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十九)《新华日报走出的女外交家》———记龚澎外交生涯传奇的人生———原创:延梅

高原的风(延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是从延安新华日报走向中国外交史上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她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新闻发言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用她的智慧和勇气传达了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家,是新中国新闻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1914.10~1970.9)安徽合肥人,原名龚维航,生于一个革命传统的家庭。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著名的反清革命先驱,毕业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母亲是革命家黄兴的妻妹,他深受孙中山和黄兴的重视。曾担任粵军支队司令、虎门要塞总指挥。曾被周恩来尊为“有得有年,功在民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生在日本的龚澎,同一家人曾因袁世凯通缉而流亡日本。这一段亲身经历锻炼了她的坚韧,开阔了眼界。1928年考入上海著名的圣玛丽亚女子中学,毕业后又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在开明的父亲,革命家庭的熏陶,中国面临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企图分裂中国主权。1935年她与同学们积极参与一.二九爱国抗日大游行,勇敢地为国家呐喊抗议。她是学生领袖,勇敢地冲在队伍的最前列,在运动中锻炼自己领导组织能力,又接触了马列主义,与众多青年讨论如何救中国,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抨击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向世界发出正义的呼声,也是她“首次”新闻发言人的起步。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崇拜革命者澎湃,就改名为“龚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奔赴根据地延安。她前往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八路军司令部,成为一名秘书。因为她的英语水平非常好,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并担任翻译。彭总也赏识她的才华,被留在彭总身边做英语翻译,又被分配到新华日报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总部认识了彭总的秘书刘文华,他曾远在德国留学。看到日寇侵略我大好河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和反帝大同盟”成为中坚分子和核心领导。他参与主编《中国出路》《抗日救亡》两个刊物的编辑和印刷、发放、宣传工作,在实际斗争中,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投笔从戎,放弃了国外攻读理工科的学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同杨虎城一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在西安,经过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辗转来到晋东南抗日前线,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不久担任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来到了延安。又成为彭总的秘书并得到器重和赏识。他对身边有学识、气质、漂亮、才貌双全的龚澎一见钟情。而龚澎也对才华横溢的刘文华,萌生爱意并结为伴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龚澎新婚不到一个月,被调往上海和重庆办事处,从事外交秘书工作和外事副组长。新婚燕尔,分隔千里。在重庆以新华日报记者的身份开展工作,实际上是协助周恩来展开外交工作。在周恩来的培养下,龚澎以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敬佩。她沉稳、坦率、拭目以待的作风,在外交和政治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在外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的文笔、口才、英语的表达能力,笔译、口译水平很高及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然而,她却是个柔情似水的东方女性,脸上总是洋溢着淡淡的微笑,深深地吸引外国友人。她将来自延安解放区的文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名篇,还将解放区漫画、小品、秧歌剧等艺术作品,缩印制成精美的小册子,及时用英语翻译成文,并加以讲解,译成英文版推向国外,赢得了当时在重庆的中外人士的广泛尊重和好评。她还是翻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龚澎在重庆接见外国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1945)</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人。很多人是通过龚澎了解中国,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趋于紧张,大片土地沦丧。她与南方局外事组长王炳南主动走访各国使馆、外国记者,披露事变的真相,阐明中共的政策。许多在重庆工作的同志撤回了延安,而龚澎继续留在重庆联络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如友人加拿大文幼章亲切地评价她是“潮湿的地下室里的一枝长茎花”,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曾称她为“环球新闻界最出类拔萃的妇女”。还有许多外国友人与她建立了一生的友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抗战到了最艰苦的一年,日寇疯狂扫荡敌后根据地。这个时候她得知父亲一生为国为民,投身抗日救国而含恨病逝,她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又得知丈夫刘文华在太行前线,因遭到日军扫荡,在行军中引发盲肠炎,来不及诊治,不幸病逝,年仅29岁。顿时,这突来的噩耗让她无法接受,犹如五雷轰顶,双重的打击,几乎毁了她。在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下,在战友和同事的劝说、安慰下,她一步步地从悲痛中坚强地走出来。又以乐观,勇往直前的性格和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将一切愤怒转化为“战狼外交”的斗争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10月,抗战时期,重庆设有40多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还有各种国际性反法西斯组织与10多个中外文化协会。常驻重庆的外籍人就有1192人。其中:包括上百名的外国记者,合众社、路透社、塔斯社、美联社、德新社等国际新闻通讯机构。美国的《时代》《生活》《读者文摘》,英国的《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泰晤士报》以及《悉尼晨报》《巴黎晚报》《莫斯科世界新闻》等报刊、记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每天的工作任务是以各国驻重庆记者联络,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路线、方针,通报敌后的抗战情况,揭露国民党的阴谋。并通过他们向全世界广泛报道,争取世界的舆论支持和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痛定思痛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后来,在周恩来的撮合下,她又认识了来重庆,才华出众而渊博的才子乔冠华。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参加《新华日报》工作,撰写《国际述评》他的文章代表党中央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当时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关注了他的文章,并给与高度评价:“他乔冠华写的一篇文章可以顶得上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哩!”乔冠华对身边温文尔雅、气质独特、天生丽质的龚澎产生了爱意。在邓大姐的牵线,乔冠华和龚澎走在了一起,周恩来评价:这是一对美满的姻缘,是郎才女貌,天作之缘。1943年11月,两人在重庆曾家岩50号3楼完婚。从此,两人风雨同舟,走过20多个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来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乔冠华和龚澎曾多次陪同毛泽东接见中外记者和文化名人。龚澎担任毛泽东的翻译。在会见赫尔利大使,还是其他国家的记者或朋友,都是由龚澎陪同、介绍。在重庆毛泽东得知她与乔冠华成为夫妻时,称赞两人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龚澎与丈夫乔冠华(1943.11)</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听后非常激动,同时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这些年在重庆的工作。毛泽东曾对龚澎说:“你的家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缩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又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中国外交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考虑他们在重庆打开了外交战线,所取得的经验,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国际上争取更广泛的支持。1946年11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决定将他们派往香港与各界著名人士有更多的接触。从事党在文化知识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在香港龚澎向各国联络协会、记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分析国内的局势,指出国民党反动派最终灭亡的事实,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们夫妻回到了北京,参加建国大典。建国后,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龚澎被任命为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后来又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也是唯一的女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闻工作近20年,经常跟随周总理出访世界各地参加国际会议,承担新闻发布、记者招待会等大量工作。凭着她流利、纯正的英语和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游刃有余的外交水平,得到了各国人士的一直赞扬,也与许多外国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龚澎对外传播非常灵活,她总是“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别人感兴趣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对一些别有用心,持有怀疑态度的记者,龚澎通过耐心的解释,并邀请他们来中国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来了解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的女儿乔松都曾撰写回忆母亲的文章:“母亲认为与西方记者打交道,就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是如何看待问题,要做到随时准备和他们打交道。”对那些出言不逊、敌视中共的记者,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说服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周总理出访亚非14个国家,点名让龚澎负责新闻组的工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和新闻发言人。总理不止一次地讲:“龚澎是无人可以代替的。”这不仅体现在正式工作中,还表现在与外国友人的接洽活动中。所以外交上许多友人访华都是指定龚澎接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恩来率团出访阿尔及利亚记者招待会上,某国电视台记者提出采访周恩来的请求,并希望中方付费。龚澎当即驳斥道:“你想错了,记者先生!我们不需要恩赐,在众多国家的电视屏幕上纷纷出现周恩来的形象之后,贵国的电视才姗姗来迟地出现。那时,记者先生,你就会知道你现在是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龚澎就是用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令人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龚澎在全国妇联报告会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身上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刚强的一面。不仅有男人的宽广胸怀,又有女人的细腻情感。既有理想主义的事业心,又有现实主义的责任感。在谈判桌上举止优雅适度,机智、聪明、灵活,做出恰当的决策,达到谈判的目标。也能随机应变,敏锐、犀利、尖锐,洞察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从而把握谈判的方向。更是沉着、柔韧、掌控谈判的节奏,调整策略和态度,以适应对方的变化,而更好地达成谈判协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龚澎在外交外事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久经考验并屡创佳绩。她是我国外交史上一位优秀的外交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9月20日,这位传奇的女外交家,因脑溢血病逝,年仅56岁,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她的离世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大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缅怀这位曾经在外交史上,是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战士。用自己非凡、光辉、传奇的人生,诠释了一个时代,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的一生平凡中透着伟大,沉静中温藏着力量。她虽然佳人已逝,但浩气千古长存,她的名字与事业必将被历史永远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8月2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