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人说,雷锋无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不过,作为全军唯一的汽车专业学校,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党委首长视雷锋为同行翘楚,始终坚持雷锋精神的教育与传承,扎实开展“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活动,建有汽车兵雷锋园,将雷锋的专业户口扎扎实实地落在学校。</div> 2024年8月27日至29日,我应邀到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由于高铁晚点,我从沈阳至蚌埠坐了9个多小时,到学校后做了9件不大不小的事:听了8个教员的参赛课,对每个教员的授课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讲了一堂课,主要是为新入校学员讲雷锋,这是学校第二年请我给新学员讲这样的第一课。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育人之路,任重道远。29日晚,我为新入学的学员做了“新时代革命军人应向雷锋学什么”的授课。大讲堂里座无虚席,过道上也坐满了学员。近两个小时的授课结束后,我与部分学员做了交流。交谈中,他们觉得以往对雷锋的了解不全面,有的甚至觉得难以置信,归纳起来是以下几个“没想到”。 <h3> <b><font color="#ed2308">一是没想到雷锋是学理论的“老资格”。</font></b>雷锋16岁时,从安庆乡来到县委机关工作。县委宣传部有一位叫李仲凡的文教干事,比雷锋大5岁,可已经是党员了,这让雷锋非常羡慕。雷锋谦虚地拜李仲凡为师。在李仲凡的不断辅导和考问下,雷锋看了很多书。▲有一天,雷锋对李仲凡说∶“李老师,我有个问题考考你。”李仲凡蛮有把握地说:“有问题只管问来,如果答不出请你吃蒸蛋。”雷锋问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是哪个写的?”一下子把李老师问倒了。那时《毛泽东选集》发行不多,一个县只有那么一两套,大多在县委书记的手里。雷锋给张兴玉书记当公务员,常常向张书记借阅《毛泽东选集》,这对雷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应该说,雷锋是吸纳了理论的“精神营养”,使得他信念的能量得以快速提升。大家知道《雷锋日记》的开篇之作,就是被称为“雷锋七问”的短文。为什么雷锋在不足18岁的1958年6月7日,就能写下著名的人生“七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滋补。▲这《人生七问》,针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人类“第一命题”,展开了七次问与答。他用一滴水、一线阳光、一粒粮食和一颗最小的螺丝钉来比喻人生,不仅揭示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关键是雷锋用生命给“七问”做了最好的答案。</h3> <b><font color="#ed2308">二是没想到雷锋也有学习的“好榜样”。</font></b>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今天我们学雷锋,当年雷锋学的谁?追寻雷锋的成长足迹,对雷锋他影响最大的身边榜样有五个:<div> <font color="#333333"> <b style="">第一个是彭德茂。</b></font>他是雷锋家乡的地下党员,又是雷锋父亲的老朋友。雷锋成为孤儿后,他非常关心雷锋的命运,经常领着他张贴革命标语。解放后,彭德茂当了乡农会主席和乡长。他送雷锋上学,调雷锋到乡政府当通信员。后来,他又推荐雷锋到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正是彭德茂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正义感,把党的温暖沐浴在雷锋身上,使雷锋懂得了共产党是穷人救星等革命道理。<div> <b> 第二个是张兴玉。</b>县委书记张兴玉是一位老革命。雷锋随张书记下乡,看到一户农民生计艰难,张兴玉掏出15块钱留给这户人家。雷锋也掏出了一张5块钱留给了农户。这是雷锋的第一次捐款,也就是从这个扶贫济困的“模仿”开始,他学着张书记的样子助人为乐。还有一次,雷锋跟着张兴玉外出,看到地上有颗生锈的螺丝钉,就一脚踢开。张兴玉却弯腰捡起螺丝钉装进了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个农机厂送信,张兴玉将螺丝钉交给雷锋,说:“一颗螺丝钉,别看它不起眼,但缺了它,机器就不能运转;就像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缺了你也不行,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发挥螺丝钉的作用。”张书记这一弯腰、一句话、一举动,影响了雷锋的一生。1962年牺牲前,雷锋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br> <b>第三个是冯健。</b>雷锋知道冯健还是在荷叶坝小学上学的时候,那时省报上发表了“养猪姑娘”冯健的长篇通讯。从那时起,冯健在雷锋心目中就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第一次见到冯健是在县委书记张兴玉家里,在与冯健的接触交往中,雷锋被冯健那种高度的党性觉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所感染,也常问她见到毛主席的情景。冯健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曾任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我到她家采访时,冯老深情地回忆道:“我长雷锋三岁,他亲切的称我为‘健姐’。雷锋离开湖南以后,我们仍然保持书信联系,在6年多的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中,雷锋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1961年5月间,冯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雷锋在部队的先进事迹报道,当即去信向他祝贺。没过多久,雷锋就回了信,还寄了一张照片,背面写着: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落款是:雷锋 1961年6月4日。</div></div> <b>第四个是赵阳城。</b>雷锋到鞍钢工作时,望城县的县委书记是赵阳城,他对雷锋非常关心。雷锋到鞍钢后,在工友的鼓动下,就买了皮夹克、料子裤和英格表等时髦物品。赵阳城听说后,专门写信提醒他,现在全国人民都还在艰苦奋斗,你穿这个不好,他听后就把衣服收了起来。<br> <b>第五个是韩万金。</b>他是雷锋入伍时的团政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韩万金把全家节衣缩食省下来的2000元钱交了党费。辽东发大水,他又把一个月的工资寄给灾区,当时一克黄金3元钱。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团官兵,同时也感动了雷锋。雷锋牺牲后,韩万金又亲自组织总结雷锋经验事迹,对培养选树宣扬雷锋这个典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宣传雷锋时,他要求不准提自己的名字。直到1990年,在韩万金去世18年后,《辽宁日报》才发现并报道了他的事迹。身边的领导是最亮的镜子,是最近的老师,更是最给力的向导。 <b><font color="#ed2308">三是没想到雷锋是那样的“敢斗争”。</font></b>雷锋与不良倾向作斗争,从来都是不讲情面的。 <br> <b>一个是,“不许糟蹋社里的粮食”。</b>有天下午,雷锋放学路过一片刚割完的稻田,发现这片田割得很毛糙,丢下很多稻穗子。他急步走过去,看见一个熟悉的农民正有气无力地在田里打稻,溅得四处都是稻粒子。雷锋厉声喝道:“不许糟踏社里的粮食!”对方瞟了雷锋一眼,照样打得稻粒子、稻穗子四处乱飞。“住手,”雷锋挥手拦住了打稻人扬起的稻穗。这时,一个社干部闻声赶来。雷锋当面揭发了这个游手好闲,不好好劳动的人。<br> <b>另一个是,当好“编外质检员”。</b>雷锋在治沩工地当通信员时,他发现有的连队三遍“硪”(窝)没法打紧,他建议干部组织返工。之后,雷锋便向向副总指挥肖介凡做了报告,指挥部马上召开现场会,将不合格的堤段全部返工。肖介凡夸雷锋:“这全是你这个‘编外质检员’的功劳啊!”<br> <b>再一个是,坚持投出“反对票”。</b>炊事班班长梁天义与雷锋关系密切,可在支部党员大会讨论梁天义入党转正时,雷锋指出他爱闹个人意气,患得患失的问题。有人认为这些不足之处可在转正后改正。雷锋却坚持认为,梁天义还不够正式党员的条件。最后支部党员大会采纳了雷锋的意见。接下来,在雷锋不离不弃的帮助下,梁天义消除了内心的不快,下定决心改掉自己的缺点。半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正式党员。 <b><font color="#ed2308">四是没想到雷锋是如此的“善创新”。</font></b>雷锋具有过人的精气神,无论在学校、工厂还是到部队,都留下了他大胆创新的故事。<br> <b> 在小学,成功研制矿石收音机。</b>荷叶坝小学组织参观长沙科技展览,雷锋和同学看着一项项成果羡慕不已。为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学校开展试制矿石收音机活动。雷锋第一个报了名,和同学组成了矿石收音机研制小组。雷锋绕线圈、焊零件、装天线、接地线,忙得不亦乐乎。但几经调试,仍听不到一点声音,雷锋再次翻阅资料,一边调线圈,一边调矿石的接触点,当他听到耳机里传来了声音,连忙取下耳机,戴到其他同学的头上。<br> <b> 另一个是,在农工战线,完成技术创新。</b>在治沩工程中,他带领30名突击队员创造了“双钩倒土法”,提高工效6倍。雷锋到艰苦的辽阳市弓长岭焦化厂工作了142天,完成了三项技术革新成果。雷锋在1959年10月25日的日记中满怀豪情地写道:“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br> <b>再一个是,到部队,把“耗油车”变成了节油车。</b>雷锋驾驶的13号车是全连有名的“耗油车”,为了节约油料,他翻阅了许多专业书籍,请教了许多行家里手,整天研究琢磨,最终把“耗油车”改造成了节油车。他在运输连任四班长时,带领全班总结出“四勤、三先、五不超、六不走、九慢”经验,全班安全行车26000多公里,这辆车现在是雷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b><font color="#ed2308">五是没想到雷锋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font></b>我与学员的感受一样,开始以为雷锋是严肃刻板的,但随着对雷锋战友的深度采访,我真切感到雷锋是一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生龙活虎、血肉丰满的时代新青年。<b>他爱好文艺。</b>他爱唱歌,会说快板,会吹笛子,刚入伍就被团里选进战士演出队;<b>他爱看小说。</b>他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小说能如数家珍似地给战友讲;<b>他爱照相。</b>雷锋入伍前有到相馆照的单人像,有在天安门前、南京大桥留影,有入伍戴大红花的纪念照,有参加运动会纪念照,有当人民代表的纪念照,有与战友合影照,而且每张照片脸上都是笑容灿烂,洋溢着满格的青春活力;<b>他爱好写诗。</b>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南来的燕子》写得非常有味道。他还写了一篇《诗歌札记》,论说诗歌种类、诗歌特点及民歌手法,展现了较深的诗词功力;<b>他爱看电影。</b>在日记里,多处记录看电影的感想。例如,他看《洪湖赤卫队》后,写到“……我决心永远向韩英学习,为了党,我不怕上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永不变心。”<b>他爱打乒乓球。</b>他业余活动乐于打打乒乓球,据战友说打起来还真有模有样的;<b>他爱整洁。</b>他始终保持整洁的仪表,衬衣虽然有补丁,但缝补得很细心,在他影响下,全班同志仪表堂堂、虎气生生;<b>他爱笑。</b>无论对谁,他总面带微笑,有人问他:“你怎么总是笑呵呵?”他说:“天天在幸福里过活。”<b>他爱交流。</b>雷锋不仅经常与战友谈心交心,也主动向英模人物学习,还愿意向领导干部学习探讨,他先后7次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书记王良太家里做客。王良太还赠送给雷锋一张背后题词的个人照片。能够得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的直接帮助,对于雷锋的成长进步非常有益。 <b><font color="#ed2308"> 六是没想到雷锋生前就是“大典型”。</font></b>他从走上社会到因公殉职只有六年多时间里,他捐款捐物、助人无数,无论哪个岗,岗岗叫得响。<b>在农村,</b>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工作模范、优秀拖拉机手。<b>到鞍钢,</b>一年多时间里,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三次被评为节约能手。<b>在部队,</b>雷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称号,参军十个月就入了党,还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0年12月,雷锋在《前进报》发表署名文章《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这是雷锋铁心向党的真情告白。雷锋入伍10个月,就已经是军内外的知名典型了。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篇幅,套红宣传雷锋的事迹。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重量级媒体多次刊发他的事迹和日记。 “没想到”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就可能产生误解。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将雷锋的专业户口落在校园,让新来的学员成为知雷锋、学雷锋的“一团火”,走出校园的每一个学员都是讲雷锋、做雷锋的“满天星”,进而让雷锋精神的户口落到每一个岗位,引领更多的人像雷锋那样做人、做雷锋那样的人,“接过雷锋的枪”,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贡献自己全部的青春、热血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