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系列7——晋陕豫

一青

时隔4个月,再次开启鸡鸣三省系列。此番借着拍摄山西长治张家凹和运城盐湖的契机,来到风陵渡口——晋陕豫三省交界地。<div> <b> 一、风陵渡</b>,位于山西省运城与潼关遥相呼应的黄河边,倔强的黄河在此地接纳了渭河并拐了90度湾,此后一路向东汇入大海。然而更深入人心的是“风陵渡口初相见,一见杨过误终身”,金庸先生把这段话深深地扎入国人心中,很多人都知晓金庸先生未曾到过风陵渡口,因为武侠小说让风陵渡如此浪漫。<br><div><br></div></div> 上图为连接山西运城芮城县和陕西渭南潼关的黄河大桥。<div> 风陵渡黄河大桥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是连接山西、陕西、河南主要通道,长2.5公里,宽30米,于1994年竣工,结束了用船摆渡的历史。<br></div> 如今,风陵渡仅仅是一个地名,渡口停止摆渡后只有一个游船码头保存至今,很多旅客来到此地都会兴致勃勃地坐上快艇在黄河水面上兜风,感受黄河滚滚而来的波涛。 近代民族解放斗争的漫长岁月中,风陵渡见证了全民抗战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div> 近些年来,黄河沿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山西省境内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几乎全线贯通,个别的一些路段还是要绕行,远离黄河岸堤,其中有鲜为人知的千里黄河最窄处“石门铁路大桥”;如雷贯耳的鹳雀楼(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应该算中国人最熟悉的唐诗宋词! 之一了吧?! </div> 还有数不胜数的古迹,如蒲州古城遗址。 <b>二、潼关</b><div><b> </b> 这又是个如雷贯耳的地名,素有“一座潼关城半部华夏史“的说法,足见潼关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以及发生在这里的风云往事。</div> 远眺潼关古城。 渭河在潼关汇入黄河, 从潼关古城墙远眺黄河。 这是黄河渡口潼关古城微缩景观示意图。 潼关古城墙遗址 潼关遗存的古街巷——水坡巷 这里还有许多原住民,作为景区没有门票,巷子不长最多半小时就逛完。 水坡巷完好地保留原始的风貌,全部是石头堆砌的街道和民居,古朴中蕴藏着年代的风味。 <b>三、河南三门峡</b><div><b> </b> 沿着黄河边国道行驶不多久,进入河南省。</div> 三省交界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历史上曾有三座,包括‌秦关、‌汉关和‌魏关,其中秦关最为著名。 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秦函谷关在历史上多次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阻挡外敌入侵和保护关中平原的安全。<div> 函谷关不仅是军事重地,也是文化发祥地。老子曾在此著述《道德经》,因此这里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等历史故事和成语也起源于此。此外,新安函谷关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div> 最后,顺便提一下河南陕州的地坑院,这个位于黄河边隶属于河南省却叫“陕州”的地方非常神奇。 俯瞰地坑院景区(极其不建议去) 经过优化整合的地坑院民居,俨然成为像民俗博物院一样的存在,毫无体验感。 黄河日出(无人机航拍) 离开景区不远,周边的地坑院村庄里还保留原始的地坑院,可惜的是几乎已经没有村民居住,已经被家禽占据。 图片中这位83岁的老人一辈子住在地坑院,直到十多年前政府评定为危房才迁出,她说的很多话我听不懂,只听懂“冬暖夏凉”。后来,许多村民把坑元地坑院改造成为了“地坑院民宿”.......这个可以去当地体验一把。 最后用三门峡大坝上的打卡照片结束晋陕豫——鸡鸣三省专辑。<div><br></div><div>欢迎到访,感谢关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