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杨楚义

<p class="ql-block">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以下简称陈列馆)位于杭州市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下简称五四宪法)的起草地,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带领陈伯达、田家英等7名“笔杆子”组成的宪法起草小组进驻此地,开始了五四宪法的起草工作,历时77天完成初稿(史称西湖稿),于1954年3月14日离杭返京。西湖稿为宪法的诞生、修改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杭州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于2016年12月4日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正式建成开馆,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指示。陈列馆的主体建筑是一栋平房和一栋二层小楼房,分为序厅、复原陈列区、主题陈列区、影音室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展出了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它是一座红色的场所,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一处寻根之旅。</p> <p class="ql-block">  进大门,过安检,拾级而上便是序厅,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伟岸的雕像,左右两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述宪法的浮雕墙。序厅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宪法观。</p> <p class="ql-block">  序厅左侧的平房就是复原陈列区,由外到内依次是:会议室、接待室、办公室、值班室和休息室。进入会议室就能看见一张绿色桌布覆盖着的会议桌和八把会议椅,这些都是原物。毛泽东和相关宪法起草人员就是在这里举行了一次次的会议,讨论宪法草案的相关内容。室内的陈设都是按照当年的旧貌复原的。</p> <p class="ql-block">  会议桌上放着茶杯与铅笔,茶杯很特别,名叫“政权杯”,是新中国成立时景德镇的工艺大师为新政权的诞生而创作的,盖钮造型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欢庆胜利和团结一致建没一个新中国的坚定信心,手柄造型是将镰刀和锤头巧妙的连接在一起,象征着工农联盟是新政权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里走穿过接待室便来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这里最大程度复原了他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场景,从构思到成稿的77个日日夜夜历历在目,背后的科学立法、民主主法精神处处显现。办公室中的办公桌、椅、方桌、书柜、陈列柜等都是原物。摆放整齐,极为简朴。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包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译本,成为了“搞宪法就是搞科学”最直接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序厅右侧的二层小楼房当年是宪法起草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房,现在是主题陈列区,这一展区分为六个单元详细介绍了五四宪法产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制定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二、毛泽东主持五四宪法起草</p><p class="ql-block"> 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p><p class="ql-block"> 四、五四宪法获得全票通过</p><p class="ql-block"> 五、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六、全面实施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主题陈列区内陈列着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如毛泽东关于宪法起草问题寄出的信件手稿,宪法草案初稿意见汇辑,全国人民讨论宪草意见汇编等。</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主题列区以历史阶段作为划分标准,以五四宪法起草和制定过程为主线,辅之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原了那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使用过的浴衣和毯子等生活用品也在主题陈列区展出。</p> <p class="ql-block">  苏联宪法译本</p> <p class="ql-block">精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主题陈列区,来到了影音室,观看了时长16分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记》。该片通过大量的珍贵历史影像、文献资料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影像资料,生动的记录了五四宪法是如何从0到“西湖稿”,从“西湖稿”到草案,草案再通过全国人民三个月的大讨论。于1954年9月20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