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风光 黄姚古镇<div><br></div><div> 早饭后离开黄姚古镇,今天准备去三江侗族自治县。一路上要经过阳朔,那里的风光特别是漓江两岸秀美无限。</div> 阳朔山水甲桂林<div><br></div><div> 阳朔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县城距桂林市区65千米。独特秀美的山水风光得到了"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出自吴迈诗《桂林山水》)。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2014中国最美丽县名单中, 阳朔以秀领天下美居第一。</div><div><br></div><div> 阳朔县拥有漓江景区、印象·刘三姐、碧莲峰山水园、聚龙潭、蝴蝶泉、刘三姐水上公园、鉴山寺等营业景点15处。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2019年9月,阳朔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div> 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div><br></div><div> 遇龙河旅游度假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西南,东起阳朔镇矮山村委燕村,西至白沙镇旧县,北起阳朔镇凤鸣社区大门,南到高田镇月亮山大门,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度假区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div><div><br></div><div> 度假区拥有遇龙河、桂林千古情、月亮山、大榕树等景点,以及直升机、动力伞、飞拉达等含运动健身类、休闲娱乐类、康体疗养类、夜游类、常态化节庆演艺活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div> 遇龙河两岸风光<div><br></div><div> 遇龙河两岸青山连绵,造型各异,百态千姿;一路翠竹夹道,绿树成行,芳草萋萋;而若遇晴日,则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开朗而明快;若逢雨天,更是雾绕云遮,百媚千娇,将阳朔风光表现的淋漓尽致。</div><div> 走进遇龙河流域,游客不但可以看到“精缩”了的漓江山水,还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村落,十分风趣的水车,造型各异的古桥。这是一条很有文化品位的河,有水、有山、有竹、有草、有桥梁、有水车、有建筑。其透视出来的历史氛围和岁月沧桑,明显要优于漓江好一派奇美的阳朔风光。</div><div> 竹筏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轻轻划过,留下一条长长的水痕。两岸是一丛丛姿态优美的凤尾竹,青山如黛倒影在碧波之上,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br></div><div><br></div> 遇龙桥<br><br> 遇龙桥处遇龙河中游,阳朔境内规模最大、广西桥梁史上著名的古桥梁建筑,其特点包括独特的虹式单拱石桥结构,条石错缝起拱,干砌而成,没有使用灰浆。桥长36米,宽4.2米,高9米,这些尺寸使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桥体巍峨壮丽,两侧藤蔓累垂,古色古香。 遇龙桥——英雄桥<div><br><div> 遇龙桥桥面立有抗战胜利纪念碑,记载了1944年村民自发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这进一步丰富了遇龙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div></div> 遇龙河风景区曹邺廉政文化简介<br><br> 在遇龙河岸边有一处小广场——曹邺廉政文化简介,立着一尊雕像,乃广西籍晚唐名仕曹邺。<div> 曹邺(公元816年-约875年),字业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祠部郎中等职务,为官有直声。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辞归,寓居桂林。平生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代表作有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div> 傍晚我们抵达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饭后外出观夜景。<div><br></div><div>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三江县始建于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著名景点有:石门冲自然生态景区、程阳八寨景区、丹洲景区等。“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与苗江。</div> 三江县城内浔江两岸夜景 三江风雨桥<div><br></div><div>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是一座集侗族特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的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它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div><div> 三江风雨桥最早修建于1916年,后在最原基础上,由著名侗族木匠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及7个木构建筑工程队共150多人承建。2009年年9月,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的三江风雨桥水泥结构部分竣工并通车。2010年3月,风雨桥木构建设部施工,修桥所需的全部1800多立方米木材。三江风雨桥已于2010年12月底竣工。<br></div> 这座集侗族木构建筑精华于一体的多功能风雨桥,和“侗乡第一鼓楼”——三江鼓楼遥相呼应,通过民族特色旅游商业步行街——月亮街和侗乡大道,与世界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侗乡鸟巢”东方斗牛场连成一片,构成三江县城最经典的黄金旅游圈,成为三江的标志和名片。 三江鼓楼<div><br></div><div> 三江鼓楼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广场,于2002年11月由当地著名的侗族民间工匠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携手建造而成,集文化、观赏、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三江鼓楼是侗乡第一鼓楼,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是中国国家4A景区中国三江大侗寨景区的景点,同景区内景点还有三江风雨桥,中国侗城,三江奇石城,福禄寺等。</div> 三江鼓楼<div><br></div><div> 三江鼓楼高42.6米,共有60根柱头着地,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鼓楼共有27层瓦檐,除楼顶两层外,其余25层瓦面等距收分,层层紧缩,使楼面呈金字塔形,显得端庄平稳。每层檐角轻盈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楼内四根杉木大柱直径都超过70厘米,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唯一的。登上鼓楼的观礼台,三江全景尽收眼底。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div> 三江县夜景 夜晚,我们就住在了三江县旅游服务中心对面的三江县月也侗寨景区内。第二天起大早在景区内散步。<div><br></div><div> 中国月也侗寨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侗乡大道23号。月也”是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所以侗寨取名为:“月也侗寨”。</div> 三江多耶广场<div><br></div><div> 与中国月也侗寨一路之隔的三江多耶广场。侗族多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耶,是中国侗族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寓意:祝福、好运、平安、健康、长寿。多耶舞,是侗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div> 三江中国月也侗寨<div><br></div><div> 侗族多耶节是桂湘黔交界地区和广西乃至全国最成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之一。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多耶”是“月也”(即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的主要项目之一。“多耶”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侗族大型集体舞。参与者需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领唱的节奏边唱边舞。</div> 月也侗寨中的斗牛广场<div><br></div><div> “多耶”是“月也”(即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的主要项目之一。 侗族多耶节是桂湘黔交界地区和广西乃至全国最成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之一。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 </div><div><br></div><div> 三江县著名的景点之一是“程阳八寨”。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地处在桂、湘、黔三省坡“百里侗乡长廊”核心地段。程阳八寨距三江县城19公里,由马安寨、平坦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个侗寨组成,面积12.55平方公里,居民2197户共9701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景点就坐落在程阳八寨旁的林溪河上。 </div> 程阳八寨景区——侗族姑娘唱起民歌欢迎远方的客人<div><br></div><div> 程阳八寨景区总面积7.6平方公里,拥有2000余座吊脚楼、13座鼓楼、11座风雨桥,拥有中国最大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获得郭沫若先生题词的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就坐落于此。 </div> 2024年2月6日,程阳八寨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侗族银饰博物馆<div><br></div><div> 博物馆内珍藏了许多侗族的银饰品,令人惊叹这些饰品的精巧工艺。</div> 侗族银饰博物馆的珍藏 侗族银饰博物馆的珍藏 侗族银饰博物馆的珍藏 程阳八寨景区内居住着一万多名侗族人民,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景区完好地保存着侗族的木构建筑、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有着传承百年、规模最大的侗族婚礼,具有丰富的中国侗族原生态旅游资源。素有中国侗寨规模最大、最原始、最美的山水侗寨,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中国最大的侗族文化旅游景区的美誉。<br> 侗寨风雨桥<div><br></div><div> 风雨桥是可以与鼓楼媲美、展现侗族文化灵性的建筑物。风雨桥,又叫花桥。侗族自古以来临水而居。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会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数座桥,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据说如此也可以将从上游流来的福气好运拦聚到寨里。侗家人说:“鼓楼通天,花桥接地”。</div><div> 仔细看看一个个侗寨的整体布局,你会发现,他们的寨子就是一条“龙”……是鼓楼和风雨桥,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的。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div> 侗寨茶园 程阳八寨侗寨风情 程阳八寨侗寨风情 程阳永济桥<div><br></div><div> 程阳永济桥横跨林溪河,是典型的侗族建筑,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桥中亭子飞檐高翘;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程阳永济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廊、亭、塔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div> 程阳永济桥<div><br></div><div> 始建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建成。1982年2月23日,程阳永济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郭沫若先生曾题诗曰: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div> 程阳永济桥<div><br></div><div> 程阳永济桥是典型的侗族建筑,为木石结构大桥。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它的建筑特点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 </div> 程阳永济桥<div><br></div><div> 程阳永济桥是由桥墩、桥跨、桥面和屋顶四个部分组成的。桥墩全部用巨大青石砌成,每个桥墩宽2.5米、长8.2米,平面两端呈69°40’锐角,即为扁六棱形,上下两角呈尖状,以减少洪水的冲力。桥墩间距17.3米。</div><div> 程阳永济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身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的两旁镶着栏杆。</div><div> 程阳永济桥上有5个塔式桥亭,中央桥亭最高,为4层六角宝塔式楼阁,为挺颐式;中央桥亭两边各有一座略低一点的4层四角宝塔式楼阁,称东西台亭,为多重檐攒尖顶;靠桥头两端各有一座4层殿式楼阁,称东西墩亭,为多重檐歇山顶,集侗族鼓楼的三种基本造型于一身。</div><div> 桥亭顶上装有用红土烧制的葫芦,象征如意吉祥。桥亭之 间的瓦梁上,装饰有4个葫芦和倒竖的鳌鱼;每个彩绘檐角都有一只木雕仙鸟,色泽鲜艳。程阳永济桥的桥盖,采用青瓦白脊戗,形成黑白分明的横线分割,给人以庄重典雅的艺术美感。 </div> 程阳八寨中的合龙桥<div><br></div><div> 合龙桥( Helong Bridge)连接岩寨和平寨之间的风雨桥,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是景区内历史最为悠久的风雨桥,桥长42.8米,宽3.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9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 </div> 程阳八寨中连接寨子间的石板路<div><br></div><div> 石板路( Flagstone Roads)在侗寨,走不完的是青石板路,这些石板路不是一朝一夕铺成的,而是热心的侗家人东一块西一块,你铺一段我铺一段,积少成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抬石铺砌最后连成整体的石板路,石板路是侗族同胞古道热肠、乐善好施的见证。</div> 程阳八寨之一的马鞍侗寨<div><br></div><div> 程阳八寨之一,位于平岩村南部。传说程阳的祖先程初来时坐着红鬃俊马,后休息时化为程阳八寨最靠南边的一座凹形土坡,形似马鞍,这个村屯就叫“马鞍寨”。据传马鞍寨建寨已有700多年,侗民临河沿溪、依山就势设村立寨,一排排青瓦木楼巍峨参差、古朴淡雅、鳞次栉比。马鞍寨是著名影星成龙、范冰冰主演《绝地逃亡》和李保田主演《莺》等电影主要拍摄地之一。 </div> 程阳八寨上下井<div><br></div><div> 上下井( Shangxia Wells)顾名思义,该井分为上下两处泉眼,上井位于道路内侧,取水便利,是村民洗菜淘米取水的地方;下井位于道路外侧,水质甘甜,是村民饮用水取水的地方。在每年春节初一,村民会将钱币冲洗干净投掷到下井里边,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div> 程阳八寨之一岩寨及鼓楼<div><br></div><div> 岩寨鼓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并在1932年进行过一次大修。 2005年,为了增强村民的内聚力,在原老鼓楼的基础上扩大修建了一座新鼓楼。</div> 岩寨鼓楼<div><br></div><div> 这座鼓楼高近30米,拥有15层檐,由4根主柱和12根衬柱组成。岩寨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议事和集会的地方,也是传承侗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它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侗族高超的建筑艺术,主柱和边柱的卯眼和榫头都分毫不差,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鼓楼内部结构通体采用防腐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卯,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此外,鼓楼还成为侗族群众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热闹场所,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div> 程阳八寨风情<div><br></div><div> 程阳八寨百家宴是一种独特的侗族文化活动,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团结精神。百家宴的特色在于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己的特色菜肴,形成一个长长的宴席,客人需要走动品尝每桌的食物。这一传统源于侗族的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位英雄击退洪魔,侗民为了感谢他,每家都拿出菜肴设宴款待的故事。 </div><div><br></div><div> 鼓楼是侗寨的活动中心,是村民议事、典礼、迎宾和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 马鞍寨鼓楼 (Ma'an Drum Tower)始建于清朝的嘉庆年间,鼓楼呈四边形,塔尖式,七层瓦檐,高12.6米,宽深均为8.4米,既具宝塔的壮观,又有亭子的清雅,黑白相间,结构完美。 </div> 程阳八寨风情——戏台与盘井<div><br></div><div> 戏台一般建在在鼓楼对面,中间是块方形广场;盘井的水是自然山泉水,井上建有侗族特色木质建筑——井亭,井亭的作用是挡风遮雨,方便过路和挑水的村民乘凉小憩。</div> 登上寨外岩龙岭山顶俯瞰程阳八寨、风雨桥 回到景区门口,侗族大哥为我们吹起了芦笙。 傍晚回到三江县城,冒雨再去三江风雨桥。 雨中三江风雨桥别有韵味 告别了三江县,我们又前往丹洲古城游览。<div><br></div><div> 丹洲古城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是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div><div><br></div><div> 这座古城位于柳江河上的一个椭圆型岛屿上,四面环水,不通陆路,只能乘船出入,因此保留了古朴的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丹洲古城曾是明清时期的县城所在地,遗留有许多400年前的古迹,如丹洲书院、闽粤会馆、古城墙等,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div> 丹洲古城——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div><br></div><div> 我们乘坐渡船从东码头登上位于柳江河之上一座四面环水的椭圆型岛屿。</div> <div>东门码头</div><div><br></div> 东门古码头古时为官方行政码头,称税厂码头。古时用于官府巡视办案、商务纳税、货物通关、发放文牒等。后续用为民用码头至今。<div><br><div> 融江上的明珠丹洲,又名丹阳洲,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丹洲镇西融江中。《方舆纪要》卷109怀远县“武牢山”条:“《志》云:今县治(今丹洲镇),即故丹阳镇,有丹阳洲。”民国《三江县志》卷1:丹洲“在县南。与融邑接界处,旧治所在地也。怀水至洲头分流为二:曰东门河,曰西门河,环抱全洲,形似椭圆,面积约七八方里,城郭如故,有东南及西北两街,居民约二百户”。</div><div><br></div> 明朝于万历年间在此设怀远县,城池修建在江中的洲上。古代常以江为路,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水网密布,融江上游连通都柳江、浔江,下游连接柳江,船舶可通过西江直达广东等地的出海口,可谓“上通湘、黔、滇,下连粤、闽、赣”,丹洲作为融江上最重要的水运中转站,是当时柳州地区经贸发达、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直到1932年,因陆路交通的蓬勃发展,内河水运逐渐衰落了,“怀远县”才搬迁至现在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古宜镇。</div> 丹州古城老街<div><br></div><div> 古镇街道悠长蜿蜒,青瓦木屋整齐,红灯笼与店铺招牌高挂,青石板路光洁干净,古韵盎然。<br></div> 丹洲古城欢雷门(东城门)<div><br></div><div> 欢雷门(东城门)又称“就日楼”。建造于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面向正东,俗称东城门,城门下现存丹洲古城石刻地图,当时东城门是整座古城建造开工仪式的奠基点,在县令苏朝阳率从官员百姓在此举行奠基仪式时,天空突然电光闪闪,雷声轰鸣。按当地民俗,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此时的苏朝阳却笑着对大家说道:“你们看,今天的典礼仪式,天上的雷公都来为我们欢呼助兴,我看此门就叫欢雷门吧”。欢雷门因此得名。</div><div> 东城门上的城楼叫就日楼,面向正东就旭日东升之势,寓民间繁荣、黎民百姓生活蒸蒸日上。</div> 怀远县城历史沿革<div><br></div><div> 怀远县建于宋,在汉晋俱潭中北境蛮地,南北朝为齐熙郡地,隋为义熙地,唐初属融州,而一部为古州蛮地,五代因之。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5年)置三口砦,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即融水县三口砦置怀远军,后改为平州,并置怀远县。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州县俱废,仍为砦,寻复置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赐名怀远郡,州并,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又废,复为砦。十四年(公元1144年)复置县,属融州。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后又废县,置三江镇巡检司。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县,属柳州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立县治于老堡,定名怀远县,布列四镇,编户八里。十七年(公元1589年),苏朝阳来知县事,十九年(公元1591年)治丹洲。清因之。民国仍为怀远县,三年(公元1914年)改名三江,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迁治古宜。</div><div><br></div><div> 苏朝阳曾任济宁州学正,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任怀远县(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县,知怀远县时,主持筑城怀远城于丹阳镇(即丹洲岛)。后擢升柳州知府。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题准入柳州名宦祠。</div> 丹洲书院<div><br></div><div> 丹洲书院坐落在丹洲东面,坐东朝西,占地1340平方米,在清朝已是一所较为完善的教育场所。建于1823年,有约200多年历史。由地方政府及文人绅士捐资筹建,是柳北一个主要文化中心,隶属柳州学府。书院分为文峰校门、宿舍、讲堂、教室、图书室、体育场、桃园,院内种有桂花、紫薇等名贵花木。</div><div> 清朝至民国,生员最多时有800余人。民国期间更名为三江第一小学。书院以儒家国学为主,兼数理其他学科。解放后改为丹洲小学,现存部分旧貌。2009年5月列入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丹洲小学所在地。书院保存较为完整,院内绿树成荫,桂花飘香,最有名的树是苏朝阳知事种植的桂花树。书院是丹洲古城最大的一处建筑,古香古色,古风犹存。一阵阵清风拂过,仿佛飘来一阵阵远去的读书声。</div> 丹洲书院教室<div><br></div><div> 丹洲书院历史悠久,创办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景点,体现了丹洲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div><div><br></div><div> 丹洲书院也曾是广西省立柳庆师范学校丹洲办学旧址。创建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由柳州、庆远(今宜山)两专区合办,当时校址在三江县丹洲乡。1944年,战火席卷到湘桂,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之令进行迁移,当年10月,师院迁至丹洲,开学复课,赓续文脉。 因此这里又是广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丹州办学旧址 。</div> <div>丹洲书院里的费孝通临时居所</div><div><br></div> 抗日时期,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文学家鲁彦等众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聚集丹洲,使丹洲名噪一时,书院现还陈设有费孝通临时居所。 耻辱柱<div><br></div><div> 丹洲书院教室的这根有着烧痕的梁柱是当年日军入侵丹州岛的罪证。1945年4月12日清晨,日本侵略军入侵丹州,烧毁房屋50多间,由于当地居民及时扑救,使得此柱和书院教室幸免于战火。</div> 丹洲书院旁的桃园<div><br></div><div> 桃园与丹洲书院同时建立,书院建桃园寓意桃李满天下。这里栽满了桃树,一到春天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div> 书院旁的科举考试场所(文考场 ) 书院旁的科举考试场所(武考场 )<div><br></div><div> 在这里游客可以静下来,尝试着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感受古时进京赶考学子们在考场上的那种紧张情绪和打拼气氛。</div> 古街上丹州戏院<div><br></div><div> 古香古色的丹州戏院里,我们看到一些演员认真地在台上排练。这里将上演以丹州岛文化为主题的戏剧。戏院内仿古代戏园设有酒肆、茶歇、杂货铺,观众可以边看戏边吃茶点,体验穿越时空感受古代的休闲娱乐。</div> 丹洲古镇居民世代以种植沙田柚为主,岛上种植1100棵沙田柚树,有的树龄已达到上百年。年产沙田柚30多万公斤,果质味甘爽口、蜜香清甜。柚子是丹洲人的主要经济支柱,收柚季节,每家每户打开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堆满厅房的柚子。 丹洲柚子<div><br></div><div> 当地居民世代以种植沙田柚为主,整个村掩映在柚林之中,有的树龄已达到上百年,柚香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每逢秋收时节,满树满园黄灿灿的柚子成为古城一道独特的景观,同时这里还会举办热闹的柚子节。</div> 离北门不远的柚园里有棵老柚树,最高产的一年曾结600多只柚子,产量超600多公斤。 丹洲古镇治定门(北城门)<div><br></div><div> 丹洲古城北门,位于丹洲城北,名曰治定门,城楼名曰北帝楼。丹洲城四门与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竣工,治定门是四城门中仅存的明朝古建筑。2009年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 明朝桂黔边界地域多属少数民族山区,被称为不毛之地,且居民以少数民族居多,文化落后,经济极不发达,常有少数民族不满官吏欺压举行起义,占山为王。苏朝阳迁至丹洲后修建城墙,取名“治定”以寓通过施政管理从此太平之意。 </div> 治定门门洞里有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洪水水位线标记<div><br></div><div> 丹州古城的城门城墙除了防御战乱之外,对水患也起了极好的防护作用。清朝1902年,古城墙挡住了特大洪水,使怀远县城官民免却一场洪涝之灾。至今在北城门(治定门)门洞里还刻有光绪年间洪水位线,显示有一人高呢。<div><br></div></div> 治定门外的青云碑<div><br><div> 这里是北门古城墙,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城门内的碑刻分别记录了古城变迁的部分历史。在北城门外立有一块青云碑,此碑原来在城中红庙里。大清年间,每期科举,凡本县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才有资格从此碑上走过,预示着平步青云或青云直上。</div></div> 丹洲古城墙<div><br></div><div> 据记载,丹洲古城墙是明朝怀远县知事苏朝阳任职时的一项大工程,历时一年,耗银万两。城墙全长879米,高5.3米,厚3.6米,共有450个城垛,设东西南北四个门,并配设门楼。古城墙的四个门很有讲究,其中东门为红门,为官府人员和举行重要庆典的通道;西门为斩门,旧时县衙处决犯罪分子就往此推出斩首;南门为彩门,年轻人结婚办喜事时从此门高兴进出;北门为丧门,有丧事时灵柩从此抬出。 </div> 丹洲古城墙——福建街<div><br></div><div> 这是古城保留完好的一段古城墙——福建街。福建街位于古城外东北方向,全长120多米。明末清初,丹洲(怀远)行政建制得以稳固,给地方及内陆河流(溶江)南北货运通商以安全保障,故形成商贸集散地。随着商贸的繁荣,东南各省地商家、部分居民陆续迁入丹洲。此街也就是当时福建商人、居民到达丹洲最早生活居住和经营商铺的地方,故名-一福建街。<br><div><br></div><div>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古城尚存东门城楼、北门城楼、古城墙、古县衙礼堂、书院等多处古迹,同时还有很多碑刻,记录述说着古城变迁的部分历史。</div></div> 闽越会馆(天后宫)<div><br></div><div> 闽粤会馆又名天后宫。它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一个在此经商无后代的薛姓老者花银数千两独资修建的,是东南各省商会建于丹洲的四大会馆之一(即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大会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建筑格局按福建漳州妈祖天后宫建造,坐西朝东,西为正殿,东为前殿,南北为厢楼,正殿中央塑妈祖像一尊,供南来北往的商家大贾们祭祀、供奉,方便本省商会、商贸往来。前殿与正殿连为一体,气势恢宏。四面对称格局,前后呼应,气势恢宏。会馆高墙碧瓦,墙上彩绘古朴精美。</div><div> 闽粤会馆正门对联:浩浩其天盛德在水,明明我后正位乎坤。横批“闽粤一家”。上下联第四字合起来就是天后。闽粤一家实际指福建的同乡是一家。</div><div><br></div><div> 会馆的主要功能在于本省的商会、商贸往来,其建筑格局对称,前后呼应,气势恢宏,有着深厚的商业历史文化底蕴。现已被列入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三皇庙<div><br></div><div> 三皇庙始建于明朝后期,祈保天下一方平安所用。“三皇”指天皇:奉天承运,风调雨顺;地皇:大地五谷丰登,繁荣兴旺;泰皇:人间福寿康宁, 民安。</div><div><br></div><div> 原庙已残破,2009年丹洲村民修复其原貌。</div> 丹州古城富贵街<div><br></div><div> 富贵街位于古城外东北面,清代时主要是一些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大贾商人的居住区。</div> 三江县公共体育场<div><br></div><div> 三江县公共体育场建于民国初期,由县政府筹款修建,用于政府机关及民众的文娱活动、庆祝大会以及强身健体活动的场所。1932年,三江县政府迁至古宜镇(今三江县城),体育场随之作废。现为柚园。</div> 古城墙下的孝悌凳<div><br></div><div>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古城丹洲人杰地灵,也传承这种美德。每当有长辈在场,有老者在场,有客人进家门,可爱的儿童、年轻的小伙子、在场的晚辈都会主动的为老者、长辈、客人送上凳子,让老者、长辈、客人坐下,这是敬老尊老爱老的文化在民间传承,形成了一种社会公序良俗,当地人将这种凳子叫做孝悌凳。</div> 老城门旁的水池<div><br></div><div> 古城水池一般都设在城门边上,用于城门的防火,守城士兵和周边居民的临时饮水。</div> 丹洲古城老街 丹洲古镇的特色美味<div><br></div><div> 广西三江丹洲伍妹腊味,至今已有20余年老品牌。采用正宗侗乡苗寨放养土猪肉、泉水土鸭、选上等肉质做原料,经【伍氏秘制纯手工.无添加古法熏制】传流配方及腌、晾、熏等多道繁杂精制。同时采用农家当地独特的野生草本、甘蔗、柚皮等熏制数日而成。熏香浓郁,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咸淡适口,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伍妹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div> 丹洲古镇的特色美味<div><br></div><div> 腊味、柚皮干都是丹州有名的特色美食,鲜香独特,味道很不错。</div> 丹洲古城老街<div><br></div><div> 漫步在古镇老街,古城的街道,楼房之间装饰五颜六色,非常漂亮。悠长蜿蜒的青石路干净整洁。几家门口摆放的腊肉、腊肠、腊鸭子等等,还有他们自己腌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口味的咸菜,这些十足的烟火气息,保留了千年的传统滋味,这就是人们想要的原生态!</div> 丹洲古城老街 丹洲古城——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 城在水中,水绕城过,宛若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翡翠。丹洲古城,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有着残亘的古朴记忆,有着浓厚的雅致古韵,有着原生态绿色的地道美味,有着远离喧嚣的宁静,是一个想要在此停下来发呆享受悠长假期慢生活的地方。 告别丹洲岛,告别广西壮族自治区,傍晚时分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黎平古城,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div><br><div> 之所以到这里就是奔着“黎平会议纪念馆”来的。我们都知道遵义会议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重要到改变了党的命运,改变了红军的命运,最终也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被树立。</div> <br> 但是在遵义会议之前,有三场会议,分别是: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非常重要,使得毛泽东的威信一步步在树立,李德、博古的错误被大多数人认识到了。其中黎平会议被誉为“遵义会议前夜”。是由于在黎平会议上决定了影响长征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中央纵队重新整编,刘伯承重新担任了红军总参谋长;第二件大事,彻底清理那些拖慢速度的辎重,打烂那些“坛坛罐罐”,轻装前进;第三件大事,对于创建革命根据地,有了新的认识,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红军战略行动方针问题。正是“黎平会议”的三个大决定,为遵义会议搭建好了基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让红军不仅团结,而且让红军的战力飙升、速度飙升,让红军的生存能力大幅度得到了提升。</div><div><br></div><div> 因此“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前夜”,是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起点。 </div> 黎平会议纪念馆<div><br></div><div> “黎平会议会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的主要链接点、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div><div><br></div><div> 我们到的时候纪念馆已经关闭。于是便到旁边的古城老街转转。紧邻纪念馆的是江西会馆遗址。</div><div> </div> 江西会馆遗址<div><br></div><div> 黎平江西会馆坐落于古色古香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黎平翘街内,又名“万寿宫”。据《黎平府志》记载,黎平江西会馆建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火毁,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后毁于上世纪70年代。</div><div> 现仅存封火残墙于黎平会议纪念馆正门天井内。</div><div><br></div><div> 黎平江西会馆为封火墙内套木构架,一楼一底,建筑形制为:正中石臼合扇大门,有垂带踏跺五级,两边并立抱鼓石,大门两侧为小门,进大门为戏楼,天井后为正殿,两侧有厢房。江西会馆封火墙以特别烧制的青砖砌筑,每块砖均阴刻有“江西馆”三个篆体字样,青砖长25厘米,宽12厘米,形似长方印章,彰显古韵。<br></div> 黎平古城翘街简介<div><br></div><div> 黎平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置五开卫,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设县。</div><div><br></div><div> 黎平古城旧时按区域分为八保十三厢,现翘街景区由旧时的东隅厢、庆远厢、后街厢等组成。城内街巷纵横、石板埔墁,井泉眼眼、甘冽清澈,庭院座座、清雅别致,飞檐翘角、鳞次栉比,庙堂馆署、牌坊楼阁、店铺林立、商贸繁荣,一派文风昌盛、商业繁华之景象。 </div> 黎平古城翘街<div><br></div><div> 翘街景区内著名景点有: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毛泽东住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中央教导师旧址、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旧址、福音堂、文庙大成殿、两湖会馆等。</div><div><br></div><div> 翘街2011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0年9月,黎平翘街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div> 黎平翘街街景<div><br></div><div> 因为该街中间低凹,两头缓缓翘高,形如翘起的扁担,所以称为“翘街”。明清时期,翘街“百货所聚,商贾云集”,繁华绵延数百年。翘街上青石板,卵石墁,琉璃瓦……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远远望去,一排排风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风火墙上翼角飞翘,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房屋的门窗装饰,图案古朴。此街面为石条和卵石铺墁。翘街的小街小巷数不胜数,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这些巷道,卵石墁街,石梯连接。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div><div><br></div><div> 我们到时正巧碰到附近小学的学生放学,满大街全是孩子们欢乐的笑声。</div> 翘街景区的路引<div><br></div><div> 街区里保留了许多中央红军驻地旧址,现均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福音堂——黎平会议期间博古的住处 黎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兑换处旧址 黎平会议会址——红军干部休养连驻地旧址 黎平会议会址(在翘街上的后院门)<div><br></div><div> 黎平会议会址原为“胡荣顺商号”,是一座四周建有风火墙,内套木结构,分三进,前底后高的明清建筑四合院。</div> 黎平会议期间毛泽东住处<div><br></div><div> 跟着街上的路引指示牌,右拐左转终于来到了小巷深处半山坡上一座旧宅院,门楣上“进士第”三个大字很醒目,门旁的墙上有块铭牌:黎平会议会址(毛泽东住址)。可能是晚间闭馆,我们未能入内参观。</div> 黎平会议期间毛泽东住处<div><br></div><div> 进士第始建于清代,四周封火墙围合,三间一楼一底穿斗式木框架建筑。我猜想可能是当时一位进士的宅邸。1934年12月17--18日,毛泽东、洛甫、王稼祥随中央红军征战黎平城期间就住在这里。他们进一步统一思想,为黎平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旧址里现有毛泽东住室,洛甫住室,王稼祥住室等。200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两湖会馆<div><br></div><div> 黎平两湖会馆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黎平原隶湖广,后属贵州,星聚虽属黔人,云游尤多楚客,为使云游的楚客“辄思促膝谈心欣旧”之念,遂于嘉庆二年(公元1791年)冬月,有识之士倡修会馆,作为湖南湖北客商栖身之所,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冬,观察储鹤樵再度维修。<br></div><div><br></div><div> 会馆坐西向东,由门楼、戏楼、禹王宫、佛殿、洞庭宫、庑厅、三楹阁楼、水面曲廊等组成。占地面积3479平方米,建筑面积741.9平方米。禹王宫为3间11檩双步廊式硬山顶,通面阔14米,进深13米,高3米。两次间前檐卷棚下,悬挂一道“探花及第”,三道“状元及第”竖匾,其三方樟木镂雕5龙,底边为双凤捧花对舞。宫内原设浮雕神龛,塑禹王巨型神像,两次间祀文武财神等像。雕刻技艺,颇为精湛,柱上附有抱柱楹联,现存26幅,望板下悬挂着15块金字横匾,规格不一,字体有二王赵、颜、柳、欧等,王赵居多;书法笔力遒劲,浑圆稳健,结构严谨,朴实无华,各富特色,字迹阴刻入木,敷贴金箔。这些匾额为清嘉庆至民国初年地方官吏及两湖人氏题赠。其中何绍基题写的“绩著平成”,石成澡题写的“诞敷文德”匾1992年选入《中华民匾大全》。据文物主管部门介绍,这是全省会馆中保存匾额最多、最完好的一座。</div><div><br> 禹王宫后面是佛殿,门楣悬“南大觉果”横匾,笔力遒劲,侧为庑厅、阁楼、洞庭宫、水榭等,“雕梁焕彩,画栋生云”。显示了湖广艺人的高超技艺。<br></div> 古街中的大井<div><br></div><div> 大井掘凿于明代,并口平面呈圆形,异壁用白色拱石砌筑。四季不调,水位饭定,水质清冽。(黎平府志)有载:“清泉泌酒,坚泼不竭”。为黎平古城七十二井泉之一。<br></div><div><br></div><div> 井沿旁边还有双凤社区的温馨提示:<br> 尊敬的各位居民:因干旱在大井取水的人较多,请各位洗衣服、洗菜的讲究卫生,不要乱扔乱丢,请有序取水。谢谢配合<br><br></div> 古街中的双井<div><br></div><div> 雙井掘凿于明代,井口平面呈圆形,两井相距不过五尺,但水质各异,泾渭分明。乾隆年间诗人周文郁有诗云: 两道流泉共石枰,味咸味淡个中明。在山原不分同异,一出才争浊与</div>清”。双井为黎平古城七十二井泉之一。 古城暮色 当我们从翘街走出来时,天已黑了下来,街上的路灯都亮了起来。<div><br><div> 第二天一早,我们再次来到黎平会议纪念馆参观。</div></div> 黎平会议纪念馆<div><br></div><div> 走进纪念馆,迎面是一面展墙,上面镌刻着“伟大转折的起点”,提示了黎平会议的重要性。</div><div><br></div><div> 展厅内有一组黎平会议参加者9个人的群雕。</div> 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参加者雕像<div><br></div><div> 1934年12月,红军长征途经黎平,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翘街二郎坡46号,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红军战略行动方针问题,是红军实现战略转折、转败为胜的起点,谱写了中国革命光辉的一页。厚重深远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使黎平古城享誉盛名。 </div> 长征初期党和中央红军主要负责人<div><br></div><div> 他们是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和共产国际代表李德。 </div> 长征入黔第一城——黎平<div><br></div><div> 湘江战役后,党内对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一直进行着激烈争论。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攻占长征入黔第一城一一黎平城。18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一一黎平会议。</div><div>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以遵义为中心的贵州北部进军。会议首次转变战略方向和调整了长征落脚点,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军事路线问题,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在党史、军史、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div> 黎平会议——伟大转折的起点<div><br></div><div>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党和红军内部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的情绪达到高潮。通道会议对红军的进军线路做了战术调整,暂时甩开了国民党追兵,但没有解决中央红军正确战略方针问题。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城召开了长征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向黔西北进军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div><div> 在黎平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休整和改编。同时,党和红军在黔东南实践和丰富了党的早期民族政策,谱写了无数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div> 黎平会议与会代表(塑像)<div><br></div><div> 黎平会议参加者(以姓氏笔画为序)</div><div><br> <font color="#ed2308">以下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font><br>1 毛泽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br>2 朱德 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 <br>3 周恩来 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 <br>4 张闻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 中央书记处书记 <br>5 博古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总负责人) 中央书记处书记</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以下为政治局候补委员:</font> </div><div>1 王稼祥 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br>2 邓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br>3 刘少奇 中央驻红五军团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长<br>4 凯丰 (何克 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央驻红九军团代表) </div> 实现伟大转折,长征走向胜利<div><br></div><div>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按照军委战略部署,继续征战黔东南,强渡乌江,挺进黔北,召开遵义会议,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div><div><br></div><div>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甘,胜利完成了伟大的万里长征。</div> 在黎平会议上决定了影响长征的三件大事,如果这三件大事不确定,红军前途未卜,不可避免地会走之前的老路。因此,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 黎平会议纪念馆 离开黎平会议纪念馆,我们又驱车去了高屯天生桥景区。它位于城东北12公里的湾寨右侧处,这座由地下伏流自然形成的天生桥历来为游客之游览胜地。 黎平郊外景色 <div>高屯天生桥景区<br></div><div><br></div> 清朝《黎平府志》中这样记载:“天生桥崇严直跨两岸,中有一硐,双江口诸水径此,达高屯可以行舟。上则仍然平地也,往返甚便,不假修筑之力故名。” 高屯天生桥景区<div><br></div><div> 对于这种石灰岩地貌自然形成的 天生桥,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赋予了它十分正确的科学名称 “石梁”。被收录于《吉利斯世界记录》中(世界最大的天生桥)。<br></div> 高屯天生桥景区<div><br></div><div> 天生桥雄伟壮观,构造精致,其拱弧之浑圆,拱面之光洁,拱顶岩层之规整,皆若机械所为。据实测,桥宽118米,拱跨138米,拱高36.6米,拱顶岩层厚40米。<br> 桥顶及周边植被群落完整,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生长着35种乔木,以及种类繁多的灌木、藤本及草本, 或生于悬崖、桥顶及河畔,或攀于树干、树叶之间。林间崖畔,栖息八哥、画眉等数十种珍禽。 </div> 高屯天生桥景区<div><br></div><div> 大自然真是神奇,鬼斧神工就创造出了这样一座天生桥。</div> <b> (未完待续)</b>