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枫桥和铁铃关(游记102)

丛中笑

<p class="ql-block">农历甲辰年三月十一日(2024年4月19日)是谷雨节气。</p><p class="ql-block">湖北荆州旅游团四十多名游客5点多就起了床。早餐后,我们从南京江宁区伏高宾馆出发,在导游王剑的带领下,7时许在常州市武进服务区停留了十多分钟。10时许,到达苏州市姑苏区的枫桥景区。</p><p class="ql-block">在此景区,我们主要游览了枫桥和铁铃关两个景点。</p><p class="ql-block">枫桥在寒山寺北边铁铃关旁边,横跨于古运河之上。</p><p class="ql-block">枫桥不远处有一块石碑,是明初著名书法家沈度所书,内容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唐代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p><p class="ql-block">张继,也是因这首《枫桥夜泊》而成为闻名古今的诗人。他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治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有《张祠部诗集》。</p><p class="ql-block">枫桥是江苏苏州西郊的一座古桥,位于姑苏区,跨上塘河。枫桥以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枫桥,系唐朝修建。我们看到的枫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后,同治六年又重建的。</p><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枫桥桥长39.6米,宽5.7 米,跨度10 米。西坡踏步二十八级,东坡落于铁铃关内。</p><p class="ql-block">我经过台阶,向景区内走去,只见一块巨石上刻有唐伯虎的《游枫桥有感》诗,字迹是红色的:</p><p class="ql-block">“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p><p class="ql-block">唐寅这首诗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枫桥,我们又来到铁铃关处。</p><p class="ql-block">铁铃关是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的一个据点,也是西北面进入苏州城的一道关口。过了铁铃关就是枫桥镇了。</p><p class="ql-block">《铁铃重修记》告诉了我们铁铃关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铁铃关原为枫桥敌楼,建于明朝嘉靖36(公元1557)年。系明代抗倭遗迹。</p><p class="ql-block">当时苏州近郊建有木渎、葑门、枫桥三处敌楼。现仅存此一座关楼。它临运河,踞枫桥,扼水陆交通要冲。</p><p class="ql-block">1986年枫桥古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国家旅游局拨款48万元重修铁铃关。经整治四周环境,加固墙体,翻新拱门,重建阁楼,于1987年9月竣工,基本恢复清代规模。铁铃关于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重修的铁铃关像一位返老还童的老人,他应该记得起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英勇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戚继光得到上级批准,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他进行了严格挑选,最后选定3000人,编立队伍,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组建了英勇善战的“戚家军”。</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戚继光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十三战十三捷。共擒斩倭寇1000多人,焚、溺死4000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枫桥景区游览了枫桥和铁铃关后,我们又向苏州市山塘街进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