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家四合大院里发黄的老照片[一凡原创]

一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月的风,带着秋的温柔。吹散了连日的炽热,夏天已渐行渐远。在这个初秋的清晨,我辗转素笺。看着这些发黄的老照片。思绪又游走在尉家四合大院。尤其是当我看着尉家四合大院,几张金黄色秋收的照片。眼前这个四合大院被金黄色的玉米包围着,玉米的金黄色,成为秋季最绚烂的调色盘,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着当年丰收的喜悦。这张珍贵的照片是80年代陕西日报的记者拍摄下来的,这绝对是一场丰收的视觉盛宴,让人沉醉。院中的大柏树,也仿佛静静地分享着这个四合院丰收的喜悦。我看着金黄色的照片,让我满心欢喜。对视着这几张珍贵的照片,我依然想用文字的方式,把尉氏家族的故事写出来分享给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我要写的尉家四合大院的主人公,就是从太公庙村尉家堡走出的教育专干一一一尉公讳湛先生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尉老先生离世的第十一个年头。尽管我的笔力拙劣,但当我听完尉家四合大院里,走出的这位教育专干的故事,我的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所以我想用一支拙笔,整理出从尉家堡四合大院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干”的故事,我坐在教育先贤王公讳紫京先贤的故里,我以敬重之心开写下这篇文章,用赤子情怀记录下杨家沟这片热土上的时光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育是尉先生一生的钟爱,他从凤翔师范毕业,1957年便扎根在家乡的“十三中”任教,也就是今天的陈仓区东关高级中学。从此,他走上三尺讲台,投身教育事业。教育的种子在他心间萌芽,宛如他家四合院里的大柏树挺拔不屈,从此,在教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宝鸡市第十三中学执教几年后,由于尉先生的教育成绩出色,1968年他成了教育专干。从此,他更加的忙碌。尉先生东走阳平,西跨金河,此后,赴慕仪奔周原,他的脚步走遍了杨家沟、宁王的热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身影和足迹留在了陈仓大地,他把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陈仓教育事业。在教育战线上,先后荣获宝鸡县教育局“教学能手”,突出贡献“先进工作”者等殊荣。由于他在数学战线上成绩更加突出,师生们喜欢称尉先生为“数学博士”。为了陈仓教育事业,他把心思都用在了教育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的交通不便,尉先生常年奔波在外。家中的许多活就落在了妻子的身上,每当太阳升起,四合院里的炊烟就升起。此时,他的妻子正在灶房为一家人做着早饭,这样的画面,永远的刻在了他们后人的心间。孩子们对这个父亲既敬重又惧怕,在那个清贫的年月,孩子们想购买一辆二八自行车,那是他们盼望已久的心愿。后来的有一天,孩子们终于拥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此后多年,这辆自行车虽然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圈,但却成为尉氏后人们童年最温暖的一个礼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尉氏后人们受其家父影响,浓郁的书香,弥漫在他们家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互相帮助,知识的力量不断传承下去。因此,尉氏家族的后辈们几代人成为陈仓教育战线上的新秀。他们坚守三尺讲台,用三寸粉笔为陈仓教育事业服务。一颗红心,一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扎根教育。他们尉氏家族成了家乡人心中的“教育世家”。尉氏家族的故事是平凡的,却也是伟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我满怀敬重之笔。书写下旧时光里尉氏家族的故事,我的笔是拙劣的,但我是用心的。我作为“杨家沟籍”一个后生,我追寻着尉老先生和他们后辈们的故事,满怀欣喜写下了这篇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感谢雅阅,婉拒送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