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露脸记 附录 荧屏之外

易复刚

<p class="ql-block">  编写这本书时,原来只打算回忆三次上电视答题的经历。后来扩大范围,加进了所有参加过的电视节目,包括谈话栏目、专题片、新闻片,改名《荧屏露脸记》,共七集。不过编完后想,除电视外我还上过其他媒体,如报纸、刊物、图片等,凡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的,或者获过奖的都行,于是收齐了20年来的全部资料。它们没在荧屏上露过脸,只能列入副录,标题改为《荧屏之外》,忝列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  另一原则,就是它不收论文,更不收篇幅长的教材。目前能找到并发表过的散文,就是1996年写的这篇《奔向井冈山》。当时我在广校工作,参加教务支部活动,赴井冈山进行红色教育(此前于1966、1994年两赴井冈山)。当时党支部交给我一个任务:写一篇文章发表。作为刚转正的新党员,作为仅有的两位文科老师之一,我写了这篇游记,发表在当年第4期的《广播电视教育》杂志上。</p> <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向参加过抗战的3千名有功人员颁发了纪念章。岳父饶少伟去世26年,仍得到这份殊荣,由我夫人饶学锦代领。激动之余,我们合写了《麓山作证》一文,发表在《长沙晚报》上。抗战史专家肖培看到后,特地与报社联系,并从衡阳赶来相见,送来珍贵的资料。剪报原件已失,所幸留下了打印稿,加上岳父在陆军大学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我退休了,那年我还成为全省第一批文博志愿者,在省博物馆讲解马王堆文物。这是2008年3月3日《长沙晚报》的剪报:汪涵将拍摄全国第一条博物馆公益广告片,文中提到我是第二号志愿者。这是最早有关我的文字报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有电视,还有报纸、刊物等。这是2010年11月16日,我在省博接受记者吴丹丽采访。她的文稿发表在12月14号《三湘都市报》。内容是谈十一五规划的成就,重点谈博物馆2008年免费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p> <p class="ql-block">  见到《快乐老人报》有“快乐老人“栏目,我就写了散文《生活充实的人最快乐》,反映我的退休生活:讲课、讲解、游泳、旅游。编辑部见稿后,说要重磅推出,并索要照片。见报后才发现,它确实把文章放在头条,再加个刺激性标题《汪涵的老师雪山顶拍裸照》!原来我去瑞士旅游时,在雪山顶上仿效老外,脱去冬装光膀子拍照。编者抓住这个细节放大,而其他活动却只字不提,叫人啼笑皆非!</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3日,长沙下雪了!这是我参加冬泳以来,第一次遇到下雪天。我们欢呼雀跃脱去冬装,只穿一条游泳裤,在雪地里洒欢,摆着姿势互相拍照,然后才下水游泳。而约好赶来的《三湘都市报》摄影记者,也忙为我们拍着照片。第二天,报纸上发表了7张雪地泳装照,引起较大的反响。到底是专业摄影记者,照片拍得好,一直被我珍藏着。这也是我的第一批雪地泳装照,见右下图。</p> <p class="ql-block">  那年三八节前夕,我去《长沙晚报》送稿,他们“老照片”栏目正准备发一组妇女题材的老照片。我看了说,我有一张比这更精彩的,编辑就让我马上回家取来,当场拍板采用。第二天报社以《她们》为题发表了这组照片。第一张是我的母亲,典型的民国美女,拍于85年前的1925年,当时她17岁,为相亲而从湘阴赶到省城拍的,后来一直被父亲珍藏着。尽管只是单人照,但放大后显得很醒目。</p> <p class="ql-block">  从2009年起,我每年至少出国旅游一次,出省旅游有多次。我打算在70岁以前走遍五大洲,走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这个小计划当然如期实现了。我对报刊上有关旅游的文章图片也特别关心,兴趣来潮时,还写写文章去投稿。这是2011年3月21日,我在《长沙晚报》“旅游达人”栏目里发表的散文《旅游,累并快乐着》,主要谈自己的旅游观念,还配发了我在黄山旅游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为纪念父母诞辰100周年,我们编了一本纪念册,其中有我写的四篇回忆录。其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回忆了父亲与同学夏鼐、与同事周世钊、与学生刘正的交往。《长沙晚报》收到我送的纪念册后,选了该文的第一部分,以《易仁荄与夏鼐的交往》为题,在2011年7月6号发表。文章后面还加了编者按,介绍父亲的身份,和易中天的诗《七律 悼念仁荄伯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1年是我旅游的高峰年,4月去了美国、墨西哥、加拿大,6月去了西藏、青海、甘肃。后来写了《西藏都去了,还有哪里不能去?》于7月11日在《快乐老人报》上发表。这份报只针对老年人,字大文短,高度实用。如这篇就用小半篇幅谈防止高原反应。</span></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夏天特别热,《长沙晚报》准备发一组游泳的老照片。我赶紧找出几十年来游泳的10张老照片,成为一个系列。不过7月29号它以《玩水》为题发表时,只选了其中两张。这是版面的局部(左上角是1971年在橘子洲头,右下角是1985年在桂林漓江)</p> <p class="ql-block">  2011年还是《长沙晚报》创建55周年,报社举行了多项纪念活动,评选了55位“热心读者”。经过网络投票,我排在第15位,获得了奖状和奖品。其实我当时还只会用老人手机,根本不会拉票!而后来获奖的,大半是名人。如第一名是袁隆平(后主动放弃),还有熊倪、龚智超、胡子敬、肖鸣、彭国梁、杨雨等文体明星。如果只看坚持读报的时间时量、读报用报的认真程度,估计还不如我!</p> <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4号《长沙晚报》在“老照片“栏目里,用一整版刊登了我送的12张照片《三代大学生 三位易老师》。父亲、我和儿子都是老师,分别毕业于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60年代中山大学,90年代浙江传媒学院,各有一张在大学寝室里读书的照片。这正配合了教师节的时间点,可惜编者没能完全领会选材意图,照片的大小、位置、说明文字都有许多不足。</p> <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下旬,《长沙晚报》举行了第二届读者节,以发动大家订报。我作为去年的热心读者,应邀参加了在烈士公园举行的开幕式。那天老伴也冒雨前往,带头预订了第二年的《长沙晚报》。记者抓拍到这一场景,上了22号报纸的头版头条,让她出了风头。</p> <p class="ql-block">  作为读者代表,我也出了风头。开场歌舞之后,我作为读者代表用话筒高喊:我宣布:X X X 杯第二届《长沙晚报》读者节现在开幕!记者拍下了照片,还标明是“最认真的读者宣告读者节开幕”。这不假,我每天都看报,平时每天都看个把小时,现在越来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  那年《长沙晚报》还开展了“刘少奇纪念杯红色之旅游记征文”。大部分稿件是写花明楼,也有写清水塘、安源和天华的,我则另辟蹊径,去写开封——刘少奇在文革中受迫害而屈死的地方。两年前我去开封时,瞻仰了“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感到非常震惊!这次有感而发,写了《记住开封那栋楼》,发表在2012年11月7号的《长沙晚报》上。原来还说要集结成书出版的,后来却不了了之。</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春节前夕,我在《长沙晚报》发表了一组“全家福”照片。其中最早一张拍于1940年。那是抗战初期,日寇犯湘,在我老家湘阴登陆,制造营田惨案,祖屋被毁。大家庭几十号人扶老携幼匆逃。当时长沙已毁于文夕大火,只能再度流亡,来到相对安定的湘中小镇蓝田,找到提前转移、在那里坚持办学的父亲。惊魂甫定之际,利用春节团聚的难得机会,拍了这张43人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这张全家福人数最多、年代最早,又反映了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格外显得难得和珍贵。其他七张大约10年选一张,从黑白到彩色,从抗战到解放,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一套全家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这组全家福发表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其中第一张,还被新华网、光明网收藏。而中央电视台拍摄文化名人寻根节目《客从何处来》时,还以它为线索,反映了易中天的生平家世。</p> <p class="ql-block">  2013年2月17号,我以老伴的名义,发了一组照片讲述她家的故事。1948年她1岁时,在南京同外婆、妈妈、姨妈合影留念过。不久她随妈妈回湖南老家,而姨妈一家去了台湾,后来就失去了联系。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前后,才与姨妈联系上,得知她去了美国。那年四月,姨妈回到家乡湖南,全家得以团聚。又过了31年,我们去美国旅游,在华盛顿老人公寓,见到了96岁的姨妈……</p> <p class="ql-block">  清水塘是百年前毛泽东杨开慧的故居,我对它很熟悉、很有感情。我10岁在此入队,70岁又成为它的第一批志愿者、义务讲解员。后来我写了散文《清水塘的记忆》,2016年1月6日《长沙晚报》以突出版面发表。前面加了插图,后面补上作者简介。开福区和清水塘街道编写地方志时,也收录了此文。而金鹰纪实频道拍摄《长沙老地名 清水塘》一片时,正是从文章得到启发,特邀我当主讲人的。</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写了散文《我在长沙过湘江》,5月12号在《长沙晚报》上发表时,改名为《过湘江》。它以过湘江为线索,反映长沙城两岸过江方式的演变:从小木船到大轮渡,从湘江大桥上走过、骑车过,到坐车过、跑步过,从一桥到十桥,从江底隧道到地铁……反映了长沙城市交通的变迁。可惜编辑砍掉了后面一大半,看不出全文的面貌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湖南日报》记者采访我后写的报道:《志愿者,想把历史唱给你听》,发表在2015年9月1日的第27版。当时省博还在建设中,新市博要年底才开馆,暑假期间学生参观又多,所以选了老市博(清水塘)。我与《湖南日报》打交道不多,总觉得它有点高高在上,不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  《长沙晚报》知道我是易中天的堂兄后,几次向我索要照片发表。我不敢冒昧,当面问过易中天,他说可以有条件地公开,我才大胆一点。那次我提供了1952年那张全家福,发表在教师节后的9月20号。那是他成名之前两人唯一的同框照,当年我9岁他5岁。</p> <p class="ql-block">  在长沙冬泳人中,老年人是主力军,我又是其中偏大的,坚持也较好。所以《老年人》杂志社提出要给老年冬泳人拍照时,协会就推荐了我。2015年12月10日,已是大雪节之后,高天滚滚寒流急,气温只有十几度,大家都穿着棉大衣。我们五位老人来到一码头……</p> <p class="ql-block">  一码头在湘江东岸,是百年前毛主席游泳的地方,还能与对岸橘子洲头他的雕像合影。所以外地泳友来长沙,我们总要来此陪游拍照。那天早上,我已在年嘉湖游过了,但为了拍照,只好再次下水。游泳只是做样子,主要是听从指挥,站在水里拍照,这比在水里游泳还冷!最后选了这张作为《老年人》杂志2016年第一期封面。左是杨青女士,中是比我大五岁的冯嗲,而比我大十岁的姚嗲那张没被选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6年3月5日《长沙晚报》的“晚晴版”的报道。恰逢学雷锋纪念日,而新省博还没开馆,就抓住新市博和清水塘的老年志愿者做文章:《博物馆银发志愿者:我喜欢我愿意我奉献》,作者是与我多次合作的女秀才黄清辉。左上角是我在老省博讲解,右下角是在长博新拍的。</p> <p class="ql-block">  2016年3月13日,《长沙晚报》在“名家影像”专栏里,发表了我的短文《我的堂弟易中天》,还配发了他的七张照片。其中较珍贵的,是左下角那张。那是1968年春节,他从新疆回武汉,再来长沙探望大伯(我父亲)。我们四兄弟陪他去游清水塘,由我拍摄的。他右手握着红宝书,用当时最时髦的姿势拍照。他也给我拍了一张,可惜两人没有合影。几十年后看到照片,他也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5日,长沙博物馆通知我到去馆里拍照,我以为是拍工作照。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气氛不同寻常,非常庄重,把我们9位志愿者的“光辉形象”拍了个够。还要每个人写一句豪言壮语。事后才知,是馆里花了几万块钱,为我们拍摄广告照,即形象宣传照。</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广告照出现在长沙博物馆的宣传片里,还出现在滨江文化园的户外广告里,甚至出现在长沙市地铁二号线的车站里,作灯厢广告用。以往在广告里,经常看到明星照,现在我们也是明星了,真是受宠若惊!许多朋友见到后也打电话告诉我,可惜我自己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  2016年是《长沙晚报》创办60周年。我曾被它评为热心读者,这次为它写了两条的短稿。一条写当年社报顶住压力,为父亲评电影《火烧圆明园》的论点撑腰。另一篇写《麓山作证》发表后,经报社牵线,才联系到衡阳的抗战史专家肖培,找到了岳父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作为5年前长沙晚报的热心读者,我这次接受采访,谈了自己与它的关系,这是相关报道。我参加过它举办的《见证长沙》文物展,借出了部分展品。如长沙火车站落成介绍,省图书馆的落成介绍,第三届城运会开幕式观摩券、营盘路隧道通车纪念袋和太阳帽。</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23 世界读书日”前夕,在马王堆小学读四年级的孙女接到一个任务:在启动仪式上表演一个诗朗诵来点题。紧迫无奈,我只好创作短诗《祖孙三代爱读书》,并与儿子、孙女一起排练。写稿一小时,排练一小时,在芙蓉区启动仪式上表演几分钟,大获成功。作为保留节目,它在423活动中连续演了三年。这是第一年《长沙晚报》文教版记者岳霞拍的照片,第二年《掌上长沙》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26日,长株潭城际铁路试运行。作为《长沙晚报》的读者代表,我受邀参加了试乘仪式,往湘潭再回来。为显示它运行平稳,我把一瓶矿泉水倒放在车厢地板上,只见它纹丝不动。看风景的人变成了风景,这个细节被记者拍到登报,还附了我一段话。</p> <p class="ql-block">  《湖南工人报》记者尹燕采访我后,写了通讯《省博0 02号志愿者的快乐坚守》,2018年1月10日发表。它提到全省第一批志愿者中,第一个报名的是我,但因马王堆汉墓挖掘小组组长、退休多年的侯良副馆长也来当志愿者,当然他是001号,我变002号了。</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29日,盼了五年的湖南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作为第一批文博志愿者,我当然参加了开幕式,但没去讲解,而承担一项特殊任务——接受记者采访。那天采访我的是《今日女报》记者吴迪。我介绍了新馆的内容:有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有“湖南人”通史陈列,起宣传导览作用。大标题是《等了五年,随金牌志愿者尝“新“省博物馆》。左上角是我在老馆讲解的工作照,算是一个承接吧。</p> <p class="ql-block">  同一时期,我们飞到了哈尔滨,7位冬泳队员参加了松花江破冰游泳。当时气温零下23度,水温1.8度,虽然只游了两分钟,但实现了北国冬泳的愿望。次日到雪乡后,遵嘱与《今日女报》记者吴迪联系,接受电话采访并发照片。这是1月11号的版面,有我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省博新馆开放后,我多次接受电视采访(见前),也多次接受报刊记者采访,文字稿图片稿都有。这是人民网记者拍的,存于馆藏资料库。到底是全国最高水平,在很暗的陈列厅里,在严禁使用闪光灯的条件下,他们拍出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在新省博最好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教师节前,《金鹰报》(原湖南电视报)开展评选“最美全家福”活动。他们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辗转找到我,翻拍了1940年春节在的那张全家福。接受记者采访后,我详细介绍了它的来龙去脉。我们来自一个书香门第的教育世家,其中光“易老师”就有十几个。照片上没有我(三年后才出生),更没有七年后才出生的易中天,但有两人的爷爷奶奶,有两人的父亲,都是”易老师”……</p> <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这张照片以绝对优势,夺得了这次“最美全家福”评选活动唯一的特等奖!而后来在春节前夕举行的“金鹰报读者联欢晚会”上,除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之外,还穿插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给我发了证书和奖品——一台滚筒式洗衣机。晚会上,我也表演了一个特殊节目:讲述这张照片的来龙去脉,介绍其他四张全家福背后的故事。我想,这张全家福的社会价值,可能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吧!</p> <p class="ql-block">  在省博讲解的工作照里,还必须提到这一张。马王堆汉墓的云纹漆鼎,出土时发现里面竟有两千年前的汤!我讲解时效果强烈,但因严禁拍照,所以没有留下一张工作照。这次忘记是哪个专业网,经过特批而采用冷光源,得以拍成,又被热心人发现而转给我的。</p>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沙晚报》推出“寻访红色足迹”特别报道。其中第6篇介绍清水塘,由记者李卓采写,4月10日见报,后被《长沙党史》杂志转载。我负责介绍它从老市博到长沙党史馆的演变过程。此文见报5天后,清水塘就闭馆以重新布展,七一才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省博物馆协会发起了“我与湖湘博物馆”征文比赛。在这之后,我断断续续写了一组散文,回忆自己在三家博物馆当文博志愿者的经历,后来合成为一篇6000多字的散文,题目叫作《博物馆的情缘》。它的六个小标题分别是:一 长沙水的滋润,二 讲解员的荣耀,三 清水塘的思念,四 三角洲的牵挂,五 旅游迷的偏好,六 志愿者的依恋。</p> <p class="ql-block">  那天得到一个消息,说我的《博物馆的情缘》获奖了,而且是公众组(非专业组)唯一的一等奖。这是获奖证书,还有600元奖金,后来省博物院又给我补发了400元奖金。</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得奖是次要的,主要是借此机会,促使自己梳理了一下当志愿者的心得行体会。后来在举讲座时,就基本采用了文章的框架。我后来赴北京参加央视《中国国宝大会》节目录制时,这本册子也受到导演和专家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元旦,我们几十位冬泳人应邀来到到石燕湖,参加元旦冬泳活动。中国新闻社的记者也来了,拍了我们游泳的镜头。其实石燕湖并不宽,横渡不过百把米,但天气很冷。湖边没有码头,也没有斜坡,只能跳水。照片上那个准备跳水的就是我,而我早上在年嘉湖已游过一次了。</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直到夏天疫情缓解后,旅游才逐步放开。我随团去了张家界,唯一的新景点是朝阳地缝。兴致所至,写了散文《游朝阳地缝》。在张家界工作的学生张淑芳得知后,要我把电子版发给她。经她推荐,该文在《张家界日报》上发表了,这是报照。</p> <p class="ql-block"> 长沙文化公益组织“系城文化遗产” 开展了“文博志愿者培训系列讲座”。第一讲邀湖大教授柳肃讲长沙古文化遗存保护,第二期拟邀我主讲《我是文博志愿者》。为此他们精心设计了宣传海报,还反复征求意见,一改再改,这是最后的定稿。2021年5月29日,讲座在西园百里举行,恰遇倾盆大雨,不过效果还不错。几年后社区领导、听课人员提起来,还印象深刻,其中海报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2021年五一节那天,我在清水塘为一群大学生讲解。他们一边拍摄电视片,即《满眼韶华》,我也应接不暇。而红网记者抓拍了这张工作照,后来上了”红网时刻”。我的学生易征洋在红网工作,与我同姓同乡,看到有我的照片,就留意录下,并转发给我。</p> <p class="ql-block">  建党百周年前后,来清水塘参观的人特别多,记者也纷纷出动,我们则应接不暇。《老年人》杂志社女记者吴海燕采访了我。我说大家都很优秀,不要只写我一个。她就采访了十多人,最后写成《传承红色基因的清水塘红马夹》,配发了3张照片,在建党百周年那一期发表。</p>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我应邀去了北京,参加央视《中国国宝大会》第一季前三期的节目录制。尽管后来出局,但能上中央台也是非常难得的。后来《快乐老人报》记者彭宇采访我,主要写我当志愿者的体会。但用标题扯上国宝大会,算是找到一个新卖点。</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建党百周年,也是红色宣传高峰年,清水塘成为参观热点, 志愿者成为大忙人,我全年接待过十多批记者。《老年人》杂志社采访我几次,发表了两篇文章。这是女记者李园李的文章,拖到2022年第一期才发表,也补上我去北京参加《国宝大会》的事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元旦,我在清水塘接受了苗族女作家武吉蓉的采访。受疫情影响,当时这里虽开放而不讲解,但被她湘西人的执着和热情所打动,我破例接受了采访,还以朋友身份讲了一场,也吸引了大批听众。她不但听得认真、记得全面,还拍了许多照片和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不久通讯《牛年牛人易复刚》发表了,是写我的文章中最详细的。4千多字,35张照片、两段视频,1万多人的阅读量,100多条点赞语。其中有她哥哥、原副省长武吉海的赞语。后来她还打电话来征求修改意见,打算挑选部分文章集结出版,再送我两本。</p> <p class="ql-block">  2023年,长沙地区博物馆开展美文美图征集大赛,我跃跃欲试。考虑到文章有字数限制,必须因小见大、以点带面。我决定只写三个小物件,标题叫《我的三件“文物”》。第一件写省博的“一块胸牌”,写20年前我第一次戴上文博志愿者胸牌的体会。第二件写清水塘的“一张纸条”,写一位女观众写给我的表扬稿。 第三件写市博的“一枚古币”,写我把收藏的百余件文物捐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不久“我和我的博物馆”大奖赛评选揭晓,这篇《我的三件”文物”》获得文学类一等奖。我得到证书和600元奖金。后来它还被收进《我和我的博物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此外它在“文旅长沙”等客户端发表。与此同时,长沙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送七位70岁以上老志愿者“荣退”,作为已经80岁的我,终于结束了在长博8年的志愿者生涯。再见了,长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节那张全家福不愧是传家宝,几年内被三次推出!头两次都是报纸捧场,我只提供照片或由记者采写。而这次是刊物出面,由我自己撰写。原名叫《劫后余生的全家福》,而《老年人》杂志社约稿发表时,改名为《84年前的春节全家福》。从拍照到这次刊发,历经7道轮回共84年,而且都是龙年!文章写成后又拖到2024年2月号才发表,也是为应景龙年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农历甲辰年。上个甲辰年是1964年,我在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文。60年来我写过许多作文,只有退休后写的最有感情,打算完全退下来后整理成书,留作纪念。80岁一过,人生第四个20年就满了,两讲两游还能继续多久呢?所以我非常珍惜余下不多的讲解机会。</p> <p class="ql-block">  6月24日,清水塘举行了“七一表彰大会”,我除了获得优秀党员证、文物捐赠证之外,还独享了荣誉志愿者证,并接受鲜花,被拥簇在C位合影。这个仪式,就是让我第二次退休,结束了在清水塘的服务,更结束了坚持21年的志愿者生涯!再见吧清水塘!再见吧文博志愿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