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回 违父训身败名裂</p><p class="ql-block"> 战国始 三家分晋</p><p class="ql-block"> (故事梗概)</p> <p class="ql-block"> 且说赵襄子宣布决定后,正式立侄孙赵浣为储君,将代地交由儿子赵嘉打理。要求赵浣虚心学习尽快进入角色。</p><p class="ql-block"> 再说赵嘉到代地后成为代地新的君主,但其不思朝政,且一直对父亲的决定耿耿于怀,认为到手的太子位就这么丢了,完全把父亲的嘱咐抛之脑后。而且,在身边小人的蛊惑下,暗地里招兵买马,训练兵士,另一方面派细作到宫内收买异己,以图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卒。太子赵浣继赵氏家主之位,也就是赵献子。而代地的赵嘉认为时机已到,借为故君奔丧之机,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由代地向中弁开来。并且里应外合喊出的口号是:“赵浣无能、还位嫡长!”赵献子家主之位的屁股还未坐热,考虑到自己刚刚即位且势单力薄,赵嘉又来势汹汹。赵献子干脆采取以退为进之策,放下宫中所有事务,带领重要谋士为了安全偷偷出走,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再说赵嘉带领人马到达中弁王宫不见赵浣,家臣们说赵浣弃位而逃,家不可一日无主,在少数人的推拥下而自立。期间也多路派人对赵浣一行进行追杀而无果,随后便进入了主政家主、发丧等繁忙的事务中。</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24年,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赵嘉,在赵氏家主位上仅一年而病逝,谥号“桓子。”家臣们多数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无恤本意,乃共杀其子而迎立赵浣赵献子复位。正应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名言。</p><p class="ql-block"> 赵浣赵献子( ——409年)在位15年,其主要功绩有三项。</p><p class="ql-block"> 其一,不拘小节、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团结利用各方势力,巩固和发展赵氏在晋国的地位。赵嘉逼宫篡位、其子被杀,献子复位。虽短短两句话,但暗藏了重大玄机。首先是赵嘉势力何去何存。在赵嘉被封代地时,赵襄子很是不放心长子能安居人下,这也是知子莫若父的缘故,于是便派手下谋士宁越前往辅佐。宁越,战国时期中牟人,以发愤读书而闻名,十五岁便学有所成。宁越家世代农耕,他觉得农耕太过辛苦,于是询问朋友何能免除这种辛苦。朋友建议他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告诉他学习三十年可以达到目的。宁越则表示,他将在别人休息和睡觉的时候继续学习。因品学兼优,被周威公聘为谋士。良禽择木而栖,为谋求更大发展,被赵襄子收入门下,被聘为第一谋士。这次授命扶佐长子赵嘉,赵襄子和宁越谈了整整一个晚上。怎奈赵嘉不听劝一意孤行最终酿成大祸。宁越也被众人冷眼相看。</p><p class="ql-block"> 面对反对派、中间派、拥护派三股势力的观望、较劲、等待及暗流湧动。重新复位的赵献子感到了重大危机,处理不好赵氏家族将分崩离析、万劫不复!随即作出三项重大决定:一是聘任宁越为第一谋臣,协助家主处理日常事务;二是按照国君规制重新厚葬赵嘉,溢号“桓子;嘉子被杀后到此为止。其他某臣家人及后代一概不予追究,所有家人按功绩任用。三项举措和决定的实施,有效收拢了人心,稳定了大局,为赵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其二,率晋国联军伐齐。伐齐事务是晋国主攻方向,其冲突的焦点实际上是卫国的归属问题。因为春秋五霸的实践告诉世人,要想做大做强、称霸天下,必须拥有更多的土地和子民。当时晋国的上中下三军统帅分别由韩赵魏三个家主担任,由于赵国邯郸距齐国最近,而作为晋国上卿的中军统帅赵襄子、赵献子分别是历史上三次伐齐的联军总指挥。而赵献子重新复位后的重要活动便是指挥晋国联军伐齐的廪丘之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24至423年,由于赵家主及政权更替。消息早已被细作传遍天下,尽人皆知,虽然赵献子在团结固位、拉拢人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还是由于人心军心不稳,反而在与齐的对峙中渐渐落了下风。为了推进战役走向,赵献子迁都中牟,并在平邑(河南南乐)筑城,以压迫齐国。齐军也不甘示弱,曾派田氏公子居思伐赵,包围平邑。双方在平邑进行了多年的争夺,伐齐之战一度限入僵持,虽未取胜,但也掩盖了国力空虚的窘境,为赵国的强势崛起创造了条件和争取了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 其三,培养 储君,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赵浣赵献子认真总结了赵氏家主储君争夺的经验教训,非常重视接班人的培养教育。长子赵藉出生后,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便聘请了专业学者进行培养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换了数位老师,甚至晋国联军伐齐这一重大军事行动,还要带上太子,以示励练。然而,英雄无泪、天不假年,虽然赵献子在文治武功、培养储君方面做了大量卓越功绩,还是不能看到赵国封侯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9年的一天,偶感风寒的赵浣自觉体力不支,恐怕大限将至,赶忙唤来太子赵籍深情地说:“吾将完成使命去见先主,希望你当好今后赵氏的孤家寡人,以立国封侯为己任,知人善任、重用贤臣,文不离宁越,武必用孔青”。赵藉泪流滿面只顾点头默许,抬头再看父王已一命归西。众家臣族拥储君灵前继赵氏家主之位,赠先父谥号赵献子,在位一十五年。因晋齐还在打仗,故身为新君的赵籍一方面服丧守孝,另一方面调兵遣将厉兵备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5年,前方战事吃紧,赵国守将韩举被俘,平邑、新城落入齐军之手。恰在此时,齐国田氏主君庄子白去世,悼子继位。君位更替引发了田氏的一场混乱,至田和继立方才休止。权臣田布清剿为乱者,杀掉了公孙孙,公孙孙的兄弟公孙会据守廪丘投靠赵国。田布为讨伐判逆,率大军包围了廪丘。赵国依靠齐国叛乱获取了廪丘,但总体上在与齐国的争战中还是处干颓势。于是,赵国新主赵藉亲自统兵,拜孔青为帅、宁越为军师,协调魏将翟角、韩将骉羌统帅魏、韩之师配合,救援廪丘(山东郓城县) ,与田布在龙泽大战。此役三晋以新式步兵,采用全新战法,对峙齐军的旧式车阵,结果大败齐军,齐主帅田布被杀,共杀敌三万,缴获战车两千乘。战后孔青打算用敌军尸体造两座京观,以宣扬战绩。军师宁越劝谏道:“我军丢弃敌军尸体,齐国人为抚慰人心,不得不动用大量兵士、战车、钱粮,用来安葬阵亡将士并抚慰其家属。可以大大衰减齐国国力,这叫还尸弱敌。”赵藉釆纳了宁越的意见,结果极大地消弱了齐国的国力。然而,三晋并未就此罢手,反而引来了更大规模地反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4年,赵藉向偏安一隅的周威烈王请了王命,带看日薄西山的晋烈公,亲率三晋联军,在任地召集诸侯会盟,商讨再伐齐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此时中原大地上尚存的诸侯国屈指可数。而宋悼公又在赴会途中突然去世,使得宋国也退出了这次盟会。因此任地会盟实际参与国只有越、鲁、郑三国。而实际派兵伐齐的只有越国。此次讨伐齐国,三晋主君赵烈候籍、魏文侯斯、韩景候虔都亲自出马,拜赵籍为帅,在越国协助下从西、南两个方向对齐军展开攻击。先后攻取平阴、打破长城、追逐齐国残军直逼临淄。已经损兵三万国库空虚的齐国,哪能经得起这种打击,就赶紧想办法求和。他们先是将建阳、邱陵割让给越国,并晋献人口给越王,有名无实的齐康公被派到鲁国,亲自担任越王骖乘,与驾车的鲁穆公一左一右服侍着越王在鲁国都城大出风头,终于换取了越国退兵。而与三晋的和谈就没那么顺利了,三晋向齐国提出了非常过分的要求:不得修筑长城,不得讨伐廪丘。条件苛刻,齐国不答应,联军不退兵,一时陷入两难境地。</p><p class="ql-block"> 此时,一个叫括子的齐国谋士看出了其中玄机,分析道:“晋与齐并不接壞,他们越过卫国不远千里围攻我们,并非贪利,而是向我们求取正名的,就让齐候去成周为他们正名吧。”括子的想法让不少人感到匪夷所思,但也没有别的良策。最后齐国还是顺着括子的思路,提出让齐康公到成周去为三晋正名。然而,让齐人没想到的是,三晋在得到齐国的允诺后,竟然真的就不再纠缠修长城和廪丘的那些事了!</p><p class="ql-block"> 择吉日,齐侯贷果通知了鲁穆公显、宋休公田、卫慎公虔、郑繻公骀陪同韩、赵、魏三位家主一同朝见周王。在朝堂之上,齐侯盛赞三晋主君如何大公无私、高风亮节、不辞辛劳、排除万难,只为将自已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可见其德行与贤能,足堪为万世楷模!故正式提出册命三晋主君为诸侯,其他诸侯也随声附和。早已成为周朝傀儡和摆设的周天子周威烈王,只能表示同意。在一系列复杂仪式后,正式册封魏国魏斯为文候、韩国韩虔为景侯、赵国赵籍为烈侯,追封赵浣为献候,废晋静侯为庶人。至此晋国灭亡,换来了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乱世称雄的战国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