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福建漳州《木偶》制作传承人一徐强。

孙树昆

<p class="ql-block">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大抵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最初是用于殉葬的。古代本来是用真人殉葬的,后来改用草人代替,再后来发展到用土偶、土人和木偶人代替。陪葬的木偶人,面目似真人,装上机关后能够跳跃,故称之为“俑”。这些木偶人,是人类在原始时期从事巫术活动使用的,不仅用于丧礼、驱鬼,也用于婚庆、寿诞、添丁等场合。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一个故事,大意是偃师给周穆王献上一个倡者,“歌合律,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最后还跟大王的侍妾眉来眼去。周穆王认定木偶是真人,当场解剖才证明“肝、胆、心、肺......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这是关于木偶技艺最早的记载。漳州地处福建南部,周围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腹地崇山纵横,峻岭交错,昔称“瘴疠之地”“蛮荒之乡”。人们生活多灾多难,祸福难料,崇尚巫术鬼神的风气十分昌盛,傀儡戏开始在民间流行。</p> <p class="ql-block">  漳州木偶的出现,普遍认为是起于晋、盛于唐,是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带来中原文化与闽粤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从历代文献中也可查到记载。如晋人《拾遗记》:“南垂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婉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衔丽于时。”</p> <p class="ql-block"> 再如,明万历年间《漳州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谓之布景。”此中木偶演出台面的豪华和盛况都不难想象。</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先是召集流散在民间的布袋木偶戏艺人,先后组建“南江”“艺光”两个木偶戏团,后合并为“龙溪专区木偶剧团”。1958年又创办学制三年、中专学历的“龙溪地区艺术(木偶)学校”,设木偶表演、木偶雕刻、木偶器乐三个专业。第一批招生22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所专职培养布袋木偶戏专业人才的艺术学校。由著名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家杨胜主教,培养出庄陈华、朱亚来、陈炎森、蔡柏惠、许福山等一批知名布袋木偶表演和木偶器乐表演艺术家。此时,徐竹初也由漳州工艺社调入龙溪专区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设计雕刻,负责培养新一代木偶雕刻艺人。1959年,他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发髻的仕女形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首都文化美术界的一致好评。在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漳州木偶戏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1960年9月,漳州布袋木偶戏首次出国参加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的“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便夺得表演金奖,为国家赢得巨大荣誉。此后漳州木偶剧团先后有45人(次)获得国内外各类艺术节、各类比赛的大奖。</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白云</p><p class="ql-block">139351218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