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故居 (散文)

邓晓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名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这是陶渊明抒发隐居后生活心境的经典之作。此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以及他辞官回归内心的恬静和超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带着期待,怀着对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崇敬心情,我们走进了江西星子县现更名为(庐山市)粟里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被历史与文化深深浸润的地方,仿佛穿越回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与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停南门停车场,信步走进栗里村,进入眼帘的是人世间稀有的田园风光,村道两旁金菊绽放,蝶花飞舞,让人心荡神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庄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古老的建筑飞檐走壁,雕梁画栋。新建的楼房,装修考究,豪华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年过七旬的陶大爷热情地与我攀谈起来,他说,村里有近四十户人家,清一色陶性人氏,全部都是陶渊明的后裔。村子里每一户村民,他们供奉着祖宗家谱,以此证明自己是陶渊明后人。现如今村里人有的在本地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也很多人在外经商,有的去了南方,有的去了北方,在外挣了钱回来后,在南方打工的人建造的房屋像南方风格,在北方打工的村民建造的房屋似北方特色。这给古老的栗里村注入新的元素,旧貌变新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参观了陶渊明故里园和陶渊明纪念馆,走近纪念馆前的陶渊明石像前,注目行礼并敬献了一束菊花,以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纪念馆墙壁上,镶嵌并陈列着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让人深刻感受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美好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到栗里,手捧一束金菊送给陶渊明,是因为陶渊明以酒释怀,以菊花为伴侣。他除以菊花自诩、自励外,还认为菊花可以解毒、养生,每饮酒即用菊花浸泡,诗称:“酒能怯百虑,菊为制颓令(防止短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能体现诗人的境界、性情、旨趣,是观照陶渊明的一面镜子,又可见菊在陶诗中的重要地位。此中南山,旧释为庐山,应是栗里陶村前的“南山”。清朝时山下建有心远亭,亭内立“吟松醉菊”碑。今村前后,每到秋天,秋菊绽放,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步来到村中央,引人注目的是“濯缨池”。这个池子虽名为池,实则是一个石窟,四壁及池底都是光洁的岩石,池中之水源来石壁山涧的清泉,清澈见底。这股潺潺清泉从“清风桥”流过,可谓是江南最美的小桥流水。传说陶渊明辞官隐居栗里后,当年常常在此涤锄洗帽,然后踏着暮霭缓步归去。因此人们习惯地把这个池子叫做“濯缨池”‌。站在池边,我仿佛能看到陶渊明那悠然自得的身影,感受到他那种超脱世俗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那几间茅屋,过着隐居的生活。后因一场大火将茅屋化为灰烬。此时,陶渊明已44岁,经过考察选址,才得以搬迁于星子县粟里村。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在栗里村度过了十七个春秋,直到迁居康王谷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栗里村。这十七年,是陶渊明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的诸多诗文包括《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巜归去来兮辞》、《杂诗》等都是在这里完成。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栗里醉石景区,这里自然风光优美,醉石上有朱熹“归去来馆”手迹和书法家颜真卿的题刻。如今这里已建成醉石山庄,有陶渊明纪念馆、归士来馆、醉石、濯缨池、清风桥、悠然亭、虎爪崖六大景点,成为“桃源寻旧梦,栗里论诗魂。曲径寻芳径,崎岖上石坪。片石多情甚,渊明入醉乡”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醉仙石,实际就是一块巨石,光洁如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陶渊明在此作诗绘画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许多文人骚客云游这里,并留下墨宝,这块石头的身价就提升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今日有幸来到粟里,轻启历史之门,陶渊明故居因年久失修,只剩墙根和砖瓦碎片,岁月流转间尽显厚重,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砖瓦碎石,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这里曾是他生活与创作的地方,仿佛还留存着他的气息。站在清风桥上,脑海中浮现出他辞官不做,奋笔疾书、喝酒养花,躬耕农作的身影。仿佛穿越历史长河,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沉淀,故居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陶渊明的传奇人生,散发着陶源梦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陶渊明故居,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汲取到那穿越千年的桃源梦的力量。这里是我们与田园诗人陶渊明对话的地方,是我们追溯陶渊明,再现桃花源,追寻中华传统文化根源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陶渊明故居时,心中满是感慨与不舍。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第一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中年后“性本爱丘山”,归隐栗里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如此超脱的思堤境界,构筑起人生最理想的桃花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