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胡同:北京最具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胡同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自拍,文字根据网络资料整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学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中剪子巷相通,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胡同全长681米,宽约7米。这条承载着七八百年历史和文化的胡同,经过2018年以来的整治提升,如今胡同中书香文化气息浓厚,绿色掩映环境宜人,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品质。</p> 北京最美街巷之一——府学胡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西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中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时,府学胡同一带还是柴市街道。到了明代改名为“教忠坊”,府学胡同就属于教忠坊,因顺天府学设在胡同内而得名府学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民国之后乃称府学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怀仁里、箭杆胡同并入,统称府学胡同。胡同两侧分布有顺天府学、文丞相祠等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众多挂牌保护院落,还有不同形制的传统门楼。2021年,府学胡同当选“北京十大最美街巷”之一,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被誉为“内涵”与“颜值”并存的北京最美街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忠坊石刻匾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忠坊石刻匾碑相关说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在文丞相祠还能看到的这块教忠坊石刻牌匾,为明初所制,是明代北京三十六坊目前唯一存留的牌匾。该石匾原嵌在胡同东口木坊上,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文丞相祠碑中记载,匾额拆下置放在祠内二门门额上,重修时改砌在大门屏壁内,后来不知为何竟沦为享堂角门阶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再次重修时,将该匾移于享堂嵌入西墙内保存。</p> 明清时期北京最高学府——顺天府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光绪年间顺天府学全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庙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庙大成殿(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天府学位于府学胡同65号,是明、清两代顺天府府属学校和文庙,历经数次增建重修。作为庙学合一的官办儒学,遵循“左学右庙”之制。西路孔庙正门为棂星门;棂星门后为泮池,池为椭圆形,按府学制度,池上架石桥三座;两侧为乡贤、名宦祠;再北为大成门,进门正殿为大成殿;大成殿院中矗立孔子的塑像。此组建筑中,大成殿为清初遗构,乡贤、名宦祠为原状修复,其他建筑均为2000年在原址上复建。东路即为顺天府学,自外往里依次为大门、二门和仪门,其内为明伦堂,两侧为斋舍。堂后原有崇圣祠、尊经阁,东西配置满汉教授、训导署第及其他祠庙,现都无存。明伦堂之东为奎星阁。整组府学建筑中,只有二门尚是原物,大门及二门两侧官厅、祠堂为原址重建,其他建筑都是2000年新建的仿古建筑。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顺天府学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伦堂(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顺天府学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顺天府学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天府学可以追溯至元末,前身为元代寺庙报恩寺。据载,在明军攻破元大都(北京)之前,有个和尚用募来的资金建了一座报恩寺,寺刚建好,还没来得及安置佛像,明朝的军队就已经攻入了元大都。和尚怕刚建好的寺庙被明军占领使用,就将一尊木质孔子像放置其中。明军看到寺庙内供奉的是孔子像,就没有占领寺庙,报恩寺得以保全。后来元朝灭亡,改朝换代,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国都于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下设大兴、宛平两个县。元朝国子监不再是国家官办学校,改为北平府学,报恩寺作为大兴县学。明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为北京,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府学又改为国子监。撤大兴、宛平县学,将大兴县学升为顺天府学。自此,顺天府学成为北京的地方最高学府,作为明清两朝北京士子进修、学习、考试的地方,直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顺天府学门口的府学胡同小学校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小学(东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小学校舍(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后期,科举制被废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宣布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顺天府学的东半部被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这所学堂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小学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校更名为“左八旗小学堂”。民国十二年(1923),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1934年改为“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称“北京市三区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为“东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后改为“府学胡同小学”,1967年称“继红小学”,1978年恢复“府学胡同小学”并沿用至今。2000年,府学胡同小学部分恢复了光绪年间府学的布局,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园林式学校。2020年5月,入选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名单。府学胡同小学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小学,至今已有656年的历史;也是北京最著名、最难进的小学之一。有资料称,府学胡同小学现有东四十四条校区、香饵校区、美后校区、什锦校区和府学本部校区五个校区,84个教学班,3600余名学生,300余名教职工。</p> 祭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文丞相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丞相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院过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院堂屋(享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府学胡同63号,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永乐六年(1408年)被列入祀典,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每年春秋两季由顺天府尹亲临致祭,其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今北京)位于府学胡同的“兵马司土牢”。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门、过厅、享堂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过厅为“文天祥生平展”,简要介绍文天祥勤学明志、大魁天下,力倡革新、惠政安民,九死一生、抗击元军,守节拒降、从容就义的英雄事迹。享堂正中神龛供文天祥朝服坐像及牌位,堂内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以及古碑等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东墙上嵌刻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断碑二础石,明初教忠坊石匾也镶嵌在享堂西墙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天祥画像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享堂内供奉的文天祥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天祥生平简要年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天祥(1236—1283),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时期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20岁的文天祥考中状元,任刑部郎官,后官至右丞相加少保、信国公。在元军大举进攻的情形下,文天祥力主抗战、苦撑危局,在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俘,自杀未遂,后被押至京师,被关押在兵马司土牢中。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忽必烈“多求才南官”,知“南人无如天样者”,亲自出马劝降文天祥,并许以丞相高位。然而,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正气凛然地答道:“愿赐一死足矣。”见招降无望,忽必烈下令处死文天祥。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初九日,文天祥在柴市就义,终年四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忠孝廉节屏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气歌》刻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指南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院过厅内有一“忠孝廉节”的屏风,源自湖南江永县上甘棠村的一处石刻,据考证为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是文天祥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格精神的至高体现。文天祥在被关押的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充分表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文天祥用生命谱写的这首《正气歌》、由十大书画家之一文征明书写的刻石,如今就镶嵌在祠堂前院东面墙上。后院享堂前尚存一颗古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因其枝干自然倾斜指向南方,也被后人称为“指南树”,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天祥祠全国重点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天祥祠北京市文物保护碑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著名演播家、主持人瞿弦和团长在祠堂里表演朗诵(照片为瞿团长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天祥祠相关参观信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祠堂前院西墙根石碑记载,文丞相祠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祠堂门口的北京市文物保护碑时间不一致),1984年对外开放,1992年定为东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对祠内进行重新布展,升级打造为官德教育基地。2020年被授予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著名演播家、主持人,中国煤矿文工团原团长瞿弦和曾以祠堂为舞台进行过朗诵表演,产生了很好效果。目前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16:30停止入内,每周一例行闭馆);成人门票5元,大学生持学生证可购买学生票2元,未成年人免费,老年人持老年证免费,现役军人持士兵证免费,残疾人持证免费,集体参观持介绍信免费。祠堂门口可以打卡盖章。</p> 有着厚重历史的大型四合院——府学胡同36号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36号院(包括交道口南大街136号院)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36号院(包括交道口南大街136号院)简介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36号、交道口南大街136号平面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学胡同36号及交道口南大街136号是两座东西并联的四合院,1984年两宅院合为一体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座四合院由多组院落和花园组成,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之一,是北京地区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着厚重的历史,故事也颇多,该宅院曾经的主人一个个也都声名显赫。据北京市文物局有关专家考证,该院明初曾是英国公张辅的家——“张园”。张辅随从明成祖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曾三次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参与过明成祖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扈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息汉王朱高煦叛乱,是明代战功赫赫的著名将领。相传到了明末这里是明思宗田贵妃之父田琬的宅第。清康熙年间为靖逆侯张勇之宅。道光、咸丰年间,兵部尚书志和购得此院,原称“天春园”,后改名“增旧园”。志和曾任同治朝礼部侍郎,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内务府大臣,光绪朝理藩院尚书等职,光绪七年(1881)任兵部尚书,光绪九年(1883)被革职,不久去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鸿章之孙、袭肃毅侯授散秩大臣李国杰购此宅第给母亲居住。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此宅地几经分割占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36号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36号院鸟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36号院(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资料记载,这里东西两组院落大门均辟于麒麟碑胡同。后来,东宅院辟后门于府学胡同36号,西宅院辟后门于交道口南大街136号。东部宅院(今府学胡同36号)分为东、中、西三路院落。中路、西路均为四进院落,东路为花园部分,现存三进院落。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北京政变,把溥仪撵出紫禁城,中、东路院曾为清同治遗妃敬懿、荣惠二位太妃所居,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去世。据称,抗日战争时该院落全部被日本人强占,原有房屋360余间,战后仅余其半且急待修缮。1946年北大从清室后人载涛手中购得该房产,略加修缮,此后七年,36号院一直作为北大教授宿舍,先按旧地名称“麒麟碑宿舍”,后改称“府学胡同宿舍”。郑天挺、许德珩、饶毓泰、王铁崖、杨人楩、楼邦彦、游国恩、周祖谟、缪朗山、龚祥瑞等著名教授都曾经在该院居住过。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府学胡同36号院则转交给将挂牌成立的北京神学研究所。后来到1966年以前归北京市东城区党校所有。1967年为北京市古书文物清理小组,后改为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79年起由北京市文物局使用。据了解,今年初该局搬到了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办公,6月份再到府学胡同时,36号院门口已经看不到“北京市文物局”的牌匾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交道口南大街136号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一角(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校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城区妇幼保健院院史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旧址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部宅院(交道口南大街136号)坐北朝南,原有开在麒麟碑胡同路北的大门封闭后,于宅院西南隅所辟的门临交道口南大街。在民国初期为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的官邸,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十五年(1926)为燕京神学院所用,民国二十年(1931)后作为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设产院,现为北京市东四妇产医院延用至今。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设产院,是我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创始人、助产教育的开拓者、国际妇婴卫生专家、原卫生部妇幼司首任司长杨崇瑞博士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亲手创办。成立之初租赁灯市口的民房办学、开诊,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迁入现址。北平解放后,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设产院由华北卫生部接管,改为北大医院附属产院;1952年第一助产学校撤销,省市卫生厅局均设置卫生学校;附设产院1960年划归北京市东城区,改名为东四妇产医院;1988年改建为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2013年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暨北京市东四妇产医院。从1929年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目前是一家以儿科和妇产科医疗为特色、以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二级妇幼保健院,共设有临床和保健科室31个,编制床位158张。</p> 府学胡同里其他相关历史文化与生活印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正门在张自忠路3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后院建筑(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褀瑞执政府旧址(后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东口路北,相传是段祺瑞任北洋政府总理时的住所,据说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北京武警某支队驻地,门口不允许拍照。路南即为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正门在张自忠路3号(原来是铁狮子胡同1号)。一百多年前,这个院落由清代王公府第改建为清末陆、海军部,再变为民国时期短暂的总统府、国务院、执政府等,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胡同中段路南则为和敬公主府的后院,正门在张自忠路7号。详细情况均待下一步关于铁狮子胡同的美篇中再作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城区委老干部局、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7号院主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八针针织有限公司退休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学胡同37号院,目前是北京市东城区委老干部局、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负责管理、服务的离退休干部超过2.7万名。府学胡同49号则是北京八针针织有限公司退休办,该公司是交道口街道辖区内一家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小型企业。府学胡同优雅的环境、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为离退休干部职工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老同志们悠扬动听的歌声、精美的书画等作品,也给这条古老的胡同增添了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皇城刺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凌梓轩、墨缘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味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学胡同是一条商业味很淡、北京味十足的胡同,商店寥寥无几,但却充满了趣味。开设在府学胡同13号的“皇城刺青”纹身店,说是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元素。紧挨着“皇城刺青”的是一家叫“治噪”的小酒吧,几次去府学胡同都没见开门,从外面的情况看似乎不再营业。而府学胡同28号后窗上挂着“凌梓轩”招牌的,是一家起名馆;旁边挂着“墨缘斋”的,从事什么业务就不得而知了。府学胡同与中剪子巷交叉口西南角(中剪子巷1号)的“多味居”,是一家始创于1995年的云南菜馆,尽管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在这里能坚守近30年,却也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45号院(如意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57院(城垣式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51号院(北京市挂牌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53号院(东城区挂牌保护院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学胡同中未见到官宦人家宅院的广亮门和金柱门,也绝少商人富户宅院的蛮子门,大多是一般百姓住宅平和文气的如意门和城垣式门。胡同内有不少院落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挂牌的市级历史建筑,以及东城区挂牌的保护院落。特别是经过整治,胡同内一座座青砖灰瓦、木槛朱门的老院落都露出了真容。稍感不足的是多数院落如今都成为了大杂院,尽管外观整洁了,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崇力修车部(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经的崇力修车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西口“崇力修车部”的主人崇力师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最早的个体户,虽然是一位残疾人,但凭借着高超的技艺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把小小的修车部搞的红红火火,用勤劳的双手给大家带来出行的方便。也获得过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城镇先进个体劳动者”,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共青团北京市七大代表、市八届人大代表、个体协会副主席等。由于常年从事剧烈的手工劳动导致双手严重变形,近年不得不放下修理自行车的工具。然而又拿起了画笔自学绘画,技艺也日臻纯熟。但据说只画画不卖画,有喜欢的一律白送,用画传递正能量,继续为老百姓服务。如今,“崇力修车部”已没有了它原来的内涵,成为记录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府学胡同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府学胡同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巷,胡同里及周边的建筑都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和变迁。尽管多次到过府学胡同,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对其蕴藏的文化历史,尚需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