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战友与往事

大宋阅兵

<p class="ql-block">战友的戎装照</p> <p class="ql-block">忆战友与往事</p><p class="ql-block"> 又一位战友走了!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和他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8月9日上午,战友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关注朋友圈上的讣告:今晨零时许,战友走了。事发突然。八一前夕,我还发微信问他身体近期怎样了,八一节战友在王哥庄有个聚会。他回我:刚出院,在家调理,这次聚会就不能参加了,向战友们问好。怎么会突然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眼睛原因,我平时不太及时浏览微信。此刻,我迅速划开朋友圈,见到了这条不愿见到的泣告。震惊和悲痛!立刻给战友夫人发去微信,对战友的不幸表示哀悼和对家人的问候,同时问询后事安排和需要战友帮忙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三日。十余名战友冒暑热,来向老战友告别。送上鲜花和花圈,深切缅怀昔日的战友,寄托战友们深深的哀思。面对身盖鲜红党旗的战友遗体,不少战友敬上了崇高的军礼!</p> <p class="ql-block">与战友的合影.1975年</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4日,我们应征从青岛一同出发,成为了战友。新兵连同在三排,同住在一个大通间的宿舍,天天见面。初识战友,给人的印象朴实、憨厚。战友中等身材,身体结实,操场上的双杠能悠上一、二十个,让不少新兵战友羡慕。</p><p class="ql-block"> 战友属蛇,比我大几个月,我称之为老兄。我们一同入伍的不少战友都是随父母从“五湖四海”来青岛安家的“革二代”(文革时期填报出身:“革命家庭”)。老兄说,行军中的母亲将他生在孔庙。我称老兄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礼教,老兄为人随和,与人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 下连队,我和老兄都留在了生产连。老兄分到一排,去了老军营的绿化五队营地。这里是连队以副业生产为主的另一块驻地。这片驻地临近汾河,土质较好。下连队不久,老兄和班里战友负责水稻育秧,结果几百公斤的优质稻种,变成了战士餐桌上的恶臭米饭。老兄向我讲述了亲历育秧的往事过程,帮我完成了《当兵记忆—吃的故事》中的一些细节。</p><p class="ql-block"> 为迎接全军运动会,老兄有幸参加了总后在各办事处选拔射击队员的集训。几个月的子弹陪练,老兄射击技术确有不俗表现。一次连队搞夜间射击,我负责监靶,隐身靶还未完全转正,老兄一个点射,子弹虽未全中靶心,但都在靶上,可见射击功底不一般。 </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老兄被查出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症。之后,便开始了不时离开连队,在医院就医治疗。</p><p class="ql-block"> 入伍前老兄是一位船员水手。可能是常年海上作业,老兄喜欢吸烟,喝酒。一天至少1包多烟,一顿1瓶高度白酒不在话下。都说喝酒看人品,老兄也的确豪爽仗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兵时的津贴:第一年6元、次年7元、第三年8元.....,难比入伍前,拿到的工资和补贴。老兄吸烟好酒,花销肯定多,手头时常拮据,我几次见老兄在宿舍捡拾别人扔掉的烟头。1970年代,香烟还很少带有过滤嘴,每根烟抽后都会留有大小不一的烟蒂。老兄就将烟蒂中的剩余烟丝,抖在撕下的报纸条中卷起,过烟瘾。我见有较长的烟蒂,也帮老兄捡过。也给老兄买过袋装的烟丝,有时也会给老兄个块了八毛的,老兄也从来不拒。我不嗜烟酒,每月津贴除必须的肥皂、牙膏等用品,服役前两年发的津贴基本都支援了个别战友。当年,老兄的家庭生活条件相比优越,父母都是公职人员,父亲甚至级别不低。但,那个年代家庭对子女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干部子弟更要在艰苦朴素方面带头和以身作则。所以,再困难、再缺钱也不能和不敢向家里伸手要。</p><p class="ql-block"> 老兄的口琴吹的不错。一把重音口琴,不知是从家带去的还是住院解闷时买的。在老兄的带动下,战友间还一度掀起过口琴热。老兄从外带回一本《外国民歌200首》的手抄本,我也帮有兴趣的战友选抄过。我不识乐谱,对音乐也不太爱好,但通过抄录歌曲,也熟悉了不少外国民歌名曲。</p><p class="ql-block"> 老兄还曾带回一本手抄的《曼娜回忆录》。在那个缺书及知识贫乏的特殊年代,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私下传抄形式流传。《曼录》就是当时被人们争相秘密传抄的手抄本。故事采用女性自述第一人称,内容大概讲述女主人与男人共同的“生活”经历。此书在那个禁欲年代被列为黄色下流的读物。</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应该从小就受到的是红色教育。我自懂事时看的连环画册便是革命英雄主义;识字后,读过《星火燎原》、《烈火中永生(小说红岩节本)》;10岁(1965年初)开始背诵《语录》、《诗词》,看过的文学作品就是《欧阳海之歌》;文革中,读《毛选》背诵《老三篇》等经典文章;期间,也看了几本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大毒草”,“大毒草”虽有爱情描写,但与《曼录》中纤细的文笔相比,让初开情窦的青春年少,窥探到人生的奇妙。</p><p class="ql-block"> 1976年元旦过后,老兄带回一册《红楼梦》。为不影响其他战友传阅,我在指导员上课时,用别的书遮挡,偷着在下面翻看,结果被发现,不仅书被收走,还被要求背诵了刚发表的伟人诗词《重上井冈山》。在那个除军报、《毛著》、《批林批孔选编》外,缺少文化读物的营房,老兄每次回连队,都会为战友带回不一样的“食粮”。</p> <p class="ql-block">战友探家时合影..1976那</p> <p class="ql-block">  老兄比我在部队多服役了一年。由于生病原因,老兄还未能实现加入组织的目标。我们当兵时,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念想和志向。解决组织问题,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则是战友们的目标方向。</p><p class="ql-block"> 党是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加入党组织是为能更好的在群众中做先锋和表率,是那个年代革命青年的理想和追求。当我们入伍告别家和离开单位时,领导和父母,共同的嘱托就是,到部队要好好锻炼,争取早日进步!这个进步就是入党的代名词,加入党组织是表明进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部队多么艰难、多么困苦、多么辛劳、多少委屈,都能咬牙挺过,接受组织的考验、接受部队的考验。也正是对党坚定的信念,在党近50年,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老兄回青探家,曾让老兄给连队带回一封信,向连队汇报退役后的表现,在感谢部队的教育培养之外,意在为还在部队努力的战友向连首长美言。老兄告诉我:指导员对带去的信很看好,在全连宣读,并作为连队工作成绩的优秀案例宣介。但不知信对老兄和战友的积极进步是否有所帮助。</p> <p class="ql-block">与老排长视频..2019年</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治疗和调理,老兄50年前查出的病症未有发展,工作、生活归于正常,这也是个奇迹。然而,也许是这一病因,影响到后期病情的医治。</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与老兄等几名战友结伴到唐山看望老班长,当时还计划:次年春天结伴南下看望我们的排长和战友。不想遇到三年疫情。之后打算,借入伍50周年一起回太原看看曾经的第二故乡。去年五一前得知,疫情放开老兄阳后,身体一直欠恢复。秋天见面,老兄告知,已不再吸烟喝酒。今年3月初,老兄相约几名战友一起小聚,不想成为诀别。战友会上一再相约“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许走”的美好祝愿,但生老病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p><p class="ql-block"> 愿老兄战友一路走好,天堂不再有病痛!你那告别的微笑永远留在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战友怀念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