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游记

随缘自牧

<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越智慧的人,越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看人。“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6~20日我们同学仨相约赴内蒙古旅游,“五天四晚”跟团结束后,我们返程顺道山西,从8月20~26日继续“七天六晚”自由旅行。</p><p class="ql-block">20日中午从呼和浩特市乘坐动车,赴山西大同古城住宿二晚,游玩大同博物院、古城景区。</p><p class="ql-block">21日参加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一日游。</p><p class="ql-block">22~23日包车游玩雁门关、五台山,夜宿五台山风景区民宿。</p><p class="ql-block">8月23日乘坐火车赴平遥古城,夜宿古城步行衔客棧。</p><p class="ql-block">24日包车游玩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晚乘坐动车赴太原住宿二晚。</p><p class="ql-block">25日游玩晋祠、古县城、太原博物院、晋商博物院。</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6日乘机返程南昌</p><p class="ql-block">这次“七天六晚”晋中之旅,基本是以“特种兵”的方式,马不停蹄的赶路打卡景点,到此一游而已。</p> <p class="ql-block">华夏上下五千年,风云人物看山西,三晋儿女多纯朴,不与盛世争高低!五千年历史看山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臣武将,彪炳华夏;关帝女皇,威震天下!长城雄关,涛涛黄河,铸就华夏民族狂放不羁的倔强个性!洪洞古槐,晋商精神,成为三晋大地的不朽魂魄!壮哉,三晋大地!伟哉,三晋人民!山西可真是一座宝藏城市!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古建筑和古村落数不胜数,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游玩山西只发几条朋友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专辑美篇游记,比如游记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游记平遥古城,中国的华尔街,一街五千年;还有悬空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云冈石窟,人间三千烦恼,不如佛陀一笑!还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皇家看故宫,名宅看乔家王家等晋商大院。风水宝地,王候将相,诗人才子山西各朝具丰,古老建筑遍布,又是多数人的根源,是现代人向往必去之地。</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0日山西大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古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带,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在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北魏国都、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是4—5世纪丝绸之路、明清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地。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包括石器、陶瓷器、铜器、木器、书画、文献、化石、壁画等,其中珍贵文物2.2万余件。</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市文瀛湖畔,矗立着一组造型独特的建筑——大同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它们共同组成了大同市醒目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融合大同火山、云冈石窟、龙壁文化等元素,呈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宛如行将腾飞的巨龙,也寓意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总馆设有基本陈列“天下大同”和专题展览“大同恐龙”“梵语清音”。基本陈列分为“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部分,将大同自远古至明清的历史娓娓道来,重点反映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沧桑代地”展厅有一块汉代“平城”瓦当,当心饰一周凸弦纹,内部模印隶书“平城”二字,字体秀丽。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区,界格线靠近边轮处各饰一朵卷云纹。此瓦当出土于大同操场城2号遗址,明确了汉代平城县的所在。</p><p class="ql-block">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复建被前秦所灭的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平城作为北魏国都97年,历6帝7世的开拓和经营,成为郭城周长32里、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不绝的国际化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平城不仅是北魏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玲珑绚丽的玻璃器、雕刻精美的金银器、栩栩如生的胡人俑等,再现了丝绸之路经贸与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据《魏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大月氏商贩将玻璃制作技术传入平城。展厅里的一组“北魏蓝”玻璃器,色泽蔚蓝,表面泛着蛤蜊光泽,其中既有异域风格的器型,也有与北魏平城陶壶形制相似的玻璃壶,可视为利用外国技术在本地生产玻璃器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追寻古都风韵,探寻千年历史之美。“北魏平城,繁华依旧,文化绵延千年”</p><p class="ql-block">“平城时代”是北魏王朝最辉煌的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形成对峙局面。发生在平城的“太和改制”,无疑是北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在冯太后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文物,从侧面反映了这场改革的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九龙璧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五彩琉璃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东街南侧,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大同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1日山西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1日登顶恒山,打卡天峰岭2016.1米,恒山之巅,见证岁月静好 。你一句向云端 我来到了恒山,上山喘气,下山抖腿,揣着一口袋的气喘吁吁而归。</p><p class="ql-block">❥山高路远,看世界,也找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p><p class="ql-block">❥落日归山海,山海藏深意。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五岳归来不见山,总要爬一座吧。</p><p class="ql-block">南岳衡山有副对联说得好:</p><p class="ql-block">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p><p class="ql-block">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p> <p class="ql-block">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就封恒山为北岳;秦时奉名山十二,恒山为“天下第二山”。之后,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作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五小洞天”,恒山历来是道教名家的修行之地,包括‌三茅真君、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等,都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佳话。</p> <p class="ql-block">云破日出,你是那道光束。</p><p class="ql-block">每一帧都过分美丽。</p><p class="ql-block">❥去爬山吧,风会给你答案📚</p><p class="ql-block">❥远山知我意,带我到山巅,我们顶峰相见。</p><p class="ql-block">❥翻山⛰悦己,心之所往,山野游之。</p> <p class="ql-block">恒山风景名胜区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号称108峰,总面积达到了28274.3公顷。作为一座由多次造山运动和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断层山,恒山的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历史。这里的地貌特征独特,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恒山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兼胜,包括林海松涛、古庙奇阁、道佛仙踪、怪石幽洞等,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古十八景。其中,‌北岳大庙气势恢宏,香火极盛,古碑题刻比比皆是,是五岳中岳庙建于主峰之上的孤例。‌悬空寺更是恒山的一大特色,它座落在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峰的半崖峭壁之间,凌空构建,巧借岩石暗托,上载危岩,下临深谷,素有“人间仙境”之称。</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1日打卡悬空寺</p><p class="ql-block">仰头即见绝美满壁风华,</p><p class="ql-block">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应县木塔,它们以独特的姿态屹立在时光的长河中,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邃智慧。</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一座高空木构摩崖建筑,被誉为世界一绝。悬空寺的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整个寺庙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整体悬在半空中,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但实际上结构稳固,历经多次地震仍能保存完好,是建筑学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在历史上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旅行家的关注。唐代诗人‌李白曾游览此地,并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称之为“天下巨观”。</p><p class="ql-block">此外,悬空寺在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岌岌可危的十大建筑之一,与全球其他著名建筑如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并列。这些荣誉进一步提升了悬空寺的国际知名度,使其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全球考古学家、艺术家、安娜·埃斯梅尔达说:“古代中国辉煌的艺术成就,就藏在石窟里。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像都充满了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从魏晋到唐宋明清,中国境内有14省保存着40座石窟。其中我到过这三座最有名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如果不到云冈石窟,恐怕一生都很难想象:有一座绵延1公里的诸佛圣殿,记录了一整个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北魏史。这里还有全球石刻造像史上唯一一件“千佛袈裟”。如果不到洛阳城外的龙门石窟,你绝对想不到,有一尊巨佛长得跟女帝武则天一模一样,与她对视一眼,仿佛石头也有了体温和灵魂。</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曾到过莫高窟,将会是一生之憾。1600年前,僧人乐尊行至于此。口干舌燥,双脚也磨出血泡,就在他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之时。忽见半空金光万道,有如千佛静坐在眼前,仿佛一捧清甜的甘泉,送入他焦渴的身体之中。在那之后,乐尊便在这鸣沙山边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来在历朝皇室贵族的接力下,才有了今天的莫高窟。漫步其中,犹如进入神秘庄严、魂牵梦绕的佛国世界。</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1日下午打卡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打卡洞窟:第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窟,开凿于公元471—494年。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p><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p><p class="ql-block">第4窟又是一座塔庙窟,一门两窗。</p> <p class="ql-block">第5、6窟是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第5窟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p><p class="ql-block">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二者有拱门相通。第9、10窟同为一组双窟。在窟前地面上,东西排列着四朵浅浮雕大团莲图案。这样的窟前基岩地面雕饰,在云冈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p><p class="ql-block">第14窟是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属晚期工程。</p><p class="ql-block">第15窟千佛排列,直达窟顶,俗称万佛洞。它现存千佛造像达13200余尊。</p><p class="ql-block">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第20窟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神情庄严,气宇轩昂,为造像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西部洞窟群,是在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后,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但洞窟规模较小,且以平顶方形窟为主。</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它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12</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2日上午打卡雁门关。</p><p class="ql-block">一座雁门关,半部中华史。史书上最为频繁的长城要塞,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之说,名副其实“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依山而建,雄踞山间,气势恢宏。登上雁门关长城的最高处,放眼关内外,周围绵延起伏的群山,长城蜿蜒,烽火台、敌楼、箭楼依旧耸立,只是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将士对阵、人吼马嘶和悲欢离合,应景的都是信步百姓,彰显太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一说到雁门关,人们马上就想到宋代杨家将几代人为国前赴后继血洒疆场的故事。雁门关在朝阳下显得十分孤独却有拒人千里的傲气,一看到它不禁热血涌动,随口念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也是血满沙场的地方,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杨家将士曾在此血染沙场。</p> <p class="ql-block">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p> <p class="ql-block">此处的雄关已由近年修缮,虽恢复了以前的霸气,却失去了历史的沧桑,这和西安的城墙一样,说是古迹,就是在古遗址上修复成了现代城,很整洁、很漂亮,只是那曾经经历了多少年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沧海桑田变化的历史,已淹没在现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雁门一关,为天下绝处,成就英雄无数。唐称勾注塞,唐后雁门至今。凭山北眺,千古狼烟不在,倚台南望,杏花春雨中原,胡汉恩怨情仇,咏一脉不绝英雄史诗,江山如画,教后来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2日下午打卡五台山,夜宿五台山风景区民宿。</p><p class="ql-block">其实昨晚我们仨人意见并不一致,因为我出差到过山西旅游,又因为昨天一起登顶了恒山,我觉得没必要再去五台山,所以想从大同直奔太原,请俩位同学不要受我的影响,遵从内心选择安排行程。结果是刘同学执意要上五台山,陈同学不置可否,选择不去五台山但要去雁门关,最后仨人决定包车(四百元)去游玩雁门关,然后,各奔东西,包车师傅返程时送我俩到火车站去太原,刘同学则坚持独自一人去五台山。一夜无眠到天明,次日早晨上车后,包车师傅得知如此行程安排时,建议我们仨人一起去五台山。我立马附和师傅,同意补包车差价顺路继续前往五台山,俩位同学欣然接受,我如释重负,非常感谢师傅的建议,给了我台阶改变行程,陪同俩位同学游玩五台山风景区。否则,仨人此行旅游将是无言的结局,陈同学将因此行没去五台山而遗憾,刘同学将因独自去五台山而孤寂无助、一路艰辛。</p><p class="ql-block">一朝入五台,满眼是佛光,</p><p class="ql-block">心也随佛定,沉醉不知归。</p> <p class="ql-block">佛教圣地-【五台山】五爷庙、殊像寺、慈航寺 、大显通寺、 妙善阁法通物流处等,五台山香火最旺、祈福最灵验寺院是【五爷庙】,可为家人祈福,为自己许愿。</p><p class="ql-block">听梵音 闻香火 万事只求半称心🙏古刹钟声,心归宁静,岁月静好是修行。上山祈福, 愿所求皆所愿,愿神明偏爱,一切从欢。</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它不仅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环抱而成,峰顶平坦宽阔,因形如垒土之台而得名。其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1米,其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是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五峰竞秀矗云天,一院静卧倚翠莲”,这是描写中国四大名山五台山的诗句,非常美、非常有着禅意的诗行,五峰之高,寺院之静,这是五台山的秀与静。五台山不仅因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信徒和游客,其自然风光也同样令人赞叹。五座山峰各有特色,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是花的海洋,西台挂月峰可赏明月娇色,北台叶斗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见巨石如星。此外,五台山还是许多历史名人如‌北魏孝文帝、‌宋太宗等都曾驾幸的地方,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和文物。‌</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原名清凉山,其名由来与其自然环境和宗教历史紧密相连。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因五座主要山峰高耸入云,形如台状,且盛夏时节气候凉爽而得名。这五座山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它们巍然矗立,气势磅礴,共同构成了五台山独特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地处太行山系的北端,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更是达到了3058米,被誉为“华北屋脊”。</p> <p class="ql-block">然而,五台山的历史远不止于此。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这里曾是道家修行的重要场所。《道经》中称五台山为紫府山,并建有紫府庙,足以证明其在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五台山最为显著的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走进寺院,会被其壮观的建筑和宁静的氛围所吸引。每一座殿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庄严。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关于佛教传入五台山的具体时间,虽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始于东汉时期。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迎来了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在洛阳建造了著名的白马寺后,于次年(公元68年)来到五台山。当时,五台山已有阿育王的舍利塔,且被认为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因此两位高僧希望在此建寺弘扬佛法。</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们受到了不小的阻力。最终,通过一场焚经比赛,佛教经文完好无损,道教经文则全部焚毁,从而获得了建寺的权利。这座由摄摩腾和竺法兰建立的寺院,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大孚灵鹫寺,也即今天的显通寺,标志着佛教在五台山正式扎根。</p> <p class="ql-block">自东汉以来,五台山逐渐成为佛教在中国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众多寺院,为五台山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到了唐朝,五台山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寺院数量多达三百余所,僧侣人数超过三千,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之一。这一时期,许多高僧大德如慧能、僧璨、澄观等都曾在此修行弘法,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五台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道教和儒家文化的重要聚焦点。山上分布着众多道观如玉皇阁、上清宫等,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道教经典和文物。同时,五台山还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碑刻题记,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精髓。这种三教合一的独特魅力使得五台山在多元文化交融中更显独特与珍贵。</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五台山佛教虽然历经波折,但始终保持着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地位。宋元明清时期,五台山更是受到了皇室的庇护,寺庙和文物得到了修缮和保护。皇帝们多次亲临五台山举行盛大的法会,祈求国泰民安,进一步推动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如今,五台山不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更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的寺庙群集中了大量的佛像、佛塔和经典文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菩提院、普化寺、塔院寺等。这些古寺庙不仅建筑精美,而且供奉了许多佛教圣物和宝藏,如释迦摩尼佛的圣骨舍利等,吸引了无数信徒和学者前来朝拜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具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东汉永平年间起,佛教在五台山传播和发展,历代修建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其中包括著名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寺庙。这些寺庙不仅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汉代以来,多位皇帝和皇后都曾驾幸五台山,遣使朝拜。五台山也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供奉着文殊菩萨的多种法像。历史上,五台山曾受到印度、日本、朝鲜等国佛教徒的朝拜和尊崇,成为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p> <p class="ql-block">游五台山不过错过的菩萨顶。五台山有众多的寺庙,但如果上山来了,小编认为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菩萨顶。这里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坐落在显通寺北侧,殿宇错落有致,很是壮观,山门前有108级石阶,登顶俯视,五台山尽在眼底,是拍五台山全景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菩萨顶历史久远,在北魏年间就开始创立,被传为文殊的道场,所以又叫大文殊寺。这里也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下榻的行宫,康熙、乾隆数次朝拜五台山都下榻于此。</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下的两座国宝级寺庙南禅寺,位于五台山脚下的李家庄村,距西门60多公里,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是中国仅存的三座唐朝建筑中历史最长的一座,这里的塑像、砖雕,都是稀世国宝,也正因为庙宇身处荒野乡村才能保留到今天。</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五台山脚下的佛光村,距西门32公里,佛光寺建于公元857年,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是全国现存的三座唐代建筑之一,历史仅短于南禅寺,这里的建筑、雕塑、壁画、题记被称为“四绝”,梁思成称之为“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4日打卡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有缘再会,我又一次来到平遥古城。因为十年前出差太原,已经游玩过平遥古城,这次同学仨人赴内蒙古旅游,返程时决定顺道山西游玩,我并不想陪同二位同学游玩平遥。因而在朝圣五台山后,我们决定从五台山坐火车直奔太原,第二天他俩参加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一日游,我则在太原休息、独自游玩等他们回来。可是在太原站下车时,刘同学不经意间说起这是开往平遥的列车,我立马建议继续乘坐火车去平遥古城,他俩二话没说、一致同意。我们又立马上车,补票去平遥,并取消原已订好的太原民宿,同时,我又建议晚上就住在古城步行街客棧。就这样,我们随机应变,果断决策。既争取了时间,不用明天再去折腾一日游,更重要的是可以夜游古城欣赏夜景,次日又可早起游玩古城,而后去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的时间宽松有余。</p> <p class="ql-block">平遥不愧是个“著名”景点,周六人潮汹涌,而县衙更是聚集了大部分的游客。当年县衙的县太爷,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七品芝麻官的官职,可是你可别小看七品芝麻官,就这么小的一个官,县衙这个官邸,可是非常豪华气派的。平时升堂审案用的地方自然不用说,后来我们到县衙后面县令居住的地方去参观,不仅住的地方宽敞讲究,后花园也是十分漂亮,可见当年官场的腐败,当个芝麻小官,就已经这等派头,就更别说那些个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来中饱私囊的高官了。只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导游提到县太爷唯一让人感觉有点可怜的地方,就是虽然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却不可以携带家眷同住。</p><p class="ql-block">县衙很多次提到牌匾的字体多一个点,少一个点,那是代表爱百姓多一点,或者搜刮百姓少一点。比如县衙内的亲民堂,大家也可以看到民字多了一个点,代表爱民多一点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 古衙之最。</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内,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p><p class="ql-block">进入平遥古城,就会看到一个明清时代的“城堡中的市镇”。大片低矮的四合院中间矗立着市楼,东半城散布着文庙、城隍庙、清虚观等过去的文化建筑,西半城有着古代世俗社会平等和谐象征的武庙旧影,由于平遥城池的水平面构建,小小的2、25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空间竟显得平缓开阔。在这座不同其他的古城中没有太多的喧哗声,寂静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在这座小城里尽可以从一个博物馆走到另一个博物馆,可看的古建筑遍地都是。</p> <p class="ql-block">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一字排开,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土地祠、酇侯庙、粮厅、花厅。院西有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站和阎王殿等建筑群。衙门对面有一堵用于避邪的砖砌照壁。</p><p class="ql-block">衙署大门西侧,是申明亭,是有关吏员对民间纠纷进行了解和调解的地方。衙门两边是赋役房,为窑洞厢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东西赋役房北面,左侧是厨灶,右侧是炭房,供衙役们做饭、烧水之用。紧接大门的是仪门,也称“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象征封建礼教的建筑物,两柱楹联分别是“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深刻说明了衙门内外的区别。走完平遥县衙,心中恐怕或多或少都会留有中国官场的历史阴影。因为平遥县衙几乎就是明清时代“官文化”集中体现的一块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座落于古城中心,算得上是平遥最重要的景点,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p><p class="ql-block">【大堂】大堂,又称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场所,是县衙等级最高的建筑。在大堂有一副楹联,上书:“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p> <p class="ql-block">走进平遥古城,首先该找的是平遥西大街上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大名鼎鼎的"日昇昌"的旧址。平遥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成立于清道光初年,歇业于1914年。‌它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古城西大街,是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清代中晚期的“金融中心”,被称为当时“中国的华尔街”,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所在。由此我们就对西大街上每一个门庭仔细打量起来。这一打量不要紧,才两三家,我们就已被一种从未领略过的气势所压倒。这实在是一条神奇的街,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竟然没有太多的破败感和潦倒感。许多与之年岁仿佛的文化宅第早已倾坍,而这些商用建筑却依然虎虎有生气,这使我联想到文士和商人的差别,从一般意义上说,后者的生命活力是否真的要大一些呢?</p> <p class="ql-block">西大街街道并不宽,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道上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p><p class="ql-block">西大街上每一个像样的门庭我们都走进去了,乍一看都像是气吞海内的日昇昌,仔细一打听又都不是,直到最后看到平遥县文物局立的一块说明牌,才认定日昇昌的真正旧址。一个机关占用着,但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样,甚至连当年的匾额楹联还静静地悬挂着。我站在这个院子里凝神遥想,就是这儿,在几个聪明的山西人的指挥下,古老的中国终于有了一种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汇兑机制,南北大地终于卸下了实银运送的沉重负担而实现了更为轻快的商业流通,商业流通所必需的存款、贷款,又由这个院落大口吞吐。</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每一家被我们怀疑成日昇昌的门庭当时都在做着近似于日昇昌的大文章,不是大票号就是大商行。如此密集的金融商业构架必然需要更大的城市服务系统来配套,其中包括适合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商家的旅馆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当年平遥城会繁华到何等程度,我们已约略可以想见。</p> <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号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清代商业建筑的传统美学,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占地13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筑。票号内部的陈设和展示极具历史价值,保留了许多当时使用的金融工具和票据样本,如账本、印章和票据等,展示了当时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此外,日升昌票号还经历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以确保其能够安全地对外开放,继续作为研究古代金融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日昇昌旧址坐南朝北,前铺后院式布局,主院前后三进,并有西偏院(日新中票号)和东偏院(“美和居”炉食铺)。东偏院分为北、中、南三个小跨院;西偏院分前后两进院。东西偏院均辟便门与主院相通。主院自北至南依次是铺面、前院东西柜房、二门(现不存)、中院东西厢房(信房和账房)、中厅、掌柜房、后院东西厢房(客房和厨房)、后厅。全院共有房屋65间,总占地面积1402平方米,建筑面积150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铺面面宽五间,进深三椽,两层单檐,双坡硬山顶前廊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中厅面宽三间,进深两椽,两层单檐,单坡硬山顶前廊式结构[4]。中厅是日升昌的议事处,分中间客厅、东间和西间三处。中间客厅正面设有四扇屏风,其上半部分组成一幅以黄白色为主调的图画。画面上有远山、河流、小桥,书屋置于花园中。图中一位老人正在嘱咐一扫雪至书屋前的佣人,画面左上角写有“叮咛莫扫檐前雪,留与儿孙夜读书”的题字。屏风上面悬挂着“怡神养素之轩”匾,匾长800厘米,宽100厘米,字为绿色,衬底为紫红色。屏风前设翘头案,中间摆有花鸟站镜,图景为孔雀开屏。东面墙上挂有八扇花鸟国画条屏,分别为郑板桥的墨竹、金农的枇杷、李觯的秋菊、汪士慎的腊梅,李方膺的游鱼等。条屏下陈设有长条翘头案。</p> <p class="ql-block">掌柜房倒座于中厅后,明间与中厅贯通,面宽三间,进深两椽,两层单檐,单坡硬山顶前廊式结构。前檐下有一块“丽日凝辉”横匾,明柱上悬挂着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掌柜房一明两暗,东间和西间分别为大掌柜居室和二掌柜居室。大掌柜居室门外的匾额为“率真”,二掌柜居室门外的匾额为“存厚”。</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商帮”,分别是潮商、徽商和晋商,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整个清朝,晋商实力最为雄厚。晋商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票号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历史上的第一个票号是由山西平遥人雷履泰创设的“日升昌”,随着票号业的发展,山西商人逐渐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掌柜也以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这一时期又以平遥票号发展最快,清朝末年,平遥票号累计总数达到22家,占全国先后成立的51家票号的43.14%,小小的平遥成为了全国的金融中心,富可敌国。票号遗址也成为了平遥古城有别于其他古城而成为最特别,也是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景点。雷履泰是日升昌的创始人,他在日升昌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雷履泰出身贫寒,早年放弃学业,从事商业活动。他在西裕成颜料庄工作期间,发现了汇兑业务的商机,并最终创立了日升昌票号。雷履泰的管理风格和业务拓展策略使日升昌迅速成为票号业的领军企业。</p> <p class="ql-block">平遥是中国清代中晚期的“金融中心”,票号多,镖局也多。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成立于1823年,位于‌山西省‌平遥县,是清代的一种金融机构,专门从事汇兑和存贷款业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是清代‌晋商‌乔致庸家族的宅邸,也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代表。日升昌票号与乔家有着深厚的商业联系,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及其家族在商业活动中广泛使用日升昌票号进行资金汇兑和财务管理,体现了晋商的商业智慧和日升昌票号的商业成功。</p> <p class="ql-block">中国票号博物馆位于平遥县西大街日昇昌票号旧址,1995年10月18日建馆开放。</p><p class="ql-block">票号博物馆占地面积1963 平方米,建筑面积2414平方米,三进院落,100余间房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昇昌票号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财东李大全和掌柜雷履泰于清道光四年出资30万两银改营,取名“日昇昌”。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span>。日升昌在全国设立了35处分号,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商埠,甚至远至欧美和东南亚。<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9月,日昇昌票号受祁县合盛元票号破产的牵连被官府封闭,后债权人出于收回存款的考虑,与官府通融复业[5]。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昇昌票号歇业[4]。民国二十九年民国三年(1914年)9月,日昇昌票号受祁县合盛元票号破产的牵连被官府封闭,后债权人出于收回存款的考虑,与官府通融复业[5]。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昇昌票号歇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昇昌一部分伙友成立了中孚银号,占据前院,一部分伙友则成立了日昇昌钱庄,占据了后院。两年后,中孚银号歇业,前院闲置,为居民所占。</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2日,平遥解放,平遥县公安大队在日昇昌旧址办公两月余,之后在此办公都单位多有变更,平遥县供销合作社占用时间较长,对日昇昌旧址保护维修的同时,根据需要对部分旧址也作了改动。</p><p class="ql-block">1995年5月,平遥县供销合作社从日昇昌旧址移出,10月18日,日昇昌旧址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3月,并正式挂牌“中国票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4日上午打卡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灵石望族静升王氏的住宅建筑群。王家大院以其宏伟的规模、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又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瑰宝。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院由王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拥有“五巷六堡一条街”的宏大布局。走进大院,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晋商时代。</p> <p class="ql-block">登上高高的护院院墙,整个建筑群尽收眼底。只见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高家崖和‌红门堡两大建筑群,以及其他一些辅助建筑,共计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王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同时吸收了宫廷建筑的元素。高家崖和红门堡的建筑布局规整,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城堡式建筑风格。院内的装饰以‌砖雕、‌木雕、‌石雕为主,题材丰富多样,工艺精湛,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博物馆,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记录了王氏家族的兴衰史,展示了晋商文化的辉煌。‌慈禧西逃时曾住过王家大院,解放后分给当地老百姓居住,使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大的不用说,小到一砖一瓦,一梯一坎,处处用心,处处谨慎。细枝末节的装饰装点,都有说法,有出处;有等级,有贵贱;有象征,有寓意。王家大院很注重建筑细节的处理,这种处理在美化院落的同时,也贯穿了王家的治家思想和家园概念。作为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风格的典范,王家尤其擅长以物体的多角度表现和多层次渲染来展现家园文化,并以此来影响自身的修炼及完成对子孙的教化。</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王家大院,是静升王氏家族,从明初到清代中叶,几百年间,逐步修建起来的院落。明初,始祖王实初移居静升村,为人佣耕,渐成自耕农,稍有积蓄,便在静升张家巷建造住宅,为王氏宅院之始,也是王家大院之源头。清康熙年间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筑堡建宅。王家大院的建筑主要有五巷六堡一条街,堡城式建筑,以四合院为单位,院落之间,廊道门洞巧妙相连,看似独立,实则院院相通。街巷南北纵横,布局严谨,星罗棋布。建筑风格大气古朴,厚重典雅。</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树德院不仅是一处居住的地方,更是王家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见证了王家从商到官的转变,以及家族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树德院又称旗杆院,门前的旗杆石由旗杆、斗、底座和莲花宝瓶组成,斗的四周刻有鱼龙变化,鸳鸯贵子,狮子戏绣球等图案。旗杆是官位和学位的象征,封建社会里,考中举人立单斗旗杆,考中进士可立双斗旗杆。</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4日下午打卡乔家大院因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享誉海外的乔家大院。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为严谨,注重对称与规整,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那么乔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中则更多地融入了欧式风格,因为乔家的兴盛是从清代乾隆开始延续到了民国。</p><p class="ql-block">可以说,王家大院是晋商官宅中的翘楚,而乔家大院则是晋商民居中的明珠。</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乔全美是乔家大院的创建者,那么乔全美的儿子乔致庸就是乔家大院的集大成者。乔致庸是乔全美之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兄长抚养长大。</p><p class="ql-block">乔致庸性格比较恬淡,最喜欢的就是读书,对经商本来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兄长去世后,乔家的生意遇到了瓶颈,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家族,乔致庸不得不弃文从商。</p><p class="ql-block">倘若说,清末商人胡雪岩,堪称一生传奇的话,那么乔致庸则应被称为是“神奇”了。</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有313间房屋,建筑面积达4175平方米。这座古宅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展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整体建筑座落在平川之上,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的青砖高墙,高三丈有余。木门为洞式城门,城内院与院相接,屋与屋相连。上层有女墙式垛口,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气势非常宏伟。从高空俯视,似一个大吉大利的双“囍”字造型。大红灯笼依然高高地挂着,乔家的主人乔致庸,用一生的奋斗,留下了这座宅子,并取名为“在中堂”。将儒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嵌入其中,可见其用心良苦,用意深长。</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祁县民居的平面布局及体型颇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山西民居。</p><p class="ql-block">一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符合风水术中“坎宅巽门”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四周房屋大都采用坡向内院的单坡顶,使外墙高大,雨水流向院内,形成“肥水不外流”;</p><p class="ql-block">三是外墙高大厚重,防御性极强。</p><p class="ql-block">祁县民居中,最著名的要数乔家大院,民间所谓“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说的就是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院内砖雕、木刻、彩绘等装饰精致,尤其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展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民俗寓意。此外,大院内的“犀牛望月镜”“九龙灯”等珍贵文物更是独步天下,彰显了乔家的财富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最早建于清乾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当时,乔家的第一代掌门人——乔贵发是由小本生意起家,由于具备了勤于营生和善于把握机遇的精明头脑,很快就由一名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成为了垄断包头、雄踞一方的商业大财东,包头城至今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此时,刚刚建成的乔家大院其建筑风格浑然天成,庄严肃穆,有着浓浓的山西民居、中原宅邸的建筑风格。此后,乔家大院又在后代子孙中经历了多次扩建、改建,形成了今日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后,乔家大院经历了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乔家大院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扩建,一次是在清同治年间,由乔家产业第二代继承人乔致庸主持,另一次是在清光绪中、后期,由乔致庸的儿子乔景仪、乔景俨经手完成。乔家大院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增修、扩建是在1921年,由乔景俨的儿子乔映霞、乔映奎完成。从乔家大院大初建到最终格局的形成,历经了整整两个世纪。时间跨度之大,在现存古宅中,极为罕见。虽然经历了约两百的变迁,但乔家大院的扩建及增修都按照原来的及建筑构思进行,使整个院落风格一致,浑然一体,绝无突兀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的兴起与乔家家族的兴盛密不可分。乔家的祖先乔贵发以走西口的方式,在内蒙古一带从事商业活动,逐渐积累了财富。其子乔全美继承了他的商业才能,并通过与秦家、王家等商号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乔家的商业版图。乔家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我并不孤陋寡闻。就我而言,全国各地的大宅深院也见得多了,但一进这个宅院,记忆中的诸多名园便立即显得过于柔雅小气。进门一条气势宏伟的甬道把整个住宅划分成好些个独立的世界,而每个世界都是中国古典建筑学中叹为观止的一流构建。张艺谋在这里拍摄了杰出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角落而已。事实上,乔家大院真正的主人并不是过着影片中那种封闭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宅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领略到一种心胸开阔、敢于驰骋华夏大地的豪迈气概。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钟鸣鼎食的巨室不是像荣国府那样靠着先祖庇荫而碌碌无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着不断的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因此,这个宅院没有像其他远年宅院那样传递给我们种种避世感、腐朽感或诡秘感,而是处处呈现出一种心态从容的中国一代巨商的人生风采。</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吸引着很多现代游客,人们来参观建筑,更是来领略这种逝去已久的人生风采。乔家的后人海内外多有散落,他们,是否对前辈的风采也有点陌生了呢?至少我感觉到,乔家大院周围的乔氏后裔,与他们的前辈已经是山高水远。大院打扫得很干净,每一进院落的冷僻处都标注着"卫生包干"的名单,一一看去,大多姓乔,后辈们是前辈宅院的忠实清扫者;至于宅院的大墙之外,无数称之为"乔家"的小店铺、小摊贩鳞次栉比,在巨商的脚下作着最小的买卖。</p><p class="ql-block">乔家,只是当年众多山西商家中的一家罢了。其他商家的后人又怎么样了呢?他们能约略猜度自己祖先的风采吗?</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5日上午打卡太原晋祠历经千年不变的中式美学,它还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里面震撼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被誉为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还拥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等各式建筑100余座,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处。晋祠的“晋祠三绝”——难老泉、侍女像、周柏,以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髓,其建筑类型和时代序列完整,附属的彩塑、壁画、碑碣等均为国宝级文物。晋祠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此外,晋祠还是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之一,增加了其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最初名为唐叔虞祠,后来改称为晋王祠,最终定名为晋祠。这个祠堂是为了纪念西周初年的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而建立的。唐叔虞,也被称为唐国诸侯,是周成王的弟弟,因其在唐国的治理有方,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唐叔虞死后,其子继位并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纪念叔虞,选择在风景秀丽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修建了祠堂供奉他,这就是晋祠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晋祠不仅是一个纪念唐叔虞的地方,它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晋祠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难老泉、侍女像、‌周柏等,被誉为“晋祠三绝”。此外,晋祠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拥有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类型和时代序列完整的本体建筑,附属的彩塑、壁画、碑碣等均为国宝级文物。晋祠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包括:</p><p class="ql-block">‌‌周柏‌:位于晋祠圣母殿的北边,是北周时期种植的古柏,历经数千年依然苍劲挺拔,象征着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塑,包括主像圣母邑姜和42尊宦官、女官及侍女,姿态各异,塑工精美。</p><p class="ql-block">‌‌难老泉‌:终年出水的泉水,被视为晋水的源头,象征着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则是指:</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晋祠最古老的建筑,供奉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一座罕见的宋代十字形古桥,连接圣母殿与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金代建筑,供奉祭品的场所,形如凉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包括:</p><p class="ql-block">‌难老‌:位于圣母殿一侧的难老泉亭,由‌傅山题写,被誉为晋祠第一名匾。</p><p class="ql-block">‌‌水镜台‌:悬挂在水镜台正额上的牌匾,由‌杨二酉题写,寓意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p><p class="ql-block">‌‌对越‌:位于晋祠中轴线的对越坊上,题写“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p> <p class="ql-block">走进岁月的深处,在那片被历史浸润的土地上,晋祠宛如一位沉静的老者,默默守望着时光的更迭。</p><p class="ql-block">风,轻轻拂过古旧的屋檐,带着岁月的低语。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古老的砖石上,勾勒出一幅光与影的画卷。晋祠,就这般静静地立着,庄重而神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踏入这方圣地,仿佛是踏入了历史的回廊。每一步都似乎能听到往昔的回响,每一处景致都像是一首无言的诗。那古老的建筑,像是岁月的书签,标记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而晋祠的“三宝、三匾、三绝”,恰是这诗画中的点睛之笔,如同深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明珠,正等待有缘人去发现、去品鉴。</p><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p><p class="ql-block">一宝:圣母殿(宋代)</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坐落在飞梁以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它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圣母殿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 (984 年),崇宁元年(1102 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从外观来看,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建筑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殿堂四周围廊,前廊深达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种“付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p><p class="ql-block">在结构方面,殿堂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从建筑艺术角度,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p><p class="ql-block">殿内的艺术装饰也极为精美,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 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二宝:鱼沼飞梁(宋代)</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处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所谓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p><p class="ql-block">其独特之处在于,东西桥面宽阔,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极为罕见。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具有极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三宝:献殿(金代)</p><p class="ql-block">献殿,是专门用于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 (1168年)。</p><p class="ql-block">从建筑构造来看,它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殿西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生动。铸于北宋政和八年 (1118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铁铸狮子。</p><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p><p class="ql-block">一匾:水镜台</p><p class="ql-block">水镜台位于晋祠入大门后,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p><p class="ql-block">“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从建筑风格来看,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从其用途来说,这里是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每逢节日或庙会等重大活动,这里就热闹非凡,上演各种精彩的戏曲表演。</p><p class="ql-block">二匾:对越</p><p class="ql-block">“对越”匾位于在晋祠的中轴线对越坊上。</p><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被誉为“雄奇之笔”,同样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对越坊造型优美,整体为四柱三门式,顶为单檐歇山式。这座坊与周围的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彰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也成为游客进入晋祠后一处重要的景观标志。</p><p class="ql-block">三匾:难老</p><p class="ql-block">“难老”匾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其长1.45米、宽0.7米。</p><p class="ql-block">此匾由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傅山,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傅山皆造诣颇深,有“清初第一书家”之誉。傅山先生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一段时间,常与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友人密切交往,吟词作画,煮茶品茗,无不留下翠痕、笔迹。</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本身也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建筑,亭顶的构造精美,与周围的山水树木相融合,而“难老”匾则赋予了这里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美好长久的一种寄托。</p><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一绝:周柏</p><p class="ql-block">周柏位于晋祠圣母殿的北边。这棵柏树是北周时期种植的,作为一棵古代遗留的柏树,在山西太原当地人看来,它就是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故而被列入晋祠三绝之中。</p><p class="ql-block">周柏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依然苍劲挺拔。它的树干粗壮,纹理扭曲盘旋,仿佛在诉说着漫长岁月中的故事。其形态奇特,有的枝干似龙盘曲,有的似凤飞舞。周柏见证了晋祠的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与周边的古建筑、园林景观相互映衬,成为晋祠中一道独特而又厚重的风景。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古老岁月的敬仰和对悠久历史的缅怀。</p><p class="ql-block">二绝:宋代彩塑侍女像</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精美的彩塑。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们姿态各异,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等,她们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p><p class="ql-block">这些彩塑侍女像栩栩如生,从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到服饰细节等都刻画得极为细腻。每一尊彩塑仿佛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故事,有的侍女面容恬静,有的略带羞涩,有的则显得干练利落。其色彩也保存相对较好,在光线的映照下,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感染力。这些彩塑不仅反映了宋代高超的雕塑技艺,也为研究宋代宫廷生活、服饰文化、礼仪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三绝: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p><p class="ql-block">难老泉泉水清澈见底,泉眼处不断有泉水汩汩涌出。周围环绕着葱郁的树木和古雅的建筑。在古代,难老泉不仅是晋祠的重要景观,也是当地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关于难老泉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其名字“难老”</p><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宝、三匾、三绝”,是历史与文化的璀璨结晶,是艺术与智慧的完美融合。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每一次与它们的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承下去,让晋祠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中华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5日下午打卡晋商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馆的前身是‌山西督军府旧址,这里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办公所在地,见证了山西的军事和政治历史。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这里成为山西省的政治中心。2017年山西省政府搬迁后,这里开始筹备建设为晋商博物院,并于2020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以展示晋商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是一座人文历史博物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晋商从‌明代崛起至清末衰落的历程。晋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各地晋商会馆的传统元素,展现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馆的展区包括中区和西区。中区主要展示晋商的历史背景、商业文化、建筑风格以及货币与‌账册等,全面展示了晋商的辉煌历史和商业奇迹。西区则是一个休闲服务区,结合了多个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和非遗产品,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包括与晋商历史紧密相关的账册、‌器物、‌汇票、‌地契、钱币等珍贵文物共12万余件,以及从明清到民国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这些藏品生动地展现了晋商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5日下午打卡太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太原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太原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太原市,是太原市唯一一座综合类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3月23日。该博物馆以展示太原历史、揭示晋阳文化内涵为主体,以太原历史脉络为主线,突出以晋阳崛起和走向盛唐为重点进行展陈,是展示太原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太原博物馆的建筑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主要由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倒锥体块连接组合而成,以中国红和青铜色为建筑外墙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太原博物馆的展览丰富多样,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四大主题展览,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太原乃至山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还通过精美的文物和生动的展示方式,为观众带来了难忘的观展体验。以下是太原博物馆的四大主题展览:</p><p class="ql-block">霸府别都‌:</p><p class="ql-block">该展览主要聚焦于北魏时期太原作为民族大融合集中地的历史意义,展出了蒙山大佛、龙山童子寺石窟遗存的石窟造像,以及晋阳宫遗存的瓦当等珍贵文物。‌1</p><p class="ql-block">特别推荐欣赏娄睿墓和徐显秀墓出土的北齐陶俑矩阵,这些陶俑数量多、品类全,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和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丝路华章‌:</p><p class="ql-block">该展览通过展示在东西贸易往来中太原留下的“外国人”生活痕迹,揭示了太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太原作为国际交流中心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土木华章‌:</p><p class="ql-block">该展厅主要展示了山西古建筑和古建内的附属文物,如天丰坪遗址距今4800年的门轴石等,这些文物整体融合,尽显古人的建筑风格。‌2</p><p class="ql-block">观众可以在此领略到山西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古人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其他特色展览‌:</p><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三大主题展览外,太原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特色展览,如“吉金光华”等,这些展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的珍贵文物,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观展体验。</p> <p class="ql-block">太原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让人叹为观止。 1️⃣ 🎨庙底沟彩陶罐:这是新石器时代的瑰宝,是目前出土的彩陶中最大的一个,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2️⃣ 🐾兽形觥&🐉龙形觥:这两件夏商时期的文物,以精细繁缛的纹饰和奇特造型,展现了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晋候鸟尊:西周时期的晋文化源头,鸟尊造型别致,背上立小鸟,尾部立象首,寓意深远。 4️⃣ 🔔晋侯苏编钟:西周青铜器中的瑰宝,355字的刻凿铭文,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5️⃣ 💎晋侯夫人组玉佩:这是西周时期晋穆候次夫人的陪葬品,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6️⃣ 📜侯马盟书:春秋时期的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变迁。 7️⃣ 🍶胡傅酒樽:汉代的多民族融合产物,鎏金加彩绘的技法十分罕见,动物图案栩栩如生。 8️⃣ 🐟雁鱼铜灯&🛕虞弘墓石椁:这两件汉代和隋代的文物,分别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 🔍此外,还有彩绘龙形盘、鸮卣、晋公盘等珍贵文物也常被提及为“镇院之宝”。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表里山河的山西,顾名思义地处太行山以西。古河东,主要指的是运城,在唐朝运城就叫河东郡;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在此建都,三皇五帝尧,舜,禹,都曾在运城建都,尧都蒲坂(今运城永济蒲坂,后迁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今运城盐湖区);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飞云楼(中国楼王,飞云归来不看楼)主要是飞云楼木质建筑且没有一个铆钉,唐朝保存到今天,四大名楼都是近代修缮新建的,有一个历史学者来到了运城,不去看鹳雀楼,而是去了飞云楼;普救寺(张生,红娘,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爱情普救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典故源自于此);关帝庙(关公故里,关公祖祠)关帝庙就是典型的古建,隋唐到今天;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河东运城诗人:王维,王勃,王之涣,柳宗元… 山西: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中国四大古城平遥古城,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中国四大美女:杨玉环(运城)貂蝉(忻州);文人名相:狄仁杰,寇准,</p> <p class="ql-block">时隔十年重走三晋大地,让我对山西有了新的认知,当年晋商以“诚信赢天下”,开辟万里茶道,雄霸500年的伟业,真不是一蹴而就。</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街道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古代,让人感受到古代城市的繁华与喧嚣;</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的建筑气势磅礴,布局精巧,让人叹为观止,仿佛看到了晋商文化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寺庙庄严肃穆,香火鼎盛,令人心生敬畏,仿佛听到了佛教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p><p class="ql-block">此次晋中之行带给我更多的意外。</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山西不仅仅是煤都,更是古都,地上文物看山西,果然名不虚传,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山西不仅仅有各种老字号面食,尝到地道的山西美食。刀削面、平遥牛肉、碗托等,都是山西独有的美味。网红美食街也很多,各式小吃应有尽有、现做现卖。 </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山西不仅仅吃住方便,消费也价廉物美,真的相当良心。 </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山西人如此纯朴豪爽,骨子里都透着晋商烙印。 </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山西的高速重卡较少,且大多数服务区不提供加油服务。 没想到山西的景点票价高,但所有景点对60岁以上人群直接免费。 </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6日中午乘机返程南昌市,航拍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路的尽头或许什么都没有,但你走过的路会帮你找到答案。这条路通向无尽的远方,让人们的梦想得以无限延伸,追寻着未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航拍千里赣江</p><p class="ql-block">遥天一线白浪飞,两岸江滩绿浮堤。</p><p class="ql-block">赣江源头千山碧,赣水汤汤奔流急。</p><p class="ql-block">山高林密峡谷深,珍禽异兽藏行迹。</p><p class="ql-block">不尽江水源何处?石寮岽下甘泉出。</p><p class="ql-block">涓涓细流汇成河,湍湍激浪出山川。</p> <p class="ql-block">沙漠就像一个金色的海洋,无尽的沙丘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以震撼的美感。沙漠的日出和日落更是美得令人陶醉,那金红色的霞光,将沙漠装点得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无边的沙海中,点缀着一丛丛树木,那是沙柳。那一丛丛沙柳,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沙柳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之中,长达几十米,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在这里,生命一旦产生,便很难消亡,因为艰苦的环境,往往可以养育伟大而顽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吹日晒,是属于骆驼——沙漠之舟的自由自在。要把期待的远方,都变成脚下的路。骑着骆驼在沙漠中漫游,仿佛置身于诗与远方,这份独特的体验让我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沙漠中的骆驼,行走在金色的沙丘之间,宛如一首流动的诗篇,优雅而富有力量。在沙漠的轮廓下,骑着骆驼缓缓而行,感受那一份宁静与唯美。沙漠中的骆驼是人类在这片艰苦环境中的重要伙伴,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沙漠中的骆驼驯服,可以让你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风情。</p> <p class="ql-block">骑马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真是乐不思蜀。在马背上看世界,一路畅快无比,仿佛一切烦恼都被风吹走了。骑马疾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自然的气息,让心灵沐浴在阳光与清风中。</p> <p class="ql-block">风吹草低见牛羊,心远天地宽。</p><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心中的宁静与自由。</p><p class="ql-block">此行辽阔放牧心灵,我是那自由的风。</p> <p class="ql-block">在辽阔的草原上,寻找心灵的氧气。在蓝天白云下,感受自由的风。</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关于旅行的意义,或许这是最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今天完成美篇专辑,整理手机照片,突然对旅行有了新认识。</p><p class="ql-block">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说过:“旅行是获得真正生活的唯一手段。”不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穿越,更是心灵深处的一场旅程。随着时间越久,你对这场旅行细节的记忆越发模糊,你会越来越庆幸自己完成了这场旅行,让你增长了见识、阅历和经历。正如约翰·罗斯金所讲:“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总是夹在书页之间,或藏在旅行的照片里。”</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踏上旅途,每一次的行走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成长。当你开始旅行,你已经处于自己的路程中了。你根据规划去走走逛逛,去验证自己的计划。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也许如你所愿,也许某些令你失望,也许遇到一些惊喜。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是一种对新事物的迎接,对当下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然后,当旅行成为回忆,那些照片和记忆成为了我们宝贵的财富。这个时候,你开始翻阅每一张照片,从开始出发到旅行结束,无论当时经历的是欢喜还是不悦,此刻都变成回忆,存在照片里。</p><p class="ql-block">旅行的意义在于它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生命,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旅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 每一次的回顾,每一次的规划,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的生活故事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旅行是一面镜子,会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正是这种转变,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潜力。</p><p class="ql-block">浮云蔽日,乱花迷眼。其实旅行不过是一场洗尽铅华的回归。旅行不是逃避,而是在寻找更真实的自己,在每一次的出发与归来中,遇见更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退休有点类似出笼的鸟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终于成为现实,还是多少令人兴奋的。生命是一场盛大的体验,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旅行有什么好?旅行有什么意义?我想,旅行的意义正如弘一法师所说的,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吧。</p><p class="ql-block">一、见天地</p><p class="ql-block">天大地大,只要你走出去,就必定会有许多的美好给你遇见。天大地大,唯有走出去,你才能感受到外面的精彩。</p><p class="ql-block">一路上的山川河海,稻田树木,天上的云卷云舒,最是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多么遥远的路途,也需要一步步的向前走方可到达,可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到达任何一个地方,而是一路不断出现的美丽风景,美好遇见。唯人文与风景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旅行,绝对是可以开阔一个人的心胸眼界,增长知识和见闻的一个方法,它让我们的心胸不那么狭隘和自负。外面的独特,外面的与众不同。看到一山还比一山高,看到别的地方的美丽与不同,看到别人的好处,看到自己的渺小与平凡,从而内心会更平静,更谦卑,也会更珍惜当下的拥有。</p><p class="ql-block">二、见众生</p><p class="ql-block">在旅途中,你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五花八门的故事,那些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碰撞与交融,如同一场场思想的盛宴,让你在惊叹于世界多样性的同时,也学会了包容与理解。比如吃饭,住店,购物,或是仅仅一个照面。这一个个不同地方不同性情的人,给遥远的路途添上一笔。或感慨,或感谢,或赞叹,或无奈。</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旅行足足十天,是我最长的一次自由旅行。这一路上所遇见的人还真不少。许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感觉良好愉悦的有,感觉上当受骗的也有。当然这也早已预料到,这个世界,那么多人,不可能每一个人的心地都是那么纯净善良。</p><p class="ql-block">人与风景的缘分,有时候得靠天公说了算,可人与人的缘分,许多时候是一拍即合,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仅仅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道好吃的美食,就让人心中感动。</p><p class="ql-block">形形色色的人,见过了,你便懂了。当然这个世界好人还是比坏人多的。</p><p class="ql-block">佛说,“众生皆苦,万相本无,唯有自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楚,生活不易。可尽管生活不易,有许多的人也没改变初衷,还是心地纯净,心有暖阳,这就很值得人安慰了。</p><p class="ql-block">毕竟,世界那么多人,能够遇见,也是一种缘分。好的,我们铭记于心,不好的,我们一笑而过。</p><p class="ql-block">三、见自己。</p><p class="ql-block">旅行不止能看到感受到天大地大,感受到许多的美好风景,还能遇见许多有缘的人,更能遇见另外一个自己。</p><p class="ql-block">是的,出走一趟,真的收获很多,每一次你都会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也会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你会发觉,我也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虽不至于很年轻,可也还不算太老,有许多的事情还是可以去做的。看见别人生活艰难,也会生恻隐之心。看见那些美丽的女子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在拍照,年轻又漂亮,也会投去欣赏羡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与辽阔的山川奔腾的河流蜿蜒的山路清澈透明的湖水面对时,感慨的同时内心也多了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当经历的这一切融汇在一起,我们的感情也得到又一次升华。对于旅行,对于世界,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对于自己,对于家人,对于爱,对于生活,也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多了一份理解。见识过别人的城市,别人生活的地方,也就更了解自己的城市,自己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有兴趣去旅行一趟,去见山见水见众生,见自己。你会发现,美好的东西一直都存在,就等着我们去遇见。当你走出去了,你也会发觉,原来世界这么美,天地那么大那么宽、原来,我的爱还在、原来,这才是那一个真我。</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呈现民族融合缤纷图卷。山西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古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带,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在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北魏国都、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是4—5世纪丝绸之路、明清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地。</p><p class="ql-block">在大同市文瀛湖畔,矗立着一组造型独特的建筑——大同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它们共同组成了大同市醒目的文化地标。博物馆建筑融合大同火山、云冈石窟、龙壁文化等元素,呈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宛如行将腾飞的巨龙,也寓意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包括石器、陶瓷器、铜器、木器、书画、文献、化石、壁画等,其中珍贵文物2.2万余件。</p><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实行“总分馆制”,除总馆外,设有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明堂遗址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北朝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魏碑书法家张霭堂故居纪念馆9座分馆。在总馆“融合”主题引领下,不同的分馆既主题鲜明、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互为增补。</p><p class="ql-block">总馆设有基本陈列“天下大同”和专题展览“大同恐龙”“梵语清音”。基本陈列分为“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部分,将大同自远古至明清的历史娓娓道来,重点反映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早在10万年前,许家窑人就在大同湖畔繁衍生息。春秋晚期,这片土地首次见于史籍记载,以“代国”之名为人所知。代国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建立,据有今大同及张家口部分地区。战国时期,大同归入赵国版图,赵献侯在这一地区建平邑城,这是大同地区最早的城邑。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置代郡,大同在其治下,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秦代大同属于雁门郡。汉承秦制,在大同置平城县。</p><p class="ql-block">“沧桑代地”展厅有一块汉代“平城”瓦当,当心饰一周凸弦纹,内部模印隶书“平城”二字,字体秀丽。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区,界格线靠近边轮处各饰一朵卷云纹。此瓦当出土于大同操场城2号遗址,明确了汉代平城县的所在。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复建被前秦所灭的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平城作为北魏国都97年,历6帝7世的开拓和经营,成为郭城周长32里、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不绝的国际化大都市。</p><p class="ql-block">再现魏都辉煌</p><p class="ql-block">“平城时代”是北魏王朝最辉煌的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形成对峙局面。发生在平城的“太和改制”,无疑是北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在冯太后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文物,从侧面反映了这场改革的成果。</p><p class="ql-block">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东石家寨村发现司马金龙和妻子姬辰的合葬墓,墓中随葬大量精美文物。司马金龙是东晋皇族后裔,东晋末年,其父司马楚之投靠北魏,被封为琅琊王。《魏书·司马楚之传》记载:“楚之后尚诸王女河内公主,生子金龙,字荣则。”可知司马金龙兼有汉人和鲜卑人的血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据墓志铭记载,司马金龙承袭琅琊王爵位,官至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卒于太和八年(484年),谥号“康”。</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碑刻兴盛。魏碑书法上承汉隶,下启唐楷,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司马金龙墓志铭上的字体是典型的魏碑体,笔势雄健,点画峻厚,对魏碑研究颇具价值。</p><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出土了5块较为完整的木板漆画,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单。这组木板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以朱漆髹地,前后两面皆有图画。画面分为上下4段,各段描绘帝王将相、列女、忠臣、孝子、圣贤等传统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和刘向的《列女传》。漆画设色富丽,采用铁线描法勾勒出人物轮廓,绘画技法与东晋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十分相似,风格接近《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每幅画上都有文字题记,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这组漆画作于冯太后和孝文帝当权的延兴四年至太和八年(474年—484年)期间,反映了当时平城的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石窟寺大量开凿,石雕艺术融入丰富的外来文化元素。司马金龙墓的石雕棺床堪称北魏时期石雕艺术精品。床榻前立面呈倒“山”字形,边框以缠枝忍冬纹为主,中间雕有13名伎乐童子和各种珍禽异兽,下足有4个身躯矫健的胡人力士作托举状。伎乐童子所持乐器既有中国传统乐器排箫、横笛,又有“龟兹乐”“西凉乐”的筚篥、琵琶等,体现了北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护法力士、狮子、忍冬纹、莲花纹等装饰元素均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云冈石窟同期作品中可以找到相似图案。</p><p class="ql-block">“看,北魏的步兵、骑兵多么威武!”司马金龙墓的出行俑阵引得观众啧啧赞叹。长长的斜坡形展台上,238件陶俑整齐排列,包括导骑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甲骑具装俑等。陶俑士兵头戴兜鍪或鸡冠风帽,形象逼真,威风凛凛。俑阵的队列承袭汉文化礼制,着装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是当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产物。</p><p class="ql-block">彰显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平城不仅是北魏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玲珑绚丽的玻璃器、雕刻精美的金银器、栩栩如生的胡人俑等,再现了丝绸之路经贸与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据《魏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大月氏商贩将玻璃制作技术传入平城。展厅里的一组“北魏蓝”玻璃器,色泽蔚蓝,表面泛着蛤蜊光泽,其中既有异域风格的器型,也有与北魏平城陶壶形制相似的玻璃壶,可视为利用外国技术在本地生产玻璃器的物证。</p><p class="ql-block">大同御河东岸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的嵌宝石金耳饰,制作精巧,璀璨夺目,运用了锤揲、錾刻、掐丝、镶嵌及金珠焊缀等工艺,应为舶来品。此耳饰与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地区贵霜时代墓葬出土的双龙守护国王耳坠造型相似,反映了北魏平城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从唐代云州到辽金西京,乃至明清边地重镇,大同这片土地见证了金戈铁马、烽火连绵,也见证了商贸兴隆、文化昌盛。</p><p class="ql-block">展厅内一对辽代琉璃螭吻,出自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顶。螭吻是建筑正脊两端的装饰物,龙首鱼尾,遍饰鳞纹。这对螭吻高达2.86米,体形庞大,雕刻精致,釉色艳丽,是大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建筑饰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