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他是孔子的老师;是中国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预言家和文艺评论家。今天的吴氏绝大多数都出于他的血脉,而最让吴人引以为豪的是他的贤德。孔子称赞其为至德之人,并被当世人誉为南方第一圣人。司马迁称赞其:“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闳览博物君子也”。苏轼称赞其:“德信于吴人,而言信与其国”。吴楚才评价“季札贤公子,神智器识,实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p> <p class="ql-block">一:季札让王</p><p class="ql-block"> 吴国第十九任国君吴王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zhai)、三子夷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最负贤名,深得寿梦宠爱。寿梦希望季札能够继承王位,季札却坚辞不受。寿梦临终前,嘱咐长子诸樊,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最后传到季札手中,诸樊感泣而应。</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60年(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便要让季札继任王位。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干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此后,诸樊再三让位于季札,吴国人也都要立季札为王,可季札坚持不受。甚至撇下自己的家室和封地,跑去延陵隐居,开荒种地。</p><p class="ql-block"> 诸樊在位13年,公元前548年,诸樊在伐楚的战争中中箭身亡,按次序传位于馀祭,季札回吴都奔丧,馀祭又欲让位,季札依旧不受。馀祭怕季札再跑,于是就把延陵分封给他,所以季札又名延陵季子。季札的贤名,淡泊名利,远见卓识,名动当时。</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当时列国最牛的大贤都曾受季札指点,如鲁国的叔孙穆子,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以及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等。季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预测未来。</p> <p class="ql-block">二:出使列国</p><p class="ql-block"> 吴王馀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奉王命出使列国。季札出使,没有具体任务,相当于今天学者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和中原诸国的友谊,及时掌握诸国势态,增强已方在诸侯国间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季札首站出使鲁国,这个时期的孔子只有七岁。季札拜访了鲁国当时最为著名的大贤叔孙穆子。叔孙穆子曾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是为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即为三不朽”。季札与叔孙穆子都精通礼乐,且品行高洁,善于言辞。</p><p class="ql-block"> 季札要求欣赏鲁国保留的周朝廷音乐,当时鲁国的礼乐最为完备。季札通过欣赏鲁国奏演的二十余首《诗经》中的歌曲和舞蹈,能尽知其意,边看边评,使在场的鲁人最为敬重。季札不仅能准确辨别音乐的出处,正邪,还能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征兆。当观看到《招箾》(又名《韶箾》或《箫韶》)舞乐时,季札说:“美德的巅峰啊,太伟大了,如上天覆盖万物,如大地无不承载,再好的德行,也不会比这乐舞所象征的大舜的美德更高了。观乐可以停止了,如还有别的音乐,我不敢再欣赏了。” </p><p class="ql-block"> 季札让贤的美名。优良的品行、广博的见识、卓越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得四方贤士引颈而望,以能见到季札为终身荣耀。季札离开鲁国前,提醒叔孙穆子说:“你要当心啊,我听说君子应选贤择能,你心眼虽好,却不善于用人,若不多加注意,迟早会祸患加身”。季札的预言后来果真应验,六年后,叔孙穆子被自己宠幸的庶子竖牛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在家中。</p> <p class="ql-block"> 季札出使的第二站是齐国,拜访了当时东方第一大腕晏子。晏子的名气非常大,《晏子.春秋》里面全是智慧,司马迁也曾追捧晏子。“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见晏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重。不过到了季札面前,还是被季札给指点迷津了。季札判断齐国不久的将来会政归他人,于是就告诫晏子,人要懂得取舍,才能明哲保身,你赶快交出权力和封地,这样才能免于祸患。晏子也的确照办了。</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12年后,齐国的四大家族:田,鲍,栾,高打起了内战,晏子因为交出了自己的权利和封地,并保持中立而免于牵连。又过了五十多年后,田桓子扫清了其他家族,田氏一家独大,彻底掌权。再之后,田氏废掉姜氏,正式“田氏代齐”。</p><p class="ql-block"> 接着,季札离开齐国,去了郑国。和郑国历史上第一大贤子产相见恨晚,两人互赠礼物。季札最后成功预见子产不久将会成为郑国的政治明星。季札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欺人,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p><p class="ql-block"> 季札走后第二年,郑国的两大家族便在都城发生火拼,死伤无数。郑国人无奈,只得请子产出来主持大局。子产意识到郑国的衰败、混乱、非周礼能够解决,于是不听季札“子为政,慎以礼”的建议,大刀阔斧对郑国进行军政改革。他设保甲,作丘赋,铸刑书,为此后战国时代的变法盛行开了先河。子产敢为天下先,确实让郑国一时风光无两,实力有所增强,只可惜像郑国这样的中流国家处于中原四战之地,越是出风头,就越会成为大国争抢的猎物。果不其然,子产死后的十余年,晋国六卿屡屡侵夺郑国领土,郑国日益衰落,直到又过了100年,终被韩国所灭。</p><p class="ql-block"> 季札离开郑国后,又接着北上去了卫国,拜见了卫国众多知名贤者,非常欣赏蘧瑗(qú yuàn,)、史狗、史秋、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季札认为卫国有很多贤能的君子,不会有什么祸患。也正是因为卫国是个中小国家,贤才不少,颇有一番文化迹象,使得后来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中,单单在卫国就待了十年之久,卫国生命力长久,直到秦二世末年才在乱世中灭亡。</p><p class="ql-block"> 季札离开卫国,来到晋国。住在宿(qì)邑,听到钟鼓之声,说:“奇怪!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巢于帷幕之上那样危险。国君又正停棺还没有安葬,难道可以寻欢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p><p class="ql-block"> 晋国是吴国在北方的重要盟友,两国常年合作抗楚,战略意义非凡。加上季札比较了解晋国的六卿制度,所以季札到了晋国后,广泛的拜访了各大家族。很欣赏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等。事后他发表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将来晋国的政权将归于韩赵魏三家。季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预言到三家分晋的人,比第二个预言三家分晋的人——孙武,足足早了40年。</p><p class="ql-block"> 季札在晋国还结交了一位大贤叔向,临别时,他语重心长的对叔向说,“小心点吧,晋国君侈臣良,大夫皆富,政权迟早归于大夫。你为人耿直,一定要多加小心,避免于祸”。其实类似的言论。几年后,齐国的晏子也跟叔向聊过,两个难兄难弟都对两国的未来感到担忧。明知结果却无能为力,这大概就是智者的痛苦吧。</p><p class="ql-block"> 季札,晏婴、子产、叔向等人都是百年不遇的大贤,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开始独立思考的贤者。也正是在这些先哲思想的影响之下,稍后的孔子才逐渐成长起来,集众贤之大成,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思想体系。季札在列国转了一圈,一路走来一路预言,最后预言全部成真。不得不说季札不愧是春秋时期的南方第一圣人。</p> <p class="ql-block">三:季札挂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44年,余祭被越人刺杀,传位三弟夷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27年,夷昧去世,按约定当传位于季札。 可季札再次避让离去。于是吴人说:“先王有令,兄死弟继,一定传国给季子。季子现在逃脱君位,夷昧是兄弟中最后一任国君,应当由他的儿子继位。” 于是立夷昧的儿子僚为吴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15年,季札出使齐国。出使的任务完成后,在回国之前,季札再次来到徐国。原来,季札在出使晋国之前,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札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眼神中流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吴国的宝剑是最锋利的,是世间难得的宝物。许多为后世所熟知的铸剑师及流传后世的名剑都出自吴地,如欧冶子,干将莫邪,夫差剑,勾践剑。几千年来依然锋利不减,璀璨夺目。“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是屈原《九歌.国殇》中的名句。当时吴国的兵器受到了各诸侯国的一致追捧。而作为国使出访的季子,所佩带的宝剑自然是锋利无比,价值不菲。而且季札的佩剑相当于后世使臣的节杖,在没有完成使命之前,是不能轻易送人的。因此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心底里已经答应给他了。</p><p class="ql-block"> 季子出使到晋国时,总想念着要回徐国,可等季子返回到徐国,徐君却因为出访死在了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先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意思;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只是因为他死了就不把宝剑送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徐国先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p><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路上,季札的长子去世,葬在赢、博之间。孔子前往参加了葬礼。</p> <p class="ql-block">四:痛哭归隐</p><p class="ql-block"> 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去世,楚国国丧之际,兴兵伐楚。又派季札出使晋国,观察诸侯动静。公子光趁吴国国内空虚之机,以办庆功宴请为名将吴王僚请入家中,着刺客专诸扮成侍者,在上菜的时候从鱼腹中掏出匕首直刺吴王僚胸膛,然后自己登临王位。</p><p class="ql-block"> 公子光,又名阖闾,是诸樊的长子,如果父辈的王位不是约定好的兄终弟及,作为长子长孙,他才是天命所归的国君。既然四叔季札不愿为君,那这个王位本该是属于他的,可最终却是三叔的儿子僚继承了王位,所以心有不甘,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恰好楚国的伍子胥因为楚王诛杀了他的父兄及家族满门,只身一人逃亡至吴国,被吴王僚奉为上宾。为了复仇,伍子胥极力地劝说吴王僚伐楚。公子光却在朝会上极力劝止,他说伍子胥主张伐楚是公报私仇,置他国安危于不顾。</p><p class="ql-block"> 伍子胥是何等智慧人物,吴楚两国几世交战,早已结下深仇,吴人伐楚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公子光极力阻止伐楚是存私心,不想让吴王僚建功立业。于是伍子胥暗地里找到公子光,给他出谋划策,又找来专诸跟随在公子光左右,好伺机刺杀吴王僚,然后再扶公子光上位,自己好搭顺风车一报家仇。</p><p class="ql-block"> 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吴国,得知吴王僚被刺,阖闾登临王位。跑到吴王僚的陵前痛哭了一场,又在吴王僚的灵前汇报完访问成果后,就回到新君的殿前接受新君之命。据《史记》记载,季札回到吴国,说:“只要对先君的祭祀不废止,人民不至于没有国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敢怨责谁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天命安排。祸乱不是自己制造,就应听从新立之君,这是先人的原则啊。”《春秋公羊传》则记载,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后请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坚辞不受。他认为若自己接受王位,等于二人同谋;若自己杀了阖闾,就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没有尽头。由于不肯同流合污和骨肉相残,季札遂前往封地延陵,终生不入吴国国都。</p> <p class="ql-block">五:一言退楚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85年冬季,楚国的子期进攻陈国。年逾九旬的季札对子期说:“两国的国君不致力于德行,动用武力,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您撤军。”季札是当世贤儒,在众诸侯国间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季札对于此战所持的立场,代表着广泛的民意,足以引领舆论风向。楚军若执意伐陈,就是于天下人为敌,必将遭到众诸侯国的挞伐。</p><p class="ql-block"> 于是楚军撤兵回国。</p><p class="ql-block"> 一言退楚军,举世若无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