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蒙古国6●风情篇•走进牧区,采撷漠北草原的民族风情

菩提思

<p class="ql-block">蒙古国,草原之国,蓝天之国。<br>‍<br>‍到蒙古国,除了解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城市,风土人情更是不可缺席的拼图!<br><br>到漠北草原,就要体验一下当地人的生活。<br></p> <p class="ql-block">首都乌兰巴托两天citywalk后,一大早乘车深入牧区,去采撷漠北草原风情......<br><br>沿着草原公路前往距离乌兰巴托近两个小时车程的蒙古游牧人家生活度假村(蒙古游牧度假村,Mongol Monadic),贴近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点滴。<br><br>到牧民家探访,了解当地牧民的生活方式和游牧文化,与当地牧民交流,品尝牦牛奶茶、纯正马奶酒等。<br></p> 乌兰巴托市的地形就是两山夹一沟,东西各有一条出城的道路。<div><br></div><div>我们的旅游大巴,沿着一条宽10米、双向各一条车道的国道,一路西行,驶向牧区。<br><br>目的地不算远,在国内可能只需一个小时,但由于这里路况的原因,用了两个多小时。<br><br>大巴在不宽的道路上孤独地前行,快到目的地时,离开大路,驶进了一望无际的草原。<br><br>这里没有路,只凭借前面车辆在草地上留下的土痕孤独地前行......</div> <p class="ql-block">不久,蓝绿天地间,一片白色蒙古包跳入眼帘--蒙古游牧人家民俗度假村到了。</p> 这里呈现典型的漠北草原地貌,其实并非平坦的草原,而是稍有起伏的缓丘。<br><br>爬到度假村后面的山岗半山腰,度假村尽收眼底--满目的草地上,度假村的一大片蒙古包显得尤其亮眼夺目! 蒙古游牧人家生活度假村,是一个由七八十个蒙古包组成的“度假村”。<br><br>游客营地(Tourist Camp),供游客住宿过夜体验的蒙古包生活区。<div><br></div><div>在那里,接待处、蒙古包客房(每个蒙古包有独立卫生间)、美术廊和纪念品商店、餐厅、桑拿、公共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div> 这又不仅仅是一个度假村,还是一个游牧民俗文化展示区。<br><br>与度假村游客住宿区一“墙”之隔,是几户当地牧民的蒙古包和牛羊马圈。<div><br></div><div>牧民的民俗风情蒙古包生活区,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远处而来的游客们展示原汁原味的游牧生活。</div> 在那里,可以了解到牧民如何饲养牛羊等家畜,热情的牧民在蒙古包家里款待马奶酒及奶制品,了解传统牧民如何准备一日生活所需点滴...... <div>在蒙古包外面的草地上,体验骏马、骆驼、牦牛骑行,欣赏牧民的策马骑技等……<br></div><div><br>当然,少不了欣赏马头琴和草原天籁之声!<br><br>让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我们,去细细体验最纯朴、大地为生的原汁原味的牧民生活。</div>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就在草地上走,却很少有在草原上走的体验。<br><br>盛夏的漠北草原,有四多--草多,野花多,蘑菇多,蝗虫多。<br><br>草多且茂盛,中间不时夹着一簇一簇的不同颜色和形状的野花,尤其养眼,白色的小蘑菇也尤其亮眼......<br><br>走在早上的漠北草原上,除了沾湿鞋子的晨露,就是四处惊飞的蝗虫,以及此起彼伏的蝗虫抖动翅膀发出的成片连续的声音!<br><br>这里的蝗虫奇多,而且硕大肥美--小时候农村在火上烤蝗虫吃的回忆,那种香!<br><br>幸亏这里没有庄稼作物,不然多少都不够蝗虫“享用”,印象新疆蝗灾的利器就是从内地运去鸭子......<br></p> 远处,一幅牧民饲养的牛羊马群吃草的悠悠然图景.....<div><br></div><div>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仿佛自身在世外桃源。<br><div><br></div><div>漫步在漠北草原,感受自然的力量与温暖。<br></div></div> 蒙古游牧人家生活度假村的大门。 原汁原味的“墙”。 一条长长的木制栈道,从大门伸向里面远处的蒙古包营地。<br><br>草地上的土很蓬松,遇到下雨,道路泥泞,如果没有栈道,在草地上将寸步难行! 大门进去的通道左侧,设置了蒙古包特色的游客接待处。 山脚的蒙古包营地。 木制的栈道,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前。<br><br>这,让现代独家独户的人们拾回小时候住单位家宿院筒子楼里串门的乐趣...... 蒙古包客房,往往就相当于酒店客房的标准间,占地超大得让人感觉有点浪费......<div><br></div><div>这里的蒙古包算是比较正宗的,用混凝土做地基,甚为结实。<br><br>网上有玩笑说,在牧区上厕所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有条件的会设置隔板,没有条件的直接跟牛羊面面相觑,这里到处都是旱厕!<br><br>实际上,除非自由行入牧民家生活,旅行社安排的蒙古包客房,就是将常规客房配置植入蒙古包,提供一种特别体验而已。</div><div><br></div><div>每个蒙古包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完全没有违和感!</div> 度假村的餐厅,就是度假村的活动中心,就像我国农村村头的大榕树或大槐树。<br><br>这里提供了很多度假村的蒙古包里没有的无线wifi服务,倒是中国游客最关心的地方。<br><br>时值旅行团转场时分,很多蒙古包门前摆放了游客行李拉杆箱。<br><br>基本上是韩国团队--还是韩国游客多! 餐厅的大“蒙古包”,里面还有桑拿间和汉藏风情的公共洗手间。 餐厅这个大“蒙古包”用混凝土做地基,地基的四周外侧面,砌满了石块,上面还插了彩色装饰的木杆,很是醒目。<br><br>堆砌成敖包的样子,让人想起《敖包相会》这首曲调优美、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草原情歌......<br><br>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旧时曾遍布蒙古各地,现今数量已大减。<br><br>敖包,原是蒙古族早期用来定位的标志--上有北斗七星辨别南北,下有敖包判定位置,牧民们和游子在茫茫大漠中不致迷失方向。<br><br>后来敖包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以及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置身于我们国家漠北故土的蓝天、绿草、天地间....... 通往牧民蒙古包,体验游牧生活文化的栈道上,有艺术品廊和咖啡厅。<br><br>在这看似荒凉的漠北草原一隅,现代生活的元素其实并不缺席...... 前往牧民人家,与当地民俗共舞...... 游牧人家民族风情文化展示活动开始,当地牧民骑着马和牦牛,从远方的晨霭中,伴着号子,缓缓而来......<br> 眼前蒙古族盛装的骑手是文明和友好的使者,不再是古代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铁骑...... 快乐声声,飘荡在草原上空.....<div><br></div><div>蒙古国服饰为蒙古袍,由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组成。</div><div><br></div><div>牧民们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div><div><br></div><div>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br></div> <div>牧民蒙古包前面的大片草地上,设置有牛、马、羊、骆驼、牦牛等不同的草原动物展示和体验区。<br></div> 圈养的牦牛。 之前总认为牦牛是高原的专属,想不到草原也有...... 牧民的牲畜圈栏。<div><br></div><div>对牧民来说,牛、羊、马就是所有的家当。</div><div><br></div><div>地陪导游Tom介绍说,这些家当可不便宜,一只羊值人民币上千块钱,一头牦牛或一匹马则值人民币一万五千块钱。<br></div><div><br></div><div>虽然值钱,却是扛着风险而生活,遇到严寒的天气或者传染病什么的,倾家荡产不是不可能......</div> 马背上的草原小姐妹。<br><br>骑马作为游牧民族的一种基本技能,不只是男人的专属!<br><br>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马是蒙古族人心中的最佳坐骑,也是移动的家--信马由缰的牧民生活。 第一次牦牛骑行体验,感觉比马和骆驼要温顺得多。 感受草原双峰骆驼。 马背上的摆拍...... 草原上牧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马车架子,长途跋涉转场的主力。 牧民的劳作工具,背筐里的拴马绳,用马或牦牛的尾巴编织成,很结实。 装不像牧民...... 草原的娃儿们。<br><br>看上去长得很壮实,没有营养不良的样子。<div><br></div><div>地陪导游Tom介绍,牧民的孩子每天喝1升马奶,可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br></div><div><br></div><div>毕竟,在草原,最不缺的就是牛羊肉--热量和营养价值高。<br><br>有趣的是,牧民不吃狗肉和地上爬的动物。<br></div> 探访草原牧民家--原汁原味的蒙古包。<br><br>这是漠北草原上典型的蒙古包。<br><br>蒙古包的要求,一是拆卸搭建容易--牧民逐水草而居,一年要换几个地方;二是要适应草原严酷的自然环境--风的阻力要足够小。<br><br>走进蒙古包里面,感觉就比一个人高点,差不多要低着头进门。<br><br>高度低,加上圆形,空气的流线型曲面,最大限度减小受风面和风阻。<div><br></div><div>这样结构的游牧民族住所,是空旷疾风的草原严酷自然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本钱!</div> 走进一个蒙古包。<div><br></div><div>对着门的正中间,树立着两根立柱,间隔有一米半宽,起到撑起蒙古包的作用,也是室内的最高点。<br><br>它还有一层意思,代表父母--出于对父母的敬意,任何人不能从中间走过。</div> 长相慈祥的牧民女主人,在给游客介绍和演示蒙古酒的制作过程。 蒙古酒的制作工序不算复杂。<div><br></div><div>不过,得用木棒在盛满木桶的酸奶中均匀捣600次左右,大约得花一个半小时。</div> 加热后的蒸汽,在盛着冷水的水盆下冷凝形成蒸馏酒。<div><br></div><div>酸奶的终产物就是常吃的奶酪。<br><br>蒙古酒的酒精度大概6度,初尝有点酸涩。<br></div> 蒙古包旁边的木制拉车,原来是个“伙房”。<div><br></div><div>车里面挂满了已晒干的羊肉条,下面正在点着牛粪进行烤干。<br><br>地陪导游Tom介绍,古时骑兵行军打仗,就是这样处理牛羊肉,可保存很久作为军粮。<br><br>草原上,牛羊肉才是取之不尽的“粮食”。</div> 一旁堆积的牛羊粪。<br><br>比起木材,这才是草原上值得依赖的可靠燃料供给。<br><br>这些源于青草的牛羊排泄物,非但没有刺鼻的气味,或许还有草香味...... 户外的游戏--骨牌射嘎啦哈。 看上去跟我们的游戏差不多,想必草原的游牧生活寂寞无聊,这些游戏估计不仅仅是草原孩子们的专属。 弹羊毛,像我们民间做棉被前的弹棉花。 蒙古游牧人家风情展示和体验区。 牧民草原风情表演环节。<br><br>游客们涌进另外一座蒙古包,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一屋。<br><br>这户中年牧民家境不错,至少有两个蒙古包(另一个是演示制作蒙古蒸馏酒那个)。<br><br>女主人就是刚才演示制作蒙古蒸馏酒的中年妇女,大儿子是表演的台柱子,大女儿给我们独唱,还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儿。 蒙古包的正中设置一个炉子,顶部开了个半圆形的天窗。<div><br></div><div>烟囱从天窗伸出蒙古包,天窗的其余部分用羊绒布和有机玻璃遮盖,用来采光和挡风。</div> 这应该是这户牧民蒙古包的主包。<div><br></div><div>里面除了立柱、烟囱等必备结构外,还挂着家里亲人的照片,以及各种吉祥物、图腾和唐卡,台子上摆着贡品和铜质饰品。<br></div> 蒙古包的地面上铺了地板革,有两张床、小桌和木长凳,以及常用的生活用品,还有家用电器。<br><br>蒙古包内收拾得很整齐,卧具看上去很干净,没有想象中的“气味”...... 进门的两侧墙上,挂满了放牧用的各种“作业工具”,有牛皮或羊皮做成的袋子,以及缰绳、马鞭等。 好客的主人家,为客人们准备了草原牧民人家特色饮品和小食。<br><br>大女儿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在忙碌着,给客人倒牦牛奶茶,分发油炸面食......<br><br>蒙古人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而盛奶茶的碗要双手接,以示对主人的尊敬。<br><br>据说,如果主人敬上马奶酒,要一饮而尽!<br> <div>图中左侧穿淡黄色蒙古袍的男主人。</div><div><br></div><div>作为一家之长,坐在正中间,表演全程不作声,显得很威严,看来很放心子女单飞。<br><br>男主人拿出了鼻烟壶,先是自己闻一下,后又让客人闻,当时真懵了,不知是啥意思。<br><br>地陪导游Tom解释道,这是蒙古族一种待客的礼仪。<br><br>当朋友相见时,还要交换各自的鼻烟壶呢,看来我们的功课还是没做到家,要不从国内带个过去交换,多好啊!</div> 主人的儿子是表演的主持和台柱。<div><br></div><div>他首先介绍牧民的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具,地陪导游Tom在一旁客串翻译和进行补充。<br><br>男人外出放牧或行军必自带的腰带,里面放置刀和筷子的等几件宝。</div> 用牛皮编织的缰绳。 展示拴马工具。 跨在马背上的两个皮袋子,里面可以装很多东西,足够一个月之用。 牛粪不仅可以烧,还可驱蚊消毒。 以前牧民用的是铜质奶茶壶,至少可以保温4小时。 通过调整不同高度,保温时间最长可以延长到10个小时。 现在用热水瓶,可以保温更长时间。 舀奶茶的瓢。<br><br>地陪导游Tom调侃问,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女人可以作为防身自卫武器! 表演开始。<br><br>主人的儿子和另两位年轻小伙,不约而同地端上马头琴!<br><br>不管会不会弹,草原每个牧民家都会放一把马头琴,这其中有一段古老的美丽传说......<br><br>察哈尔草原住着一个叫苏和的牧童,放牧回家路上捡回一匹刚出生的白色小马驹。<br><br>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一年春天,王爷举办赛马招亲大会,苏和与白马在比赛中拔得头筹。<br><br>背信弃义的王爷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夺走白马,并把苏和打成重伤。<br> 夜里王爷为喜得良马摆席庆贺,白马将试骑的王爷甩落马背,狂奔突围。<div><br></div><div>气急败坏的王爷看追马不成便下令放箭射杀白马,身中数箭的白马用最后的气力回到苏和身边,不治而亡。 <br><br>“主人,你若想我就用我的筋骨做一只琴吧”!深夜,苏和梦见白马复活。<br><br>第二天,苏和将白马安葬后,用白马留下的筋、骨和马尾制作成一把马头琴。<br><br>从此,每家蒙古包里都会配有马头琴。<br><br>每当牧民们放牧归来,便会三五人围坐一团,悠扬的马头琴声伴着蒙古族的“好来宝”传唱着大草原的故事......</div> 年轻的女儿,在马头琴悠扬的伴奏声中,第一个演唱传统草原歌曲。<div><br></div><div>一开口就惊艳全场!<br><br>草原上的天籁之音,感觉不比国家级剧场的专业演出差到哪里去。</div> 第二首歌曲,演唱主题是赞美草原的自然风光。 <p class="ql-block">第三首歌曲则再现草原上万马崩腾的场面。</p> 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身处草原还是,能够感受到熟悉的蒙古族歌曲的旋律...... 蒙古果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br><br>蒙古国行程中,无论在剧院或牧民居住的蒙古包,都能看到精彩的歌舞表演,听到熟悉的旋律。<br><br>蒙古包里的表演,不懂音乐的我,感觉不比在乌兰巴托国家级Tsagaan Lavai剧院差! <div>演出结束,移步户外草地,欣赏牧民小伙子马背上的技艺。<br><br>居住在遥远的漠北草原上,是需要相当大勇气的,尤其是夜晚来临时,草原上的风无比强劲,各种野兽出没,草原狼的一声哀嚎,划破天空,就能使人不寒而栗......</div><div><br></div><div>草原上祖辈的血性,已经深深融入牧民的血液之中.......</div><div><br></div><div>蒙古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赛马是蒙古族男儿三技(摔跤、赛马和射箭)之一。<br><br>蒙古高原盛产蒙古马,以能跑善战、耐力强而闻名,蒙古人以拥有善跑快马为荣。<br></div> 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使牧民们的移动更加便利,汽车、摩托车已取代了骆驼和马匹,成为代步和放牧的工具。<br><br>现代化给牧民们带来了便利,蒙古包配备了柴油发电机和太阳能采集装置,虽不是24小时开动,但显然已经摆脱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br><br>蒙古包外还架着接收电视的天线,可以同步地接收到遥远外部世界的消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将不是梦想,牧民们就与外界不再有任何隔绝了......<br><br>离这里20公里外就有一个小镇,能提供牧民们的日常所需和孩子们的教育......<div><br></div><div>时代变了--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草原”的生活态度!<br></div>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草原的传统那达慕大会。<br><br>草原传统一直在延续和弘扬,就跟我们的春节一样......<br><br>那达慕大会--“草原”是一种生活态度。<br><br>“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div><br></div><div>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br><br>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雏形是蒙古族的“祭敖包”,这一传统在蒙古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并传承至今。</div> 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div><br></div><div>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便已有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的传统,以检阅部队、维护草场分配,并通过各项活动展现团结和庆祝丰收。<br><br>过去,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br></div> 现在,每年的7月11日是蒙古国最重要的节日--国庆日,全国性的那达慕大会也会在当天举行。<br><br>那达慕大会将这片幽静的草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博客图、呼麦、射箭、摔跤、骑马等原始的蒙古风俗悉数上演。<br><br>在那达慕盛会上,男子三项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是不可或缺的项目,成为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br><br>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牧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迁徙--逐水草而栖。<br><br>最后,牧民家庭给我们表演迁徙的一幕......<br><br>只见牧民将所有的牛马排成一列,拉着马车,上面驮着家什,沿着草地的“泥路”,叫着号子,缓缓前行......<br><br>眼前的情景,多少有一种惆怅感,油然而生.....<br><br>然而,这也许是他们乐意接受的生活--走向希望! <p class="ql-block">女主人端着一盘水,浇向天空,以期漫漫的迁徙之路平安。<br><br>这样的洒水祝福,感觉跟在蒙古国藏传佛教寺庙里的观音弹水姿势差不多......<br></p> 地陪导游Tom介绍,到访的这家牧民每年要迁徙4次,基本上随着四季而动。<br><br>他们六月初刚从南部迁徙到此,这里也是他们一年之中能到的最靠北的地区了,八月底随着天气逐渐转冷,他们又要南迁了......<br><br>今天算是体验了一回游牧民族随天而行、逐草而居的生活。 未成年的女儿,牵着一匹马前行......<br><br>感觉得到,牧民们乐于享受这样的生活,不知道是因为轻松的“表演”就能获得游客带来的收入,抑或的确是多少发自内心......<br><br>地陪导游Tom介绍,虽说看起来住蒙古包、放牧比较辛苦和传统,但畜牧业胜在稳定。<br><br>或许有一天当矿产资源枯竭,还没有实现第三产业的经济模式转型,畜牧业就仍然是支柱产业,骑马放羊的家庭不用愁生计......<br><br>进可攻,退可守? 在成吉思汗塑像景区旁的匈奴旅游集团度假村享用午餐,席间欣赏蒙古族的呼麦演出。<br><br>外行看热闹,感觉不比国家级剧场的专业演出差到哪里去。<br><br>我们的蒙古国行程,经历了蒙古族歌舞从牧民的民间业余表演,到半专业的餐厅演出,最后到国家级剧院的专业演出。<br><br>呼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游牧民族在不同社会场合如盛大的仪式,或家庭节日庆祝中演唱呼麦。<br><br>这种只属于男人的音乐形式,利用喉咙发声,音效深沉,有点像我们国家的口技。<br> 地陪导游Tom在车上即兴表演呼麦--在他身上有着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音乐细胞。 <p class="ql-block">Tom在我国北京留学七年,学习中医直到研究生。<br><br>喜欢中国文化的他,即兴表演中国的“口水歌“或民谣。<br></p> 观赏完牧民“草台班子”的蒙古族风情表演,再去欣赏“阳春白雪”的专业演出。 乌兰巴托市中心区域,距离百货大楼不远的一座西洋建筑的马路对面,坐落着Tsagaan Lavai剧院。 在专业的国家级Tsagaan Lavai剧院,观赏《游牧民族传奇》蒙古传统民族歌舞表演。<div><br></div><div>在那里,感受驰骋于茫茫漠北草原的激情与奔放,欣赏蒙古国粹--喉音、软骨功杂技、马头琴等。</div> 剧院入口,手捧蓝色哈达的迎宾姑娘,长相纤瘦秀美--一个非典型蒙古女孩。<div><br></div><div>作为藏文化圈,蒙古国有给客人献哈达的传统,多用于迎送、颁奖等礼仪场合,表示尊敬和祝福。</div><div><br></div><div>哈达一般分为蓝、白、黄、绿、红五种,其中以蓝色最为尊贵。</div><div><br></div><div>白色象征着白云,寓意纯洁善良吉祥,蓝色象征着蓝天,寓意智慧健康平安和忠诚。</div> 节目单用英、韩和中文,韩文在中文前!<div><br></div><div>(在机场便利店,招牌的语言顺序为英、日、韩、俄、中文和本土西里尔蒙古文)。</div> 感觉剧院舞台太小,撑不起节目的气场。 《永恒的天国荣耀》仪式舞蹈,蒙古国典型的迎宾舞蹈。<br><br>这个节目描绘了千年大帝成吉思汗和王后的豪爽与好客,表现王公后的尊贵和中央蒙古族舞蹈的卑微。 成吉思汗赞歌。<div><br></div><div>蒙古民间传说中最精彩、最古老的传统形式之一,是赞歌和赞美诗。</div><div><br></div><div>在这首赞歌中,歌颂了世界千年天才成吉思汗的历史事业和功绩。</div> 蒙古族长调民歌。<br> 蒙古歌曲,分为长调和短调两个主要部分。<div><br></div><div>长调民歌是婚礼和庆典上演唱的致敬歌曲。</div> 在长调民歌中,描绘了自然界变化现象的关系、人物基调、人的可贵在于思想等内容......<br><br>从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可以看到游牧民族的思维特点。 呼麦表演。<br><br>呼麦,是阿尔泰山山脉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是蒙古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div><br></div><div>这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唱法,是一种罕见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形式。<br><br>呼麦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及以上的声部。<br><br>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基音呼麦、低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唱法。</div> 呼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历史渊源几乎无法追溯,2008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div>这种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br><div><br></div><div>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等地区,新疆的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国家或地区。<br><br>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div><div><br></div><div>呼麦这种艺术形式,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br></div></div> 在继承和发展"呼麦"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div><br></div><div>呼麦在内蒙古仅保留低音部分,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br><br>蒙古国早已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br><br>1990年代以来,内蒙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呼麦的各种演唱技巧,提高较快。</div><div><br></div><div>抢救和保护这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使它免遭灭绝之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div> 马头琴(马琴)。<div><br></div><div>蒙古人相信马头琴可以辟邪、招福,应该崇拜马头琴,将其放置在重要的部位。</div><div><br></div><div>这种非常重要的乐器,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br></div> 阿尔泰竖琴舞。<br><br>这个舞蹈展示了一种美妙的蒙古乐器,在6、7世纪山洞保存的古墓中发现的,这种乐器被演奏,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蒙古民族扎姆舞蹈。<div><br></div><div>这种舞蹈多在推广佛教、安慰地主怒气、为百姓除灾消灾的重大宗教节日中表演。</div><div><br></div><div>扎姆是一种描绘凶猛神灵的宗教舞蹈集会。</div><div><br></div><div>扎姆是上帝的门徒在梦中和冥想中想象的形象,用其外表和跳跃动作消除所有不好的东西,以及发自内心、快乐的东西。</div> 萨满舞。<div><br></div><div>萨满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崇拜形式,成吉思汗时期在蒙古人中受到最高程度的尊重,至今仍然受到蒙古人的崇拜。</div><div><br></div><div>令人惊奇的是,萨满教具有进入自然秘密的能力,是古时蒙古人进行崇拜自然、与自然联系等的仪式。</div> 柔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马戏表演形式,要求柔术演员具有柔韧性、耐力、力量和注意力。 柔术表演的意义,是通过柔术演员的动作、音乐和性格来表达的。 马蹄哒哒形体舞。<div><br></div><div>蒙古族形体舞是一种适应游牧民族生活的舞蹈形式,以西部蒙古族形体舞的基本动作来表现年轻人在马背上飞驰的火热精神。</div> 国家音乐合唱团自元朝游牧时代起就在皇宫演出,现在有近500人的“大号”乐队。<br><br>如今已扩大到运用种类越来越多的乐器,为观众创造国内外最佳作品。 <div>作为国际化的一部分,剧团最后演奏了《欢乐颂》、《西班牙斗牛士》、秘鲁民歌《老鹰之歌》等我们熟悉的世界名曲。<br></div><div><br>作为韩国人的后花园,当然少不了《阿里郎》,全场的韩国人跟唱,场面达到高潮!<br><br>中国歌曲呢?--木有,我汗!<br></div><div><br></div><div>我第一个有意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