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冀东烈士陵园位于路南区陵园路。抗日战争时期,<b>冀热辽根据地是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冀东是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重要支撑点</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间,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艰难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血洒这片热土。为了纪念牺牲的先烈,195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唐山市兴建冀东烈士陵园,1958年清明节正式落成,向社会开放。先后隶属于河北省民政厅、唐山市民政局。陵园面积7.5万平方米,系中轴对称布局。在中轴线上矗立着大门、纪念塔、纪念堂三大主体建筑。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均被毁坏。复建工程于1984年开始,1986年7月28日竣工。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冀东烈士陵园列入全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维护改造项目,省、市两级投资对园内主要纪念建筑物及馆内基本陈列进行全面修缮和改造,1999年9月底竣立。</p> <p class="ql-block">南北两条路一个是“卫国”一条是“国防”</p> <p class="ql-block">唐山出差,参观冀东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陵园大门是高大雄伟的汉白玉牌楼,正中墨色花岗岩扁额上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冀东烈士陵园”6个大字。沿主甬路往北约百米,在洁白的三层护栏内,通体汉白玉砌成的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塔高34.5米,顶部三重飞檐,一颗硕大红星在塔尖熠熠生辉。塔身四面镌刻着朱德、林伯渠、彭德怀、萧克4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b>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气壮山河功昭日月”,“烈士之血革命之花”,“烈士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b>”,充分表达了党和人民对烈士的崇敬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和纪念馆之间的苍松翠柏中,矗立着20位在冀东乃至全国有较高威望的知名烈士铜像。冀东烈士纪念馆位于园内中部,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规模为省内同级纪念馆之最。馆名由萧克将军题写。外墙用真石漆喷涂,建筑物顶部金黄色玻璃瓦压顶,使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大型建筑物更加古朴凝重、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列入冀东烈士陵园英名录的烈士共238名。其中有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b>邓培</b>、华北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司令<b>王平陆</b>、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b>包森</b>、抗日民族英雄<b>节振国</b>、国际共产主义战士<b>周文彬</b>和爆破英雄<b>邵洪生</b>等著名烈士的代表。圣洁肃穆的烈士墓群位于陵园最北端,这里绿树成荫、松柏葱郁,安息着先烈们不屈的忠魂。</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p> <p class="ql-block">冀东暴动</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27日,总部将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军区第1支队合组为<b>八路军第4纵队</b>,<b>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b>,下辖2个支队。6月初,宋时轮和邓华各率1个支队,分路进军冀东。北方局原本计划等第4纵队到达冀东后再举行暴动。可冀热边特委在<b>7月6日提前发动了暴动。短短两个月时间,暴动遍及冀东20多个县,抗日武装发展到约10万人,声势浩大,震动平津</b>。</p><p class="ql-block">邓华率部一路征战,于8月中旬抵达遵化铁厂镇,与冀东暴动成立的抗日联军主力会合。</p><p class="ql-block">8月27日,邓华在铁厂镇主持召开第4纵队与抗日联军联席会议,并形成决议:在冀东建立抗日根据地,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并成立相应的机构,宋时轮、邓华分任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总部得知铁厂会议决定后,致电第4纵队和河北省委,要求第4纵队以团营为单位,分散到各军分区,与起义部队合编,带去起义部队正规化,创建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p><p class="ql-block">9月中旬,华北平原上的高粱、玉米就要收成了,青纱帐一倒,部队在平原上更加难以立足。纵队党委随即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计划,在这次会议上,大家普遍认为,现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下去很困难”,应该把5万主力部队带回平西休整训练,明年再来,同时留下3万多在冀东继续坚持,这是一种比较有利的处理办法。经过5天的讨论,最后大家同意了这个方案,并上报给了晋察冀军区等待批复。这么大的事情,聂荣臻也无法一个人做主,9月26日,他向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汇报了第4纵队的困难处境。10月8日,中央回复聂荣臻并转告宋时轮、邓华等同志,冀东部队应该尽可能争取整理部队,建立根据地,“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以率领部队向平西转移。显然,中央同意冀东部队向西转移,但又强调“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以,态度还是希望他们可以坚持的。</p><p class="ql-block">而在中央的这一指示还未到达之前,宋时轮部遭到了日军的袭击,宋时轮负伤,电台也被打坏。宋时轮于是率领第4纵队主力独自撤过了潮白河以西。10月9日,冀东部队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主力部队向平西转移,同时留下3个精干的游击队,坚持冀东游击战,“这个行动计划是全部通过的,没有反对意见”。其余部队于是也很快开拔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在主力部队向西转移的途中,问题发生了:日军对我西撤部队发起了连续的进攻,由于行军队伍拉得太长,部队的质量又良莠不齐,各部都遭到一定的打击。加上此时已是10月,气温骤降,部队的冬衣问题没有解决,部队的士气低落,士兵中出现了严重的自行离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据《宋时轮传》记载,当时第23总队一夜就离队1000多人,第39总队3000人全部离队,有的暴动武装一夜离队的人数更是达到了6000多人,等第4纵队撤到平西的时候,只剩下了4000多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