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琵琶教学课程

心无杂念

程老师琵琶教学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获取课程 ,请 加 徽亻言: <br><br>1103074581<br><br>长按数字复制徽 到 徽亻言 添 加 好 友!<div><br><br><br>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和其他典籍中,用自然物 的生命样态来象征、比喻人的生命样态之美,以达到物我互渗的 美,这在当时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诗经》(卫风 ·硕人)中对美 人庄姜的描写,就是以自然植物、动物的形态、色泽来加以比喻: 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增蛴,齿如瓠犀,螺首蛾眉,巧笑 倩兮,美目盼兮”。清代学者姚际恒在其《诗经通论》中把《硕人》赞 誉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的绝唱”。战国时托名楚国诗人宋玉 所写的名篇《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东邻美女的形象:“天下 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 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 笑,惑阳城,迷下蔡。”(梁代萧统编选《文选》卷十九)<br><br>通过个体自然事物的样态之美来比喻人之美,使人之美更加形 象化、鲜明化、生动化,也更加美化;作为喻体的自然事物也因为 拟人化过程中人的移情、同情等心理作用而凝固为美的对象。这种 美化的手法成为中国诗歌和文学描写的传统。<br><br>另一方面,在东方人的自然审美活动中,又常常把自然事物加 以拟人化地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是,东方民族几乎无例外地都把自 然物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另一种生命形式,人与自然物 是和谐共生的、同一的。正是在这一思维观念的制约下,这才有中 国古代诗词拟人化的咏唱。例如,中国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泪眼问花花无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欧阳修《蝶恋花》)“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王灼《点绛 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雪峤圆信禅师《天目山居》)泰戈尔《吉檀迦利》中也有同样的诗句:“花蕾还没有开放,只 有风在一旁叹息!”第三,东方自然美观中的“比德”特性。<br><br>东方民族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不仅习惯于用自然物的美来比喻 人的美,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美学现象,这就是用各种美的或 丑的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人格品德。这就是东方自然审美的“比 德”特点。<br><br>把自然事物的品性同人的道德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和评价,其 内在的心理动力依然是自然事物对于人的生活生存是有利或有害的 生命价值观。对人有益有利的自然事物就会引发对于善的联想以及 亲切美好的情感;反之,对于人不利有害的自然事物,就必然要产 生关于恶的、丑的联想和情感。<br><br>什么是善呢?它同美的关系如何呢?印度圣哲、诗人泰戈尔的 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善就是善,美就是美”,这两者是有 区别的。“善的东西用一种方式吸引我们,美的东西用另一个方式 吸引我们。两者吸引人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两者的名称也互不一 样。那些善的东西之所以能吸引我们,因为它们有用;那美的东西 为什么迷住我们?我们似乎茫然无知。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善 的东西使我们受益匪浅,所以我们说它好。但这种说法还不完善。 实际上,善的东西一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另一方面本身是美的。 也就是说,除了实用之外,它还有一种无实用意义的吸引力。道德 家以宗教的观点宣传善,而诗人则描述善的妙不可言的美。我们不 是从满足需要出发,把善说成美。……实用的……无法在我们心理 唤起美感。”善“为什么是美的呢?这是因为所有善的东西与整个世 界有着十分深刻的和谐关系,与整个人类的心灵深深结合在一起。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善与真的完美和谐,那么美对我们来说不是不可 以捉摸的。同情是美的,宽恕是美的,爱是美的。这种美可以同荷 花、望月相比美。像荷花与望月一样,这种美和周围世界之间有一 种和谐的光辉。……美的形象是善的完美表现形式,善的形象是美的完美本质。”①“美和善就在发展的最高阶段里统一起来了。”②这 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和谐就是善,善正是显示了人类心灵之间 的和谐,而拥有了美的品性。人的行为或思想显现了亲善的内容, 人也就具有了美。在和谐的最高层面上,真、善、美统一起来了, 它们之间的情感差异也就消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就是善同美的契合点、相融点。这就是东方审美中的“比德” 的心理依据。<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