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常常会由一些偶然的因素决定了方向,也许是一次成功或失败,也许是一件事情,也许仅仅是一句话,便整个地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喜欢数学,这门课的成绩不错,也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上课的时候不需要很用功的听,作业都会做,中学的时候考试基本都是100分。甚至也有考试的灵感,知道哪种类型的题目肯定要考,在老师上课时我就想好了,考试时果然出在其中。我还不满足课堂上的进度,初二时自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近似计算》,把它看完了,其程度相当于高中。记得有位高中的老师在他班里说,初二有位数学博士如何如何,指的就是我,我读高中的姐姐传给我听,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现在我们都讲感觉,什么乐感、语感、棋感、手感、性感等,我觉得我的“数感”应该是上乘的。可惜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出来太晚了,要不我看了肯定会立志做一个陈景润式的数学家。</p><p class="ql-block"> 我对语文却是一点也没有兴趣,课上讲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都使我昏昏欲睡,每堂语文课都是强打精神听完。以前学过的课文我只记得两篇,一是《荔枝蜜》,一是《爱莲说》,其他都忘得一干二净。写作文时也是跟现在许多中学生一样,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干干瘪瘪写不出东西来,还老是数字数,指望早点凑足字数。因此,我的语文成绩也是中等,远没有数学好。</p><p class="ql-block"> 不过数学也好,语文也罢,在中学读了两年书文革就开始了,而后支边去北大荒,差和好就没关系,只要会干活就行了。那个时候如果你能用东北话骂得过当地人,那么贫下中农对你的敬佩程度不知会比你书读得好要高出多少倍。</p><p class="ql-block"> 1977年,终于迎来了高考制度的改革,要考试选拔了。我依仗着一点可怜的数学知识,依仗着以前是重点中学学生的资本,跃跃欲试。但毕竟只是一个初二学生,只能选择文科了。从准备报考到正式进考场两个月的时间,我自学了初三和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课程,并且在考试中拿到了68分,虽然分数不高,却也证明了我的“数感”还算上乘。不过,我的这个分数在文科生里面已经算很高了,那个时候考文科的人数学都不行,二三十分已经算不错了,我大学的一个同学数学还是零分,当然其他三门成绩极优。靠着数学成绩我却考上了牡丹江师院的中文系,据文教科的一位干部说,我们集贤这年大学文科才考进了两名,另一名分数比我低,说起来我还是我们县77年的文科状元呢!一个“理科生”当了一回文科状元,我真的是偷着乐。</p><p class="ql-block"> 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我并没有特别的高兴,因为叫我去学一门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又要去听四年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了,我又要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去数作文的字数了,我又要以昏昏沉沉的状态去听完每一节课了,而且现在是每天了,不是每一节了。以牺牲爱好,忍受四年的痛苦为代价,去换取一纸文凭,心里多么的不爽!</p><p class="ql-block"> 数学多好啊,平面几何的逻辑性那么强,环环紧扣,步步紧逼,最后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它有一种逻辑美;代数多么简洁啊,没有语文那么多的废话,它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多余的,删去一个就会发生歧义甚至反义,它总是走最近的路走最少的路,并以此为最高的境界,它有一种简洁美;数学多概括啊,成千上万数以亿次的运算,它只要一个公式就可以表达无遗,我们的语文恐怕就要汗牛充栋了,经济极了;数学多严密啊,它没有似是而非,没有“大约”“可能”之类的,不是对就是错,就好比体育竞赛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投掷,名次的确定绝对没有异议,多么爽啊!这些语文有吗?</p><p class="ql-block"> 我还不想认命,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一直在动脑筋,想办法去读数学。后来终于找到一条线索:我在县里有个东北朋友认识我未来的院长,叫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叫院长帮我转系。这个人跟院长关系不错,估计没什么问题,我就带着美好的希望上学去了。</p><p class="ql-block"> 入学第三天,我就准备去找院长了。记得那天是晚饭后,我正准备出去,同室的一位上海同学关切地问了我一声“要去哪里”,就是这一问,便把我定了乾坤。我把去找院长转系的事跟他说了。他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我犯傻了,别人想进中文系还进不来呢,你却要从中文系转出去,这么好的系不读,偏偏要去读数学系。我对他的相反看法产生了兴趣,觉得应该听听他的高论,就问他中文系有哪些好。他说至少有两点好:第一,大学期间中文的四年会很轻松浪漫,数学的四年则会很累,文科逍遥理科断腰呀;第二,将来毕业分配文科面广,可以去学校,去报社电台,去机关等,需要文学的地方多了,而数学则面很狭窄······那天晚上我就没去找院长,后来我也没去找院长。这位同学的几句话就决定了我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决定了我终身与文为伴,极其偶然。</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位上海同学讲的理由足以让我安心中文系,但他却不能改变我的爱好。大一年级课程内容也比较枯燥:现代汉语居然是从拼音字母学起,象小学生一样;讲当代文学还在讲《荔枝蜜》,老师可能不知道这是我们早已学过的初中教材;使用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极左,把解放区的歌谣也当文学作品讲,讲曹禺只有《雷雨》、《日出》、《北京人》三部作品,《原野》不知到哪里去了,批鸳鸯蝴蝶派批得很起劲,却从来不敢介绍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更不会提他的《虎贲万岁》《八十一夜》等著作了。我上课听得乏味了就演算数学题,在整个第一学期里我是在混日子,全然不知道中文的浪漫逍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可是到了第二学期,随着我全未知的课程的出现,随着校内校外专家学者的讲学出现,我对文学有了一种新鲜感,至少比中学的千篇一律的分析课文要有意思多了。该学期有一门“鲁迅思想研究”课,我特别喜欢听。老师讲得很棒,他对鲁迅的作品特别熟,因此分析起鲁迅的思想来,旁征博引,例子信手拈来,把鲁迅思想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结果是我也会去找许多鲁迅的文章来读。院办一位学生科长,有一次心血来潮,主动提出要给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讲课,他给我们讲了两天秦始皇,他对秦始皇的外貌描写,对他成长过程的叙说,对他心理层面的分析,对他历史功过的评说等等,彻底把我征服了。后来又有一个外校的教授来讲苏东坡,光是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的精辟分析就使我们全体晕厥!看来文学还真不怎么讨厌。</p><p class="ql-block">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个准文人墨客的环境里,我也渐渐黑了起来。班里都是些嗜文如命的人,每天都有海阔天空地聊啊,天文地理地侃啊,什么奇趣轶闻、轰动文章、妙文构思、文学批评等,应有尽有。我就好比红楼梦中的那个丫环香菱,夹在有才学的小姐丛中也会作点诗了。</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对文学有兴趣了,我发现了文学有许多的美: ——正象数学有抽象的美,文学则有形象的美。当读到曹植的七步诗时,我惊叹该诗的双关含义,方法的巧妙,回击的有力。诗人借豆作比喻,只用了短短20个字,形象地揭示了兄弟手足之情,不该互相残害,最后还有一个有力的反诘,弄得曹丕十分的尴尬。在这种场合下,面对曹丕咄咄逼人的刁难,要是用大白话说“哥哥呀,求你放了我吧!我们都是一个妈妈生的,我们都是兄弟,为什么逼得我这么厉害呢?”——那还有什么味道呢,还有什么力量呢?读了这首诗,也由衷地佩服曹植,不愧“才高八斗”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读了鲁迅的文章,我发现了文学有深刻的美。象鲁迅的《阿Q正传》,在这个典型人物阿Q的身上,汇集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精神胜利法。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朝廷里也一样,清朝政府明明是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文条约,却还要写什么“吾朝天威”、“赐”等自欺欺人的文字,这篇小说真是鞭挞入里。又如《药》,辛亥革命的志士为解救劳苦大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却让要解救的对象劳苦大众来吃了她的血!让人读罢,抚卷长叹。</p><p class="ql-block"> ——文章本身所蕴含的文采美。“文章”二字的本义就是漂亮好看的意思,我们常说的“文采”,这就是美。文学作品中好的文采美不胜收,象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 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读着这样诗文,既随着作者的愉悦而愉悦,作者的悲愤而悲愤,又伴着一种强烈的审美情绪,是一种高级享受,一顿精神大餐。</p><p class="ql-block"> ——读古代诗歌还能享受音韵节奏美。《诗经》基本都是四个字的,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读起来十分的上口。发展到唐朝的诗歌,出现了五言七言,又是另外一种节奏了,而且出现了平仄的限制,那平平仄仄的相互对立和补充更像是在唱歌。再后来的宋词长短句,更与音乐融为一体了。好的诗人把诗词做得象行云流水一样,象李后主的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不看他的用词,不看他的用意,单从音韵节奏看,也是一种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许许多多如“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意境美,“山欲高,云霞锁其腰”的对比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睹影知竿”的间接美”、“草蛇灰线”的结构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距离美,也同样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瓜田李下”的那种简洁美等等等等。我以前简直就是个盲人和聋子,对这么多的美怎么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我又体会到文学还有比数学更高的境界和要求:数学只要是对就可以拿100分了,但在文学上对了只能60分,至善至美才是100分,60分离100分还有40分的努力空间呢!数学可以是最好,文学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一个班级里数学的最高分可以有许多个,语文几乎没有最高分,如果有也只是相对的,而数学的最高分却是绝对的。</p><p class="ql-block"> 美哉文学,高哉文学,偶然是运,转变无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