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娘</p><p class="ql-block"> “小娘”是岛上人对尚未出嫁的女孩的称呼,一旦出嫁就是“娘子”了,男小孩则称为“小倌”。</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队不大,能到队里大田干活挣工分的“小娘”也不多,大概七八个人,她们有她们的干活团队,每年给棉田移苗,定植,打药水这些活基本都是她们来干。这些“小娘”都很能吃苦耐劳,朴实善良,身体壮实,干活也很麻利,唯一的缺陷就是缺少文化,没好好上过学。我们对上海郊区竟然还存在这样年青的文盲感到震惊,这一方面说明当年农村基础教育还很薄弱,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还很顽固,女孩读书还不如早点下地干活挣工分,反正迟早要嫁出去。</p><p class="ql-block"> 横沙因为地处长江口,当时作为海防前线,民兵建设很重视,每个大队都有基干民兵连,生产队有基干民兵排,这些“小娘”都是基干民兵,我们知青也在第二年编入了基干民兵队伍,每年“三抢”结束后大队民兵连都要组织一次集中训练,为期十天左右。训练得到岛上驻军的指导。生产任务紧张时,驻军也会下来支援,所以军民关系非常密切。听说部队有规定,战士可以去老家找对象,但是不能和驻地附近女青年发生恋情,这可能是怕影响部队形象吧!有一年的集训最让人印象深刻,驻军因为是炮兵部队,所以设置了一个女民兵“57炮”训练项目,结束时还搞了实弹射击,我们都到现场观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飒爽英姿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我们在农村曾经有过一次集体献血,这是市里献血办下达的任务,然后由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一层层下达,要求队干部,基干民兵只要身体合格,都要积极参加,每人献200毫升,农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很强,符合条件的都报名了,先有一次献血站身体预检,检验合格就通知去献血,记得那天下午我们和队里的这几位“小娘”一起徒步前去,正是春暖花开季节,大家一路有说有笑,有一位“小娘”因在生理期没被批准,还主动要求献,后来好像也如愿了,那时的思想就是这么单纯。献血之后,献血站给每人18元营养费,大队给十天公假(不出工照记工分),这样的待遇可是从未有过,小娘们从来没有过这样名正言顺的休假,她们身体好可能感觉不明显,于是老是来看我们怎样,我们还是有些感觉的,躺着睡觉休息,队里好几户人家用篮子装着鸡蛋来慰问,就像当年慰问抗战杀敌的八路军一样,分文不收,一片真情。通过这次献血,我们和“小娘”们,和队里的乡亲们也增进了感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知青屋就在去大队队部,小队仓库的路口必经之地,每晚两个地方都有基干民兵值班,大队是男民兵,小队是女民兵,我们收工了还要自己做饭,因此当我们坐下吃饭,值班人员就陆续来了。路过我们这里都要进来看看,聊聊天,“小娘”们就是走路手里还拿着针线扎鞋底,时间利用到家了!农村的女孩就是这么勤俭。</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当年这些年青的“小娘”都是奶奶级的七十上下的老人了,可能有的已经过世,但当年的共同参加田间劳动,民兵集训,献血的情景,不知她们还是否记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