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道德经》中《德经》的第一章,相当于是老子对于德的总述。这一章就好像老子在迷迷糊糊、昏昏欲睡的状态下写完《道经》37章之后突然一阵惊雷给他吓清醒了,然后发现自己写的《道经》混乱难懂,于是便找到了一个比道稍微低级一点的德来讲,就写了《德经》44章让一般人学习。正因为《德经》是老子清醒后写的,比《道经》条理清晰些、言语简单些,因此马王堆帛书本就将《德经》放在《道经》前面先行学习,变成了《德道经》。</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其实就论述了两个点。第一:德与无为。简而言之,就是德高之人不可以而为德,却相由心生,自然而然显得有德;德低之人刻意装德,却令人不见德。第二:道德仁义礼排名。在老子心中,这个排名就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应该由礼治进步为义治、仁治、德治,最后进步为道治的无为而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