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缅怀之旅五:少奇故里,花明有楼

春天的故事

<b>真正关注文革历史在是大学期间,那时对伤痕文学突然产生兴趣,阅读大量的小说、散文和纪念性文章,从小时候对文革历史朦胧逐渐走向清晰,后来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历史老师,从教科书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不得不说共和国的历史印有少奇同志厚重的脚印,所以湖南之行少奇故里是必选之项。</b> <b>高速出口一座标志性建筑如欢迎仪式般迎接我们,好奇心让我抓拍到一张照片,放大一看雕塑上部为少奇同志故居正门像,下面几个大红字:少奇同志故里,瞻仰少奇同志就从此开始。</b> <b>导航也有偷懒时候,直接抄近路把我们带到故居后门,正准备掉头时一位村民过来给我们提供了第二种选择,于是我们就神秘地从少奇同志故居后门进入全称为花明楼景区的少奇同志纪念园地。湖南省共有11个AAAAA级景区,其中两个就是伟人故里,可见名人效应的作用</b>。 <b>一座灰黄色、低矮的、紧凑的建筑掩映在山脚树林之中,门口正对一口池塘,池塘对面又是一座低山,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原来附近还有其他村民,设立景区之后周边环境经过整治,使房屋失却原有的农耕功能。</b> <b>故居有讲解员引导,带领我们参观的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名“小小讲解员”异常认真严肃,讲解一丝不苟,从厅堂到卧室、从厨房到杂屋,从屋内的陈设到背后故事,一个没有落下,配之于文字、图片说明让我们大致对少奇同志的家庭情况有了初步了解。</b> <b>在堂屋的陈设是依照1961年作为国家主席的他来湖南宁乡调研时召集百姓座谈的情况。当时少奇同志要把自己的祖屋分给同村村民入住,但是老百姓都不愿意,后来少奇同志说:“你们就当帮我看房子”,村民才陆陆续续搬进去。结果这些善良的村民真的成为房屋的守护者,虽然十年文革少奇同志遭受不公平对待,但他的祖屋在村民的保护下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如今21间半的四合院基本保持原貌。</b> <b>四合院的设计完全是为了农耕的需要、实用的需要,四周的披屋也得到充分利用,体现传统节俭的美德,但21间半的产业应该归属到地主级别。原以为家族中只有少奇同志一位名人,没有想到他的二哥也是一位革命者,所以这也是一个革命家庭。</b> <b>整个纪念园区有许多建筑:故居、工运事迹陈列馆、纪念馆、花明楼、铜像广场等,我们把重点放在纪念馆。从走入正门少奇同志的站姿像到出口处少奇同志的坐姿像结束,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录像等细细地浏览和阅读,对他的一生更加敬佩和怀念。</b> <b>从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少奇同志一直在最前线、最底层从事工人运动,后来担任地方领导干部大都也是在“白区”工作,可以说危险时刻在身边,他的第一任妻子就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下,直到1943年他才来到大后方的延安工作,也从此开始慢慢进入中国革命的最高领导层。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又把他推到国家主席这样的高位,也把他的生命推向终点。期间留有许多历史的空白,无人能晓,也永远没有解密的一天。</b> <b>汉白玉的雕塑很纯洁,少奇同志面带微笑平视远方,脖子上围巾整齐严密,正如他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b> <h3><b>作为结束语的一句话让我泪目:“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朴实到无语。</b></h3> <b>少奇同志的一生正如他家杂房里的舂臼。地上的石臼是工具,上面的杵捣也是工具,有时你是杵捣,高高扬起然后砸向别人,有时是石臼里的稻谷,不知杵捣什么时候落下来?被砸中之后是粉身碎骨还是仅仅脱了一层皮。从1943年进入中央到在中共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再到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这个农民出身、投身工运的共和国领导者,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智与才能,然而第二届全国人大将他推到国家主席的高位似乎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因为接下来就是1959-1962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力挽狂澜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人祸大于天灾,接下来文革开始,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历史的错误选择,大自然惩罚,如今看来教训太沉重、太深刻。</b> <b>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其实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就已经明确,从1956到1978年22年的时间,为什么选择那么难?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徘徊、反复,这只有历史规律才能作出解释。</b> <p class="ql-block"><b>在花明楼景区还陈列了少奇同志曾经 乘坐过的专机,这是一架前苏联产的伊尔飞机,在当时还是算先进的,也陪同少奇同志出访过多个国家,当然其他国家领导人也使用。也许正是飞机外交那段太过光鲜的岁月才导致他最后的悲惨日子,前后巨大反差不是一般的天堂与地狱的对比,而是一个无言的结局</b></p> <b>作为景区名称来源的花明楼,是整个景区的至高点,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名称是我必须爬楼的原因,然而背景故事相当简单:“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闻楼上书声朗朗,楼下柳暗花明”,这一段文字似乎有点牵强,但名称就这么延续下来,楼所在乡镇也命名为花明楼镇。</b> <b>楼上有观景走廊,可以俯瞰景区,绕一周也可以欣赏到周边农村景致,是不错的观景平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