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读后感

守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人世间》到最后,居然有了种读《百年孤独》的感觉,尤其是最后写到,周秉坤的儿子和儿媳妇反复吵架那块,我感觉到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代人,是无法继承一二代人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而第四代人也大概率会受第三代人的影响,逐渐再次走回普通百姓家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人世间》描写的故事真切在它与我的生活有着及其吻合的部分,那是爷爷、父亲和我们的故事。那个年代,是儿时听别人说、少年自己懵懂、成年亲身经历的年代。那个地方,是出生的地方,是孜孜以求脱离困惑的地方,是起航向着远方出发的地方,也是魂牵梦绕时时想念的地方。那些人,是亲密的家人,是知年的故友,是左邻右舍,是三叔四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细品味,会有各种滋味,咂摸着几种,以作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是阶层跨越的问题。</b>周家是工人家庭,他们从山东落脚在城市边缘的贫民区,生活自来艰辛,却因为父亲坚韧、母亲乐善好施的性格,养就了三个超乎大多数同样家庭的子女。周秉义、周榕自幼是明星,学习和相貌都很出众,周秉坤仗义结交“六小君子”。他们从比较低的起点,逐渐崭露头角,可是阶层的跨越有时却会给他们带去另一种阵痛。秉义考上了北大,进入官场,一路走去如履薄冰。因为自己出身的问题,会被质疑,会被猜测,因为没有背景。没有背景,是从政最大的敌人,能力再大,也会受此瓶颈。优秀的秉义同样,没有其岳母的铺路,恐怕很难会有什么作为。而因此换来的政治旅程,怎会得心应手,只会辛苦劳累,最终也是在定格在正厅岗位,劳碌一生得到的是胃癌。从阶层跨越的角度来讲,秉义算是成功者,因为他付出了更加多的努力,弥补了阶层低微带来的先天不足。但从个人来讲,他并不比秉坤幸福,因为他失去了自己想从事教育的梦想,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游走于各种复杂局面。《遥远的救世主》曾讲过,不能让井底的人们爬到井口,因为那样会让他们遭遇更大的不幸。阶层,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谁要逾越它,谁就要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这在《百年孤独》后面的故事中也是如此,他们想要攀附贵族,娶进了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女人,就要接受她格格不入的品性,那种品性是先天的阶层鸿沟,会淹没所有人来填平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爱情的问题。</b>书中写了好几对夫妻,我最羡慕的是秉坤和郑娟。恰巧,今天读《人性的弱点》一书,看到这样一句话:<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有个地方,有个女人关心我回不回家吃晚饭,我情愿放弃我所有的天才和我所有的著作</b>。爱情,就该这样,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依靠和寄托,彼此无需太多的华丽词章,也无需花前月下的美景,与美貌和天分似乎也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时时的牵挂和永远的相思。而比秉坤和郑娟各方面似乎都更加美妙的秉义和郝冬梅,却在爱情的表现中,逊色多了。描写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很多,只是在高中时代一起读书的相互倾慕,一起知青时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就连那种夫妻激情的场面都不曾多。不知道是否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他们两个人都没有更加饥渴的去向对方索要,如同秉坤和郑娟那样热火缠绵。秉义和冬梅一味地只是静如止水的相濡以沫而已,直到秉义离世,冬梅再嫁,才使得又回想一下。他们真的算是爱情的夫妻么?秉义多年的从政,使得他们聚少离多,其实从知情开始,便是聚少离多。相互之间除了支持以外,再难有别的火花。我甚至更加倾向于他们的婚姻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应该而已,这在冬梅再婚后的状态可以看出,再婚后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生活。确切的说,在冬梅陪着秉义出国旅游时,便会发现,冬梅的世界不同于秉义的世界,她的圈子是秉义所没有的,她原本的快乐是从秉义不在的圈子里,他们真的不能算作爱情。反观秉坤和郑娟,在秉坤第一眼看见郑娟时,他就认定了他,像饿极了的狼看见了羊想要占有,也像极了一个救世主看到了可怜的孩童,想要保护她。郑娟也乐于被秉坤占有被秉坤保护,她傻傻地眼里只有秉坤,愿意等的不只是那12年的牢狱,是一生一世都在等她的秉坤。一生一世的相互等待,相互索要,相互激情,那才叫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时代变化的问题。</b>如今时常在想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要沉迷于手机的世界。为什么就是没有积极向上追求更好的想法,而是知足于眼下,知足于“一般”的寻常生活?《人世间》给了一些答案,我回忆着爷爷和父亲们所讲的往事,也印证了一些答案。爷爷那辈人从山东搬迁而到东北,是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是为了生存闯关东。他们那时候的人们,挣的是命,是要用命去挣命,没有选择,只能时刻都在用尽全力。父亲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灾荒之年,他们从小就物资匮乏,虽然减少了丢命的危险,却始终是在吃不饱饭的边缘。他们自小就参加劳作,工分也好,工资也罢,那是需要奋力去劳动,才能填饱肚子的年代,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辛勤地去劳作,去不断夯实家的围栏。我们这一代,听着爷爷们躲避战火的故事,亲眼目睹了父亲们为了给家里带回更丰富的物资而付出的努力,接受着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过上更好生活的教育。我们自幼便都清楚,唯有付出努力,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因此,七十年代的我们,通过学习考上大学的我们,直至今日的四十年间,创造着社会财富的同时,置备了不止一套的房产,购买了不止一辆的汽车,为孩子们提供了不止三餐的美食,这使得孩子们从小便没有风险意识,更没有危机意识。他们的年代真好呀!正是因为这么好,他们才会天性地失去了几代人的奋斗天性。《人世间》也写到<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b>,这个时代,怎么把孩子和娱乐至死分开,确实是一个时代问题。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答案和方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准备用《人世间》这句话,回答我的想法和想要做的事情——<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耻于当社会的看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