要拍照,油菜花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颜色,金黄一片,非常纯粹。选择在油菜花海里拍照有一个先天优势,无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可于艳丽的油菜花搭配,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金黄色的背景下会十分醒目,姑娘的肤色会显得格外的好看。 拍摄油菜花照的最佳时间是细雨初停时,油菜花上挂着水珠,色彩最为鲜艳明润。拍照不仅要拍景物,更重要的是拍花海中的人。 油菜花都是一丛一丛的,很矮,在油菜花海里面拍照,比较适合坐下,或者躺下,假如穿着白色婚纱拍照,将白色婚纱铺散在花丛中,很能突出女性的妩媚气质。 门源的油菜花似梦幻般的童话,童话中有花的海洋,迷梦的世界醉人的花香,花海如梦如幻,花香如醉如痴。 圆山观花台是欣赏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的最佳视点,是屹立于百里花海中心的一个不太高的小山包,海拔在3002米左右,不知是多少万年前的地壳造山运动,大自然好像有意赐给人类这么一处登高望远、赏花观景的台地,这,是上苍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多么深厚的一份馈赠啊。 远处,雄伟的岗什卡雪峰在蓝天白云中露出小荷尖尖,时隐时现地映入你的眼睑,蓝蓝的天空,淡淡的薄云,绿色的高山,山下是一望无际、连绵不断的百里油菜花海,色彩鲜黄鲜黄的,并以绿色陪衬着,犹如海市蜃楼般屹立在平坦的盆地上。 站在远处,若不是仔细看,很难发现被花海近乎“吞噬”的村落。黄绿相间,相映成色,红顶白墙的古典低矮建筑层叠组合,围绕成线,更是映衬出如油画般的乡村美景与温暖。 站在山上,美景尽收眼底,仙气缭绕,恰似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 队友集结上车后,大巴车继续向今晚驻地兰州前行。 提到兰州,人们基本上都躲不过那一晚最贵的面“兰州拉面”。对上班族来说,没吃过兰州拉面的人应该不多了。既然到了兰州,就应该吃上一碗“兰州拉面”,也应该了解一下“兰州拉面”的历史、文化、传承。 据说,很多人都是通过开遍全国各个角落的“兰州拉面”餐馆,才知道这个城市的。我们到达兰州时,已是晚餐时间,办理入住手续后,与室友冰川逛街,寻找美食,要了两个下酒小菜,喝了一斤小酒,等拉面上到餐桌后才发现是辣的,和我们在青岛吃的清汤牛肉拉面是不一样的,真是颠覆了星空对“兰州拉面”的认知。 兰州拉面是一种源于中国西北兰州市的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口感而著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由回族人创制。兰州拉面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包括选材、和面、拉面、烹饪等步骤。如今,兰州拉面已经成为中国面食文化的一张名片,不仅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而且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提起兰州拉面,是否也会想起那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面条,那一口咬下去,满口都是浓郁的牛肉香和面条的筋道?这就是兰州拉面,一种源自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兰州市的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兰州拉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由回族人创制而成。据说,当时的兰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各种文化和美食在这里交汇融合,为兰州拉面的诞生提供了土壤。最初的兰州拉面是作为小吃在街头巷尾售卖,很快就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实惠的价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兰州拉面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包括选材、和面、拉面、烹饪等多个步骤。面条必须手工拉制,既要保证面条的均匀,又要保证面条的筋道。牛肉要选用优质的部位,烹饪时要加入各种香料,使得牛肉的口感鲜美,汤底醇厚。此外,还要配以新鲜的蘸料,如蒜泥、辣椒油等,使得兰州拉面的口感更加丰富。 兰州拉面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中国现代餐饮业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街头小吃,到如今的连锁餐饮品牌,兰州拉面的发展见证了中国餐饮业的繁荣和进步。如今,兰州拉面已经成为中国面食文化的一张名片,不仅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而且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兰州拉面的制作工艺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每一位制作兰州拉面的师傅,都是在严格的师徒制度下,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这一技艺。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仅保证了兰州拉面的品质,也使得每一碗兰州拉面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兰州拉面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独特面食,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兰州拉面都是人们品尝中国面食文化的重要选择。 兰州牛肉面,凭什么是“天下第一面”? 中国最“贵”的一碗面,姓兰!一碗牛肉面,让夜晚醉酒的兰州人,从清晨里自由出走。 早起扎碗牛大,开启美好一天。天色蒙蒙亮时,兰州市区的千余家牛肉面馆,便开门营业,到早上七八点钟,各个面馆的人越来越多,牛肉面,就是兰州人的闹钟。 兰州人有多爱牛肉面?连自家城市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形,他们都觉得像是一根“大宽”(最宽的牛肉面面型)。就问穿兰州城而过的黄河宽不宽吧。 在兰州,点一碗面也能见人性情,说人太斤斤计较。顾客:“老板,下个小碗二细,辣子多些肉多些,蒜苗子多些面多些。”老板:“兄弟,你不会要个大碗吗?” 一个段子,颇见西北人的憨喜爽直,不过兰州人也有计较的时候,他们出门在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兰州没有正宗兰州拉面,只有牛肉面。” 肉、蛋、菜齐全,一碗兰州牛肉面的豪华配置。年轻人爱牛肉面,可以为它拍网络喜剧。对于老兰州来说,牛肉面就是一块表。一碗牛肉面价格几何,老兰州掐指一算就能穿越。 在兰州,一碗牛肉面配上两片肉,也不过十块出头。一碗牛肉面6毛钱,时光倒流四十年。要问哪一年因一碗牛肉面涨价五毛,物价局的电话被打爆,政府出台牛肉面限价标准,闹得沸沸扬扬,那当然是2007年了。直到今天,一碗牛肉面也不过七八元出头,比起兰州的房价,可是相当划算。 在兰州,一碗牛肉面配上两片肉,也不过十块出头。在兰州,牛肉面就是衡量生活水平的秤砣,和水电煤气一样重要。出门在外的兰州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扎碗牛大”!一碗牛肉面是怎样炼成的?一碗简简单单的“牛大”,却藏着整个大西北的风物精华。 陇东和河西走廊的优质小麦,与兰州周边荒原上蓬草做的蓬灰(如今多用拉面剂)组合成面,再配上天水甘谷的辣椒、甘南高原和青海的优质牛肉……一碗兰州牛肉面,正是面、汤、牛肉和辣子(调制辣椒油)的有机融合。 对兰州人来说吃面的时机比环境更重要,绝不能等到面泡绵了再下筷子。多数兰州人都会吃碗面抹嘴就走,麻利干脆,给他人腾出座位。 在兰州,牛肉面更新迭代很快,八、九十年代,尚有牛肉面“五绝”一统江湖,分别为东邪萨达姆、西毒马安军、南帝国保、北丐苍鹰、中神通马子禄。 几十年过去,江湖则群雄并出:中山桥畔的磨沟沿因汤头鲜美著称,黄河边上的吾穆勒,牛肉有口皆碑,雁滩的白建强门口,常年复刻九十年代的蹲马路牙子吃面场景。对于兰州以外的甘肃人,更熟悉的则是陈记、思泊湖、唏嘛香、东方宫等连锁品牌。 马子禄出品的清汤牛肉面。不过要说地道老字号,绕不过去的是马子禄和金鼎,这是兰州最著名的两家老字号面馆,也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这两家面馆,都突出一个汤清味鲜,在老兰州人心中,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牛肉面的身骨。早期的兰州牛肉面并不是现拉的,而是面提前拉好煮熟放凉,吃的时候在锅里烫一下就好。现在兰州牛肉面已经全部是现拉面,倒是一些肥肠面馆保留了这种传统做法。 一般来说,一块小小的面团,在兰州牛肉面师傅手里可以现拉出九种面型,从细到粗、从窄到宽分别为毛细、细、三细、二细、二柱子、荞麦棱、韭叶、薄宽、大宽。过去还有一种面型,横截面是火车铁轨形状,已经基本失传了。 在熟练的拉面师傅手里,一碗面拉成不过十几秒时间。爱吃面的兰州人,甚至为面型总结了对应个性。那些喜欢做性格测试的人,到了兰州,就要做“面型测试”了:被称为“一窝丝”的毛细,最考验吃面人的速度和耐心,一般吃不到两三口,面就坨了;韭叶面口感柔软,温柔可人;最宽的大宽,类似陕西的裤带面,吃起来最为豪迈,甚至能吃出肉感。 吃兰州牛肉面,就要一筷子捞起来,大口吃下。不过要说面馆里点击率最高的,还是三细、二细和细:三细缠缠绵绵,二细刚健硬朗,实在不知道点啥,来碗细面,总不会错! 牛肉面的灵魂。对牛肉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牛肉,不是面,而是汤。早在牛肉面还是 “热锅子面”的时代,食客进入面馆,店家就会盛一小碗汤让食客试汤,觉得汤好,坐下来吃面,觉得汤不鲜可以立马走人。 汤是牛肉面的灵魂,舀汤师傅是牛肉面馆的枢纽,他们一次收十几张餐票,每个食客的需求都要记得分毫不差。 一般来说,兰州牛肉面熬汤时选肥嫩的牦牛肉或上等黄牛肉,加入牛脊髓和牛腿骨等,按比例配上草果、花椒、干姜、桂皮、茴香等香料,再兑入一定比例的水。这之外,各家熬汤就各凭本事了,从最早的牛羊肝,到土鸡和牛油,乃至加入鸡汤,再配上动辄十几种的香料,整个熬制过程需要四五个小时。 吃完面,汤也要一扫而光。如今的兰州人,吃牛肉面依然讲究喝头汤,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早上7、8点钟的汤达到了最佳的口感,到了下午,汤煮的时间太长,就已经不鲜了,所以过去的兰州牛肉面馆,下午两点以后就关门打烊了。 如今的兰州人,吃牛肉面依然讲究喝头汤,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早上7、8点钟的汤达到了最佳的口感,到了下午,汤煮的时间太长,就已经不鲜了,所以过去的兰州牛肉面馆,下午两点以后就关门打烊了。 不过现在也有一些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颇受欢迎,毕竟对于很多爱牛肉面入骨的兰州人,恨不得一日三餐,都来吃面。 还有哪些灵魂配角?如果说汤是牛肉面的灵魂,那一汪红艳艳的“辣子”,就是牛肉面勾人的眼波。兰州人每天配牛肉面吃掉的辣子,也有30吨之多。汤锅旁边,就是满满一大盆辣子,调完辣子,面就可以闪亮登场了。 兰州牛肉面的辣子,以天水甘谷的辣椒为上,椒身长,皮质厚,色泽好,香而不辣。菜籽油作为基底,葱、姜、蒜、洋葱等调香,然后再放入10多种香辛料,其中的门道,不比熬制汤头简单。<br> 也有辣子“喧宾夺主”,变成牛肉面的主角,比如七里河桥头的马安军,就剑走偏锋,每碗面“辣子最多十勺,多加一勺一块钱”。这家店的辣椒火力极猛,一碗红通通的面下去,汤与面的质感,早已不再重要。 一碗面舀上清汤出锅,调上辣子、蒜苗子、香菜,就是标配牛肉面。这碗面价格不贵,面里只有一些小肉丁,对肉食爱好者,显然是需要另加肉的。肉,以腱子肉和夹花肉为最佳,一般切成片后,一两起加。<br><br> 牛肉面的肉,最适合配汤来吃。夹花肉,瘦肉带嚼劲,肥肉奶口,最适合泡在牛肉汤里,刚柔并济。好的牛腱子肉是怎样的?甚至会泛绿光,这可不是变质,据说是肌纤维在切面上排列成了规则的微观结构,造成了光的衍射。 加了肉,还可以有品种丰富的小凉菜,最后再来个卤蛋,就是时下流行的“肉蛋双飞”。如果你要看到哪家“兰州拉面”馆卖的是煎蛋,还配套大盘鸡和盖浇饭,不用说,这是进了青海的拉面馆子了。 牛肉面套餐全家福与乱入的兰州代表美食之一牛奶鸡蛋醪糟。一碗牛肉面,如何包打天下?在兰州人眼里,牛肉面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面”。 每天,有超过370吨面粉进入兰州本地的牛肉面馆,化为200万碗牛肉面。在全国各地,牛肉面馆超过6万家,也曾有日本人不远万里六赴兰州,硬是把马子禄的牌子开到了东京街头,而这不过是兰州牛肉面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兰州牛肉面馆一般为半开放式布局。一碗牛肉面如何打遍天下?固然有一代代厨子的个人奋斗,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骨骼精奇的城市,才能塑造出这“天下第一面”。 从河南出发的面食技艺,后来被一代代兰州人深爱。细细分说,这碗面还带着河南味道:清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怀庆府苏寨村(今河南焦作博爱县境内)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br> 等到了兰州,这碗面就不一般了,这里是游牧与农耕交汇之地,优质小麦与牛肉是两张风物名片。兰州历来是西北商贸重镇,人流繁盛,正适合牛肉面这等快餐;兰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汉族、回族、东乡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也能用一碗牛肉面“端平”。 待到1915年初春,回族人马保子为生计所迫,挑着扁担来到兰州南关什字摆卖“热锅子面”,这碗面的传奇历史进程,也就开始了,四年之后,他在兰州开了第一家牛肉面馆,1932年,牛肉面在美食家唐鲁孙心里,已经变成了“清醺肥荷,自成馨逸,汤沈若金,一清到底”的人间妙物。如此飘逸的形容,乍一看,还以为在赞美一朵花。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均在一碗面中。今日颇为流行的快餐标准化,牛肉面早在百年之前就摸了个透,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色清亮,萝卜洁白,辣椒油鲜红,香菜蒜苗翠绿,面条柔滑透黄),可能是最早的快餐面食标准。高汤的鲜美和手工拉面的劲道,是全国各地爱面人口味的最大公约数,而重香不重辣的辣子,让牛肉面即便在口味清淡的包邮区,也大有市场。 今天的兰州牛肉面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图中的“鸳鸯牛肉面”,可以双拼酸菜和清汤两种口味。 1999年,兰州牛肉面就被国家确定为三大中式快餐试点推广品种,如今,兰州牛肉面终于以“兰州牛肉面”的名号,大举出甘。有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唏嘛香、陈记五家兰州牛肉面头部品牌及腰部品牌带队,牛肉面新的创业风口正在席卷魔都,未来每月至少将会有50家新店开业,市场规模接近百亿…… 杀入上海市场的兰州牛肉面馆;下图:在上海国际食品展上展出的速食版兰州牛肉面。 老兰州烩菜牛肉面,牛肉面之外,还有丸子和蔬菜。兰州牛肉面,正在成为中国“最贵”的一碗面。 在兰州本地,这碗面也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但不管如何创新,都无非是聊解乡愁,兰州人还是更愿意回到家乡,起个大早,在家门口的面馆,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大,赞一声“满福”!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八千年历史看甘肃。从中国地图仔细观看,就会发现中国地理几何的中心点一直在甘肃。中华文明的起源于三皇五帝。三皇的顺序是:伏羲、炎帝、黄帝。其中,考古证据显示,最早的伏羲时代距今约6000-8000年,其代表性遗址是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 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所以这正是伏羲那个时代。女娲,这位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也是甘肃人。 在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城50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在风沟悬崖上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用水之泉。伏羲和女娲两位人文始祖都是甘肃人。 兰州市,甘肃省辖地级市、省会,简称“兰”或“皋”,古称金城,Ⅰ型大城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兰州自秦朝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以“金城汤池”之意命名金城,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得益于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 黄河唯一传承而过的省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 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263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二级文物82件,三级文物698件。馆藏文物种类齐全,精品纷呈,按质地可分为陶、瓷、金属、石、玉、纸质等,其中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彩陶,明清甘肃地方名人书画以及白衣寺塔藏文物较为丰富,也较有特色。半山彩陶鼓、东汉墨迹纸、明代首饰工艺品均为同类文物中的精品。 白塔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山桥北侧白塔山公园景区内,濒临黄河北岸,为兰州市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山因白塔寺而得名。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是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病故于兰州的一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造的。 黄河楼,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沿岸,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弘扬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游乐、饮食、民俗体验以及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黄河母亲塑像,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雕塑占地面积40平方米,由基座和雕像组成,通体红色花岗岩圆雕,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雕像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最初名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自1929年至1944年,兰州大学又经历了三次更名。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17年,该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地域壮阔,起伏多变,地质奇观密集。这里以红山湾地貌为主,兼有丹霞崖壁、孤峰、幽谷、一线天、风动石等奇特景观,是地质历史的天然记录本,是西北干旱区不可多得的原生态、高品位的风景造型地貌,堪称丹霞地貌景观中的精品。由于天气和日照的差异,这里阳坡和阴坡分别形成不同的景观风貌,自西向东阳坡主导色调为橘红色,自东向西的阴坡主色调为深绿色,两种地貌交相映错,奇景迤逦。 兰州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 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 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始称“中山桥”。 兰州城夜景。吃饱喝足,返回驻地,一夜无语,明天早起,赶往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