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天用时四个多小时写完了《圣教序》,说点感想。先说这个文本。这是皇帝写的文章。皇帝一国之尊,日理万机,能为谁的大作写序,那可是万世之誉。只因为玄奘这个人太让人感动了。 看看皇帝的评价,说玄奘“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假如一个大臣承命出使别国,用上十天八天,这是正常的接受范围,即便是古代因交通限制用上一年半载也可以理解。但惊人的是,这个和尚用时十七年,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印度)。取回经卷又潜心在弘福寺作翻译。这个翻译可不是几十万字的问题,而是567部。因为劳顿过度,他只活了45岁,这短暂的一生中,他的大部分时间在取经的路上。这样的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难怪皇上这样充满感情地对之功绩于以赞颂。再说,佛教对皇权统治非常有用。任何封建政权都不可能让每个人心悦诚服地俯首听命,总会有风高浪险,明智的皇上都会如履薄冰地君临天下。佛教正好可以对此予以缓解,达到中和。皇上说,”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确实,虚空可以冲淡现实,消弥社会的动荡,遏制不同的政见,化解人民的不满,这对皇权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有了佛教这个佐料, 当个皇上颇为有滋有味,可以高枕无忧的事情谁不愿意干呢。文本的主旨就说这些。再说圣教序的文字表达。李世民从小受父辈影响,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厚实的文字功底,这显然不同于黄巢呀朱元璋呀李自成呀这些草莽领袖,从序文整体看来,学者的气息非常深厚。也许他初出的文稿没有这样完美。毕竟朝堂上有赵公长孙无忌、李郡王李孝恭和莱公杜如晦这样的御用文人,替他修改和润色一下也在情理之中。但也明显看得出文章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不着边际的形容(皇上不可能遍悦所有经卷,所以大多文字都是万金油式的泛泛而论)和啰啰嗦嗦的重复(比如对玄奘历经千难万险的叙述)。所以这些缺失,李世民文中也有认可之意。比如他说“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当然,这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礼贤下士的一面。他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客观的。这里不多贅述。再者,因为这是皇上的一篇亲笔序文,因此历代都视为阅读和书法的经典。它和千字文、三字经、心经、百家姓一起成为历代文人争相光顾的范本。我没有考究过那个沙门怀仁是出于什么动机要集王羲之之字而书写圣教序。我想他一定是能寫两笔字的人,可是他大概觉得只有书圣的字才支撑得起皇上的御文。这也好,我们正好以此为由头练习一下自己的拙笔,这也是一个娱乐的素材。只可惜我自己笔致笨劣,不得书圣之妙法。只能写一写,消磨时间而已。圣教序共1500余字,怀仁选的字没有什么说的。以后多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