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雁门关和应县木塔景点,虽然不是大同辖属,但因为距离大同较近,来到大同的游客都会去“天下第一关”的雁门关和“千年不倒的木塔”应县木塔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包车到了雁门关,通过客服中心乘区间车前往景区。雁门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寨,雁门为首”之说。</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国家5A级景区,有人说:“一座雁门关,半部中国史”。在景区广场矗立着高28米、宽63米的名人壁,壁上有驻守和曾经造访此处的历代名人50人: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有汉高祖刘邦,有汉朝名将卫青和勇冠三军霍去病,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有抵御突厥入侵的薛仁贵,有守备边关屡败辽军的杨家将,还有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回归中原的蔡文姬等等。有人统计光是在雁门关驿站住宿、打尖名人就不计其数,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名人壁上“雁门关”三个字就是那个时候毛主席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我们进入雁门关景区的第一座关卡。据说也是古代班师回朝的第一关卡,“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穿过明月楼就是“雁门寨”,清朝为“明月村“,民国初年改名为“雁门关村“,不过大家都习惯叫它雁门寨,现在已打造成了一个民俗村。雁门寨当年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点,村民的生活方式兼容了南北两地的特征。</p><p class="ql-block">一头骆驼身披着红缎,卧在这里等待着乘骑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雁门寨路旁有一口泉水,名为“御马泉”。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用尽。这时李自成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马蹄不停的在地上狂刨,把地面刨出一个大坑,坑中喷涌出一股清泉。农民军获得了充足的水源,士气大振,一路向东攻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为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在这里题写了“御马泉”。</p> <p class="ql-block">雁门寨还有一处泉水~“豹突泉”。标牌上是这样介绍的,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 ,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雁门关瓮城之间。这里是当年有名的“榷场”(就是在两国的边界划出一块专供贸易的地方),是明清两代边关贸易最繁荣的地方。不过历史上雁门关榷场可不止这样一小块地方,目前只恢复了其中一小部分,以供游客体验当年的边贸风情。当时雁门关不仅是紧要的军事要塞,也是一处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雁门关是中原与漠北的南北通衢,也是著名的“玉石之路”和“茶马古道”,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汉族在这里相互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它是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个字,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幅,“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此处是2010年修复的,以上题字均为傅山书法。</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是“埊(读音为'地')利门”。说是埊利这两个字是女皇武则天题写的,“埊”这个字也是她发明的。</p> <p class="ql-block">埊利门城门上建有“宁边楼”,宁边楼下是点将台和演兵场。它也是2010年修复的。在这里好像看到当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原为杨六郎祠,主要是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延昭所建,1937年被战火所毁,现在已成为了古代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城楼上的战鼓,游人可以擂响,擂起战鼓,不禁使人联想起当年守关御敌将士的热血激情,“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雁门关长城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的,全长5033米,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之一。但雁门关的历史从西周以来已经历时了3000多年,根据记载在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多达1700多次,从这些史实来看,我们就会理解当年雁门关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登上雁门关长城,去领略一下塞上风光吧!</p> <p class="ql-block">“雁塔”位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上,为方形九层砖塔高21米,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古代在这里可供守关士兵侦查、瞭望敌情。该塔建于明代,毁于清末,于2010年在原址上复建。</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信号的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和存放武器,现在已成为让游客感受、体验古代边塞军事建筑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从敌楼平台向关内望,是蜿蜓的长城;从垛口向外望,是崇山峻岭和羊肠小道。</p> <p class="ql-block">从敌楼箭窗看雁塔,更是另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从敌楼往下走,就看见了雁门关“天险门”的城楼~“威远楼”。</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是雁门关明代建筑,是关城的主城门,高达12.5米,城楼上高悬“中华第一关”的匾额,门洞上方门额石匾书“天䇩”二字(“䇩”读言为险),这和“埊利”二字一样是武则天所题。“䇩”字和“埊”字同样也是武则天所造之字,看来则天女皇还真是个造字专家,要不然给自己的名也自造一字为“曌”呢。</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门洞内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深深的车辙,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过往今来(它是2010年修缮如初的)。从这里走出去后,是一段最原始的古关道,古道上不知书写过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在这里率领32万大军出击匈奴冒顿单于而遭到“白登之围”,险遭全军覆没的。这条古道不光有千军万马走过;以乔致庸(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为代表的晋商,也是从这儿走出了商贸之路;还有以王昭君为代表的历朝历代出塞和亲公主的队伍也是经过这条路走向荒北大漠的。顺这条关道往前走,还可以看到“雁门关驿站”和拍摄电视剧《天龙八部》,萧峰跳崖自尽处,及昭君出塞浮雕,观音殿,雁靖坊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下这些石碑标志,说明了雁门关做为一处不可多得旅游胜地和重要文化遗产的真实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出天险门左侧是雁门关“镇边祠”。镇边祠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是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建。最初被称为“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它占地面积3190米,建筑面积1510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于2009年复建,并改名为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卫雁门关各位名将的主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是雁门关主要建筑群之一,门前砌有平台,上有一对石制旗杆,还配有两只石狮子,祠墙两端设有“钟鼓亭”,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有两进院,一进院主殿“偃公堂”供奉的是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最早的大将(公元前1022年)西周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因其镇守雁门有功,被周成王赐名为姓,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堂内同时供奉历代镇守雁门关的幸氏将领。</p> <p class="ql-block">左配殿为“忠武堂”,供奉着北宋名将杨业(忠武为杨业谥号,也是当时武将最高的谥号)。同时供奉杨家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和八郎杨延顺。</p> <p class="ql-block">右配殿为“群英堂”,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代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代徐达、陆仲京、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雁门关,但却在雁门关内外征战过的11位名将。</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二进院,正殿为武安堂,武安堂供奉着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武安为李牧因战功所得封号,他在赵国被称为“武安君”。在堂内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6位李氏守关名将。</p> <p class="ql-block">左边殿是一所布局很局促的“武惠堂”,堂内有北宋将领潘美的塑像。门前标牌是这样介绍的:“武惠堂塑有北宋初名将潘美。从979年开始常年在雁门关御辽,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而被削秩三等,死后谥“武惠”,出于历史形象,为其塑像;出于民间形象,让其孤立”。武惠堂楹联上题写着“万里鞍马高低路,一遭是非荣辱身”。</p> <p class="ql-block">右边殿为“文定堂”,里面供奉有北宋名将张齐贤。公元987年张齐贤继杨业为代州知州,屡败契丹,安定边关,后任兵部尚书、宰相。张齐贤谥号“文定”,因此此堂得名文定堂。文定堂同时共俸有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牵招,唐裴行俭等4位文武兼备之将。</p> <p class="ql-block">就要离开雁门关了,又遇到这只叫“淘淘”的小狗狗,牠可不简单,昨天才随着主人自己爬上了恒山,今天又和主人到雁门关来玩了。牠的主人是一位自驾游的游客,看我友善的要给牠照像,就叫淘淘过来,牠还挺配合的,在雁门关前留下了影像。</p> <p class="ql-block">离开雁门关到朔州应县去看那座近千年不倒木塔。可是不能忘了去看看离木塔只有几百米之遥的“净土寺”。有人说,由于应县木塔的光芒过于耀眼,就把这座很有奥妙的净土寺给遮掩住了。</p> <p class="ql-block">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应县考察木塔时,发现了木塔附近的净土寺,惊叹不已。他认证了应县的“三件宝”,一是“佛宫寺释迦塔”即木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杰作;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藻井”,构思精巧,妙微之神,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披头散发石狮子,造型独特,雕工精美,举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又名“北寺”。它始建于五代后唐,原为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金天会二年(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修建了净土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僧人善耸重修;后明清均有修葺,但基本保持了原貌。1966年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仅存大雄宝殿和配殿。现在重修的净土寺说是占地面积有30多亩,但是给人的感觉很大,寺内建筑不多,据说近些年一直在寻找寺院其他建筑的地基,准备恢复金代此地的整体面貌。</p> <p class="ql-block">在寺庙内钟鼓楼是少不了的,这就是净土寺的钟鼓楼,他们矗立在净土寺现在空旷的院落上。</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现在只有两座配殿,即观音殿和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风调雨顺“,也没有立身之地,只能委屈他们在墙上的画中来看守天门了。</p> <p class="ql-block">经幢是中国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凿石为柱,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经咒于上,国内的经幢由印度经幢变化而来。净土寺经幢的照片最早出自日本所出版的《亚细亚大观》,如今净土寺经幢多散失四方,仅余这罩内的构件。</p> <p class="ql-block">原在山门前的石狮子面部(说是这对石狮子的头部酷似猿人)也被损,现在石狮存放在院中玻璃罩内。1966年在净土寺山门前的这对披头散发石狮子面部被人损坏(说石狮子的头部酷似猿人),有人将其埋在土坑里。劫波之后梁思成的儿子来此处这对辽代石狮,他雇人从垃圾堆中挖了出来,可惜破损严重就放在了大雄宝殿的角落里,现在用玻璃罩罩着,放在大雄宝殿前供游客瞻览。</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大雄宝殿看起来并不是很壮观,甚至让我想起了乡村中的土地庙,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还是让我们进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着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两侧有十八罗汉,门的两旁塑立有“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和“南无迦蓝圣众菩萨”,墙壁上绘有清代壁画,为佛教中的故事,虽然是后经补绘,失去原貌,但构图和画风手法熟练,技法高超,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而被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才是净土寺,乃至全国佛教建筑中最为神奇的存在。净土寺大雄宝殿穹顶以梁柱划为九格,分为九个藻井,中间的藻井最大,传说中间那浮雕金色双龙,会在夜晚飞舞,光照大殿。每个藻井中心有一红色圆心,成为“九星”,围绕圆心,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制成藻井和下层楼阁融为一体并开八门,形成整体的“八门九星天宫楼阁”。其通体彩绘精美,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实属罕见。在岁月变迁中能够保留下来的古迹鲜有,但得以保存的部分却因历尽沧桑而动人。当年让梁思成先生惊叹不已的净土寺寺庙群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大雄宝殿,但其内巧夺天工的天宫楼阁还完好无损,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净土寺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要让我们好好去看看应县的木塔了。应县木塔,正式名称叫“佛宫寺释迦塔”,这一称呼反映其位于应县佛宫寺内的地理位置,同时体现了其宗教和文化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木塔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4A级景区;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高,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塔平面呈八角形,看似5层,实为9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暗层起加固作用。该塔为全木结构,动用3000立方米红松,但没有一颗铁钉,全赖卯榫咬合。全塔动用35种不同形制的斗拱,分别位于不同层面的不同位置,将每层的负荷转移到每根柱头上,兼顾实用性和装饰牲,涵盖了古建筑斗拱的“发展史”,被梁思成先生称作“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木塔周体悬满历代牌匾,其中最醒目的“释迦塔”,说是上面有六行小字注明了7个年号,分别记录了木塔修缮时间。此外,还有朱厚照(明武宗)所提“天下奇观”和朱棣(明成祖)所提的“峻极神工”等等笔运神功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来此测绘木塔,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heIming(压倒性的、无法抗拒的),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塔的时代和那个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1195年)经过一次大型增修。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修缮,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木塔除了经受风雪雷电的磨砺外,还经历过了多次大地震,史书记载元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木塔。元顺帝时应州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立不动。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造成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钟,木塔岿然不倒。1926年阎锡山和冯玉祥在此大战,木塔中弹200余发;解放战争木塔又中炮弹12枚,至今有些弹痕依然可见,然而木塔坚强不屈,仍傲然挺立,听之今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可是现在木塔塔身已经向东北倾斜了约10度,而且在日益加重。究其原因,主要并不是因为战乱和自然力对其的影响。木塔结构为明五层,暗九层。原先明五层的外廊全部为砖墙结构,内部有木梁斜撑着,来加强整体结构的坚固和稳定。也就是说原先游人上塔是看不到外部景观的,里面漆黑一片,完全靠烛光照明。在民国二十年当地的绅商们觉得这种结构太闭塞,他们便私自将木塔外墙全部拆掉,斜戗承重的木梁也被拆除,按上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能开合的木雕门窗。商绅们是收获了美好的应县全景图,但却破坏了木塔的整体结构,使木塔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也造成了今天木塔严重的倾斜。真是可悲可叹!</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倾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监测到了,而加固方案争执了二十多年,至今还没有定论,民间戏说,对于这样的古代巨作,谁也没有把握把它拆了再装回去。为了安全起见,从2008年开始木塔再不让游客上塔参观,我们也只能在一层看看了。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塑像高达11米,面如皓月,神态怡然。此佛祖塑像有蓝须,呈雄伟大丈夫相;可手指纤细,面容圆润柔和又具备女相特征。如此融合男女阴阳,表示佛已超越性别,无所不能,自在人间。佛祖顶部有华丽藻井,内槽墙壁上绘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有说木塔是辽国萧太后所建,因为萧太后是应县人。辽王朝当年决定在应县修建宝塔时,正在为选择具体准确的位置发愁时,一块陨石从天而降就落了现在塔基中心,于是就决定在此建塔,这块放在玻璃罩中的大石头,就是那块从天而降的陨石。</p> <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去佛宫寺观览。只是到木塔旁的大雄宝殿浏览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还早了100多年,是典型的皇家建筑。殿內供奉的“五方佛”,让你感到金光耀眼。</p> <p class="ql-block">观音、地藏菩萨也是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南无吕驮菩萨和南无韦驮菩萨两位镇守殿门,一位神武,一位安祥,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形象夸张,各显异彩。</p> <p class="ql-block">院中古老的经幢在那里静静回忆着历史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这次山西大同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再看一眼应县木塔雄伟的身影,再见了木塔,再见了三晋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